|
|
|
|
|
|
l**o 发帖数: 491 | 1 20141017晨起熏法香如是我闻思(个人笔记草稿,仅供参考,正确内容,请以未来大爱
台播出的为主,感恩!)
佛隐实施权降尊就卑
四子自告白畏大乐小
迷实滞于权不受大乘
佛慈施大教随根施大
佛陀的慈悲,为了要教育众生,就是这样的耐心,这样的爱心。佛陀隐实施权,他
将他所觉悟的境界,所体会了解的大道理,他将它暂时隐藏起来,随顺众生的根机,就
是这样来教育我们,这种降尊就卑,这精神实在是让我们感动。佛陀觉悟之后,他可以
这样享受体会大道理,那个心境与天体宇宙合一。他可以这样逍遥自在,何苦走入人群
,跟人群、比丘众,过同样的生活?这就是佛陀的伟大,爱护众生,就像是疼惜一个孩
子,对孩子这分的爱护倍加,世间慈父就是这样。
他对每一个弟子都是用平等的方法,随他的根机,投给他的教法。看看,我们从<
信解品>开始,四位僧团中的领导者,四位大尊者,由须菩提领导,有四位走出来,向
着佛陀忏悔,表白了他的心,过去所听法,所了解,那种的心态。以为自己知道,「四
谛法」,人间苦不堪,人跟人的中间,这种爱恨情仇,纠缠不清,生生世世,加上了生
老病死,真苦啊!所以没有想要再在来人间,他把这个道理,就这样一直一直就是放在
他的内心,每天的生活独善其身,要如何要断除烦恼,要如何不再跟众生纠缠不清,所
以守在独善其身。虽然佛陀观机逗教,中间也是有为菩萨讲法,不过他们对行菩萨道一
点都不动心,还是守在他的乐小法,因为他们畏大,怕啦,害怕行菩萨道,就要走入人
群,不要,怕啊,所以他们还是守在自己,如何可以了断生死,再也不要来人间交结了
。这是他们四位同时向佛陀自我表白,表达自己的心声。
但是看到舍利弗,智慧第一,已经受到佛陀的授记,体解了佛的心怀,了解了佛陀
所教育的,无不都是要发大心、立大愿行菩萨道。因为舍利弗了解,发心了,佛陀为他
授记;所以这四位,他们也开始,舍利弗都可以受佛为他授记,这种的发心立愿,在修
行的过程中是必然,现在了解了,应该...修行守在独善其身只是过程而已,真正佛
陀要教育的,是发大心、立大愿,一定要。所以,因为这样,他们表白了他们的心思,
「过去我就是这样,畏大乐小,广度众生,我怕,我只想要独善其身,这是我过去就是
这样,就是『迷实滞于权』,原来佛陀所说的一乘实法,教菩萨道,但是我们全都没有
,就是迷了,自己自我迷,不懂好好来接受。」迷,迷在哪里?就是在「权」,自己停
滞,以为这样就好了,就自己停滞在这小教,独善其身。所以他们自己自白说,「迷实
滞于权」,对一乘实法蒙住了,自己遮盖起来,自己想「我这样就好」,所以停滞在这
个权教里面,所以「不受大法」,自己不肯去接受,真实一乘实法,没有去接受。
幸好,佛陀就是这样的耐心,四十多年了,佛陀从年轻的时代,同样弟子那个时候
也是壮年的时代,就是这样听法,佛陀不厌其烦这样的教法,佛陀的慈悲,所以「佛慈
施大教」,佛陀还是依众生的根机,这样普被所有的众生,听懂的法。大根大机,他就
用大乘法,适应他们的根机,他们有办法接受,可以发挥,伸展他们的爱心,佛陀就施
以大教;若是中根中机,佛陀就给他可以接受的法,那就是缘觉、辟支佛;若是初入门
,根机较小,初初入门,佛陀从他的声音(说法),看他们的根机,传达给他们可以了
解的法,所以「随根施大」,最重要就是让人人有办法接受到的法,这叫做「随根施大
」。
佛陀的爱,是爱大地一切众生,需要人人为人间,为大地付出。是啊!最近看到澳
洲回来的讯息,才知道,原来他们不只是爱人而已,现在也普遍去爱大地。这是在澳洲
,我们慈济人所住,将近三百多公里那么遥远的地方(悉尼以西约三百公里外小镇坡若
