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t*******a 发帖数: 4055 | 1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因为他,世上仅有30枚可用氢弹均在中国
点击:433 作者:综合 来源:昆仑策网 发布时间:2017-08-28 14:04:48
1.webp (21).jpg
这个人,他的一生目前为止只有两次公开露面,一次是1999年,国家为“两弹
一星”元勋授奖,另外一次是2015年1月9日,国家科技奖颁奖,他成为最高科技奖的唯
一获得者。
他是谁,他就是被称为“中国氢弹之父”的于敏!
因为他,如今的我们才能和美俄英法比肩,成了世界上拥有氢弹的五个国家之
一。
因为他,中国拥有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氢弹技术,并且是在全球唯一能保持氢弹
的战备状态!
但直到今天,他的事迹也鲜见于报端。他不喜欢接受采访,也不认可曾被冠与
的“中国氢弹之父”名头,总说那些成绩都是团队的贡献,是集体的荣誉。
1.webp (22).jpg
一、不愧是中国国产专家一号
于敏的名字曾是绝密。他隐姓埋名几十年,直到1988年他的名字才得以解禁。他的
一生,只有两次公开亮相:一次是1999年,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另一次是
2015年1月9日,国家科技奖颁奖,他成为最高科技奖的唯一获得者。
崇高的荣誉背后,是于敏为我国氢弹研制和国防尖端事业鞠躬尽瘁、敬业奉献的一
生。
1926年8月16日,于敏出生于河北省宁河县芦台镇。他在天津耀华中学念高中时,
就以各科第一闻名全校。1944年,他顺利考入北京大学工学院机电系,1946年于敏转到
理学院物理系,将自己的专业方向定为理论物理。他在理论物理方面的天赋很快展现出
来,并以惊人的记忆力和领悟力赢得教授们的欣赏。1949年于敏本科毕业,随后考取研
究生,两年后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很快,于敏被慧眼识才的钱三强、彭桓武调到中科院
近代物理研究所,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
他在中国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
设想,起了关键作用;此后长期领导核武器理论研究、设计,解决了大量理论问题;对
中国核武器进一步发展到国际先进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从20世纪70年代起,他在倡导
、推动若干高科技项目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时,国内没人懂原子核理论,于敏的研究对于中国来说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他
很快就掌握了国际原子核物理的发展情况和研究焦点,站在了国际前沿,与杨立明教授
合著了我国第一部原子核理论专著《原子核理论讲义》。
曾有一位日本专家来中国访问,听了于敏关于核物理方面的报告后问道:“于先生
是从国外哪所大学毕业的?”于敏风趣地说:“在我这里,除了ABC外,基本是国产的
!”这位日本专家赞叹道:“你不愧是中国国产专家一号!”
于敏是我国自主培养的杰出核物理学家。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科学技
术进步特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防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等十几项重大奖项的
于敏,曾经为了我国的核武器研究而“隐身”长达30年,其事迹一直鲜见于报端。诺贝
尔奖得主、核物理学家玻尔称于敏是“中国的氢弹之父”。朱光亚院士评价称,在突破
氢弹技术途径的过程中,“于敏发挥了关键作用”。这一作用被一同参与研究的同事们
直接评价为氢弹的“首功”。
二、氢弹“首功”曾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就是这个“土专家”,提出了比美国T-U构形更高效实用的于敏构型。可以说,世
界上真正掌握氢弹核心技术的,只有美国和中国!
然而那是在什么样的状态下研制出来的,又有几人知道。
先说国际上,从新中国建国起,西方列强一直封锁中国,连买卖都没得做,就不用
说先进技术进口了。
雪上加霜的是,研制氢弹时中苏关系破裂,苏方中断一切对华援助!此时已经拥有
氢弹技术的苏美英三家,打算制定限制大气中核试验条约。中国必须抢时间,避免不必
要的麻烦!但氢弹的研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制造技术上,都比原子弹更为复杂。
再来说说物质条件上,这方面,只有一句话,简陋,再简陋!茫茫戈壁上,睡铁床
,铺稻草这些,都不叫事,关键是当时中国的设备仅有一台每秒万次的电子管计算机,
并且95%的时间分配给有关原子弹的计算,只剩下5%的时间留给于敏负责的氢弹设计。
怎么办,那就人工来,他领导下的工作组人手一把计算尺,废寝忘食地计算……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他和他的团队,仅用了2年零8个月就成功研制出氢弹。
这是个什么概念?
