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Mod_CHN_Hist版 - 潘汉年案审判亲历
相关主题
文革中的清华岁月余不洁:潘汉年案件的几个疑点(上) (转载)
“九一三”后清查林彪住处亲历记 (转载)余不洁:潘汉年案件的几个疑点(下) (转载)
丁学良:读依据苏俄档案的新版毛泽东传记 (转载)日本学者:中共与日军共谋对抗国军
为党遮丑而牺牲的女人(图) (转载)日谍回忆:毛泽东勾结日军真相 (转载)
高岗是不可能平反的里应外合,联手打击蒋梅毒 (转载)
知情人:高岗批薄射刘是主席定调怎说反党?监狱百年秘史:中共干部从别人的监狱坐到自己的
毛泽东与潘汉年的历史恩怨吴法宪:我在秦城监狱的非人生活
江青为何怨恨公安机关?金敬迈:我在秦城七年多没见过月亮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潘汉年话题: 丁汾话题: 谢老话题: 汉周话题: 审判
进入Mod_CHN_Hist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j********b
发帖数: 565
1
--作者:彭树华、李菁
86岁的彭树华曾担任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庭庭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参与审理了包括“林
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案在内的许多大案要案。对他而言,他的职业生涯里最特殊的一
次经历,是参与审判潘汉年案。潘汉年是中共情报战线的一位传奇人物,其后半生遭遇
也令人扼腕叹息。潘汉年案究竟是怎么酿成的,其背后有什么复杂的政治背景与动机,
囿于仍未解禁的一些档案,我们至今无法梳理出一个明晰的脉络,但是彭树华的回忆则
可以帮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重新审视这个非同寻常的事件。

潘汉年
突然受命
1962年6月中旬的一天,我刚上班不久,曾汉周的秘书过来通知我,说曾庭长要我马上
到他办公室去,有急事。那时我在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任助理审判员,曾汉周是刑
一庭庭长。
见了曾汉周,简单寒暄之后,他突然话锋一转,很郑重地说:“党中央决定要对潘汉年
案进行审判,党组决定由我、丁汾和你三人组成合议庭,负责审判这个案子。”
对这个事情,我之前一点思想准备都没有。不过第一反应就是这么重要的案子交给我,
至少说明党组织和领导对自己很信任,一时有点“受宠若惊”的感觉。
我问曾汉周准备什么时候开庭。曾汉周说:“我们先到秦城监狱看一下案卷,了解案情
;至于什么时候开庭审判,得等中央通知。”我想了一会儿说:“我怕完成不了任务,
是不是??”话还没说完,曾汉周打断了我:“这是党组的决定,你回去好好准备吧!”
回到办公室,我呆呆地坐了好一会儿,仔细想想又犹豫起来。
潘汉年案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个要案。潘汉年是1955年被抓的。1956年4月,毛泽
东在北京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以较长的篇幅谈
了潘汉年的问题。《论十大关系》当时虽然没有公开发表,但是因为它强调了“阶级斗
争”,所以公安部内部编了一本书--我们叫它“黄皮书”,跟毛主席语录差不多,庭
里人手一本,要重点学习,所以我们对里面的话非常熟悉。但至于潘汉年都具体做了什
么,则是模糊一片。
这么重要的任务怎么会交给我呢?曾汉周是参加过长征的老干部,是开国时期组建最高
人民法院的骨干;丁汾也是解放前入党的老革命,当时任刑庭审判组组长,只有我是一
个助理审判员,资历浅、职位低,好像跟这么重大的案子不相称。
想来想去,我还是硬着头皮去找曾汉周,谈了自己的顾虑。曾汉周说:“党组让你参加
这个工作,是经过认真考虑的;你还有审判大案的经验。”1956年我曾任太原特别军事
法庭的秘书,参加过对日本战犯的审判,虽然我那时候年轻,并没有做关键性的工作,
但是说起审判战犯,大家还是觉得挺了不起的。曾汉周最后又说,参加这个案子,是吴
老(注:吴德峰,时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点的将。
曾汉周这样一说,我也不好再说什么了。我是1946年考上的广西大学法律系,1950年调
到最高人民法院中南分院,给院长雷经天任秘书。那时候,吴德峰从武汉市长的位置上
离开,到中南行政委员会当政法办公室主任,负责指导中南地区司法改革运动。运动初
期,火烧到了雷经天身上。在批判雷经天的会上,大家让我揭发他的问题,我仗着初生
牛犊不怕虎的劲,替他辩解了几句。吴德峰听后说了句:“彭树华说的是大实话。”这
可能是给吴德峰留下印象的最主要原因。1955年,中南分院撤销,我调到最高人民法院
。吴德峰调到国务院一办任主任,1961年又到“高法”当了副院长。吴德峰平时很严肃
,我对他是敬而远之,也没有多少接触。没想到这一次是他点我的将。
走进秦城
潘汉年是1955年被捕的,不知道为什么一直会拖到1962年才审。他先是被关在公安部直
属的功德林监狱,1960年3月,秦城监狱建好后,潘汉年又被移送到那里。
接到任务后不久,我们便到秦城监狱审潘汉年案卷材料。
审阅案卷的工作完全由我和丁汾两人负责。周一大早,曾汉周把丁汾和我送到秦城,同
公安部十三局的领导接上头后,当天他就赶回城里照常工作,丁汾和我在秦城监狱住下
。每周六下午两点多,曾汉周再来秦城监狱了解我们审阅案卷的进展情况。每次都是由