瓦),有一大片很大片土地。四十多位的慈济人,其中也不少慈青,慈青跟师姑、师伯
这样四十多人搭一台游览车,浩浩荡荡到三百多公里的地方,一片大农场,那片的大农
田,他们车到达时,一望无际,红红的土,白白的地面,有红红的,有白白的土,这样
看过去很大片。
他们到底来这要做什么呢?原来是人的贪欲。这个地方过去一百多年前,是森林、
树木参天,整片都是森林,为了人的欲念,他们就把这些树木砍掉,全部树木都把它毁
掉,做什么呢?种草,养羊、养牛,这样一百多年来,变成种牧草,养牛羊。这几年来
,十几年了,一直一直都是干旱,在那片土地上,草生不起来,羊群就是在那个地方,
一直吃草,吃到没草可吃,连草的根都把它掘出来,啃食掉。所以连草根都没有了。
回想过去,也是十几年前,那个时候,我们有一次也是救济人,同时,他们的生机
从哪里来?他们的生机就是从养羊,但是他们的羊,已经没得吃了,人的生活都没办法
生活。所以那些受饥饿的人要求慈济人,除了我,人肚子饿之外,我们所要依靠的生活
来源,是这些羊有奶可以供应,牧场养羊就是挤羊奶,这些羊要能活下去,我们才有生
机。还记得那个时候,慈济人就去供应他们牧草,看到他们用车载着,就这样一大片的
土地,一直撒,一直撒,那些羊,就跟着车撒下去的牧草,整群就跟着争吃牧草。这是
几十年前有过这样。我就说:「这不是办法,一直干旱,你一直供应这些羊,只吃这些
干草不是办法,要怎么样辅导人,不要再养羊了,(养)整群的羊,又不下雨,若是有
下一点雨,大地有些滋润,但草还没长大,又被羊吃掉了。应该要辅导,不要再继续养
羊了,要赶紧再种树,恢复一百多年前的大树,水果树也可以啊!」这是在十几年前,
我对他们这样说。
五六年前开始,慈济人开始就想,跟农场的主人;这一大片土地的主人沟通。现在
羊都断种了,但是土地上一片的干,又盐化了,若下雨,下一次雨,土地上面不是生草
,是盐浮在土地上,所以土地变得如盐的地一样,跟他们沟通,是不是为他们种树?所
以五、六前开始,慈济人每年的四月,就会去帮他们种树。今年,真的是干旱,这个期
间都没有雨水,没办法种树,一直到最近,他们有了雨水,去种抗盐性的植物,所以一
天的时间,他们整群人浩浩荡荡的去,晚了,过夜,隔天一大早就开始去帮忙种,有的
垦地,有的人种,这样种了二千多棵。也看到去年种的树,已经慢慢长大了,农场主人
站在去年、前年种的树旁,「这就是慈济人去年、前年同样这样,小小的树苗,将它种
起来了。期待明年慈济人能再来帮忙。慈济人也与他们有约,年年,不管是四月、九月
,十月,只要有雨水的时候,就来种树。
大地,是我们人住的,要依靠大地来生活,但这片土地,过去树木参天,很茂盛的
树林,现在看过去已经是一片赤地与盐地。这一切都是人为,现在慈济人要将抗盐性的
树木再重回去,但愿几年之后,这儿就是一片绿林。这也是人所造,「一切唯心造」,
破坏土地是人,要如何保养土地,能让大树生根,树木能繁荣。这也是人啊!这是佛陀
所教育。那一群的慈济人常常听,除了爱人,也爱土地,做一大地的农夫。他们也做到
了。看到他们这样一大群人在那地方照相,很高兴,完成了将近三千多棵的树苗,他们
也是让人很感动。所以佛陀的教育,希望人人能对人、对大地、对事、对物,真的要开
阔我们的爱心,不只是独善其身。独善其身,别人在伤害土地,不只是要顾我们自己,
这样失我们的大地会被伤害,人也活不下去,所以不管是人类、大地,无不都是我们要
开扩大心,来疼惜天下,人、事、物,都要用爱心来看待,这是佛陀他对我们的教育。
当然,不是只有人,佛经里面的阿育王,也是疼惜菩提树,当然这是另外一故事;
这是佛陀入灭后,百年以后的故事。当然,我们现在最急的是现在,大地应该要好好疼
惜。爱的力量,佛陀(长者)接近了贫穷子,同时用种种方法去接近、去辅导,教他如
