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 发帖数: 15526 | 1 感觉观点很乱。有说是北人南迁的,有说是南越本地杂交的。说北人南迁的也不是所有
南迁的都是客家人。只是指迁到广东,福建的一部分族群。到底咋定义的客家人?按血
统还是什么文化? | d*****u 发帖数: 17243 | 2 定义很简单,一是看方言。客家话有明确的定义。
二是看自我认同。
至于来源,就是南下汉人跟某些土著融合而成的贝。
客家话比粤语更接近北方话一些,所以客家人形成应该比较晚,应该是宋代以后的事情
。 | k**o 发帖数: 15334 | 3 其实就等于是当年美国开拓西部那样,走的最远的一批人。最开始五胡乱华
的时候,苏杭江浙那一带都算是蛮荒之地,衣冠南渡才发展起来。汉人初到
江浙也废了不少力气剿灭当地人,也就是山越。一直到宋朝还有山越作乱。
三国的时候,东吴就废了很大力气跟山越作战。南宋创建之后,宋军大规模
入驻南方各地,才彻底剿灭山越。
客家人的祖先汉人走的更远些,不过没能剿灭当地人,反而被当地人压制了。
结果就形成了客家。 | w***o 发帖数: 3428 | 4 当年广东土客械斗的两方
广府佬和客家人
哪方汉族血统多些?
【在 k**o 的大作中提到】 : 其实就等于是当年美国开拓西部那样,走的最远的一批人。最开始五胡乱华 : 的时候,苏杭江浙那一带都算是蛮荒之地,衣冠南渡才发展起来。汉人初到 : 江浙也废了不少力气剿灭当地人,也就是山越。一直到宋朝还有山越作乱。 : 三国的时候,东吴就废了很大力气跟山越作战。南宋创建之后,宋军大规模 : 入驻南方各地,才彻底剿灭山越。 : 客家人的祖先汉人走的更远些,不过没能剿灭当地人,反而被当地人压制了。 : 结果就形成了客家。
| m****o 发帖数: 4654 | 5 客家人纯正汉人,古代从北方衣冠南渡搬到别人的土地上,所以才叫客家 | w***o 发帖数: 3428 | 6 不像
【在 m****o 的大作中提到】 : 客家人纯正汉人,古代从北方衣冠南渡搬到别人的土地上,所以才叫客家
| k**o 发帖数: 15334 | 7 广东人土著越人也是多灾多难的民族,被汉人朝代轮着剿灭。现在父系DNA
都几乎不存在了,不过母系DNA还占80%,说明汉人血统并不纯正。
客家跟当地人也是混过的,血统也不见得多纯正。
【在 w***o 的大作中提到】 : 当年广东土客械斗的两方 : 广府佬和客家人 : 哪方汉族血统多些?
| X*******G 发帖数: 14887 | 8 读读客家人的家谱就知道来源了,基本上是北方迁移。
当然家谱有伪造或者冒充的,验证一下DNA就好了。 | o****e 发帖数: 1232 | 9 我的一个同事是江西的客家人。根据族谱,他们祖先是在王莽篡权时南迁的-本身是官
,但不愿同流合污,弃官南迁。
【在 d*****u 的大作中提到】 : 定义很简单,一是看方言。客家话有明确的定义。 : 二是看自我认同。 : 至于来源,就是南下汉人跟某些土著融合而成的贝。 : 客家话比粤语更接近北方话一些,所以客家人形成应该比较晚,应该是宋代以后的事情 : 。
| k********k 发帖数: 5617 | 10 发信人: khabarovsk (伯力), 信区: Cantonese
标 题: 福建、廣東、客家人都是漢化的百越族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Oct 2 14:00:56 2015, 美东)
http://myweb.ncku.edu.tw/~ydtsai/taiwanese/minhak.htm
基因研究已確認(中國 人民网—漢族南北血緣其實不同),福建、廣東、客家人都是
百越民族的後代。他們先被漢人武力征服,然後漢化,再認敵人為祖,自認漢人。也就
是百越人亡國又亡族,被異族殖民統治兩千年而不自知,即使體質、面貌的差異清楚可
見(華北人仍有82%漢代漢人血統,且胡漢本同源)。日本人對台灣人的皇民化因時間
不夠長而失敗了,但漢人對中國南方人的〝漢民化〞(漢奴化)則是史上滅族最成功的
典範。
福建、廣東、客家人都是漢化的百越族,
漢武帝滅閩越時福建已有超過百萬人–2002
(摘錄<台灣人的族源>)
現在(2002年)仍經常有人說台灣與中國同文同種,但最近十多年來,國際遺傳學界已
確認中國南、北方人(大致以長江為界)分屬南、北蒙古人種,故〝華人〞是同文不同
種(可參考1994年Cavalli-Sforza等著的The History and Geography of Human
Genes
)。日、韓、滿、蒙、回、藏才是漢人(以下專指華北人種)的近親,南方人是語言與
