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l**a 发帖数: 5175 | 1 成唯识论》的物质观与量子力学的物质观
林国良
[上海]上海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66-70页
----------------------------------------------------------------------------
----
【作者简介】林国良(1952-),男,上海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上海大学文学院
,上海200436
【内容提要】唯识学的物质观包括物质起源论和物质结构论。唯识学认为:物质和极微
(物质基本单位)不具有实在性,因为它们不存在永恒不变、不可分解的本体,物质是
由众生的第八识变现。唯识学的物质观与量子力学的正统派——哥本哈根学派的思想有
某种程度的共通性。
【关 键 词】唯识无境/哥本哈根学派/物质非实在性
【参考文献】
[1][美]M?盖尔曼.夸克与美洲豹[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2][英]戴维斯,布朗.原子中的幽录[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
----
唯识学是佛学中最为精致的一个理论体系。近代弘扬唯识学的一些佛学大德,曾对此学
说与现代科学的会通抱有极大的希望。而现代科学的发展,似乎正在为这一会通提供了
一种可能性。本文将依据《成唯识论》(以下简称《成论》),通过唯识学与量子力学
的物质观的比较,对这一会通的可能性作一描述。
一、唯识学的假实现
唯识学的物质观主要有物质起源论与物质结构论两方面的内容。从物质起源论来看,唯
识学认为:物质非心外实有,而是由众生的第八识变现。从物质结构论来看,唯识学认
为:物质不是由极微(物质基本单位)构成,而是由第八识变现色法中的实法(基本物
质),再由实法形成假法(各种物体)。而此处的假、实概念正是理解唯识学物质观的
一个难点,故有必要先对唯识学的假实观作一介绍。
唯识学的假、实概念,既有与佛教其他学派一致的含义,也有其独特的含义。唯识学是
在两个层面上区分事物的真假虚实。第一层面的区分依据是永恒不变性和独立存在性,
这可以说是在区分事物的假与真:第二个层面的区分依据是事物的成分和作用,这就是
唯识学所说的假与实。这两个层面大体相当于佛教所说的胜义谛和世俗谛。首先,如按
胜义谛来区分,则一切事物都属假而非真,即都没有永恒不变性,也没有独立存在性。
其次,如按世俗谛来区分,唯识学将事物区分为实法、假法与非实非假法。此处所谓的
实法,是指具有单一、独立的成分,能起现实作用的事物。如果一事物是单一成分(不
是复合成分),能独立存在(不是依附性地存在),能起现实作用(不是幻觉等不能起
真实作用),就说它是实法。所谓假法,指非独立存在、但有现实作用的事物。这类事
物是一种没有实体的假象性的存在。假法分聚集假、分位假等。以聚集假为例,它们是
实法的集合,如由色、声、香、味、触等基本物质现象聚集而成的世间各种物体。所谓
非实非假之法,指根本不存在、因而没有现实作用的现象,即幻觉、想象等所显的事物
,如由幻觉而见的空中第二个月亮等。
二、唯识学的物质起源论
1.物质非心外实有
《成论》开卷便是对我执与法执的批判。对于破我执,唯识学认为,无论识内还是识外
,所谓的“我”都没有实体,都非实有。但对于破法执,唯识学强调,识外诸法(外境
)无,识内诸法(内境)可有。因此,“唯识”的真实含义是“唯有内识并无外境”。
《成论》一开始就对外道和小乘的心外法实有的观点进行了批驳,而这一批驳正是以上
述二重假实观为基础的。例如,该论卷一在破胜论的观点时指出:胜论的诸范畴中,首
先是那些始终不变地存在的范畴,如果那些范畴能产生结果,那它们就不是始终不变的
,而应像它们所生的果一样有生灭;如不能生果,则其所谓脱离识的真实存在,既无作