美国花了7年零3个月;
英国花了4年零7个月;
苏联花了6年零3个月。
并且,我们抢在了法国前,为此,当时的戴高乐总统怒拍桌子。
于敏,就是那个在中国氢弹原理突破中起了关键作用的人。
1961年,35岁的于敏在原子核理论领域的研究渐入佳境,正处在重大成果突破的关
键时刻。但1月12日,于敏被叫到了所长钱三强的办公室。钱三强直截了当地对他说:
“为了加快氢弹的突破,经研究批准,决定让你作为副组长领导‘轻核理论组’,参加
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工作。”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面对祖国的召唤,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于敏毫不犹豫
地表示服从分配,放弃已经做出出色成绩的科研方向,转到氢弹研究,他的人生也彻底
改变了轨道。从此,于敏消失于公众的视野。他的夫人甚至都不知道他在做什么工作,
20多年后才恍然大悟,“没想到老于是搞这么高级的秘密工作”。“一个人的名字,早
晚是要消失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足以自慰。”于敏说。
当时国内很少有人熟悉原子能理论,在研制核武器的权威物理学家中,于敏又是唯
一没有留过学的人,但是这并没有妨碍他后来站到世界核科学的高峰。彭桓武院士说:
“于敏的工作完全是靠自己,没有老师,因为国内当时没有人熟悉原子核理论,他是开
创性的。”钱三强称,于敏的工作“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
1960年到1965年初,“轻核理论组”在于敏等人的带领下,对氢弹原理和结构作了
初步探索,并解决了一系列热核材料燃烧的应用问题。
1966年12月28日,氢弹原理试验取得圆满成功,中国成为继美国、苏联和英国之后
,第4个掌握氢弹原理和制造技术的国家。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中国仅用两年8个月就研制成功,是世界上用时最短的国家。
1.webp (23).jpg
在研制氢弹的过程中,于敏曾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1969年初,因奔波于北京和大西南之间,也由于沉重的精神压力和过度的劳累,于
敏的胃病日益加重。当时,我国正在准备首次地下核试验和大型空爆热试验。那时他身
体虚弱,走路都很困难,上台阶要用手帮着抬腿才能慢慢地上去。热试验前,当于敏被
同事们拉着到小山冈上看火球时,已是头冒冷汗,脸色苍白。大家见他这样,赶紧让他
就地躺下,给他喂了些水。过了很长时间,他才慢慢地恢复过来。由于操劳过度和心力
交瘁,于敏在工作现场几至休克。
直到1971年10月,上级考虑到于敏的贡献和身体状况,才特许他已转移到西南山区
备战的妻子孙玉芹回京照顾他。一天深夜,于敏感到身体很难受,就喊醒了妻子。妻子
见他气喘,赶紧扶他起来。不料于敏突然休克过去,经医生抢救方转危为安。后来许多
人想起来都后怕,如果那晚孙玉芹不在身边……
出院后,于敏顾不上身体未完全康复,又奔赴祖国西北。由于连年都处在极度疲劳
之中,1973年于敏在返回北京的列车上开始便血,回到北京后被立即送进医院检查。在
急诊室输液时,于敏又一次休克在病床上。
在中国核武器发展历程中,于敏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于敏说,自己是一个和
平主义者。正是因为怀抱着对和平的强烈渴望,才让本有可能走上科学巅峰的于敏,将
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默默无闻的核武器研发。
1.webp (24).jpg
著名核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于敏院士获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
技术奖。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于敏颁发获奖证书。于敏坐在轮椅上,华发稀疏,一脸属
于老科学家的谦逊与纯粹。
三、于敏牛在哪里
2012年,俄罗斯首先销毁了自己所有的氢弹,成为无氢弹核国家,而美国则在2013
年销毁了所有氢弹,加上英国和法国已经在上世纪就不再生产氢弹,在已知的五大核国
家中,只有中国拥有世界上仅有30枚可使用的氢弹。因为中国的氢弹是“于敏”型!