文化被消滅的南蠻(湘鄂川)與百越(浙贛閩粵桂)民族的後代,與台灣人同種的只是
中國東南沿海的越(粵)人,他們是越南人、泰國人的近親。雖然早已有〝漢族百越(
粵)系〞的講法,但這跟滅了別人的語言文化後稱〝漢族高麗系、日本系〞、〝大和族
漢系〞或〝英吉利English族漢系〞(西元3000年時)一樣霸道。
中國閩南、客家人經常以中原南下的漢人自居,但也有民族學者認為他們是南方的土著
。感謝現代的科學,這問題終於得以解答,再多的文史論述也抵不過一組科學証據。科
學家使用的原理很簡單,以血型為例,假設甲與乙二族群中屬A型的人的比率分別為
P1
& P2,若丙族群有x 比率的基因是來自甲族群,(1-x) 比率來自乙族群,則丙族群中
應有 Pm=xP1+(1-x)P2比率的人是A型,由此可推導出來自甲族群的比率 x=(Pm-P2)/(
P1
-P2)。
但若二族群中屬於A、B、O型的人的比率都很接近,血型就不是好的指標。好的指標其
頻率差異要大,且不受環境適應的影響(最好又容易分析,可得到大量樣本)。1991年
中國學者趙桐茂等人(遺傳學報18(2):97-108)發表了全中國24個民族、74個群体的
免疫球蛋白的異型頻率分佈,發現有兩個單体型Gm1,3;5與Gm1;2的出現頻率南方人與北
方人差異很大,由北向南一個遞增一個遞減。屬於這兩個型的人口比率如下表:
摘錄1991年中國《遺傳學報》18(2):97-108趙桐
茂的免疫球蛋白數據(這裡只列二個分型):
省市.縣市(人數)Gm1,3;5.Gm1;2..縣市(人
數)Gm1,3;5.Gm1;2
河南.洛陽(149).28.26%.39.35%..商丘(
112).24.04%.35.48%
浙北.肖山(100).34.32%.37.34%..寧波(
104).39.19%.33.16%
浙南.金華(115).50.84%.19.89%..溫州(
150).52.01%.25.56%
湖北.黃石(126).53.91%.22.91%..武漢(
116).49.99%.18.19%
江西.南昌(104).54.59%.23.86%..宜春(
150).59.85%.15.81%
湖南.長沙(140).60.78%.21.63%..韶陽(
132).63.76%.18.10%
四川.重慶(136).62.94%.11.54%..成都(
194).62.09%.16.84%
福建.福州(088).59.47%.18.36%..廈門(
115).64.55%.21.12%
粵東.汕頭(110).58.46%.16.79%..梅縣(
092).71.71%.11.76%
兩廣.廣州(144).74.09%. 9.58%..柳州(
227).66.76%.14.50%
浙江景寧畬族(120).75.44%.11.06%
廣西南寧壯族(113).77.19%. 3.62%
廣西侗族(199)...81.05%. 4.56%
貴州台江苗族(114).87.51%. 9.07%
貴州三都水族(119).92.11%. 3.93%
河北青龍滿族(104).18.00%.49.92%
西藏拉薩藏族(103). 6.05%.56.24%
內蒙呼和浩特蒙古族(106).28.55%.40.90%
若作較為保守的估計,以商丘、閩客與畬的Gm1,3;5頻率 P1,Pm & P2用上述公式計算混
合比率 x,則廈門、汕頭、梅縣人分別有21﹪、33﹪、7﹪的北方人血統。若以洛陽、
閩客與畬的Gm1;2計算,則分別有35﹪、20﹪、2﹪的北方人血統(廣州人的北方血統比
梅縣人更低)。民族的混合是複雜、多元的,取樣上也會有誤差,結果難以完全一致,
但已充分顯示閩南人(廈門、汕頭)、客家人(梅縣)的民族主体都是南方的民族(佔
七成五到九成以上的基因)。
另中國學者金力等人在2000年(Human Genetics 107:582-590)與2004年(Nature
431:302-305)發表中國各省男性Y染色體(XY不同源,不能交換它們的片段,故只有Y
可世代相傳而不變)與母系粒線体mtDNA(在細胞質中,由卵子提供,故只能母系遺傳
)單倍型的頻率分布,結果顯示各省〝漢族〞Y單倍型的分布相近。南方各地父系與母
系來自漢族的比率如下表:
省市.縣市(人數)北方父系..(人數)北方母系
江蘇.南京(100)0.821.....(67)0.786
上海.上海(055)0.902.....(56)0.833
浙江.杭州(106)0.763.....(61)0.540
江西.南昌(021)0.829.....(23)0.424
湖南.長沙(015)0.657.....(16)0.490
四川Weicheng(063)0.713.....(70)0.