丁汾向他汇报,我在旁边做简单记录,有时也补充几句。傍晚,我们再坐曾汉周的车一
起回城过周末。下个周一,曾汉周再把我和丁汾送到秦城。这样的工作安排大约持续了
一个月。
我们被安排住在监狱外院的客房里。丁汾一个人住在二楼的一个房间;我则住在她隔壁
一个大房间里,屋里有3个床位,大部分时间我一个人住,偶尔也有公安部从城里来提
审的同志住在这里,我们见面彼此点头打个招呼,但谁也不问对方的工作。在秦城,我
们接触的人只有公安部十三局副局长姚伦和处长李子明两人,其他人一概不接触。那时
大家都知道秦城是关押重要政治犯的地方,但究竟关了哪些人,我也不是很清楚,也不
好向别人问。
有一天,十三局的工作人员还特地安排潘汉年出来劳动,其实就是想让我们看一下他本
人。我记得那一天潘汉年戴着一顶草帽出来,表情很淡然,看不出什么情绪,然后在太
阳底下蹲着拔草。
潘汉年案的卷宗非常多,每个案卷都整理得非常好,页码索引都井井有条,笔录上面的
字写得很漂亮,整理得也很清楚,这是我从事审判工作以来,看到的最标准、最好的卷
宗。我们阅卷的速度由此大大提高。我和丁汾两人分头审阅卷宗,重要的卷宗就互相交
换着看,看完一本,退还一本,再要再看。十三局的同志负责给我们提供卷宗,他们绝
口不谈案情,只是我们需要什么,他们就提供什么材料。
提审潘汉年的人的名字都清楚地写在笔录上面,审判他的,都不是一般人。而从审讯笔
录上看,潘汉年的情绪一直很平静,态度也不激烈,时间、地点、人物都记得很清楚。
一边看案卷,我一边想:潘汉年不愧是做情报工作的,脑子不简单。我甚至通过案卷都
对他有了一种好感,觉得他有能力,各方面关系都处理得很好。
对我们从事法律工作的人来说,案件性质的认定,必须要找证据。可是我和丁汾看了之
后,共同感觉是:虽然案卷里面材料很多,可是可以作为证据、扎实的事实却没几条。
公安部预审认定潘汉年的罪名主要有三条。一是1936年投降国民党;二是抗战期间投靠
日本特务机关和秘密会见汪精卫;三是上海解放后掩护大批特务反革命分子,并向台湾
供给情报,引发上海“二六大轰炸”。对于指控,他只承认和汪精卫见面是一个严重的
错误,当时来不及写信汇报,除此之外,他一概不承认。但是在看案卷时,我也发现了
一个微妙之处:对于投向国民党、充当国民党特务的指控,只有公安部某位领导提审时
潘汉年才认罪。当时我们听说上面给潘汉年做了一些思想工作,告诉他只要认了罪、判
了刑就放人。这也是为什么后来庭审时潘汉年都认了罪的原因。
其实不用法律专业知识,仅从常识出发,我就感觉漏洞百出。比如,对于指控的第一条
罪行,潘汉年屡次都解释这是奉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指示回国,与国民党方面联系共
同抗日--其实那时候我们虽然不太清楚具体细节,但一般人都有印象,知道潘汉年是
“派回来的”。再比如给国民党提供情况“轰炸上海”的指控,上海大轰炸是1950年,
那时候国民党撤到台湾才没几天,他们对上海的工业布局很熟悉,上海发电厂这么大一
个地方他们会不知道在哪儿,需要特务提供情报?
潘汉年被抓后,很多人都要写材料交代自己与潘汉年的关系,几十本案卷里,涉及的证
人证言特别多,其中不少人也把一些涉及个人生活方面的都写进去了,可见潘汉年被抓
在当地所引起的恐慌。但即便如此,真正有实质性的内容并不多。比如,当年经中共驻
共产国际代表团指派,和潘汉年一起从莫斯科回国的胡愈之,在潘汉年被捕后写过一份
材料,说他和潘汉年从莫斯科一起回到香港途中,两人谈话甚多,比如:“潘汉年说毛
泽东同志在长征中,找旧小说来看,有些消极”;“潘当时对革命前途,似乎缺乏信心
”。这些话没有任何实证性意义。而胡愈之写的文字遮遮掩掩,模模糊糊,想必有难言
之隐。
当初得知要接手潘汉年案时,我主要担心自己资历浅,怕不能胜任工作;阅完案卷后,
我又产生了另外一重顾虑:对案子的疑问,谈还是不谈?谈出来如果领导不支持,或者
被谁泄露出去,后果也非常严重--谁都知道,这个案子是党中央毛主席定的,你还敢
说三道四?政治上吃不消不说,包庇叛徒特务的棍子一下子打下来,甚至坐牢都是有可
能的。另一方面,领导让你看案卷,你发现问题没有?没看出问题,说明业务不合格,
起码也是个糊涂官。发现了怎么不说?这也是个大问题。所以我思想斗争得非常激烈。
曾汉周把我们阅卷的情况向吴德峰做了汇报,吴老说,尽可能安排党组听一次我们的汇
报--在接这个案子之前,我们都知道它的特殊性。因为“潘案”是作为内部处理的,
不是院里的事,所以有什么事情,我们就直接向党的系统--院党组汇报。那时高法的
院长、党组书记是谢觉哉,我们平时都尊称他为“谢老”。谢老年纪大了,一般案子交
给吴德峰等几个副院长管。他虽然经常来院里,但一般只待半天,没什么大事的话大家
都不怎么打搅他。因为要谢老签字的案子,通常都是涉及死刑这一类的重大案件,所以
院里每个人都知道谢老有这样一句话:“要送给我签字,我必须看案子;不看案子我不
签字,不然将来我到阎王爷那里说不清楚。”
听了曾汉周的汇报,吴德峰也同意我们暂时撤出秦城,等党组听完汇报之后,再决定是
否有必要再继续到秦城审阅案卷。到了周六,我们收拾好东西,等着曾汉周来接。从秦
城往外面走的路上,丁汾一直沉默不语,若有所思。其实我也知道她在想什么。我和丁
汾在审阅案卷时,对一些问题的质疑是一致的。过了一会儿,丁汾说:“我们对潘汉年
案有看法,但中央已经定了案,连判什么刑都定了调子,‘不判死刑’,那就意味着要
判长期徒刑。下午曾庭长来,我们要好好研究一下如何向党组汇报,要不要提出我们的
看法。”我回答说,汇报时还是有什么说什么,当然最后领导怎么定,我们就怎么办,
也算是尽职尽责了。
纵论古今
曾汉周到秦城来接我们回北京时,告诉我们向党组汇报的时间定在下周一上午。所以从
秦城回到机关后,我就一直等着党组通知我们去汇报,可是等了两天仍没有动静。我觉
得有点蹊跷:这么大的案子,为什么让我们看完案卷之后,党组也不要我们汇报?
