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KU版 - 【校庆特稿】回望百年峥嵘史,守望南开新起点 |
|
|
|
|
|
s*******w 发帖数: 2257 | 1 【校庆特稿】回望百年峥嵘史,守望南开新起点
Written by 裴悦,
Views 76
2015-10-16
南开学校源自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严修(字范孙)开办的严氏家馆。1904年,严氏家馆
和王氏家馆合并,成立“私立中学堂”,校舍仍在严宅。是年冬,校名改为“私立敬业
中学堂”。1905年,又改为“私立第一中学堂”。1906年,津绅郑菊如将天津西南水闸
旁十余亩空地捐助学校。因此地位于德国人汉纳根开设的大广地皮公司界内,德国人不
肯相让,后经交涉,遂将郑氏所捐之地换成电车公司旁一块空地。这片空地位于天津城
西南的开洼地带,有“南开洼”之称。1907年秋,学校由严宅迁入新校舍,校名因所在
地名之故,改称“私立南开中学堂”。这也是南开系列学校均以“南开”为校名的由来。
“南开”二字,沉淀了历史与情怀,悠悠九十六载岁月,历经风雨。在南开的历史上,
几次搬迁尤为引人注目,回顾历史,每一次的搬迁都为南开带来新的跨越与发展。
早期的南开大学作为私立大学,其经费除政府少许补贴和学费及校产收入外,基本有赖
于基金团体和私人捐赠。本着“贵精不贵多,重质不重量”的原则,学校规模一直较小
,1937年学生仅429人,但师资力量强大,经过长期的艰苦创业,南开大学终以优越的
学术环境、严谨的科学训练方针以及崇尚务实的精神而名扬南北,培养了周恩来、陈省
身、吴大猷、曹禺等一批杰出人才。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南开学子拥共抗日,投身革命,日本侵略者意图毁我南开,灭
我精神,7月28日夜,日军开始轰炸南开,将辉煌的图书馆与馆内的珍藏书毁于一旦,
校内建筑也多有损毁。7月30日以后,日军占领学校,“门外桥头,有兵士数名,荷枪
而立”,开始了长达八年的盘踞。数十年惨淡经营,一夜之间却满目疮痍,张伯苓校长
的心中溢满了悲痛,但是倭寇炸不垮南开的毅力和劲头,正如张伯苓说:“敌人此次轰
炸南开,被毁者为南开之物质,而南开之精神将因挫折而愈益奋励!”社会各界也给予
南开巨大的支持,茅盾等56名左翼作家致电慰问张伯苓和南开师生,中外通讯社也纷纷
报道南开被毁惨状,声讨日寇的野蛮行径。
日寇毁校后,南开被迫举校南迁。辛苦劳顿前往衡山湘水,师生们要在战火纷飞中赓续
教育救国篇章。
1937年8月,南开大学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合组长沙临时大学,三校校长张伯苓、蒋
梦麟、梅贻琦为常务委员,共主校务。翌年4月,长沙临时大学迁往昆明,改称西南联
合大学。“不必历数校舍破陋生活简劣;不必惊叹冠盖云集群贤尽至;不必感慨儒雅谈
笑斯文往来。南开人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在昆明与清华、北大师生同无妨异、共体时
艰,于国难之中高擎教育救国的旗帜,笳吹弦诵春风化雨。”
如今,西南联大纪念碑巍然矗立八里台校区的大中路旁,碑文由西南联大教授冯友兰撰
写、闻一多篆刻、罗庸手书,享有“三绝碑”的美誉。1178字的碑文,通篇诉说联大建
校始末及历史意义,洋溢着强烈的爱国热情。碑后刻录了834位联大参军同学的名字。
三校合组西南联大期间,不仅涌现出一批投身抗战的志士,更培养出了一大批建设人才
,在联大8年招收的8000余名学生中,已走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3
位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黄昆、刘东生、叶笃正,6位两弹一星元勋屠守锷、郭永怀、
陈芳允、王希季、朱光亚、邓稼先,以及80位中国科学院院士、12位中国工程院院士。
为三校的历史乃至中国近代史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抗日战争胜利后,三校复员北归,1946年南开大学迁回天津并改为国立,并设有文学院
、理学院、政治经济学院和工学院,共计16个系,另设经济研究所、应用化学研究所及
边疆人文研究室,师资力量有所加强,巍巍南开在这片曾经辉煌、亦曾经苦难的大地上
开启新的征程。
1994年,天津对外贸易大学并入南开大学,于是我们有了新的校区——迎水道校区。迎