498
福建.長汀(148)0.966.....(54)0.248
(客家)
廣東.廣州(064)0.669.....(68)0.068
廣西.田林(026)0.608.....(26)0.249
福建、廣東人父系遠祖約有2/3是漢族,而母系則只有25% & 7%。但金力的父系分析主
要是根據Y染色体的單倍型M122 & M134(或稱O3 & O3e),後來其他人作更多更廣泛的
採樣後發現, M122其實大量分布在黃種人中,並非金力樣本顯示的漢藏特有單倍型,
苗傜、壯侗每族十幾二十幾人的樣本(M122很少)可能不具代表性,因此父系2/3漢族
的結論已不可信。但母系低於1/4的結論則與免疫球蛋白的符合。1.2萬年前冰河期結束
,黃種人開始大量從南方擴散到北方,壯侗、苗瑤、漢藏都是有聲調的單音節語言,可
能有共同祖先,故中國各省各型Y染色體的分布很可能在新石器時代就已接近現代的分
布,而不是因漢族南下。還有許多中國人把某些南多北少的例如O1說成是越基因,另一
些北多南少的例如O3e說成是漢基因,然後大談漢、越在近2千年內如何混合,但這些型
的出現都超過1.2萬年(3000年內出現且數量夠大的可能是周文王的Y染色体,或北方人
中約佔5%的白種人Y染色体,它們才可以作為北方人向南方擴散的〝追蹤劑〞)。袁義
達等人<宋朝中國人的姓氏分佈與群體結構分化>則發現中國南北方人姓氏的頻率分佈
不同,閩粵群與贛湘鄂川群先合併,再與皖江浙群形成南方大群,與北方群分開;又武
夷山-南嶺形成明顯的分界線,南北兩地〝漢族〞姓氏血緣相差甚遠。–2002、2006、
2015
◎漢武帝滅閩越時福建已有超過百萬人
其實〝五胡亂華〞時,北方漢人只遷到蘇南浙北而已,離福建仍甚遠,而有所謂「八姓
入閩」,可見人數不多(陳元光帶3600人就有58姓)。上海師大潘悟云<…漢語南方方
言的形成>指出《漢書》上的記載:南越王趙佗上書給漢文帝自誇「老夫…帶甲百萬有
餘」;吳王劉濞造反時,說南越「皆不辭分其兵以隨寡人,又可得三十萬」;淮南王劉
安向漢武帝說閩越「臣聞越甲卒不下數十萬」;西元前111年有廣西、北越的「甌駱四
十餘萬口降(於漢)」。趙佗是秦始皇在 -219年派50萬戍五嶺時的副將,「處粵四十
九年」後的甲卒應都是本地招募。若南越「分其兵」就已三十萬,那全部兵力當然多得
多;南越被閩越攻打時還需求援於漢,而漢武帝也確實派出四路大軍共數十萬人圍攻閩
越,可見閩越擁兵數十萬應不假,而男女老少人口應是兵力的4倍以上,應有百萬。閩
越早已是種稻的民族,鐵器的使用也已相當廣泛,普及到生產與生活的各方面,且能立
國,當然有一套制度,福建絕不是地曠人稀。雖《史記》說漢武帝滅閩越後「將其民徙
處江淮間,東越地遂虛」,但把幾十萬種稻人民送到600~1000公里的北方去種麥是不可
能的,頂多只能流放統治階層。唐初(約670年)陳元光、唐末(約890年)王審知帶到
福建的部隊只有3600人與5000人,而據《通典》,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福建已有官方
統計(通常為徵稅)人口54萬,實際應多得多,故福建人的祖先其實只有極少數是來自
北方。1279年蒙元滅宋時,可能也有數萬南宋官兵入閩定居,但他們多是南方人,且
1079年福建已有人口428萬、1210年有625萬(見袁義達論文的表1)。–2015
而即使父系遠祖是漢族,Y染色體上的基因數只有78個,只占全部基因數(據2003年的
估計在二萬到二萬五千之間)的千分之四,主要功能只是啟動男性的發育,類似一把鑰
匙,與男性有關的功能仍在其他染色體上。美國第三任總統傑佛遜的後代有黑人、有白
人,你說他們同種,都是Anglo-Saxon或英吉利族嗎?