到了第三天,一上班,曾汉周通知我和丁汾到他办公室,说有急事要和我们谈。到了办
公室,曾汉周说:“党组不开会听汇报了,只要副院长吴德峰一个人听。”曾汉周说,
这是谢老的决定。谢老做事深思熟虑,这样决定想必是有所考虑的。
曾汉周的话还是让我们有些糊涂。那时候我们所受的教育是,“人民法院必须绝对服从
党的领导,成为党的驯服工具”,党的意见很重要。如果党组不听汇报,不表态,我们
怎么办?
从曾汉周办公室出来,丁汾让我跟她一起到王德茂的办公室。王德茂是高法的办公厅主
任、党组成员,与丁汾很熟,谈话也比较随便。他见我们,就问了一句:“原先党组想
安排听你们的汇报,现在不听了,你们是不是有意见?”
丁汾说:“不敢说有意见,但这么大个案子,案情又那么复杂,党组不听汇报,把我们
搞得糊里糊涂的。”王德茂说:“有什么好糊涂的!这是中央定的案子,党组听不听汇
报有什么关系?再说,潘汉年案涉及许多重大机密,知道的人越少越好。中央委托吴老
全权处理,我们有必要掺和进去吗?”
丁汾说:“你们都躲着,谁都怕沾这个案子,堂堂皇皇的理由一大堆,谁知道你们心里
怎么想的?”丁汾是1931年参加工作的老革命,心直口快。她话里的意思,大家都明白
。我见他们俩顶起来,就赶紧找个借口离开了。
过了一会儿,丁汾回来了,很严肃地说:“明天汇报工作,我们有什么说什么。作为共
产党员,要忠于党;作为审判员,要忠于事实。”过了一会儿,丁汾像是跟我说,又像
是自言自语地说:“我们接手潘汉年这个案子,有人吃醋,说我们是党组最信任的,但
是个中酸甜苦辣的滋味,有谁知道?”我也无言以对。
第二天上午,我们如约到吴德峰那里向他汇报。一见面,吴老便开门见山地跟我们说,
他谈的话,我们不能记录。
吴老很认真地听完丁汾的汇报后,问曾汉周的意见。吴老很了解曾汉周的情况,知道他
曾被打过“右倾”,被下放到山西,一直到1962年之后才恢复工作,所以特地说:“这
里没人做记录,不会有人揪辫子、打棍子,你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曾汉周表示同意我
们的看法。
吴老转头问我:“小彭,也说说你的意见吧!”我也毫不隐瞒自己的观点,说:全案认
定的犯罪事实还存在很多疑点,唯一可以认定的是会见汪精卫的问题,但这是犯罪还是
违纪,还值得研究。
吴老听到这时,马上打断我的话说:“潘汉年出问题就出在会见汪精卫上,一直瞒着党
中央、毛主席,这个问题谁也不敢替他担责任。你们知道吗?毛主席知道后很生气。当
年潘汉年会见汪精卫的事,国民党大肆宣传,毛主席还亲自签署文电辟谣。过了十几年
,潘汉年才交代这件事,即使他辩解的都是事实,但这种严重违纪的事情,是做秘密工
作绝对不能允许的。”
吴德峰曾在“中央农委”工作过,也是长期从事秘密情报工作的,和周总理关系很好。
每年春天,他找人到乡下采些桑葚,用中药和蜜糖熬好,送给总理一些,可见私交甚好
。吴老说:“潘汉年的工作是周总理、康生直接领导的,长期以来他的工作也很出色,
周总理和康生对潘汉年是最了解的,但出了这么大的事,他们也无法向毛主席解释。”
吴德峰对潘汉年也很了解,喊他“小开”,对潘汉年的处境,他的话语中既有同情、惋
惜也有无奈:“像潘汉年这样长期在敌占区或大后方工作,他的社会关系、工作环境、
接触的人必定非常复杂。为了打入敌人内部开展活动,常常得使用革命的两面手段,因
此一旦领导不信任,不担责任,就很容易受冤枉。有人说做秘密工作的人,一只脚在监
狱里面,一只脚在监狱外面,这话未免有些危言耸听。但是潘汉年问题出来以后,不少
做秘密工作的人,确实感到一种压力。”
吴德峰最后说了一句:“对潘汉年案的其他问题,我不想说什么,中央既然对他的问题
定了案,我们对中央的决定,只有坚信不疑,认真做好审判工作,完成中央交给我们的
审判任务。”--他虽然没有把话直接说透,但意思我们都明白:潘案是中央定的,中
央交办的,我们照办手续就是了。
到现在,我们都更加意识到这个案件的不寻常。吴老的秘书郑展,是连贯(注:国务院
侨办副主任)的女婿,是抗战期间在马来西亚参加共产党的老同志,可是我们汇报工作
的时候,他也不能参加。谢老又决定党组不听汇报,不开会。现在看来,谢老的决定的
确非常明智--如果开党组会,我们审判员把对案件的疑点提出来,传播出来,影响也
不好。
也许是为了打消我们的疑虑,后来吴德峰安排我们单独跟谢老见面,谈谈对潘汉年案的
看法。在谢老的办公室里,我们汇报了40分钟左右。谢老听得非常认真,既不插话,也
不提问,就是静静地听,一言不发。谢老虽然带了秘书,但很显然他已经事先打了招呼
,秘书什么都没带,只是在一旁听,也没有做记录。