用,纯属子虚乌有。再说那些胜论也认为是变化无常的范畴,如果那些范畴有质碍(即
具有质量、占据一定的空间而互不相容),那就能分解剖析,应非“实”;如果它们没
有质碍,那就是与心和心所一样的非物质性的存在。(注:限于篇幅,此处未引原文。
此处及以下译文均引自笔者所着的《成唯识论直解》,由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
由此可见,唯识学是从“真’与“实”两方面来否定外部物质世界的实在性。即如果这
些物质是“真”的(具有永恒不变的本体),那它们就不能变化而产生其它物质;既然
物质世界生生不息,那物质就不是永恒不变的;既然物质不是永恒不变的,那就“非真
”。再从成分来看,既然物质有质碍,那它们就不是单一、独立的成分,而有结构和组
成成分,可分解剖析,所以“非实”。(但如果物质没有质碍,那就不具有物质性,也
谈不上是物质)。既然物质与物质世界非“真”非“实”,所以不具有实在性。世人通
常将他们感觉到的一切物质现象,都看作是“真实”的存在;唯识学不否认物质现象的
存在,只是认为它们不”真”不“实”,是一种假象性的存在。因为物质并没有永恒不
变、不可分解的主体。佛教常说“一切皆空”,其“空”的含义也正在于此,即不是说
一切现象都不存在,而是说一切现象都没有永恒不变性。
2.物质由第八识变现
如果物质不是一种客观、独立的存在,那它们又由何而来?《成论》卷二指出:“阿赖
耶识因缘力故,自体生时,内变为种及有根身,外变为器。”即阿赖耶识由因缘的力量
生起自己的主体时,在内变现为各类种子与物质身,在外变现为器世间。这里,“阿赖
耶识”就是第八识。唯识学认为,在人们熟知的五种感觉(即五识)和意识(第六识)
之外,还有第七识和第八识,而在八识中,第八识是根本识,是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
象的本体。一切众生都有各自的第八识。《成论》对第八识作了详尽的论述。引文中的
“器”,即器世间,也就是物质世界。所以,唯识学认为,整个物质世界是由众生的第
八识变现,并非脱离第八识而独立存在。
如果物质世界是在众生的第八识内,那究竟是怎样一种状态呢?按唯识学的“三分说”
(为求简洁,此处不说“四分说”),八识都可分为三种成分:相分,见分和自证分。
识生起时,识的主体(即自证分)变现出相分和见分。见分就是识的认识作用,相分就
是由识变现的认识对象。所谓认识过程,就是见分对相分进行认识,自证分则对这一认
识过程进行证知。因此,粗略而言,每个众生在诞生时,其第八识就变现出了他自己的
物质世界作为相分。由于共同的业力,同一世界的众生变现出的物质世界也有相同性,
互相重叠在一起,犹如一间房内众多灯开亮后光线交织在一起一样。综上所述,唯识学
并不是全然否定物质及物质世界的存在,只是不承认它们是一种客观独立的存在,而认
为它们是一种依附于第八识的存在。
三、唯识学的物质结构论
1.物质并非由极微(物质基本单位)构成
古印度的大多数学派、包括佛教小乘学派都认为物质是由极微(物质基本单位)构成,
并认为这些极微是实有的。而唯识学则对此种观点作了否定。唯识学认为:极微决非实
有,物质也并非由极微构成。《成论》指出:“谓诸极微,若有质碍,应如瓶等,是假
非实;若无质碍,应如非色。”即如果极微没有质碍,那它们就是“非色”,即不是物
质;如果极微有质碍,那还是可以分解剖析。所以极微也非实有。“既多分成,应非实
有。”即只要事物是由多种成分合成的,就不是实有。
如果极微不是实有,那极微这一概念又是怎么回事呢?《成论》指出,对于那些认为物
质存在着真实主体的人,佛说极微,让他们逐步分解剖析,排除假象,并不是说一切物
质真实存在极微。“虽此极微,犹有方分,而不可析,若更析之,便似空现,不名为色
。故说极微,是色边际。”即这极微虽然仍占有一定的空间,但无法再分析,若再对其
分析,就有与空相似的形相出现,不能再称为物质了。所以说极微是物质的边界。
由此可见,唯识学认为:实际上不存在极微,极微只是思维的产物;或者说,极微仅是
一种假说。《成论》还指出:“然识变时,随量大小,顿现一相,非别变作众多极微合