中國學者李伯謙把代表越族的幾何印紋陶文化(涵蓋蘇南、皖東南、浙、贛、閩、粵、
桂)分為七個區,其中有包括福建、浙南、台灣的閩台區,包括廣東、廣西東部的嶺南
區,包括漳州、潮汕地區的粵東閩南區(目前屬閩南語區)。漢初這三個區有三個越人
的國:閩越、南越與南海(以上見蔣炳釗等合著的《百越民族文化》)。唐朝以前漳州
、潮州、汀州、梅州均為畬族人的聚居區,唐初與唐末漳州兩度被均是來自河南淮河地
區的陳元光、王緒的軍隊征服,這些河南人在福建生根,不斷與當地人通婚,加上畬族
人隱藏自已的族屬,而終致平地畬族的滅亡,取漢姓後所有人皆認北方漢人為祖(且好
稱名人之後)。即使是深山裡的畬族(漳州靠海山區也仍有幾個畬族鄉)也已幾乎漢化
,只差沒忘記自已的族屬而已,畬族講一種近似客家話的語言。客家人有〝不忘祖宗言
〞的祖訓,但真正的祖宗言早已消失。中國六十三萬(1990年)畬族人中只剩廣東惠東
一帶有九百多人使用一種被歸入苗瑤語系的畬語,但也有學者(游文良,見施聯朱等編
的《畬族歷史與文化》)指出,惠東一帶的畬應是瑤或受瑤強烈影響,惠東畬語其實可
能是瑤語而非畬語。
歷史上的百越是指壯侗(傣Daic)語系諸民族,南蠻指苗瑤語系諸民族,這兩語系雖也
是有聲調的單音節語言,但中國以外的語言學家認為它們與漢藏語系無關(屬不同的超
語系,可上網查詢)。中國學者鄭張尚芳1991年(見董楚平的《吳越文化志》,人民出
版社)發現西漢劉向所記錄的<越人歌>(…今夕何夕兮 得與王子同舟…)及《越絕
書》中記錄的<越王句踐維甲令>的古越語發音與古泰國話相通。
中國客家人的民族主体是畬族。畬族(意指刀耕火種的游耕族,自稱〝山哈〞,〝哈〞
是畬語〝客〞的意思,見《苗瑤畬…文化志》,人民出版社)自稱源於廣東潮州鳳凰山
,從分佈地域與考古文化上看應是百越的一支(南海越),但從Y染色体分佈(金力只
檢查了11人,見Am. J. Hum. Genet. 65:1718-1724)與狗祖先槃瓠崇拜上看又像是南
蠻,故可能是蠻與越的混合,即閩越(閩南語的閩、蠻同音,說文解字「閩,蠻之別種
」,苗、瑤人自稱Hmong 與Mien)。客家人被來自江西的人漢化(江西人的主体也是越
人),故客贛方言最相近。閩南人可能是閩越人南下,當然也含在地的畬族(今日浙閩
的畬族也必然包含閩越)。福建的族群很複雜,他們被來自浙江(與河南)的人漢化,
但卻產生五個不同的方言。過去統稱的閩方言,現在已被語言學界分成閩南、莆仙、閩
中、閩東、閩北五個方言,與粵、客、贛、湘、吳、徽、晉等方言同級。漢語方言的形
成都跟原土著語言有關,代表有大量土著存在。
而台灣的閩語、客語人, 根據馬階醫院林媽利的HLA(白血球抗原)研究(可上網查詢
),則帶有約13%的高山族基因(母系26%)。混血比率看來很低,似不合〝有唐山公,
沒唐山媽〞的講法,我想這可能是因平埔族本來就含有閩越人基因。從文化相似性上看
(上述的越文化〝閩台區〞),平埔族的祖先應有很多是來自福建。根據日據時期學者
金關丈夫的研究,台灣原住民族中平埔族的體質與閩語人最接近。而即使是高山族也含
有越的成份,因根據金力等人的研究,高山族的Y染色体頻率分佈與海南黎族、上海良
渚文化時期的古越人的類似【中國學者連台灣高山族的Y染色体都已研究過,必然也研
究過台灣閩語人與客語人的,但結果卻一直祕而不宣,似乎成了國家機密,耐人尋味】
。不管實情如何,台灣人基因中原住民(高山族+平埔族)的比率只會更高不會更低,