何工作。这是长者,这间大房子,豪宅的长者,他的孩子迷失出去了,很不容易,父亲
还认得孩子,所以赶紧用尽办法,方便法,将孩子带回来,还不能表白「你是我的亲生
子」,还没办法这样表白出来,开始时,将他认来当义子。
经文:「尔时穷子,虽欣此遇,犹故自谓,客作贱人,由是之故,于二十年中,常令除
粪。」
这是这位长者接近他的孩子,看到孩子没有坏的习气,也是很认真做事,而且也没
有怨言。不过,还是守于这样,还没有展开他的大志,还没立他的大志、没有企图,想
说,「我要赚多一点钱,储蓄多一点钱」,没有,还是一样每天这样生活、天天这样工
作,顾肚子能吃饱,这样就好了。我们前面有说过了,就是还未立大志,所以才「于二
十年间常令除粪」,二十年间一直都是做这样的工作。
「二十年中」大家应该已记得了,昨天说过了,十二年「阿含」、八年「方等」。
到「方等时」,那就是大小乘兼施。过去「四谛法」、「十二因缘」、「三十七助道品
」,在「阿含」中,讲因缘果报等等,用十二年的时间,慢慢才开始转机,就是这些人
应该要给他们「方等」的法,要将他转入大乘。所以「方等」的法,就是大小乘的交界
。所以在「阿含」十二年,「方等」八年,这样加起来是在二十年间。在那地方徘徊,
就是一种譬喻,也是须菩提自己的表白,过去二十年间,就是这样过来。
慢慢佛陀再说《般若经》,《般若经》这二十二年间,须菩提体会很深,你们若在
诵《金刚经》时,是以须菩提为主,为当机。佛陀就是须菩提,不断这样一直说,以须
菩提(为当机者),他能对机。在《般若经》,空,「诸法皆空」。须菩提是「解空第
一」;了解了空的道理,凡事都全是合成的,因缘果报都是合成的,这些因缘果报若将
它分离,道理就又归零。这种善恶的道理,就是人去招感才有这「苦」、「集」,集了
种种的因缘,制造很多人间的苦相。须菩提很有同感,了解了,所以称为「解空第一」
。接下来这文再说
经文:「过是已后,心相体信,入出无难,然其所止,犹在本处。」
经文简释:
「过是已后,心相体信」;此时在佛说阿含经之后,因见一切闻法者,已得到决定信心
,于是见机堪受,方等大小乘并说。
这是须菩提这样表达,二十年过了之后,「心相体信」。那就是他对《般若经》,
「般若部」他很投入,了解一切道理都是空,「真理」、「真谛」,没有体相,总是人
的心。人心与外面的境界去交感,起了一分贪、瞋、痴、慢、疑,这样去惹来很多贪念
,贪无止尽。贪欲如大海,永远就是吞不尽的欲念。吞不到时就瞋,烦恼就起了,这种
永无止境的痴念。一生有多久呢?欲门一开,制造很多烦恼。这种的痴念一直沈迷下去
,心,对人与人之间就有怀疑,对法无法证实接受。这是在「疑」,这「疑」,有了疑
就难以有信心,信要入心来就难了。这是人生。除了疑以外,「慢」,骄慢。因为贡高
骄慢,以为我了解很多,我得的很多,天下一统,没有道理我不懂,天下所有的物质,
我看得到的都是我要统一,这都是人心。
古人一句话曾说「(人心不足),蛇吞象」,人的欲念大,如蛇,还想吞那只大象
,真的是很辛苦的人间。这种贡高骄慢,如那条蛇对大象,牠还觉得要将象吞下去,这
就是贡高骄慢。也是人的心病,看不得别人好,所以就有这,五种的心病浮现出来,这
就是心对法有迷。但是佛陀领导这僧团,虽然从小乘法的过程,这样慢慢引导,引导到
让他们了解,「阿含」、「方等」现在接下来那就「般若」了,要让大家解空。了解空
的道理,一项一项,就如芭蕉树、香蕉树。香蕉若割下来,香蕉树你一层一层剥,剥完
就没了,不像树有根,它有「欉」(编按:花、树等植株的主体)很扎实。香蕉若生过
之后,一层一层剥,剥完就没了。
《般若经》就如这样向我们教育,你现在有什么,其实因缘会合,有福的就是受福