听完汇报之后,他一边喝水,一边慢慢站起来走了几步,秘书要上门去搀扶,他挥手示
意不用,沉默了一段时间后,他又回到座位上,神情平静却又很严肃。
谢老说:“你们辛苦了。你们对潘汉年案卷材料看得很仔细,提出了你们的看法,这很
好。不过你们提出的问题,我们高法是搞不清楚的。德峰同志跟你们说过了吧,潘汉年
案是中央交办的案子,我们只是办理法律手续。”
谢老一席话,再次让我们知道了自己的角色。可是既然“只是办理法律手续”,那还要
我们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去审阅案卷干什么?既然这样,将来开庭审判时,检察院指控什
么罪行,我们就按什么罪判、依葫芦画瓢,写个判决书就行了,何苦费这么大力气去讨
论案情???心里这样想,嘴上却不敢说。
谢老可能看出我的情绪,转头问我:“你读过王勃写的《滕王阁序》吗?”然后说王勃
的这篇文章里,有这样两句说:“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他怕我们不理解,还特地详细解释一番。
说完王勃的诗,谢老又看似很随意地说起另一位历史名人:“王勃的这两句诗说的是汉
、唐的事,还有宋代的岳飞,他主张抗金,却被诬陷要谋反。难道当时没有人知道岳飞
是被冤枉的吗?当然有人知道。但在当时,宋高宗一心要和金人议和,所以谁能救得了
岳飞?”
谢老话锋一转,又接着说:明朝有位叫文徵明的书画家,有一天在西湖之滨偶然发现一
篇碑文,是宋高宗亲赐岳飞的御札,他当即填了一首《满江红》,这首词很能说明问题
。文徵明很有见识,后人都骂秦桧是谋害良臣的罪魁祸首时,他却说秦桧的能耐,只是
善于迎合宋高宗而已。岳飞被害,秦桧罪在不赦,真正的罪魁祸首,却是宋高宗赵构。
谢老一字不错地为我们背了那首《满江红》,背完后,谢老又说:“岳飞的功过,后人
已有评说,也无须再议宋高宗和秦桧谁是害死岳飞的罪魁祸首。我只是想说明一点:在
一定历史时期发生的事情,都有它的时代背景和特殊原因,不是无缘无故的。”谢老又
给我们讲了毛主席的一些讲话,可能是想帮助我们理解此事。他最后说:“潘汉年案是
很复杂的,涉及中央许多重大机密,直接领导潘汉年工作的是周总理和康生,许多事情
毛主席也是知道的。对潘汉年的处理,是党中央定的,毛主席早有指示不判死刑。人不
杀,是非功过,总有一天会弄清白的。”
谢老在谈话中引的王勃的诗,我不清楚他是不是事先准备好的。他引岳飞的例子也很特
别,那首《满江红》我读过,但印象不深,和谢老谈过之后我特地查了一遍,所以现在
再回忆那个场景--谢老怎么谈的,他的平静的表情,一切都历历在目。
谢老纵论古今的这番话,没有一句话是说潘汉年的,但我们回来悟一悟,实际上说的每
一句话都是指的潘汉年案。事后想起来,感觉谢老水平确实高。和他谈过话之后,我们
踏踏实实地准备开庭。
特殊法庭
高法最终决定将开庭时间定在1963年的1月9日,并上报中央批准。周总理对潘汉年案的
审判很关心,并做了很多具体指示,比如旁听人数要有多少、什么人可以旁听,除此之
外,还特别指示:开庭审判要录音。
除了1956年特别军事法庭审判日本战犯时使用现场录音之外,当时在全国法院的审判中
都没有这个先例。那时候,国内还没有录音设备,只能到香港购买,而且价格昂贵,加
上关税,要花1万多元人民币。机关财务之前没有这笔预算,为了落实总理的指示,后
来还是临时报批中央财政部才拿到了这笔钱,从香港购买了一套录音设备。当时大家还
都不会用,又专门请专家来操作示范,几经反复试录,电话员才学会。
总理要求为庭审录音,其背后是否有一番深意,我们也不得而知。这套录音作为绝密资
料长期保存,现在还存在高法的档案室里。为了防潮,防止录音带被损坏,管理人员每
年还要拿出来检查试放一下。
按总理要求,旁听人数限定在200人以内。旁听人员的组织安排,由中组部负责。因为
潘汉年案涉及国家重要机密,采取不公开审判,不许记者旁听、不公开报道。参加旁听
的人都是经过严格审查的,全是中央直属机关和国家机关司局级以上的干部,一般干部
是不能参加的,即使是高法的干部也不例外。由中组部出面组织人员旁听,这在法院的
审判活动上是绝无仅有的;而旁听人员的职务之高,恐怕也是史无前例的。
可能大家现在难以想象的是,那时候高法还没有一个专用的法庭。我们机关三楼有一个
200平方米的大厅,平时大家称“大礼堂”,我们决定大礼堂当成临时法庭。大礼堂里
面既没有主席台,也没有固定座位。我们在礼堂前面放了两张条桌,上面铺着白布,设
三个座位,每个桌子上放一个话筒,这便是审判长、审判员席。两旁分别是书记员席和
公诉人席,中间是被告人席。为了录音,每个席位前都放置了扩音话筒。旁听席上整齐
