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C*******r 发帖数: 10345 | 1 作者: 修行人
商羯罗(sankara, 788-820年),是印度正统的婆罗门吠檀多派(vedanta)中最有影
响的思想家,也是印度历史上最负盛名的重要人物之一。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伟大的人,他用自己短暂的32年的生命,将佛教逐出印度次大陆
,重树婆罗门教的权威,并影响和改变了传统的婆罗门教,成为今天印度教“幻派”的
始祖。
先说一下商羯罗的主要思想,他属于吠檀多派,吠檀多(vedanta)是一个复合词
,由“veda”(吠陀)和“anta”(末,结尾)构成,其本义是“吠陀的终极”,指印
度吠陀文学的最末部分,即《奥义书》(upanisad)。
在《奥义书》中,“梵”是终极存在的专有名词,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为万有之
本体,严格地与任何具体的事物和现象相区分,不能通过一般的肯定的方式界定它,只
能说它:“不是这个,不是这个”(neti, neti)。
《奥义书》中提出了“梵我合一”(Brahmataikyam)的理论,认为梵(即宇宙本
体)与我(Atman,个体的“我”或“小我”)在本质上是同一的。因此,Atman渐渐有
了另一层含义,就是“大我”,即梵本身。小我有各种形态,而大我是其根本,是终极
存在,是梵。《奥义书》以这样的名言来表达这种思想:
“彼是汝”;“我即梵”。
而这种思想的形成,可能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有其复杂的发展道路。但无论如
何,梵我合一的思想成为吠檀多派的根本宗义。汤用彤先生这样描述到:
“盖梵者存在之常理。万千世界,因其力而生,而依往,归原还灭,亦入于是,我
者如依正智――即个人自我――吾人之真实内质。此梵此我本来是一。各人之自我非梵
之一部,亦非梵所转变,完全即彼常住不可分之大梵。”
商羯罗秉承的正是这种思想,他的理论被称为“不二一元论”。“不二”,即“非
二元”,即世间万物只有一个梵存在,没有梵、我的二元对立或差别,除了梵,别无真
实的存在。
然而,在经验的世界里,这种梵我合一并非一目了然不言而喻的。至少人与人之间
,人与外在世界之间的差别是每人都能感受的,世间名色之多样、复杂,令人目不暇接
,心力难逮,更何况人生存的依托――身体。
对于这样的问题,商羯罗做出的回答是,其原因是:“幻”(maya)或曰“无明”
(avidya)。
商羯罗认为,人们之所以把个体与最高本体――梵,区别开来,亦即把多样复杂的
现实世界与世界本体(在传统上往往表现为“天帝”,或是华夏所谓的“道”)或终极
存在相区分,完全是由于这种“幻”的力量(“自己的”幻力svamaya)。
在此,印度思想和希腊哲学走到了一起,真正的知与日常的知(或者说科学的知识
)有着本质的不同,这也就是亚里士多德(Aristotle)之所以把一种与众不同的学问
――形而上学(metaphysics)――命名为“物理学之后”的缘故。杂乱的经验是靠不
住的,因为它所感到的形形色色的事物背后还有一个唯一的东西,而它们也正是这个东
西的表现,这个东西就是梵,就是“一”。而印度人已经知道在无知之外还有一种更恶
劣的倾向,就是“下知”,即妄知,以假为真,以虚为实,怀有这种知的人就象苏格拉
底所指责的那些自诩无所不知的智者一样,所有的仅是一些虚幻之物。
循着同样的思路,印度人所追求的解脱之路也明朗起来。既然梵我不二,小我便是
梵的一个表现而已,恰如浪花之于海,人的轮回和痛苦也不能逃脱于大梵之外,人对于
轮回的认识亦无非下知,是由幻造成,是无明之果,所以,只要认识到了梵我合一之真
谛,便可达到解脱,是为“真解脱”(videha mukhi),即“无身解脱”。在这里,商
羯罗指出了一条哲学之路,这条路指向终极的存在,通向一种洞察的智慧。
也就是说,意识分辨则有迷惑生死轮回,洞察智慧则有无余解脱。