水虽小,五脏俱全,春日盛开的海棠与樱花、夏日树阴覆盖的小路、秋天满地的金黄与
冬天清冷寂静的院子自那时起就深深留在每一届在迎水生活、学习的学子心中,而天津
对外贸易大学的并入也为我校商学院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今年九月,在迎
水道校区生活过的最后一批南开学子,依依不舍地搬离盛满历届文科新生美好回忆之地
。迎水道校区完成了她的使命,从此定格于南开校史。
2000年,泰达学院正式成立,作为南开大学在新世纪发展战略的又一体现,泰达学院继
往开来,秉承南开大学“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站在新的起点,作为南开大学
与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合作的成果,开设了包括应用物理学院、物流管理、工业工程等
学科在内的诸多学科,开创了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模式。自建立起至2014年的14年间,
泰达学院的师资力量不断加强,包括工商管理、微电子学、法学、经济学等41个博士、
硕士、本科专业在此学习,温家宝总理也曾视察泰达学院并指出:“南开大学在新区办
泰达学院很有必要,这所学院很有前途。我们希望我们南开大学泰达学院越办越好。”
新思路新道路,南开人日新月异的脚步从未停下。随着津南新校区二期工程的完工,津
南校区投入使用,泰达学院完成了其培养本科生的使命,但它仍将作为研究生院和博士
生院继续陪伴南开师生。
2015年,百年南开有了新的起点,包括新成立的金融学院、材料学院在内的14个院系迁
居津南新校区,崭新的校园,每一个学院都拥有了独立的大楼,设施完备的图书馆为我
们提供了良好的读书学习环境。“南开的目标,不是成功,而是奋斗,不是满足,而是
长进,凭着这种精神,创造一切,解决一切。”张伯苓校长这样表述南开人在战火硝烟
中愈挫愈奋、刚毅坚卓的乐观态度和苦干精神。时移世易,今日的南开人依旧不能丢掉
这种精神,在新的起点,创造新的南开。
今日,一代代的南开学子铭记昨日之“南开”,加倍勉励,南开,南开,难越越开,开
拓创新,锐意进取开,南开,难以离开,离开这里,带着南开人立公增能的意识投身社
会。 | y******n 发帖数: 421 | | s*******w 发帖数: 2257 | 3 【校庆特稿】回望百年峥嵘史,守望南开新起点
Written by 裴悦,
Views 76
2015-10-16
南开学校源自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严修(字范孙)开办的严氏家馆。1904年,严氏家馆
和王氏家馆合并,成立“私立中学堂”,校舍仍在严宅。是年冬,校名改为“私立敬业
中学堂”。1905年,又改为“私立第一中学堂”。1906年,津绅郑菊如将天津西南水闸
旁十余亩空地捐助学校。因此地位于德国人汉纳根开设的大广地皮公司界内,德国人不
肯相让,后经交涉,遂将郑氏所捐之地换成电车公司旁一块空地。这片空地位于天津城
西南的开洼地带,有“南开洼”之称。1907年秋,学校由严宅迁入新校舍,校名因所在
地名之故,改称“私立南开中学堂”。这也是南开系列学校均以“南开”为校名的由来。
“南开”二字,沉淀了历史与情怀,悠悠九十六载岁月,历经风雨。在南开的历史上,
几次搬迁尤为引人注目,回顾历史,每一次的搬迁都为南开带来新的跨越与发展。
早期的南开大学作为私立大学,其经费除政府少许补贴和学费及校产收入外,基本有赖
于基金团体和私人捐赠。本着“贵精不贵多,重质不重量”的原则,学校规模一直较小
,1937年学生仅429人,但师资力量强大,经过长期的艰苦创业,南开大学终以优越的
学术环境、严谨的科学训练方针以及崇尚务实的精神而名扬南北,培养了周恩来、陈省
身、吴大猷、曹禺等一批杰出人才。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南开学子拥共抗日,投身革命,日本侵略者意图毁我南开,灭
我精神,7月28日夜,日军开始轰炸南开,将辉煌的图书馆与馆内的珍藏书毁于一旦,
校内建筑也多有损毁。7月30日以后,日军占领学校,“门外桥头,有兵士数名,荷枪
而立”,开始了长达八年的盘踞。数十年惨淡经营,一夜之间却满目疮痍,张伯苓校长
的心中溢满了悲痛,但是倭寇炸不垮南开的毅力和劲头,正如张伯苓说:“敌人此次轰
炸南开,被毁者为南开之物质,而南开之精神将因挫折而愈益奋励!”社会各界也给予
南开巨大的支持,茅盾等56名左翼作家致电慰问张伯苓和南开师生,中外通讯社也纷纷