地放着200多个折叠椅。为了保密,窗户都被封得死死的。这便是审判潘汉年案的特殊
法庭。
审判在1963年1月9日如期进行。
审判前,我们拟了一份审讯提纲,由曾汉周交给上面审查,至于他交给了谁、由谁怎么
处理的,我就不知道了。我们3个人也就潘汉年被指控的罪行进行了具体分工。所以审
判的时候,我们就按照这份审讯提纲,根据各自分工负责的部分开始讯问,审讯提纲上
面怎么写,我们就怎么问。
那一天潘汉年穿着一身银灰色的中山装,头发理得很整齐,虽然已经被关了7年多,但
从外表上看,仍不失高级领导干部的风度。他回答问题态度从容,声音清晰,叙述清楚
,有条不紊,而且记忆力极强,对涉及的人、事和时间都记得清清楚楚。
审讯进行得很快,没有遇到任何困难。因为当时还没有律师辩护制度,潘汉年案涉及国
家重大机密,除他本人外,别人无法代为辩护。对于起诉书指控的罪行,潘汉年都认了
下来,没有进行辩护的程序。最后陈述的程序时,他也没过多讲什么。旁听的那些人都
表情平静,没人交头接耳。审讯很快就结束了。
虽然庭审当天曾汉周宣布闭庭,另行宣判,但判决书其实早就写好了,刑期也是中央早
就定下来的--正如谢老之前所言,庭审和判决只是履行法律而已。虽然早在秦城监狱
阅卷时我们就对“犯罪事实”有所质疑,但是又知道对潘案中央高层早有定论,无法改
变这一结果,所以最终我们只能违心地罗列了潘汉年的三条罪状,写了判决书。
判决书定稿后上报中央审批,是周总理亲自审核批准的,中央主要领导人也都画了圈。
看得出,总理对这份判决书看得非常仔细,判决书上,从头到尾,每一句话后面都用笔
加了一个“、”号,那些醒目的顿号似乎代表着他在看判决书时沉重的心情。总理在判
决书上还改了一个字,可惜我现在忘了是哪一个。
当年,被潘汉年一案牵扯到的一共有46人,我也参与了其中几位的审判,其中印象最深
的是蔡秉贤。参与审判蔡秉贤的,还有一位公安部调来的同志,他看了案卷,很是不平
,他找到十三局领导说:“蔡秉贤怎么能判呢?他十几岁就参加党,奉命打入国民党特
务机构,给组织提供了那么多情报。上海解放后,上海市公安局根据他提供的线索,破
获过几起潜伏敌特的重要案件。是不是把这个案子改一改?”他希望十三局的领导能向
中央反映一下。公安部的领导回答他:“不行,这是中央定了的。”他回来后又找王德
茂说,王德茂批评他:“你真糊涂,这个案子,你改得了吗?”
正像我们之前听到的传闻那样,潘汉年认了罪、审判后马上就自由了--一个月后,他
就被假释出狱。妻子董慧在此之前已经被释放,所以两人一同被安置在北京的团河农场
。虽说头上仍戴着“反革命”帽子,他们有一个可以自由活动的天地,尤其是夫妇两人
能在一起聊聊天,在自己的小院内养养花、种种树,还可以到附近的河沟里钓钓鱼,甚
至被允许进城探亲访友。但每个月还有200元的生活费,肉、蛋都有供应。妻子董慧每
个月也有2斤鸡蛋,在生活上没受什么罪,包括饶漱石,因为在服刑期间患了精神分裂
症,1965年9月23日被假释后,安置在一个农场里,按八级干部待遇,每月发给200元生
活费,还有自己的厨师和服务员。潘汉年与董慧对团河农场生活还是比较满意的,情绪
也相当稳定。只是听说他还向组织申请去香港继续为党工作,但是他不知道,毛泽东很
早就定了调子:“此人从此不能信用。”谁还敢再用他?
升级的“潘案”
完成潘汉年一案的审判后,这件事对我来说就告一段落。没想到“文革”一来,本已尘
埃落定的潘汉年案却再一次被政治风浪高高地卷起。
1966年9月底或10月初的某一天,凌晨一两点钟的时候,我正睡得迷迷糊糊的,忽然听
到楼前有汽车停车的声音,然后一道车灯光照在我家阳台上,一会儿灯光就熄灭了。紧
接着楼前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声音离我家越来越近,最后在我家门口停住了,我听
见有人低声说:“就是这家!”然后就是“砰砰”的敲门声。
前几天我在院里刚刚被人贴了大字报,“革命群众”说我是吴德峰的“红人”,是最高
人民法院“黑党组”的“黑班底”,是“修正主义苗子”,诸如此类。我以为这半夜的
敲门的人是来揪斗我的,心里忐忑不安。
我在黑暗里沉默了一会儿,忽听到外面有人压低声音说:“老彭,我是李明惠,你开门
吧,有急事找你。”李明惠是民厅的助理审判员,当天晚上在院里值班。我听到是他的
声音,心里踏实了许多,赶紧披衣起床开门。李明惠在门口说,车子就在前面等着,要
我穿好衣服,马上同他到机关去。
我纳闷地问他:“深更半夜急着找我,什么事?”
李明惠说:“是谢富治派人来收潘汉年案的卷宗材料。”
我说:“潘汉年案卷早就归档了,他们为什么不找档案室要,来找我?”