氢弹只有2个构型:美国的“泰勒-乌拉姆”构型(T-U构型)和中国的于敏构型。
美国的叫做T-U构型,苏联是偷美国的;英国是美国教的;法国是英国教的;美国
模式不太稳定,制造出后要在短时间用掉,否则容易出事失效。
中国是自己弄独立于四国之外,中国的叫做于敏构型。中国的模式稳定性更好,比
较安全有效期长。
1.webp (25).jpg
因为于敏构型的弹头好像可以长期保存,所以现在五大核国家,唯一还保有战备状
态氢弹弹头的只有中国。而美国模式不稳定,保留战备花费太大,也没必要。现在打战
用不到千万吨级的氢弹的。中国由于于敏模式比较稳定所以中国模式的氢弹可以长期保
存。
四、一丝不苟的技术控
对于敏来说,工作几乎就是他生命的全部。每次遇到难题,他都会带领大家反复讨
论研究,谨慎选择技术途径,认真试算物理模型。有时,为了得到一个准确的数据,他
甚至趴在地上,绘出一条条特征线,然后马上跟大家讲解。于敏工作起来不分昼夜,有
时半夜醒来,突发灵感,马上起床伏案工作。在高原实验时,为了及时得到实验数据,
他经常彻夜守在实验室里,累了就披件皮大衣,倒在地板上歇会儿。为了限制他出差在
外无休止地工作,领导总是派一位同事与他同住。
于敏的同事都知道,在他面前,一个数据都不能含糊。在一次核试验之前,他突然
发现原设计中的一个数据可能有问题,但这时试验装置已下了竖井。他深知自己将要承
担的责任,立即报告上级,要求暂停试验。经过一天一夜的查找,终于弄清了这个不利
因素可以被另一个抵偿因素所抵消,他才放心地松了口气,向上级报告可以继续试验。
正是这种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使我国核试验成功率之高领先世界。
于敏的学术贡献令后辈们高山仰止,但他更以温和善良的性格赢得了身边人的爱戴
,同事和晚辈们都亲切地称他为“老于”“于老爷子”。他非常重视对年轻人的培养和
提携,单位的晚辈们都特别喜欢向他请教。同事们总结,向于敏请教有“三不”:不论
时间场合,随时随地可以提问;不论范围,物理、力学乃至其他相关学科都可以问;不
论问题大小难易,一样耐心解答。
于敏家客厅的墙上挂着一幅条幅:“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所谓宁静,对
一个科学家来说,就是不为物欲所惑,不为权势所趋,不为利益所害,始终保持严肃的
科学精神。”于敏说。
于敏是土生土长的专家,没出过国,有人说,于敏是老天爷给中国开的作弊模式,
比较形象。 如今,于敏仍是单位的重要“顾问”,每每遇到难题或重大决策时,就会
想到要请“于老爷子”出山,为核武器科技事业提供宝贵的咨询和建议。
但直到今天,他的事迹也鲜见于报端。他不喜欢接受采访,也不认可曾被冠与的“
中国氢弹之父”名头,总说那些成绩都是团队的贡献,是集体的荣誉。
我们的媒体,难道不应该让更多人了解一下科学家为国为民,做了多少么,正是因
为有了像于敏等默默奉献的,这样的民族脊梁的支撑,才有了如今强盛的中国,天天连
篇累牍的报道明星的口水仗,意义何在?!
致敬所有默默奉献的科学家,感谢他们的付出!
(来源:昆仑策网综合编发)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