报,福若享尽,就像在剥香蕉树一样,一切归空。同样的道理,慢慢地用种种世间的物
资来譬喻,也用很多法,与这名相来譬喻我们的心相。所以世间的形体、人的心体─心
,用外面的形体来种种譬喻。了解了,出入无碍。因为须菩提对这些道理都了解了,但
是还无法发大心,这是他的过去。所以经文里,我们来解释,「过是已后,心相体信」
;在佛说《阿含经》之后,因为看到一切,这些众生,就是他在领导的僧团,听法的人
,这样已经得到「决定信」。应该大家的信心都已经定下来了,确定了大家对「阿含」
的道理,都已经信了,很了解,法信入心,应该大家都差不多了。这是在十二年间「阿
含时」,看到大家已对「阿含」的法已经信了,大家心定下来,也有信心了。
所以「见机」,看见这根机成熟,能够「堪受」,能堪得接受,接受「方等」,这
《方等经》就是大小乘并说。佛陀讲「方等」,大乘小乘开始用试探性,「这些小根机
的人,我开始说大乘法」,这样八年的时间,所以「方等」是大小乘并说。
*观机说教中,贬抑小乘,褒赞大乘,以引起钝根者耻小慕大,促其进趣大法,今为菩
萨说大乘法,亦必不虚,心相体信。
观机说教,在观机说教中,佛陀开始「贬抑小乘」,开始排斥小乘,要跟大家说:
「你怎么能独善其身?我说这么多法,应该要把心开阔。」褒扬大乘,那是褒赞,很赞
叹,很褒扬赞叹大乘法,赞叹很多菩萨发心为人群付出。说了过去过去,有多少人修行
的过程中,就是这样愿意为人群付出。这样在褒扬、赞叹大乘。开始鞭策守护自己、独
善其身的人,开始要引导人人。这些钝根的人,无论怎么教,就是只要守在自己,不希
望去利益他人。开始引起了「钝根者,耻小慕大」,过去我怎会这样,只是独善其身,
过去我怎不会兼利他人呢?很不好意思。所以让这些小乘的人,他们能知道,小乘只顾
自己,爱惜自己,不知要爱惜别人,这是自己很羞耻,很不好意思。现在开始「耻小慕
大」了。「不对了,以前我太自私了,现在我要来学如何兼利他人。」「促其进趣大法
。」开始佛陀教育,勉励大家要离开小乘的观念,自私自利的观念要离开,现在要向前
前进,要趣大法,要好好来接受大法。「今为菩萨说大乘法」,现在是《法华经》时,
现在是为菩萨说大乘法,这是真实不虚,叫做「心相体信」,让大家身心彻底能信解。
*盖由前鹿苑中说小乘法,二乘之人,得少为足,便谓究竟,故假以维摩居士以呵斥教
之,使其耻小慕大,是名方等时。
这就是说前面鹿野苑中,佛陀初成佛,他隐大,隐实降尊就卑,就是隐实开始施权
,施权就是从鹿野苑中开始,说小乘法。「二乘之人」是声闻、缘觉。「得少为足」,
他们这样听到这些法就很高兴了,觉得这样就很满足了,能听到这样,了解人间苦难偏
多,人与人之间烦恼很多,生死病痛,这都是很辛苦的事情,能听到这样的法,去掉烦
恼,我就不会再来生,人间轮回,就不用再人间轮回了,受这么多,人与人的苦,与大
自然法则,生老病死苦,这些苦我全都不要。所以大家「得少为足」,「只要道理全都
了解,烦恼去除,我就不会再来了,这些是小乘法的人,所以「得小为足」。
「便谓究竟」,以为这样就是究竟了,这样法就全都懂了,以为是这样。所以,「
假以维摩居士」,维摩诘居士。他是接受大乘法,佛陀的教法,他完全接受是大乘法,
所以他的见解与佛陀僧团的见解不同。还记得吗?维摩诘居士,有一回他示疾,就是展
示他已生病了(注:〈方便品〉维摩居士以种种方便化益众生,且以方便而现疾于毘耶
离城)。释迦牟尼佛就派他的弟子,「你们谁替我去探病一下」,连舍利弗都不敢,僧
团没有一个人敢去。为什么呢?因为去到那地方,维摩诘居士一定会向他们说教,就会
完全鞭策他们,守在小法中,维摩诘居士一定会鞭策小乘法。所以佛陀,他希望舍利弗
