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Returnee版 - "绝大多数人的学术潜能没有被完全发挥出来"
相关主题
[合集] 张杰: 建设国际一流大学与人才发展的思考 (转载)可怕的空气污染-科学网
中国学者揭露美国科研界集体“学术造假”海归有级别,青年当思量【科学网】
当***再往返中美一次的时候,中国科技政策就成熟了[转载]虽千万人吾往矣——我在上海财经大学这六年(转自茆长暄科学网博客)
高端人才引进要防止单纯追求数量和政绩[转载]田国强教授的霸道与涉嫌造假(转自茆长暄科学网博客)
出国吧,年青的朋友们![转载]黄坚教授的千人计划作假问题(转自茆长暄科学网博客)
浙江大学:你真的是中国第一吗?!(转贴)[合集] 来篇雄文:国内大学海龟 烂坑校 Black list
驳:浙江大学:你真的是中国第一吗?!华人科学家团队集体回国 开启新药“中国梦”
《水浒传》对海归的启示网传“985”“211”废除 教育部将正式回应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冯兆东话题: 学术话题: 倡议话题: 科学网话题: 教授
进入Returnee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s****1
发帖数: 425
1
转自科学网
链接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200905-1013027.html
“羞羞答答地”支持一下“俞海亮的倡议”
冯兆东
2016-11-06
一、俞海亮如此倡议
俞海亮(科学网,2016-11-04;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17889-1012678.html)倡议:Hi,朋友,Follow Me,咱们一起回国努力吧。他说:我的一位朋友现在普渡大学做博士后,他看了我下决心回国发展,也因此他下决心回国发展。他告诉我他将和我同一天抵达中国。我们课题组好几位朋友,也在做回国发展的准备。我告诉他们,现在是回国的最好时机,如果错过了这几年“黄金时期”,以后就或许再也遇不到这样的机遇了。
二、张志刚如此倡议
张志刚(科学网,2016-11-05;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3961-1012853.html)倡议:Hi,孩子们,follow him, 你们一起出国吧!对国内那些在校生和应届毕业生而言,对那些没有门路进国企、金融界的人而言,还是出国吧!他接着是:如果想在学界“混”的话,如果不出国,就拿不到“千人”“百人”的头衔;没有这些头衔,你就没有机会进“酒吧舞”“二妖妖”。即使偶然进了,也很难拿到项目;如果拿不到项目,你就得不到提升;如果得不提升,你就生不如死。还不要说买房娶媳妇生孩子那些事。
三、冯兆东如此倡议(摘自: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200905-1010617.html ;)
学术如同种田,它就是一份职业。无需将学术“用官本位的方式”去“高级化或高尚华
”。正如无需将太多的社会标准(如政治标准和道德标准)引入“农民界”一样,我们
也根本无需将太多的社会标准引入“学术界”。我们不要设立太高太多的社会标准,也
许以下四点就足够了:(1)守信用(即诚信),(2)守职业操守(Professionalism
),(3)守规矩(如:交通规则等),(4)守法律。更高尚的东西呢,可以提倡,但
无需作为“学者进步的”标准。那么,除去了“官本位”后,学者的荣誉感从何而来?