成一物。”即第八识变现物质时,无论其体积是大是小,都是一下子出现全体,并非另
外变作许许多多的物质基本单位,然后再合成一种物质。所以,物质也并非由极微构成。
2.第八识只变现实法,由实法形成假法
如前所说,物质是由第八识变现。但更严格地说,物质现象有假有实,而第八识只变现
物质现象中的实法。《成论》指出:“略说此识所变境者,谓有漏种、十有色处及堕法
处所现实色。”其中,“有漏种”即世间一切事物的种子,“十有色处”即五根(眼、
耳、鼻、舌、身)与五境(色、声、香、味、触),“堕法处所现实色”即法处所摄色
(意识所能认识的物质)中的定果色(由禅定而生的物质)。上述诸事物中,种子、五
根与定果色均为实法,均由第八识直接变现。而五境有假有实,以色境(即视觉认识对
象)为例,色境包括显色、形色、表色三类色。在色境三类色中,唯识学认为,只有青
、黄等四种基本色为实有,其余均为假有。此外,五境中的声境香境、味境、触境中也
都有假有实。而第八识只变现五境中的实法,不变现假法。《述记》中举了一个更明确
的例子:“即触处中,第八所变,唯能造,非所造,以无体故。”佛教所说的色法(物
质),包括能造色和所造色。能造色是地、水、火、风四大种,所造色就是五根、五境
等。能造色是实法,所造色中的五境有假有实,而其中的触境的所造色(如滑、湿、重
、轻等)“无体”(即无实体),均为假法。所以,在“触处”(即触境)中,第八识
只变现能造色,不变现所造色。
这里,在讨论唯识学的物质结构理论中,必须注意到四大种与所造色的关系。因为粗略
地说,是能造的四大种造就了所造色;但精确地说,四大种各有自己的种子,所造色中
的实法也各有自己的种子,因此四大种与所造色中的实法都是由各自的种子而产生,那
为什么说是四大种造就了所造色?唯识学认为,四大种有五种“因力”,据此可认为是
四大种造就了所造色。这五种“因力”,一是生因,即所造色的种子要依赖四大种的种
子引生,大种的种子生起时,造色种子才能生起。二是依因,造色生起后所占据的空间
,就是引生它的大种先前所占据的空间,造色没有能力离开引生它的大种而去占据别的
空间。三是立因,即当大种变异时,造色也随之变异;大种坏时,造色也坏。四是持因
,造色能相似相续地生起不绝,是由大种摄持令住的力量,若没有大种的这种力量,造
色就会间断。五是养因,即由于大种资养的作用,造色得以增长。由此可见,所造色虽
是由因缘(即自己的种子)而生起,但四大种是它们生起和增长的极为重要的增上缘。
就这样,第八识变现了四大种与五境中的实法,后者相当于基本物质,再由这些实法形
成了各种假法,这些假法相当于物质世界中的各种物体。所以整个物质世界,包括我们
所见的各种物体,都是由五境中各种实法和假法聚集而成,是一种聚集假。
四、量子力学的物质非实在论
在科学发展的一段时期中,人们把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割裂开来,认为宏观世界服从决
定论的规律,微观世界服从统计的规律。但现在的科学家大多倾向将两者看成是一个统
一的世界,两者遵从统一的规律,乃至有的科学家认为:“经典物理学只是一种近似,
而量子力学在现在看来才是精确正确的。”[1-P136]而正是这被看作是真正“精确正确
”的量子力学,其发展的历史为科学与唯识学的会通描绘了一幅日益光明的图景。限于
篇幅,本文仅就物质的非实在性与基本粒子的特征,对两学说作一简单比较。
在量子力学发展史上,一系列着名的实验和理论,都对传统物理学的物质实在论产生了
冲击和挑战。以“薛定谔猫”为例,这是量子物理学家薛定谔的一个着名思想实验。薛
定谔设想,一只猫关在一钢盒内,盒内有一小块辐射物质,该辐射物质如发生辐射,则
会击碎一个小的氢氰酸瓶,将猫毒死。这样。虽然宏观状态的经验告诉人们,这只猫非
死即活,即必然处在死或活的一种明确状态中,但从量子事件来看,在某一瞬间,辐射
发生与不发生的概率各为50%,所以,在某一瞬间,这只猫的死与活的可能性各为50%。
用量子力学的语言来描述,即在某一瞬间,这只猫是死猫状态与活猫状态的叠加。但这
种叠加状态已超出了人们经验所能想象的范围。那么,怎样才能确定这只猫的状态呢?