或者是其他的人(去探病),大家全都怕,听到维摩诘居士大家都怕。
后来,佛陀就请文殊菩萨,文殊菩萨带着僧团去,大家认为:只要有文殊菩萨,大
家应该有好的法可听,所以僧团就与文殊菩萨一起去了。果然,一场菩萨对菩萨,那种
大机相对。这就是佛陀的智慧,自己要说大法,大家不一定愿意接受,让他们菩萨对菩
萨,间接教育,让大家能呵斥小乘法,使大家了解,独善其身太自私了。所以「耻小慕
大」,对自己很不好意思,开始欣慕这种行大乘法的人,他们这样互相对答,那心的开
阔,他们已经听到了。这是在「方等」,「方等」那时间所说的法,也是《维摩诘经》
中,他鞭策小乘,褒扬大乘法。所以这叫做「心相体信」。有时,光是师父说的,每天
都这样说,慈济人做得有多好,其实去听外面的人说,「我做到这样的程度,我们是这
样这样,我过去是如何的人生,如何转迷为悟。」别人可以转迷为悟,我们不能转迷为
悟吗?这跟这样的意思一样。
*「心相体信」:喻识达生空,二空之一,又曰我空,亦曰人空。
众生为五藴假和合,无实体之众生,谓之生空。得证解脱。
这「心相体信」,譬喻「识达生空,二空之一」,这「空」啊,空的道理,开始从
「方等」一直到「般若」,所说的这种空理。「我空」,也是「人空」,我这身体也是
空。昨天的「我」,今天的「我」,刚才进来的「我」,现在将要下去的「我」,到底
哪一个时间,才是真正的「我」呢?我们新陈代谢,这个身体,随日,「是日已过,命
亦随减」,什么时候,有哪一个是「我」呢?天下众生都是一样。刚刚出来时,天暗暗
的,现在看到外面天亮了,到底暗的是地球上面的境界,或者是亮的时,是地球上面的
境界?无不都是在「蕴」中。这个五蕴假和合,无不都是那个「蕴」,「蕴」就是很微
细行动,所以无不是都在蕴里面。这真的是假和合,不管论人、事、物等等,无实体的
众生,都是假和合,没有一实体的众生。所以「谓之生空」。我们生来到人间,到底「
你」是真的吗?「我」是真的吗?没有一个是真的,因为「是日已过,命亦随减」。所
以能够解,能了解,这样叫「出入无难」(入出无难),这些道理都了解了,出入就无
难,了解之后,我可以接受,人间是这样,不用计较。
经文简释:
「入出无难」;喻自他俱利。以已得一日之价,真实不虚,入为自利,出为利他,无有
疑难,故曰入出无难。
「入出无难」(入出无难),譬喻「自他俱利」。我自己也能修,我也能教导别人
修。「已得一日之价」,就是我今天有这样修行,我今天有这样听法,我都了解了,这
种法入心,这是真实不虚的法。所以「入为自利」,这个法听来,我了解,我体悟了,
「出为利他」,我了解之后,这道理我很踏实了解,我还去跟向别人讲,所以这叫做「
出入无难」(入出无难)。
经文简释:
「然其所止,犹在本处」;住生空之理,无度生之心,不希求大果,故曰然其所止,犹
在本处。
「然其所止,犹在本处」。但是守在小乘法的人,知道都知道了,但还没有起自行
动,所以「住生空之理」,了解这个道理,全都了解,「无度生之心」,但是没有要度
生的心。「不希求大果」,就是这样一直在自私独觉,(守在)自己不希望去付出,故
曰「然其所止」,这样就还在那个地方,知道是知道,但要我入人群我还是有犹豫存在
,我还是对自己没信心。所以在这大小乘法,法,我出入没困难,但我还是守在这当中
。发大心、立大愿,法入心之后,就要「自起行动」,这就是常跟大家说,了解之后,
法就要在我们的行动中;所以佛心己心法入心,身体力行菩萨道,这才是真佛教,才是
真正修行的人,我们要时时多用心。
花莲熏法香笔记团队感恩分享合十 | r*****e 发帖数: 176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