李明惠回答:“这个事情我就不知道了。听他们说,凡是接触潘汉年案的人,都不许留
有片纸只字,可能是要看看你的办公室,还有没有这方面的材料。”
已是深夜时分,所以车子很快就从西城洪茂沟宿舍到了东交民巷37号的机关办公楼。上
了三楼办公室,那里早有人等候,不由分说,马上要我检查自己办公桌的每个抽屉,看
有没有与潘案相关的材料。我找来找去,只找到了一些开庭前准备工作的材料,便交给
来人带走了。
就在前不久,高法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某天晚上,“中央文革领导小组”成员王力、关
锋、戚本禹三人来到高法三楼大礼堂,说是来看大字报。当时所有大字报都悬挂在大礼
堂里,数量也不多,他们一会儿就看完了,可是还没有要走的意思,好像还要找什么东
西似的。第二天一上班,这件事就在高法上下传得沸沸扬扬的,大家说王力、关锋、戚
本禹亲自来高法看大字报,是对革命群众的最大支持。
北京政法学院的造反派很快知道了这个消息,他们称高法曾派工作组到他们学校,执行
一条“资产阶级反动路线”,他们正在揪斗工作组组长王维纲副院长,所以他们有权了
解高法“文革”的开展情况,也要来看大字报。最高人民法院是国家专政机关,是保密
单位,总理很早就指示要“关起门来闹革命”,不允许外界看大字报。但是北京政法学
院的造反派学生纠缠不休,非看不可。没有办法,大家只好把大字报藏起来。
但造反派学生并不罢休,他们得知大字报都藏在档案库后,就要找档案室的负责人给他
们把门打开。此时档案室所有工作人员都躲在家里,不敢来上班了。造反派学生拿不到
钥匙,竟然开始砸档案库。
最高人民法院的办公楼,原是一家银行的办公楼。楼下有一间地下室,原是银行金库,
就被当成档案室的档案库,厚厚的水泥墙,几寸厚的铁门,封得严严实实的。学生们想
了许多办法都打不开,就找来了一个开山大铁锤,几个学生轮番捶打,整整折腾了两天
才把档案库的门打开。这便是“文革”期间,发生在最高人民法院的“砸档案库”事件
,这在当时轰动一时,在此之前北京还没有先例,公检法系统遭到如此破坏,可见当时
“无法无天”到了何种地步。
高法的档案库被砸,牵动了另一位特殊人物的神经--她便是江青。而这背后,又是另
一个复杂的故事。
潘汉年被逮捕后,被牵连进来的还有上海市公安局局长扬帆。扬帆,原名石蕴华,也曾
用名殷扬,毕业于北大中文系,是北大的学生领袖。1939年,扬帆到新四军教导总队文
化队任政治指导员。当时新四军副军长项英得知扬帆上世纪30年代曾在上海做过文化工
作,与江青前夫唐纳一起共过事,又对江青比较了解后,就找扬帆了解江青在上海时期
的情况。扬帆不知道江青已在1938年11月与毛泽东结了婚,便无所顾忌地谈了自己对江
青的看法,其中有不少负面之辞。
1939年5月,项英将扬帆所谈的情况,以电报形式发给了延安,一封以新四军军部的名
义发给党中央,一封以东南局书记项英个人名义直接发给毛主席,对毛、江的结婚提出
异议。项英在电报中特地注明材料的来源是由上海地下党做影剧界工作的殷扬提供的。
这两封电报都被江青看到,她自然对这个“殷扬”有了恨意。
1954年,江青到杭州探望正在西子湖畔研究起草新宪法草案的毛泽东。她突然收到一封
从杭州交际处转来的从上海寄来的匿名信,内容主要是警告江青:党的七届四中全会已
经开过,要开始审查干部了,你江青的历史是堕落的,我已写了材料交给中央组织部,
你要向中央组织部交代等等。
江青看了非常恼火,认为是反革命分子的恶毒攻击,她把信交给毛泽东,称这封信的背
后是将矛头指向主席的。毛泽东当即把公安部部长罗瑞卿找来,罗瑞卿不敢怠慢,迅速
召来华东公安部部长梁国斌到杭州一起研究“案情”。江青提供了一份“嫌疑人名单”
,都是熟知她30年代在上海情况的人,其中首先列出的怀疑对象就是扬帆。
可是经过几年调查,证实了这封信与扬帆无关。专案组先后收集了800多人的笔迹,也
没查出写信的人,成了一桩悬案。林伯渠去世不久,1961年他的夫人朱明给中央写信反
映有关林伯渠死后的一些遗留问题。这封信的笔迹与江青收到的那封匿名信的笔迹一模
一样。专案组询问朱明,她很痛快地承认下来,很快服安眠药自杀。
1954年,因为“高岗、饶漱石事件”的发生,上海的政治空气愈发紧张。因为饶漱石任
华东局书记期间,曾批准上海市公安局利用叛徒、特务提供情况,作为市公安局长的扬
帆被牵连进去,被送京隔离审查。不久,潘汉年案又爆发,扬帆由隔离审查升级为正式
被捕,成为轰动一时的“潘、扬集团”。这个案子后来又和“高饶反党联盟”中的饶漱
石挂了钩,潘汉年、饶漱石、扬帆定为“反革命集团”,饶漱石被定为这个反革命集团
的首犯。3个人被绑在一起。
因为潘汉年、扬帆都曾在上海工作,扬帆之前又因为“匿名信”事件接受过专案组调查
,江青猜测案卷里会有不少她当年上海的资料,听说高法的档案库被砸,担心这些材料
会流落到社会上去。江青就找到时任公安部部长谢富治,以政法学院学生砸了高法的档
案库为由,称潘汉年案的卷宗材料涉及党和国家很多重要机密,如果卷宗丢失,后果不
堪设想。谢富治于是派专人到最高人民法院收走了潘汉年案的全部卷宗材料,没有留下
片纸只字。这也是我为什么被半夜从家里叫走的原因。
虽然匿名信已证明与扬帆无关,但江青对扬帆依然不放过。“文革”一起,公检法遭到