那取决于观察,由观察可以决定这只猫到底是死还是活。“薛定谔猫”佯谬提出了两个
重要问题:一是宏观世界的非实在性。“猫佯谬摧毁了我们本可以有的如下希望:即量
子幽灵以某种方式局限于原子的阴影似的微观世界之中,在原子领域中实在的佯谬性质
与日常生活和经验是不相关的。但如果量子力学作为所有物质的一种正确描述被接受,
这种希望显然是会落空的。如果遵循量子理论的逻辑到达其最终结论,则大部分的物理
宇宙,似乎要消失于阴影似的幻想之中。”[2-P27]所以,不但微观世界是非实在性的
,而且这种非实在性的阴影也笼罩着我们的宏观世界。二是观察者的作用。在上述例子
中,猫究竟是死还是活,取决于一次观察,观察能将死活各为50%的状态变为一种确定
的状态。如果将本例中的猫换成一个微观粒子,那就是一个更为普遍的命题。在没有观
察者观察的情况下,一个微观粒子究竟是什么、处在什么状态中,全然说不准。根据“
波粒二象性”和“双缝实验”,它可能是个粒子,也可能是种波。根据“测不准原理”
,它的动量和位置不可能同时有一个明确的数值。只有通过一次观察,才能使微观粒子
处在一种明确的状态中。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可说,正是观察,才赋予了微观粒子一种实
在性。
1982年公布了阿斯派克特实验的结果,该实验是为了检验贝尔不等式。“贝尔不等式以
两个假设为根基:第一个我们可以称为客观实在性,即外部世界的实在性;……第二个
是定域性或不可分隔性,或没有超光速传递的信号。”[2-P44]而实验结果表明上述两
个前提不能同时成立。但如果放弃第一个前提,那就是承认外部世界没有实在性;如果
放弃第二个前提,那就表明通常意义的因果性(即因先果后)不能成立。物理学家纷纷
对此作出了反应:有的仍坚持爱因斯坦的立场,希望在更深的物质层次上揭示出微观粒
子的规律性;有的则放弃了定域性的概念,开始探索某种超光速信号的可能性;有的则
希望同时保存上述两个前提,从而提出了多宇宙理论;更有一些物理学家则坚持量子力
学的正统解释——哥本哈根学派的立场,强调了观察者在微观粒子事件中的作用,即精
神在此中的作用,进一步肯定了微观粒子的非实在性。
五、量子力学的物质结构理论
唯识学的“极微非实有说”,似乎是唯识学中最能与现代科学引起共鸣的一个内容。上
述引文指出:对极微,“若更析之,便似空现,不名为色。”化学的基本知识告诉我们
,原子是保持一切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单位,也就是使各种物质相互区分的最小单位,
如氢与氧的不同,在于氢原子不同于氧原子。原子层次以下的一切微观粒子,“便似空
现,不名为色。”(“色”即物质)首先,这些微观粒子失去了各类物质的特征,完全
没有个性,如所有的电子完全相同,所有的质子完全相同,不象每一种原子都代表了一
种物质,因此完全可以说微观粒子“不名为色”。其次,这些微观粒子的性质也都“似
空现”。例如,粒子的质量亏损会转变成能量,正反粒子的湮灭会转变成能量,而由能
量也可以制造出粒子,乃至零能量也可产生粒子(因为能量也有正负之分)。粒子与能
量间的相互转换,最能体现基本粒子的空性(即没有永恒不变、不可分解的本体)。如
果进而对当代最有希望成为统一量子场论的“超弦理论”进行考察,似乎可以得出一些
更为有趣的结论。“超弦理论,特别是其杂化形式,可能正是长期寻找的统一量子场论
。在适当的近似时,它自然而然地蕴涵着爱因斯坦的引力理论。而且,当它把爱因斯坦
的引力理论和其他场的理论与量子场论结合在一起时,不会出现通常都有的无限大的困
难。它还可以解释为什么基本粒子有这么多的多样性。不同种类粒子的数量实际上是无
穷的,但在实验室里只能发现一定数量(例如几百种)、质量足够小的粒子。”[1-
P128-129]由此可见,据“超弦理论”看来,微观粒子的数量是无穷的,它们“一直存
在”,而且“是自己产生的”。[1-P128]这似乎可以使人想起一个比喻:一片水面上,
你将不同的石头以不同的方式扔进水里,水面就会溅起不同的浪花。因此,可以说本来