台灣人百越與南島(高山族+南洋族)的成份遠大於漢是可確定的,故台灣人雖講漢語
但不應自稱漢人(用英文溝通的人也不應就自稱英吉利人)。
從史料看,1683年滿清據台時的台灣閩南、客家人應少於5萬(滿清政府把壯丁撤回原
鄉以免他們在台灣作亂),但1811年時台灣人口卻已達179萬或194萬,只歷時128年約
四代人,而這期間清政府禁止人民來台,甚至禁止官員攜眷。這令人懷疑台灣人的祖先
其實大多數是平埔族。林媽利教授2006年6月公布的新結果:74%台灣人的母系源自福建
,26%源自高山族。但近400年來的福建移民都是「有唐山公,無唐山媽」,母系沒變,
為何唐山母系會高達74%?唯一的解釋是平埔族來自漢化前的福建!看來這結論已無可
避免。四百年前的平埔族就已經長得像福建人,是百越族與南島族的混血族,台灣人的
福建祖先並不是在近四百年內來台,而是在2000–6000年前。根據考古資料,6300年前
「中國南部農人」開始進入台灣;而平埔族沒有漢文化的跡象,應是在福建人漢化以前
就來了。–2002、2006
根據1990年的人口普查(可上網查詢,或 http://myweb.ncku.edu.tw/~ydtsai/immi/sini-immi.pdf ),〝外省籍〞約占台灣人口的13%,其中籍貫在古南蠻與百越地區的占75%,若不計入鄂、皖、江、浙,則有47%,還有不少人有台灣母親。所以台灣地區九成三以上的人都不算是漢人,而屬南蒙古人種。
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周公孔子,李白杜甫,…三千年文化,四大發明,都是別人的歷
史,炎、黃、蚩尤都不是我們的始祖。所謂五胡亂華,那是北方民族內部的事(註1)
,且據學者估算,現代華北人仍有82%漢代漢人血統,並非南方人所稱的胡族。游牧民
族一波波地南下與東進其實是始於黃帝族與周族(註2)。所謂中原人南下(其實南京
在洛陽的東偏南26度方向,只差2.6緯度,相當於台北與高雄的緯度差),只是到蘇南
與浙北而已,且只是文武官兵(但今日江南人已接近北方人),到閩粵的很少。
【註1】奇異的是與藏族最接近的反而是日(琉球)、韓(濟州島)人,他們與Einu、
Eskimo、印第安人的Gm1,3;5的比例都在10%甚至5%以下,似最接近早期的北支蒙古人,
而蒙古族、回族的則約有25%,與漢族的接近,所以古時候可能也有〝華亂五胡〞的現
象。
【註2】周族甚至可能含有印歐血統,因當時被稱為犬戎、月氏的吐火羅人的勢力已達
周的西部與北部,即甘肅東部與內蒙鄂爾多斯高原一帶,商朝祭祠坑中就發現有白種人
的頭骨;又據金力的資料,北方人中有5%的男性帶有一種推測是來自高加索種的Y染色
体。
【後註】有一篇研究蒙古人種粒線体DNA(mtDNA,在細胞質中,由卵子提供,故只能母
系遺傳)的文章(Genetics 130:139)提到一段蒙古人種特有的9個鹼基對的缺失(9-
bp deletion),一般蒙古人種中(日、韓、越南、馬來)此缺失出現的比率均約為15%
(日本116人有16.4%),而台灣平地人(20人受檢)則有40%。從另一篇文章(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57:403),台灣布農、排灣、阿美族(各19,
21,22人)均約為47%,菲律賓(混雜組79人)44.3%,南中國人(103人)22.3%,其他
