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h*d 发帖数: 19309 | 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NewExpress 讨论区 】
发信人: piao (Gone with the Wind), 信区: NewExpress
标 题: Re: ★★历百年沧桑¤盼清华新生★★
发信站: 水木社区 (Sun Apr 24 00:25:35 2011), 站内
清华治学精神: 行胜于言
文汇报 2005-11-03
近百年来,清华大学可谓人才辈出,硕果累累。“清华精神”的核心是“务实”,
清华人奉行的准则就是“行成于思,行胜于言”。这一传统的形成轨迹,值得我们作认
真的探寻。当初,清华国学院一建立,主 任吴宓就宣称本院与其他大学不同之处即在
于重视“科学方法”。而清华改大学是在上世纪20年代的“科学与玄学”论战之后,科
学优势正在上扬。梅贻琦到任后,办校重“科学家的眼光和态度”,主张一切以事实为
出发点。解放后的几位清华大学校长也都明确提出继承发扬严谨、科学的传统。蒋南翔
在1958年“大跃进”以及“文革”中多次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对
清华的干部、教师队伍有深刻影响。这都保证了务实精神的发扬。
“终身校长”梅贻琦
1909年夏,清政府“游美学务处”招考第一批庚款留学生。梅贻琦以优异成绩入取
。十月赴美,成为清华“史前期”的第一批学生。1925年,清华学校增设大学部,梅贻
琦担任物理系的“首席教授”。翌年春,教务长张彭春辞职,师生群起挽留,发展成一
场“校务改进运动”,成果之一是从这以后教务长一职不再由校长指定,而由全体教授
公选。四月,梅贻琦被公选为改制后的第一任教务长。
梅贻琦是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曾连任清华校长十七年。新中国成立后,有一段时
间他侨居海外,专门从事清华基金的保管和使用。在不少人的心目中,他仍是清华校长
。1955年以后,他去台湾创办新竹清华大学,担任校长直到逝世。所以,有人说他是一
位“终身校长”。
梅贻琦一生致力于学术研究,却又是国际学术界有名的“寡言君子”。他倡导“为
政不在言多,顾力行何如耳”。他认为学校造就了人才是为了实用,“否则将是极悲惨
的事”。梅先生提倡学术自由,科学民主,主张学与术分开,文与理通科,主张学生自
学。有了他的这些主张,才有今日之水木清华。
梅贻琦的廉洁奉公是有名的。他任校长后,住进清华园甲所(校长住宅),他首先
放弃校长的特权:家里的工人自己付工资,电话费自己付,不要学校供应的两吨煤。款
额虽小,但他认为,“这是观念和制度的问题”。他在母校几十年,虽然清华基金雄厚
,但决不苟取分文。在西南联大期间,身为名大学校长,他经常“吃的是白饭拌辣椒,
有时吃上一顿菠菜豆腐汤,全家就很满意了”。他一生两袖清风,个人没有什么积蓄,
去世前病危住院的医疗费用、去世后的殡葬费等,都是由他的学生和校友捐助的。
抗战期间的1940年,清华在昆明的校友为他举行了一个“服务母校二十五年公祝会
”,会上会下,校友们说了很多表扬夸奖的话。就连一向“高傲不逊”、从不轻易颂人
的刘文典教授,也情不自禁地赋长歌以颂之。当临到梅琦贻致答词时,他则侃侃地说了
如下一段话:
……清华这几十年的进展不是也不能是某个人的缘故。……给诸位说一个比喻,京
戏里有一种角色叫“王帽”,他每出场总是王冠整齐,仪仗森严,文武将官,前呼后拥
,煞有介事。其实会看戏的绝不注意这正中端坐的“王帽”,因为好戏通常并不由他唱
的,他只是因为运气好,搭在一个好班子里,那么人家对这台戏叫好时,他亦觉得与己
有荣而已。
在一次欢迎会上,梅贻琦对清华同学致词说:“我只希望大家能有勇气去做一个最
平凡的人,不要追求轰轰烈烈……”实际上,这也是梅贻琦一生的追求:默默做事,埋
头奉献。梅贻琦治理下的校风也是如此。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