报道南开被毁惨状,声讨日寇的野蛮行径。
日寇毁校后,南开被迫举校南迁。辛苦劳顿前往衡山湘水,师生们要在战火纷飞中赓续
教育救国篇章。
1937年8月,南开大学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合组长沙临时大学,三校校长张伯苓、蒋
梦麟、梅贻琦为常务委员,共主校务。翌年4月,长沙临时大学迁往昆明,改称西南联
合大学。“不必历数校舍破陋生活简劣;不必惊叹冠盖云集群贤尽至;不必感慨儒雅谈
笑斯文往来。南开人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在昆明与清华、北大师生同无妨异、共体时
艰,于国难之中高擎教育救国的旗帜,笳吹弦诵春风化雨。”
如今,西南联大纪念碑巍然矗立八里台校区的大中路旁,碑文由西南联大教授冯友兰撰
写、闻一多篆刻、罗庸手书,享有“三绝碑”的美誉。1178字的碑文,通篇诉说联大建
校始末及历史意义,洋溢着强烈的爱国热情。碑后刻录了834位联大参军同学的名字。
三校合组西南联大期间,不仅涌现出一批投身抗战的志士,更培养出了一大批建设人才
,在联大8年招收的8000余名学生中,已走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3
位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黄昆、刘东生、叶笃正,6位两弹一星元勋屠守锷、郭永怀、
陈芳允、王希季、朱光亚、邓稼先,以及80位中国科学院院士、12位中国工程院院士。
为三校的历史乃至中国近代史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抗日战争胜利后,三校复员北归,1946年南开大学迁回天津并改为国立,并设有文学院
、理学院、政治经济学院和工学院,共计16个系,另设经济研究所、应用化学研究所及
边疆人文研究室,师资力量有所加强,巍巍南开在这片曾经辉煌、亦曾经苦难的大地上
开启新的征程。
1994年,天津对外贸易大学并入南开大学,于是我们有了新的校区——迎水道校区。迎
水虽小,五脏俱全,春日盛开的海棠与樱花、夏日树阴覆盖的小路、秋天满地的金黄与
冬天清冷寂静的院子自那时起就深深留在每一届在迎水生活、学习的学子心中,而天津
对外贸易大学的并入也为我校商学院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今年九月,在迎
水道校区生活过的最后一批南开学子,依依不舍地搬离盛满历届文科新生美好回忆之地
。迎水道校区完成了她的使命,从此定格于南开校史。
2000年,泰达学院正式成立,作为南开大学在新世纪发展战略的又一体现,泰达学院继
往开来,秉承南开大学“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站在新的起点,作为南开大学
与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合作的成果,开设了包括应用物理学院、物流管理、工业工程等
学科在内的诸多学科,开创了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模式。自建立起至2014年的14年间,
泰达学院的师资力量不断加强,包括工商管理、微电子学、法学、经济学等41个博士、
硕士、本科专业在此学习,温家宝总理也曾视察泰达学院并指出:“南开大学在新区办
泰达学院很有必要,这所学院很有前途。我们希望我们南开大学泰达学院越办越好。”
新思路新道路,南开人日新月异的脚步从未停下。随着津南新校区二期工程的完工,津
南校区投入使用,泰达学院完成了其培养本科生的使命,但它仍将作为研究生院和博士
生院继续陪伴南开师生。
2015年,百年南开有了新的起点,包括新成立的金融学院、材料学院在内的14个院系迁
居津南新校区,崭新的校园,每一个学院都拥有了独立的大楼,设施完备的图书馆为我
们提供了良好的读书学习环境。“南开的目标,不是成功,而是奋斗,不是满足,而是
长进,凭着这种精神,创造一切,解决一切。”张伯苓校长这样表述南开人在战火硝烟
中愈挫愈奋、刚毅坚卓的乐观态度和苦干精神。时移世易,今日的南开人依旧不能丢掉
这种精神,在新的起点,创造新的南开。
今日,一代代的南开学子铭记昨日之“南开”,加倍勉励,南开,南开,难越越开,开
拓创新,锐意进取开,南开,难以离开,离开这里,带着南开人立公增能的意识投身社
会。 | y******n 发帖数: 421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