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 发帖数: 867 | 1 乾隆大藏经·大乘华严部·第0083部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三
离世间品第三十三之七
东晋天竺三藏佛驮跋陀罗等译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魔业。何等为十。
所谓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根。是为魔业。
恶心布施,嗔持戒者是为魔业。
弃舍恶性懈怠众生。轻慢厌恶乱心无智众生。是为魔业。
悭惜正法。诃责法器众生。贪求利养为人说法。为非器人说深妙法。是为魔业。
不闻波罗蜜。虽闻不修行。生懈怠心。不求深妙无上菩提。是为魔业。
远离善知识。亲近恶知识。乐求二乘。于受生处。起离欲寂静除灭之心。是为魔业。
于菩萨所起嗔恚心。说其过恶断彼利养。常求罪衅恶眼视之。是为魔业。
诽谤正法。不闻契经。闻不赞叹。若有法师说法。不能恭敬下意自谦。我说是义彼说非
义。是为魔业。
学世间论。巧于文字。善于句味。手笔文诵乐说二乘。隐覆深法开演杂语。于非器所,
说甚深法。远离菩提安住邪道。是为魔业。
已度已安者。亲近恭敬而供养之。未度未安者。永不亲近恭敬供养。亦不教化。是为魔
业。
堕增上慢增长诸慢轻蔑众生。不求正法真实智慧。诸根散乱难可化度。是为魔业。
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十种魔业。菩萨摩诃萨。应速远离正求佛业。 |
a*******g 发帖数: 867 | 2 菩提心,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简称,简单地说,就是无上正等正觉的心。
详细地解释,见华严经。
乾隆大藏经·大乘华严部·第0084部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六十二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三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
时,海云比丘告善财言:“善男子,汝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耶?”
善财言:“唯!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海云言:“善男子,若诸众生不种善根,则不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要得普
门善根光明,具真实道三昧智光,出生种种广大福海,长白净法无有懈息,事善知识不
生疲厌,不顾身命无所藏积,等心如地无有高下,性常慈愍一切众生,于诸有趣专念不
舍,恒乐观察如来境界,如是乃能发菩提心。
“发菩提心者,
所谓发大悲心,普救一切众生故;
发大慈心,等祐一切世间故;
发安乐心,令一切众生灭诸苦故;
发饶益心,令一切众生离恶法故;
发哀愍心,有怖畏者咸守护故;
发无碍心,舍离一切诸障碍故;
发广大心,一切法界咸遍满故;
发无边心,等虚空界无不往故;
发宽博心,悉见一切诸如来故;
发清净心,于三世法智无违故;
发智慧心,普入一切智慧海故。”
另见《金刚经》:
乾隆大藏经·大乘般若部·第00 |
a*******g 发帖数: 867 | 3 乾隆大藏经·大乘华严部·第0095部
《庄严菩提心经》一卷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菩萨发菩提心有十法。何等为十?
发第一心,成就众善本,譬若须弥山以众宝庄严;
发第二心,行檀波罗蜜,譬若大地长养众善法;
发第三心,行尸波罗蜜,喻若师子王能降伏众兽,灭除邪见故;
发第四心,行羼提波罗蜜,喻若那罗延坚固不可坏,灭除烦恼故;
发第五心,行毗梨耶波罗蜜,现行众善法喻若天华,如意说法故;
发第六心,行禅波罗蜜,喻若日光明灭除众闇故;
发第七心,行般若波罗蜜,诸愿得满足,喻若商贾客得离众难故;
发第八心,行方便波罗蜜,灭除诸障碍,喻若月盛满清净无秽故;
发第九心,欲满足本愿,游净佛国土乐听深妙法,灭除贫穷故;
发第十心,喻若虚空其智无穷尽,譬如转轮王成就一切种智故。
善男子,如是能发十种心名为菩萨,亦名摩诃萨,亦名无为众生,亦名无障碍众生,亦
名已得度众生,亦名不思议众生,然于此中亦无有心亦无菩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