(1)同行的认可,(2)发表的被正面引用,(3)一场受欢迎的报告,(4)一门受欢
迎的课程。当然,你的成果转化为产品肯定值得你骄傲啦。还有,你的科学成果改善了
社会的运行也是值得骄傲的啦。
四、冯兆东也曾激情也曾抱怨
冯兆东(科学网,2014-05-25;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200905-816113.html)在《中国大学管理制度问题之我见》一文中有过如下的说法。我(冯兆东)接触到不少上世纪八十年代(1980s)和九十年代(1990s)去美国留学取得博士学位后留在美国大学任教的中国留学生。按照我的判断(注:我自己曾在美国任教17年,也获得过三个较大的和三个较小的美国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基金支持),他们中绝大多数人的学术潜能没有被完全发挥出来。如果他们在美国一流大学(指:在美国排名前25名的最好大学)做教授,而且已经建立了很好的实验室,我自己觉得,他们没有必要彻底回国发展(当然,施一公和饶毅等是好样的),因为他们在美国发展的硬件和软件条件可能更有保障些。
如果他们已经在美国三流大学教书很长时间了,他们也没有必要回国发展,因为他们很
可能早已落伍了。但是,如果他们在美国二流大学(指:在美国排名25-125名的大学)
做教授,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的学术潜能很可能没有被完全发挥出来。我遇到过不少这
样的人。每当我劝说他们:如果您们回国,在中国建立学术团队和获得基金支持的可能
性都会更大一些。他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说:不想回去了。除了孩子的教育问题和国内的
雾霾问题外,令他们最恐惧的问题是:很难应付复杂的国内人事关系,而且也很难适应
国内的学术管理体制。每当他们抱怨“国内人事关系和国内学术管理体制”时,我总是
无言以对,因为我自己的切身体会“毫无差错”地印证了他们的抱怨。
五、社会需要“海龟”融合,但社会管理也需要合理地国际化
冯兆东(科学网,2016-10-24;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200905-1010617.html ;)在其博文《“海归”的融合:需要反思的》中认为:在要求“海龟”融合的同时,“科学和高等教育”的社会管理也需要与时俱进地去国际化。冯兆东显示举了一个“现今“海龟”融合的成功范例”。如果需要树立典型的话,张尧学院士应该是新时代下“海龟”成功的典型。以下是张尧学院士的简简历,它似乎可以揭示新时代下“海龟”成功的轨迹。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团队于2015年1月9日被授予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授,获奖项目为:网络计算的模式及基础理论研究。张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1990年在日本东北大学获博士学位;1990年至1999年在清华大学计算机系任教师、副教授、教授。1999年6月至2000年6月,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副司长;2000年6月至2001年5月,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司长;2001年5月至2009年6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2009年6月至2011年10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2011年11月至今,中南大学校长(副部长级)。
冯兆东接着引用了“日本人“获诺奖”的例子”。旅日华人学者王波在筑波大学读博士
时,认识筑波大学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白川英树教授。他说,在得奖之前,白川教授在
筑波大学可以算是默默无闻,退休后连一张办公桌都没有保留。就在他退休半年后获得
了诺贝尔奖,筑波大学才给了他一个名誉教授职称。王波说,日本科研人员非常有专注
精神,能够在一件事情上精益求精。有人早上7点来到研究室,晚上很晚才回去,能长
期沉浸在科研当中。今年获奖的大隅良典教授71岁了,依然每天泡在实验室里。日本国
立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周豪慎教授也说,日本很多基础研究人员能够静下心
来做好自己的事情,不一定会想得到多大的成果和利益。很多人在经费比较有限的情况
下,静下心来数十年如一日坚持科研工作。
1 (共1页)
进入Returnee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网传“985”“211”废除 教育部将正式回应出国吧,年青的朋友们![转载]
不是美国出了马一龙,是马一龙加入了美国 (转载)浙江大学:你真的是中国第一吗?!(转贴)
一个不Professional的错误,如何补救 (转载)驳:浙江大学:你真的是中国第一吗?!
现在国内的资金非常充足,缺的是先进技术、尤其原创的《水浒传》对海归的启示
[合集] 张杰: 建设国际一流大学与人才发展的思考 (转载)可怕的空气污染-科学网
中国学者揭露美国科研界集体“学术造假”海归有级别,青年当思量【科学网】
当***再往返中美一次的时候,中国科技政策就成熟了[转载]虽千万人吾往矣——我在上海财经大学这六年(转自茆长暄科学网博客)
高端人才引进要防止单纯追求数量和政绩[转载]田国强教授的霸道与涉嫌造假(转自茆长暄科学网博客)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冯兆东话题: 学术话题: 倡议话题: 科学网话题: 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