冲击,正好给了她机会。1967年3月,江青通过“中央文革小组”组长陈伯达,批了一
个条子给谢富治:“请谢富治同志再把扬帆、饶漱石、潘汉年抓起来。”江青把扬帆排
在第一位,可见她对扬帆的恨意之深。4月,江青又派人到上海,“搜集饶、潘、扬反
革命集团的档案材料”,还说“这个案子过去有人包庇,没有搞透”。不久,江青指令
专案组提审扬帆,追查他1939年给项英提供材料向中央发电报的事。
现在也有人把潘汉年案的发生同江青联系在一起。客观地说,江青虽然身份特殊,但她
最初也没有那么大的权力制造这个冤案,只不过后来插手,让“潘案”进一步升级。江
青最介意的是她30年代在上海的那段历史。除了众所周知的个人生活方面之外,人们议
论最多的是江青在上海被捕后,究竟有无自首变节问题。
粉碎“四人帮”后,我参加了“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审判工作,从1979年9月开
始,一直到1981年的审判,前后花了3年时间。江青的案卷,公开的、秘密的,我都全
看过了,没有发现江青被捕时有自首变节的问题。她是经组织营救释放的,这一点可以
确认。所以在我负责主持、参与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别法庭判决书》时,对江青
的历史只字未提。
因为潘汉年、扬帆、饶漱石三人已被定为“反革命集团”,虽然这一次江青的主要矛头
是针对扬帆,可是潘汉年不能幸免。1967年5月22日,潘汉年再次被抓进秦城监狱。
1970年,中央专案审查小组第二办公室写了一份《关于内奸分子潘汉年罪行的审查报告
》,建议:“将潘汉年永远开除党籍,判处无期徒刑,终身剥夺政治权利。”应当指出
,中央专案审查小组是没有权利对潘汉年判处所谓无期徒刑的,最高人民法院也根本不
知道此判决,但是在那个荒谬的年代,这样的事情偏偏也就发生了。
余音未了
1978年之后,为潘汉年平反的呼声也越来越多。有的材料说,第一个提出来的人是廖承
志,但是从最终提交的法律材料上看,是陈云牵头的。陈云说:“当时党中央驻共产国
际代表团的代表和主管同国民党接触的,一共有3个人:王明、康生和我。如今他们两
个都不在人世了,只有我一个人还在,我再不说话,将来再复查潘汉年案就更困难了。”
为潘汉年平反的材料,也是由中纪委牵头进行的。在他们后来提交给高法的材料里,我
们看到了很多当时根本没有看到的重要材料--比如潘汉年当年发给总理和罗迈的电报
,证明他的行动都是经中央批准的。还有王明当年派潘汉年时,写给毛泽东、朱德和王
稼祥的信,信里清清楚楚写着派潘汉年回来的目的是与国民党、第三国际和国民党联合
抗日,写得清清楚楚的。这些材料都是中纪委出面找的,他们从哪个渠道补充进来的,
我们也无从知道。
1982年1月,中纪委把《关于潘汉年同志问题的复查报告》送到高法,时任最高人民法
院院长江华批示:“我同意撤销潘汉年的原判15年有期徒刑。”本来要改判一个案件,
按照法律程序,本应组成合议庭进行复审,但由于潘汉年这个案件的特殊性,经院领导
同意就把复审的一套法律程序简化了。我指定华东组拟写撤销原判裁定书,报经院长批
准,撤销原审判决,宣告潘汉年无罪。
可是裁定书下达后,我们才知道,潘汉年早已在5年前离开人世了。
1975年5月,潘汉年从秦城监狱转到湖南,与先期到达的董慧一起被安置在湘东南茶陵
的洣江茶场,继续劳动改造。1976年10月,潘汉年得知“四人帮”被逮捕的消息,欣喜
若狂。可是 1976年12月26日这一天,为了纪念毛泽东诞辰84周年,《人民日报》、《
湖南日报》等全国各大报纸都在头版头条登了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一文,这篇文章彻
底击垮了潘汉年。
1977年3月,经请示公安部批准,潘汉年化名“萧叔安”住进湖南省医学院第二附属医
院。4月14日傍晚,71岁的潘汉年与世长辞。去世前,董慧获准来到病室,潘汉年睁大
眼睛看着董慧,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潘汉年死后,做了遗体解剖,发现他肝部已烂成
了豆腐渣。他的骨灰被安葬在长沙金盆岭墓地,墓碑写着“萧叔安之墓”。
1979年,61岁的董慧也离开人世。董慧出生于香港一个富裕人家,为了追求革命理想来
到延安,1940年与潘汉年结婚,而且利用父亲的银行家背景帮助中共做了很多工作。所
以董慧被捕后,潘汉年曾说她是“最冤枉的”。而无论环境多么险恶,董慧从未离开过
潘汉年,想来令人叹息。因为潘汉年与董慧夫妇生前无子女,身后无亲人,裁定书除了
送给中央有关部门外,已无处送达。
潘汉年被平反后,虽然遇到了一些阻力,但扬帆最终也被平反。
众所周知,潘汉年案的背景非常复杂,牵扯到的面也非常广。而直到现在,很多材料还
没有完全解密。所以此案的很多疑问,我们现在也无法找到一个确定的答案。
潘汉年案发生在1955年3月全党代表会议讨论关于“高岗、饶漱石反党联盟”的报告期
间。在讨论中,很多干部做自我批评,交代与“高饶”相关的一些问题。潘汉年想起
1943年被李士群、胡均鹤挟持去见汪精卫的事,一直没有向党中央报告,想借此机会把
事情的经过向党说清楚。因为陈毅是华东组的组长,潘汉年先找陈毅谈了相关情况,随