爪哇、東印尼都在25%以下。若 P1,Pm 與 P2 分別以45%、40%與22%計算,台灣平地人
應有Pm =78%母系來自高山原住民,正印証了「有唐山公,沒唐山媽」的講法。但也可
能是取樣有誤差(只20人),林媽利教授2006年6月公布的結果是:74%台灣人的母系源
自福建,26%源自高山族。2007年8月公布的是:48%台灣人的母系源自福建,47%源自南
島族。取樣的問題似乎不小! | | | k********k 发帖数: 5617 | 11 发信人: khabarovsk (伯力), 信区: Cantonese
标 题: Re: 福建、廣東、客家人都是漢化的百越族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Oct 2 14:29:12 2015, 美东)
http://blog.boxun.com/hero/200802/nanshanxia/3_1.shtml
誰是兩廣居民的祖先?
作者﹕ 黎杜輝 ( Lê Đỗ Huy )
幾年來﹐ « 中華歷史論壇 » ( 英語論壇﹕ China History Forum )
上展開了一場以中國廣東、廣西 ( 兩廣 ) 兩省現居民的祖源為主題的直接討論。討論
甚為激烈﹐來自中國大陸以及海外的各方人士均有參與。現僅略述部分內容供讀者參
考。
討論主要以英語交談﹐ 部分的注解為漢語﹐ 共分七章﹐ 包括上百個意見。若把全
部意見打印為 4A型紙的話﹐ 每一章也有超過30頁以上。討論題為泛百越 ( Pan-
baiyueism ) 民族 --- 越南人和母語為粵語的廣東人的民族根源。參與討論的人分為
兩組﹕ 第一組成員為中國南方人﹐ 他們的觀點為否定 “ 泛百越 ” 的說法﹔ 第二
組成員為越南人和華裔越南人 ( 人數比第一組少 ) ﹐ 他們支持上述觀點並意見較為
中肯。
討論較為激烈﹐ 可是雙方似乎對西方研究所得出的某些歷史資料也持一致的意見。
如下便是 ( 注1 )﹕
約在周朝 ( 公元前1134年至770年 ) 和春秋時代﹐ 現中國南方和中越邊界的地區
早已存在各非屬華 ( 夏 ) 族的部族如百越、僕……等 ( 注2 )。
春秋時代﹐浙江會稽 ( 現紹興 ) 地區的越人建立了越國。公元前473年越國征服鄰
邦吳國 ( 注3 )﹐都治江蘇蘇州。 公元前306年越國被楚國拼吞。春秋時代﹐ 東越人
居現屬中國東部地區﹐ 揚越人居現屬江蘇北地。其餘百越部族如甌閩人居於浙江和福
建﹔ 南越於廣東﹐ 西甌於廣西﹐ 駱越於越南北部…… , 戰國期間 ( 公元前480年至
221年 ) ﹐ 越王國亦經歷不少的政治變動﹐ 正如現屬四川的蜀國和巴國一樣﹐ 其文
化發展過程與黃河流域的中華 ( 漢 ) “ 正統 ” 文化極為不同。
初始, 揚子江北部地區受到強烈的華夏化 ( 漢化 ) 。秦國 ( 公元前221年至206年
) 和燕國為阻止北方游牧部族入侵而建造了長城。現屬福建地區相繼被秦、漢征伐﹐
但中華封建王朝對該地區仍未能真正管轄。漢初 ( 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 ) ﹐ 趙
陀於廣東立南越王國﹐ 獨立於漢廷之外。公元前221年﹐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 秦軍沿
西江南下至現廣東﹐ 並在各征服地區設郡。公元前112年﹐ 漢武帝征服華南各地﹐ 包
括越南北方地區並派遣漢人南下管治各郡。