从上述理论,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梵与幻的观念与大乘佛教中观派理论的一致性,
如果将他们指代名称的词稍一更改,便可发现其思路的惊人相似。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起印度大乘佛教中观派(空宗)的奠基人,龙树菩萨(生于西
元2--3世纪,比商羯罗早大概500年)。商羯罗和龙树都采用“摩耶说”(幻论)来
解释世界现象,而商羯罗无属性的“梵”与龙树的“空”非常相似。商羯罗虽然对佛教
某些派别进行了批判,但他的哲学理论明显地受到大乘佛教思想的影响。商羯罗对于梵
和幻的论述和龙树的空和幻的学说大致相似。他所主张的上梵与下梵和龙树所主张的真
谛和俗谛也有类似之处。根据龙树的看法,空既不是有,不是无,也不是时有时无,所
谓“非有非无”,不落断常二边。因此商羯罗受到了后代的吠檀多哲学家耶牟那、罗摩
奴阇、摩陀婆等的攻击,认为他的不二论与佛教本质上相同。 16世纪后半叶的数论派
哲学家识比丘认为商羯罗的幻论同唯识宗的观点一致,正式称商羯罗为“假面的佛教徒
”。
简单点说,龙树和商羯罗,两位不世出的奇才,隔500年而遥相呼应。龙树菩萨认
为,不执空以否定有,不执有以排斥空;空在有中,有不离空,空有相摄,是为二谛。
烦恼和菩提并无分别,世间与涅盘本来一体,原无二致,故主张不离人间而求解脱。我们
可以直接从最具代表性的大乘佛教禅宗中体会到这些,禅宗认为人人皆有佛性,因为无
明,产生意识分辨差别而无法体认,即如来藏佛性论,所谓自性,空性,觉性,心,如
来藏,都是指的同一“事物”,“心性自然智慧,遍于一切染净法中,但对它的有分,
不耽着为实有,空分不执著为空无,亦不堕于二者皆非之双边,它的体性空寂,除常边
,它妙用不灭,除断边,此则远离功用而超出苦乐之正见也。“
心性的空和明二个方面,空是指心性的体性、本质,是“体”,它是不变的、恒常
的,是无色相可得的,故曰性空;明是指心性的作用、功能、属性,是“相”和“用”
,这是随缘升沉的,是有色相可睹的,故曰光明。心性之空和明就像珠宝与其光泽,盐
与其味,水与其波,二者从本以来,同住共俱,这是心性之本然。
也就是说,自性能生万法,自性本自具足,而自性又体性空寂,无可实执!这实在
是超越了世间智识的理解范围的,所以禅宗讲”明心见性“,一个明心见性的人,是很
难有”我“这个概念的,就象一个空瓶子,它里面的虚空和外面的虚空其实本无分别,
也无法分割,”幻“或”无明“导致你执着这个瓶子,而”悟“就是打碎这个瓶子概念
的束缚。
而商羯罗秉承的梵我思想与此简直是如出一辙。自性即佛性,我就是大梵。大道周
遍一切,妙用无穷,而体性空寂,无可执着,这不正是大乘佛教脱离常断二边的中道观!
所以商羯罗在他自己学派内部被批评为”假面的佛教徒“或”秘密的佛教徒“,而
有趣的是,原始佛教也认为龙树的大乘是梵我外道。原始佛教的策略是“由无到至无”
或由否定一切小有而到彻底的无或“涅盘”,但由于追求一个终极的解脱境界的需要,
它也必须讲“有”。尽管这样,它的基本表达方式禁止它将此(涅盘的) “有”上升
到”梵我“的超越境界,而只能置于与“无”相当的层次之中。而龙树创中观时已经还
俗,并且为了区别披上了正黄袍,以同戒共住的戒律观来看,很明显龙树的本意是用实
际破僧行动来与僧团划清界线,不管龙树用什么名称,我们不可以硬把他戴上与原始佛
教相关的帽子,毕竟他是创新教派的一教之主,这点龙树的心声历来的人都忽略掉了。
语言文字的表达毕竟有局限,往往是对概念的执着而造成教派的纷争,这也是生灭法
。所幸探索真理的脚步没有停止。
如此说来,龙树实在应该和商羯罗隔着数百年时空干一杯。 | n********n 发帖数: 8336 | 2 关于宇宙人生的假说很多啊
龙树实际承认“大乘非佛说”了? | n********n 发帖数: 8336 | 3 "梵我合一”如果说大海和浪花比较恰当,如果所“梵就是我”只是性质(本质)上一
致。
如果梵就是我,那么万物(五蕴)不也是梵吗?
小乘的涅磐不同于大乘的涅磐。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