即写了一个材料,委托陈毅交给党中央、毛主席。陈毅觉得这个问题很严重,当天晚上
便到中南海直接将材料给了毛主席。
潘汉年被捕后,作为和他交往最长、关系最深、接触最多的人,周恩来总理对此案非常
关切。原中联部部长罗青长多年后写了一篇《潘汉年冤案的历史背景》的回忆文章,透
露了很多鲜为人知的细节。当周恩来得知潘汉年1939到1948年和中央来往的电报都在时
,他让罗青长等人把这些材料搜集起来,按年、月、日排列,潘汉年报告的,中央如何
指示的?罗青长回忆,“根据档案材料,当时潘汉年所做的工作,如打入日寇内部、利
用李士群等,中央都是知道的,档案中都有记载。而且当时采取革命的两面政策,中央
也有指示,是完全允许的。中央对他的工作也是肯定的”。最终周恩来、李克农出面于
1955年4月29日向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写了正式报告。
李克农在报告里提出了有力的五大反证,请中央慎重考虑潘汉年问题。可是这份报告并
未有引起中央的重视。而这份报告,当时也不可能附在案卷里,我们在秦城审阅案卷时
,甚至在给潘汉年平反之后,都根本不知道还有一份这样的材料。
当时不少冤假错案,都是像潘汉年案一样,有关部门为了保密,不将有关证据材料附卷
移送到法院审核,以致错判。所以当时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江华,在《刑法》、《刑事诉
讼法》公布实施后,明确规定:凡是向法院起诉的案件,认定有罪与无罪的证据材料,
都要如实附卷,移送法院,否则法院不予受理。这在当时是一个比较大胆的决定,因为
它可能会触犯了一些兄弟部门,它们往往以保密为名,不给我们提供相关材料。以潘汉
年案为例,如果早看到潘汉年与中央以及其他相关人员往来的电报,事实不就不言自明
了吗?
总理虽然对潘汉年案很关心,让李克农写报告,但最后在给潘汉年定罪的判决书上,他
还是签了字。
不尽思考
潘汉年被平反以后,社会反响特别大。这么多年来,关于潘汉年的文章、书籍甚至电视
剧层出不穷。“潘案”也一直是大家议论的热点。有的人说潘汉年案是某人一手炮制的
,有的人说是那个人罗织的,口诛笔伐,受指责的人很多。最高人民法院也没少挨骂。
作为当年潘汉年案的审判人员,我们也一直有一种负罪感。
1996年,我去北京医院探望生病住院的曾汉周,正好碰上了高法的老副院长王怀安。那
时候正在播《潘汉年》的电视剧,我们也谈到了潘汉年案的问题。王老长叹后说了一句
:“你们当时怎么判得下去!”
王老的话,让我们心情都很沉重。曾汉周无奈地说:“我们是奉命办案,没有办法。潘
汉年的案子是怎么回事,谁心里都明白,但谁也不敢说个不字??”我不知深浅地说了
句:“周总理都救不了潘汉年,又有谁救得了?”王老是共和国建国之初,毛泽东任命
的由沈钧儒等17人组成的最高人民法院委员会的委员之一。他是1979年返回司法部工作
的,没有亲身经历,感受也不深。所以我们就谈了当年审判前后的一些情况,谈了一些
鲜为人知的事。这时在一旁的曾汉周夫人说:“你们说的这些情况不写出来,将来还有
谁知道,谁能说得清楚?”大家听了之后,都陷入沉默,没有再继续这个话题。
此后,曾汉周多次和我谈起潘汉年案。他说:“潘汉年案的错判,教训太深刻了。你应
该把它写下来,让外界特别是法院的审判人员知道这个案子为什么会错判,这也对实现
真正的独立审判是有益的。”
丁汾的思想负担更重,她经常说这样一句话:“我参加革命几十年,半生从事审判工作
,一向谨慎,最怕判错案子,冤枉好人。这辈子记不清办了多少案件,扪心自问还是个
称职的审判员,唯独潘汉年案做了违心的审判,一世清明,毁于潘汉年一案,自己都不
能原谅自己。”她和曾汉周都觉得,我们当年是亲身经历者,有责任把问题说清楚。但
他们年纪大了,很多事情力不从心,所以寄希望于我。丁汾病危期间,还念念不忘此事
,她一再叮嘱我:一定要把潘汉年案的审判真相写出来,让世人有一个正确的判断。如
今,他们俩都已经不在人世,我想我更有责任完成他们的心愿。人治司法制度的危害,
是我们从潘汉年案得出的基本教训,而结束人治,真正实现法治,是我们法律人矢志追
求的目标。
1 (共1页)
进入Mod_CHN_Hist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金敬迈:我在秦城七年多没见过月亮高岗是不可能平反的
对潘汉年的审判:能联想到对谁的审判幕后?(长)知情人:高岗批薄射刘是主席定调怎说反党?
江青死亡现场:布条系在床栏上自缢身亡(图)毛泽东与潘汉年的历史恩怨
潘汉年是傻逼,上了毛泽东的当了江青为何怨恨公安机关?
文革中的清华岁月余不洁:潘汉年案件的几个疑点(上) (转载)
“九一三”后清查林彪住处亲历记 (转载)余不洁:潘汉年案件的几个疑点(下) (转载)
丁学良:读依据苏俄档案的新版毛泽东传记 (转载)日本学者:中共与日军共谋对抗国军
为党遮丑而牺牲的女人(图) (转载)日谍回忆:毛泽东勾结日军真相 (转载)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潘汉年话题: 丁汾话题: 谢老话题: 汉周话题: 审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