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r 发帖数: 11227 | 1 发信人: Abbott123(奈斯兔米特油), 信区: Thoughts
标题: 国内的成年人为什么学不会冷静的思考?
发信站: BBS未名空间站(Mon Aug 28 08:02:03 2017,GMT)
中国成年人的思维很跳跃,普遍难以完成一个完整的逻辑推理过程。在分析问题时
,难以对事实进行持续追踪,很容易就转向“抒情”和“道德批判”,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就在于中国人的情绪过于敏感,思维不容易保持沉稳。而这种敏感的情绪就与中国
小学语文教育有关。
中国小学教育致力于刺激孩子们的“真情实感”,而且主要是使用唐诗宋词这些中
老年男人的作品进行刺激的。这种刺激时间长、剂量大,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塑造了一
个敏感脆弱的情感模式,对孩子们稳定情绪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阻碍。在写作方面,不
断的强化训练各种“修辞手法”,例如比喻、拟人、类比、隐喻等等,把孩子们的潜意
识世界搅的天翻地覆,而冷静的理性思维没有得到发展。
西方小学教育就非常注意培养孩子们“去情绪化”,比如在写作训练上尽量避免唤
起孩子们的“真情实感”。英国和美国的小学教育中,基础写作训练叫writing,写作
要素是5W,即when、where、what、who、why, 要求一个写作作业要交代出时间,地点
,认为,事件和原因。通过这几个要素,一篇文章就可以准确的记录一个事件的信息,
同时也剔除掉了个人化的“真情实感”的。
小学高年级会有更高层次的写作训练,叫做critical writing(批判性写作)。这
个作业要求是在准确信息的基础上,再加上一些分析和推理。比如对某一个概念或者命
题进行分析,查找资料给出来源出处,然后进行逻辑论证。这个过程也不能有什么“抒
情、想象、意象”的东西。只有通过这样的训练,一个人的理性思维才能得以发展,才
能在思考过程中不被情绪和想象干扰。
也就是说,中国小学教育中最强调的所谓“真实情感”,在西方教育的小学阶段基
本上是没有的,这也是西方人心理健康水平较高的原因。所谓成熟的人,就是他的理性
实现了对情绪的控制,在思考的过程中能保持客观性,始终以事实和结果为导向。这种
能力和习惯需要从小培养,小学阶段就要养成这种习惯。如果从小就大量的、高频率的
“情感性写作”训练,不断的强化孩子们敏感的内心,就容易导致孩子们的理性思维发
育不良,而敏感脆弱的神经过于发达,成年后容易导致心理疾病。
中国人在思考问题时,始终保持着饱满的“抒情”渴望,对严密枯燥的事实证据和
分析过程缺乏耐心,难以持续关注。对煽情性的口号却极其敏感,无论谈论什么事情,
都喜欢以感叹句和祈使句为结尾,时不时的就要来几句抒情,这种习惯一方面会造成解
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不断弱化,另一方面也会导致心理疾病的高发,是需要调整的。而调
整的方法主要就是从教育入手,小学生少被一些唐诗宋词,少进行一些“真情实感”的
写作训练,就是很关键的一环。
在中国的影视剧、小品喜剧等各种表演中,演员们普遍也是情绪激动、表情乖张、
声音粗暴,给人很不冷静的感觉。各种哭哭啼啼、歇斯底里已经成为了屏幕上的新常态
。似乎我们已经成为了一个被狂躁裹挟的民族。这些现象都与我们基础教育过于强调“
真情实感”有关,或者说,这已经成为了一种集体无意识。这种情绪化的思维习惯,使
得我们难以真正关注和解决我们所面对的现实问题。每当我们需要冷静的、细致的、长
期的思考一些复杂问题的时候,我们的内心就会泛起抒情的冲动、引用诗句的冲动、比
喻的冲动、联想的冲动等等,这都会导致我们无法把一个问题真正的思考到位,更不可
能形成客观的结论。
去情绪化、去激情化,需要从娃娃抓起!中国语文教育要大量减少唐诗宋词和修辞
手法的训练,要大力加强记叙文、考察报告、论证分析等逻辑文法的训练。中国毕竟是
一个大国,一个大国的基础语文教育一定是要理性冷静的。十几亿情绪化的国民当然是
不利于稳定的,也是不利于一个文明社会的建构的。如果我们的语文教育不能训练出一
个民族的冷静的、理性的思维习惯,我们的前途就会堪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