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M******a 发帖数: 6723 | 1 原创:大笨蛋 一见斋 微信号 fengyujianghu1972
功能介绍
一见:意见,异见,一孔之见,百闻不如一见。感谢订阅,欢迎分享,欢迎批评。转载
需获得本人许可。
(一)
1789年发生的法国大革命,不仅对当时的法国社会造成了深重的灾难,也对世界历史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场以人民的名义发动的革命,不仅把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夫妇送上了
断头台,也使得成千上万的贵族和无数的无辜者失去了性命。革命到最后,演变成了血
流成河的恐怖专政和群氓暴动的无政府主义。
需要说明的是,这场革命在一开始其实并不激烈,实际上可以说是一场为了改革的斗争
。当路易十六因为王室财政紧张,决定召开中断了173年的三级会议,讨论加征税收时
,参加会议的人们却将讨论偏离了国王预定的轨道,他们要求改革。一开始还只是第三
等级(市民阶级)要求税收平等,因为贵族和僧侣向来不纳税,他们要求,无分贵贱,
一体纳税。渐渐地,随着多方博弈的深入,人们提出了要订立一部宪法,不仅限制贵族
和僧侣,还要限制王室的特权。
注:大革命前的法国,虽然被称为绝对君主制,但其君主专制的程度仍远远比不上同时
代的东方国家。特别是国王的征税权力受到了严格的限制,必须通过三级会议的认可。
为此,在路易十四时代开始,王室为了摆脱三级会议的掣肘,索性停开了三级会议,王
室除了领地收入和原本的税收之外,就只能依靠举债来支撑其开支。
最初,国王断然拒绝了这一要求。他甚至借口会议厅修缮,将代表们赶了出来。这一举
动更加激怒了人们,他们在议长巴伊的带领下移师附近的网球场,发誓若不能订立一部
宪法绝不罢休。
国王原本想动用武力驱散会议代表,但部分贵族的反对,以及他本人从本质上来说也算
是一个开明仁慈的国王,使他放弃了这一打算。
既然不打算使用武力,那就只有妥协。
正所谓一步退步步退。面对国王的妥协,人们要求也进一步提高,以往在他们眼里顺理
成章的王室和贵族特权,现在变成了眼中钉、肉中刺,必欲废除而后快,他们要将王权
置于议会之下。
双方的矛盾冲突日益加深。各种谣言也是满天飞。混乱中传来消息,国王欲调动大批军
队镇压会议代表。这下子群情激愤,整个巴黎炸了锅,所有市民都被紧急动员,搭起街
垒,搜集武器。接着就发生了7月14日攻占巴士底狱事件。守卫巴士底狱的德洛内侯爵
被俘获后,愤怒的民众将他一阵刺刀和利剑乱戳,接着又将他枭首示众。这是法国大革
命中第一例不经法庭审判就被民众处死的案例,潘多拉魔盒被打开了。
糊涂颟顸的国王路易十六根本没意识到事情会演变到如此地步,他还以为臣民虽然对现
状不满,但对王室还是忠心的。在7月14日的日记中,他还这样写道:“14日,星期二
,无事。”当15日他的近臣利昂古公爵跑到凡尔赛行宫向他报告巴士底狱被攻占的消息
时,他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吃惊的问道:“怎么,这不是造反吗?”利昂古公爵
回答:“不,陛下,是一场革命。”
这场革命愈演愈烈。在农村,农民们将贵族抓起来,逼迫其交出地契和捐税证书;在城
市,各种群众性政治组织遍地开花,其中影响力最大的有雅各宾俱乐部、歌德利埃俱乐
部和社会俱乐部,雅各宾俱乐部在全国的支部达到了400多个。这些组织的政治主张多
种多样,有的主张原始共产主义,有的主张君主立宪,有的主张民主共和......,由于
政府瘫痪,社会整体失序,这些组织动辄利用人民的名义给王室和议会施加压力,要求
实行自己的主张。
但即便如此,事态还不至于变得更糟糕。由于议会还掌握在自由派贵族手中,他们相对
而言稳健保守,而国民自卫军的总司令又是颇具威望的自由派贵族拉法耶特将军,因此
,只要当事各方特别是作为既得利益阶层的王室、贵族和教会能够做出足够的妥协姿态
,也许就不会有后来推行极端平等主张的雅各宾派上台。
1789年8月,国民议会通过了著名的《人权宣言》,它庄严宣布“不知人权、忽视人权
和蔑视人权是公众不幸和政府腐败的唯一根源。自有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是天赋人权
。人民享有言论、信仰和出版的自由,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它同时宣布:法律面
前,人人平等。
议会并且通过了一系列废除封建特权的法令。
如果沿着这样的轨道走,不仅有望恢复国内秩序,作为王室而言,还能部分保留其地位
,至少,可以成为向英国那样的立宪君主。事实上,法国“1791年宪法”正是确定了君
主立宪制的政体。
但多次反复又多次认输的路易十六终究不甘心,除了当众宣称“我永远不能同意剥夺我
的僧侣和贵族”,他开始策划潜逃。1791年6月,他和王后化妆出逃,却在即将出国境
线时被民众认出抓回。
国王对改革的拒斥态度再一次激发出了民众的癫狂。他们要求废黜国王,有一些激进的
声音甚至喊出了“废除王权,走向共和”的主张。雅各宾派的领头人罗伯斯比尔是个追
求极端平等的彻底的民粹主义者,他竭力鼓动民众给议会施加压力,他说:路易应该死
,因为祖国需要生!在这样的情况下,当政的吉伦特派再也无法控制局势,他们不得不
把国王夫妇送上了断头台。
此时的法国更加难以收拾,并从此彻底走向了深渊。
(二)
重温历史并不是仅仅为了满足讲故事的好奇心,所以,我并不打算把法国大革命的故事
原原本本讲一遍。法国历史学家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重点在于,历史给我
们提供了怎样的教训?
