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sdom版 - 《阿毗達磨俱舍論頌講記》特殊隨眠之分類 ─ 世親論師 造頌 |
|
|
|
|
|
n**********a 发帖数: 438 | 1 敬錄自《阿毗達磨俱舍論頌講記》 世親論師 造頌 索達吉堪布 譯講
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apdmjslsjj/default.php
http://zhibeifw.com/down/book1/sdj-mf/mf20.pdf
http://zhibeifw.com/down/book1/sdj-mf/mf21.pdf
丁二、特殊隨眠之分類:
此十各七除三見,八種除去二種見,
以見欲苦等漸斷,四種隨眠修所斷,
色無色界除嗔有,如是承許九十八。
集諦與滅諦當中,除三種見以外各有七種煩惱;道諦見斷有八個,其中除開兩
個見,通過見道可使欲界苦集滅道之煩惱逐漸斷除,欲界的貪、嗔、慢、無明屬於修所
斷。上二界的見修所斷均除去嗔心,三界共有九十八個所斷。
特殊隨眠是對應見斷與修斷而分的。何為見斷與修斷?於見道位所應斷除的煩
惱,即稱為見斷,於修道過程中需要斷除的煩惱就是修斷。那苦集滅道又是指什麼呢?
苦諦即是指五蘊聚合的身體;集諦也即痛苦之因──業與煩惱;滅諦即指煩惱永遠斷除
;道諦是指滅除苦集之智慧。
從界的角度應如何對煩惱進行分類呢?見斷八十八,修斷十種,共有九十八種
所斷。那是如何計算的呢?欲界苦諦見斷有十種,此十種煩惱均是直接或間接依靠五蘊
而產生,比如自身五蘊於後世是否存在,此即懷疑;因對五蘊本性不了知,故而產生無
明;依靠無明又產生壞聚見與邊執見、戒禁取見等;依靠五蘊會生起顛倒貪執;依此對
他方生起嗔心……。在獲得欲界見道位時,生起苦法忍與苦法智,以此即會斷除這十種
見斷。欲界集諦與滅諦之見斷各有七種,也即除去十種隨眠當中的壞聚見、邊執見與戒
禁取見,為什麼要除開這三種見呢?壞聚見不能緣集諦,因集諦屬於因法,而壞聚見是
執五蘊為我的一種果法,所緣形象不同,故壞聚見不能緣集諦;邊執見緣壞聚見而產生
,而戒禁取見則是緣上述兩個見的,所以集諦見斷中不包括此三者。那為什麼不緣滅諦
呢?壞聚見並非滅諦之對境,因滅諦已經不存在煩惱,也就不可能存在我與我所,由此
其他二見也就不會有。道諦之見斷有八種,因為緣道諦時不會有五蘊等形象存在,而且
不會依靠道諦生起顛倒執著,因此不包括壞聚見與邊執見。所以,欲界見斷共有三十二
種(10+7+7+8),這些煩惱依靠現見欲界中苦、集、滅、道四諦各自之自相即可依次斷
除。頌詞上直接分析了欲界的三十二個見斷,而色界與無色界之四諦均在欲界基礎上除
去嗔心,各有二十八個見斷(9+6+6+7),如此一來,三界見斷總共有八十八個(32+28
+28)。修斷是如何計算的呢?欲界有四個修斷,即貪、嗔、慢、無明四種隨眠,此四
者的遍計部分(指煩惱的粗大部分)僅依靠現見真諦即可斷除,而其俱生部分(指煩惱
的細微部分)則屬於修斷。色界、無色界除嗔心外各有三種,因此修斷總共有十個(4+
3+3)。這樣一來,見斷八十八個,修斷十個,共有九十八個所斷。
上述所講到的即是五類所斷,即見道的苦集滅道四個所斷、修道的一個所斷。
因此,欲界中的五類所斷全部加起來是三十六個(32+4),而色界和無色界的五類所斷
則是欲界三十六個所斷中除去緣苦集滅道的四個嗔以及修斷的一個嗔,故此色界、無色
界中見斷修斷的隨眠各有三十一種(28+3)。如此可見,三界所斷可承許為九十八種(
36+31+31)。
若以形象或者說以地來分,則共有二百五十二個修斷,也即三界九地中,每一
個地均可分為上中下三品,此上中下三品又可分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
,依此類推共有九個。如此九地根據其形象不同,其中的每一地都有九品,總共八十一
個。這樣三界中的修斷除去嗔心以外,每一界都有三個煩惱,總共有二百四十三個修斷
(81×3),那麼再加上欲界的九個嗔心,一共有二百五十二個修斷(81×3+9)。或者
也可以這樣算,首先是欲界的修斷有三十六個(4×9),再加色界與無色界各一百零八
個修斷(4×9×3),這樣一來,三界共有二百五十二個修斷(36+108+108)。因為見
斷無有形象的分法,所以這裡只是從修斷來分的。
從《大乘阿毗達磨》的角度來分,則與上述說法稍有不同。米滂仁波切在《智
者入門》中講到了《大乘阿毗達磨》對見斷與修斷的分析方法,具體分析方法如下:欲
界中緣苦集滅道的所斷各有十個,總共有四十個見斷;色界、無色界除四嗔心外各有三
十六個,因此三界共有一百一十二個見斷(40+36+36)。欲界中前面所說的四個修斷基
礎上再加壞聚見、邊執見,因此欲界共有六個修斷;色界、無色界除嗔以外各有五個修
斷,所以三界共有十六個修斷(6+5+5)。或者以九地形象來分,除去嗔心以外,三界
的修斷各有五個,八十一乘五,再加上欲界的九個嗔心,總共有四百一十四個修斷(81
×5+9)。實際上,大、小乘只是在算法上有所不同,所斷煩惱的形象並無多大差別。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