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c*********d 发帖数: 9770 | 1 军武次位面2017-12-28 18:32:56
“九字三训”到底藏着什么秘密?
我国古代每逢天下大乱,往往都预示着王朝的更迭。但是多如繁星的农民起义中,真正
能平定乱世、称王称霸的却是十分少见。即使是曾经盛极一时的起义军,也有许多最终
未能攫取大权,悉数走向终结。
究其原因,大多是因为农民军中缺乏具有政治远见的有识之士,往往因策略失误而被镇
压。项羽不用范增而有垓下之败,窦建德不听凌敬之言在虎牢关被擒,黄巢因监杀儒生
而陷于孤立,李自成则不容李岩而导致功亏一篑。
▲连声势浩大的闯王最终也走向覆灭
然而元朝末期的朱元璋却是个例外,他重视人才,大量知识分子涌入起义队伍。这些满
腹谋略的谋臣成了他的“智囊团”,在政治和军事上发挥了巨大作用。朱元璋最终得以
称帝,开启大明盛世。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是谋臣朱升给朱元璋的“九字三训”。事实上,它总结
概括了朱元璋起兵以来的主要策略,也是朱元璋最终全掌天下的关键。
确立根据地:有了实地才能重拳出击
“高筑墙”是一个十分抽象的概念,当然这和后来明代修长城关系不大。在朱元璋这里
,“高筑墙”就是指加强防御、巩固实地。造就一种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态势。
▲当然防御指的不是修长城
黄巢、李自成虽然一度铁甲如流、旌旗蔽日,由于没有稳固的后方,一旦失利退无所归
,最终战败身死。朱元璋因采纳了儒生们的意见,就避免这个结果。
▲关中平原的地形就十分优秀
怪不得能成为古都
朱元璋早年在郭子兴手下时,许多同僚都不通文墨,缺乏对最终战略目标的全盘考虑。
恰好这时定远人冯国用、冯国胜兄弟诣军门求见。朱元璋见他们被服儒雅,见解不凡,
颇予礼遇。冯国用劝朱元璋攻取金陵(今南京),“先拔之以为根本,然后,四处征他
,倡仁义,收人心,勿贪子女玉帛。”朱元璋听后大喜,使留居幕府。此后李善长、陶
安等地方贤士也都奉劝他先取金陵。
▲南京的位置虽然离海不远
但是有山有河也是易守难攻
金陵北限长江,南控江左,经济富庶,取其资财可支持长期战争。若非朱元璋采用谋士
意见,夺取金陵,据以固守,形势很可能发生逆转。朱元璋后来评价:“若舍而归,必
难再举,江东非吾有也。”
▲大明后来定都南京
或许也是朱元璋尝到了甜头
1356年2月,朱元璋集所部攻克金陵。由弱转强,立即挥戈四向,连克镇江、徽州等地。
次年,朱元璋率军北上。当时实力强大的陈友谅率大军犯境,一度包围朱的重镇南昌。
事后,他心有余悸地对刘基说:“我不听卿言,致有安丰之行,使友谅乘我出,建康空
虚,顺流而下,我进无所成,退无所归。今友谅不攻建康而围南昌,计之下也,不亡何
待。”
发展生产:确保粮草充沛
元末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加之连年战争,土地荒芜,户口锐减,极需休养生合。因此
,安定社会发展生产,就成了当务之急。这“广积粮”,指的就是发展民生。
▲元朝的高压统治直接导致了其灭亡
在战争年代,朱元璋的儒臣们不断向他灌输德政思想,称道立国之本在于重民,取得民
心,得以支持。
朱元璋曾问章溢:“今天下纷乱,何时可定乎?”章溢对日:“天道无常惟德是辅,惟
不嗜杀人者能一之耳”。又问儒士唐仲实:“汉高祖、光武、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
平一天下,其道何也?”唐曰:“此数君者,皆以不嗜杀人,故能定天下于一。”
▲暴君和明君的一大区别
就在于如何看待杀人的问题
在儒士们的熏陶下,朱元璋有了明确认识,他曾说:“今豪杰非一,我守江左,任贤抚
民以观天下之变,若徒与角力,则猝难定也”。攻取南京后,他召集官吏父老宣布:元
政不纲,我兴师为民除乱,贤人君子,礼聘征用,民安其业,军队秋毫无犯。百姓闻之
,欢欣雀跃。
▲古代君王重视农业发展
曹操割发代首就是个好例子
至此之后,朱元璋军之所至,仁人志士纷纷来归,朱任用他们告谕乡邑,劝课农桑,发
展生产,乱中求治。以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支援战争。
起先朱元璋军队的粮草,主要来源于“镶粮”:每攻取一地,任部队向百姓征粮。另有
“检刮”,即放任士兵到敌占区劫掠,以济军饷。定鼎金陵后,人民负担加重。朱元璋
随即任人屯田,开始发展农业生产。一年后,收获粮食一万二千多石。1360年,正式废
除了寨粮,屯田生产取得了显著成效。
运筹帷幄:避其锋芒合纵连横
1360年,陈友谅看朱元璋在金陵经营的有模有样。于是占领两湖地区,并联合张士诚部
,大军逼近金陵。这可吓坏了朱元璋的部队,放弃金陵的呼声日益加重。
▲张士诚也是灭元义士
但最终为朱元璋所灭
朱元璋就问“博通经史”的刘基如何对敌。刘基说:“张士诚胸怀大志,必然守土观变
。陈友谅野心勃勃,地居上游,必冒险进攻。若我们率先打击陈友谅部,张士诚可能坐
视不救。可若先攻张士诚,陈友谅必然倾巢进犯我军,我军腹背受敌,形势就危急了!”
▲朱元璋的起义军被夹在当中
如果称王怕是要被联合绞杀
朱元璋大喜,迅速制定了诱敌深入的战术。和属下康茂才上演了一出“反间计”。康写
信给陈友谅,假称要作为内应,里应外合灭了朱元璋。陈友谅果然相信,率领主力连夜
赶到金陵城外的江东桥。待到进入包围圈,朱元璋伏兵四起,大破陈友谅。仅俘虏就抓
了两万多人!
▲陈友谅一度势力最大
过于激进使其兵败的原因之一
兵败如山倒,陈友谅军大有一蹶不振之势,朱元璋乘胜追击,一连攻克九江、安庆等重
镇。江西守将胡延瑞见势不妙,想要投降,江西不战而克。朱元璋的势力开始壮大。“
缓称王”不仅是指王的名分,同时也是指“避敌锋芒”的战略。充分发挥战术优势,削
弱敌军势力,逐渐壮大自己。
时至今日,“九字三训”依然焕发着生命力,“重视战略态势、注意后勤保障、避敌锋
芒合纵连横”无论是在现代战争还是现实生活中依然有无限的力量。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