就有无穷多的浪花,当然也可以说本来就没有浪花,只是扔进了石头才溅起浪花。如果
把这些浪花比作微观粒子,把扔石头比作“观察”,那么微观粒子“似空现”的性质就
不难想象了。即本来就有无数的微观粒子(这是量子力学的结论),或者说,本来就没
有这些微观粒子(这是唯识学的结论)。
六、唯识学与量子力学物质观比较
比较唯识学与量子力学,唯识学持物质非实在性的观念;量子力学则面临困难的抉择,
究竟是放弃物质实在性,还是放弃因果性,或是另找出路?而量子力学的主流派——哥
本哈根学派则早已放弃了物质实在性的观念。更须强调的是,虽然唯识学的第八识变现
物质世界的观念为千古绝唱,但其物质非实在论,却并非属荒诞不经,因为如果确切地
理解其内涵,即物质不存在永恒不变、不可分解的本体,那么,这一观念不但不荒谬,
而且完全符合科学迄今为止所能达到的认识水平。因为,照目前科学对微观粒子的认识
来看,微观粒子或是有更深层次的结构,或是由场转变而来。因此,唯识学与量子力学
在物质结构和基本粒子的认识上,还是有着某种程度的一致性。
进而将唯识物质观与现代科学物质观相比较,二者既有可比的一面,同时唯识学物质观
也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即此理论较为粗疏笼统。从可比性看,像现代科学物质结构论
一样,唯识学物质结构论也具备了一个基本框架。如现代科学认为:存在着一百多种原
子,由这些原子构成了形形色色的物体。唯识学认为:存在着色、声、香、味、触五类
基本物质,由这些基本物质构成了形形色色的物体。而在再下一层次的物质结构中,两
种学说便分道扬镳了。现代科学认为:原子层次以下,还有各种微观粒子,原子就是由
这些微观粒子(如质子、中子、电子)构成的。而唯识学认为:不存在极微。触境是由
四大种构成的,但四大种与其它四境的关系则不是构成与被构成的关系,前者只是后者
的增上缘,因为四大种与上述四境中的实法均由第八识直接变现。这是两种学说在基本
框架上的可比性。但在细节上,唯识学可说的东西就不多了,而现代科学在由原子和分
子构成万物的问题上,形成了化学、物理学等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唯识学的这种局限
性主要根源于其总体倾向,因为唯识学的旨趣是在于说明“唯识无境”的道理,进而为
其修行证果服务,而不在于形成相关的知识体系,不在于追求对物质世界有更为深入的
了解。所以,尽管唯识学在一些问题上能有极为深刻的洞察,但并未在如何由实法聚集
成假法这一问题上形成完整的学说。也就是说,在物质结构方面,它既没有形成一套与
现代科学相同的知识体系,也没有形成一套有别于现代科学的、独立的知识体系,从而
像现代科学那样在物质文明和技术发展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 l**a 发帖数: 5175 | 2 对了,最近关于全息宇宙的讨论开始出现在某些媒体上了.
呵呵....
【在 l**a 的大作中提到】 : 成唯识论》的物质观与量子力学的物质观 : 林国良 : [上海]上海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 66-70页 : ---------------------------------------------------------------------------- : ---- : 【作者简介】林国良(1952-),男,上海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上海大学文学院 : ,上海200436 : 【内容提要】唯识学的物质观包括物质起源论和物质结构论。唯识学认为:物质和极微 : (物质基本单位)不具有实在性,因为它们不存在永恒不变、不可分解的本体,物质是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