必须说明的是,所有的暴力革命都是残酷的,它不仅会让整个社会付出极大的生命和财
产的代价,还会扭曲人心,使人们陷入暴力的癫狂。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革命,往往
是在社会矛盾极其尖锐,而统治阶级又缺乏改革诚意的情况下爆发的。事情往往是这样
,当你有机会主动进行改革却拖延阻挠的时候,革命就会破门而入。法国革命是这样,
俄国革命也是这样,辛亥革命同样如此。
从路易十六的角度讲,他当然也愿意做出部分让步,事实上也作出了部分让步。但他不
知道,改革一旦起步,就不可能再走回头路,不可能按照他的意愿只做局部的改动而不
触动根本。作为当事人,他的确左右为难,若是不同意改革,民众不答应,若是同意改
革,则会彻底撼动既得利益阶层的根基。
那么,他可以采取武力手段,拒绝改革吗?如果他是个马基雅维利式的统治者,就像他
的祖父路易十四那样,也许是可以的。但那也最多只是在时间上延缓革命的到来,完全
避免恐怕是不可能的。因为用武力控制,并未消除革命产生的总根源——社会矛盾,而
只是暂时将盖子捂住而已,总有一天,仍会爆发。并且,压制得越久,控制得越猛,一
旦稍有放松,就像被压住的弹簧一样,它的反弹也会越猛烈。就像冲开堤岸的洪水尽情
肆虐,民众会用极端非理性的方式倾泻他们被压抑很久的愤怒。
所以,正像托克维尔所说:“大革命绝不是一次偶然事件。的确,它使世界措手不及,
然而它仅仅是一件长期工作的完成,是十代人劳作的突然和猛烈的终结。即使它没有发
生,古老的社会建筑同样也会坍塌。”
历史的教训值得铭记。在众多研究法国大革命的著作中,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
》属于经典之作。2012年,某领导王书记向各级领导干部推荐了这本书。他推荐这本书
的用意我不敢妄加揣测,但从实际效果上来看,我认为他的苦心算是白费了。且不说能
不能读懂,那些整天围着房子、票子、女子、车子、孩子转的官员们,有几人会静下心
来读读这本书?
坦率的说,我也很难读懂这本书。为了读懂这本书,我不仅阅读了几本法国史、法国大
革命史,还阅读了一些关于托克维尔的传记和托克维尔的其他著作,如他的《书信集》
、《美国游记》,当然还有《论美国的民主》。但因为这是托克维尔的未竟之作,全书
没有最终完成,很多结论性的东西没有表达出来,所以很难领会作者的本意。
但有一些学者对这本著作有着精深的研究和透彻的了解,比如著名学者朱学勤。通过他
的解读,再联系王书记对这本书的重视,我们可以对当前高层的执政思路有一个较为清
晰的把握。
首先是反腐的举措。正如法国大革命之所以爆发是因为民众对特权的痛恨一样,今天中
国社会的官僚特权和官员腐败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再不采取行动,人们已经无法
容忍了。大概正是读懂了这本书,王书记才提出了坚决反腐的口号。不过,从目前的情
况来看,这种自我清理门户能不能搞得彻底,危机是不是能消除,我不能肯定。反正,
朱学勤是这么说的:改革一旦发生,万万不可停顿。不能改革到一半,摸到一块最大的
石头搂在怀里不动弹。若这样,那就只能让后面赶上来的革命扑倒——千夫所指,焉能
不倒?
其次是雄安新区首都副中心的规划。根据朱学勤的解读,法国大革命初期的群众运动只
是发生在首都巴黎,但这一行动很快蔓延至全国,最后搞的天翻地覆,最主要的原因在
于,由于法国王室的执政选择,特别是路易十四时代将三千贵族迁居巴黎,导致巴黎成
为法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三大中心叠加的城市,有一个中心(如经济)发生危机,立刻
就会引起另两个中心共振,造成危机的进一步扩大。也或许是因为读懂了这本书,所以
高层才会考虑设立首都副中心,将首都的经济功能逐步剥离。不过,实事求是讲,当今
网络时代毕竟不同于200多年前,这样的疏解恐怕没什么用。当然了,网络也是可以控
制的。比如,我的这篇文章就可以不让我发出来。
最后,就是防止弹簧反弹、洪水决堤,进一步加强舆论管控和社会控制。这一招,手法
最为娴熟,也最为奏效。所有的NGO和自组织,包括同学会、战友会这种松散团体,都
受到了严格控制。这样的结果,就是在人人自危的压力情景下,人们把所有注意力都转
到了吃喝拉撒的个人生活层面上,失去了关注公共事务的兴趣和勇气。人们看似生活在
社会之中,却都处在原子化状态,没人关注他人的悲惨遭遇。
但是,我总觉得,与其绞尽脑汁推行自认为有效的改革方案,还不如致力于消除产生社
会矛盾的根源,比如,让民众有参与公共事务、监督权力运行的机会。这才是根本。
法国大革命是一场人类的浩劫,但愿这样的历史永远不会重演。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