漢史書除了提及最南的南越指兩廣和越南之外﹐ 還提到南越東北部、閩江流域的閩
越王國﹐ 現屬福建。
三國時之 « 漢書.地理志 » 記載 ﹕ “ 自交趾至會稽七八千里﹐ 百
粵雜處﹐ 各有種姓 ” ( 會稽, 指江蘇南部或浙江北部 ) 。
華夏人移民活動愈強﹐ 越人就愈被趕入邊緣地區、山林。不像中亞游牧民族如匈奴
、先狄﹐ 越人從未對華夏的擴張或鉗制造成嚴重的威脅。有時他們掀起對華夏人聚居
地的攻擊﹐古史家稱為 “ 叛亂 ”。華夏人認為越人無文明﹐ 喜常互相攻打。
漢朝崩潰和以後國家分裂的階段推進了漢化進度。中國北方的動蕩和戰爭如南北朝
﹐宋朝引致了大規模華夏人 ( 漢人 ) 南下移民的活動。婚姻和文化交流導致華夏人 (
漢人 ) 和在南方的非華夏人 ( 非漢人 ) 的結合。至唐朝﹐ “ 越 ” 僅指地方﹐並
非含文化之意。五代時現浙江省內曾以 “ 吳越 ” 為名立國。
關於越南北屬時期﹐ 該論壇引述了珍尼菲-何葛任 ( Jennifer Holmgren ) 副 ( ?
) ( 有問號為原文作者注寫﹐ 下同。譯者注 ) 博士的 « 中國對越南北部的殖
民統治 » ( Chinese Colonisation of Northern Vietnam, 1980 ) 一段文字﹕
“ 從中國人在越南北部最初六個世紀 ( 越南稱為北屬時期 ) 的統治的記載﹐我們
看到中國姓氏被越化多於越人被漢化……, 上述情況說明一些漢人在越南北部確立了其
氏族的權利﹕ 漸漸定居下來﹐協助和開展並最終融入越南北部當地的社會經濟和政治
環境中。結果是產生了一批漢越上層人物﹐ 在最南端的地區實行非殖民化和在六世紀
初嘗試爭取恢復獨立﹐ 脫離北方統治的不成功的事情。譬如後漢時期的士燮 ( S
297;
; Nhiếp ) 和其後裔爭取獨立的延伸。”
對一世紀二徵夫人 ( Hai Bà Trưng ) 和六世紀李賁 ( Ly Bôn ) 的
反抗和政權﹐ 中國史書認為其屬北朝下政治上半獨立的政權。隨後﹐ 半自治的情況日
益增強。這種趨勢導致了六世紀中前李朝 ( nhà Tiền Ly ) 的建立和最終於十
世紀越南完全脫離了中國。
越文化對中華文化的影響並沒有得到正確的認識﹐ 儘管其痕跡較為清晰。吳越語言
形成了吳語﹐和部份成為福建閩語。語言專家認為一些漢語詞彙來自古越語如 “ 江
”。越人的殘跡亦可在某些中國少數民族內找到。
在浙江﹐ 唱戲的地方稱為越劇院。粵 ( 粵和越﹐古漢字通用﹐ 譯者注 ) 語是漢
語的一部分﹐ 常稱為廣東話﹐ 它成為一種母語和各地方的方言﹐ 在廣東、廣西、海
南、香港、澳門和世界各地的華人中流行使用。
一些越人名稱還保留至今﹐ 稱為夷越 ( 或于越 ) 、 閩越、 山越、 揚越 ( 海上
越人 ) 、烏越和勾吳。民族語言研究者認為越人其名與浙江古人加工製造大麻草有關
。
人們認為 “ 越 ” 字出自越斧﹐ 為一種用具或武器﹐ 斧頭型或犁頭、日字型﹐
並為皇家或帝制的象徵。在杭州﹐人們找到了多種石斧﹐ 由此﹐ 諸多學者認為越鐮 (
用在儀式中 ) 為南方的創造物。越亦曾專指兩廣地區。 ( 注4 )
儘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領土上還零散存留越人的部落和漢史書上的記載﹐人們可
找到的越人為布依、布朗、滸、克姆、佤等等。古越人所留下最大遺產的地方要算越南
北部﹐ 因為他們為逃避中國的壓迫而逃往那裡定居。
至於中越邊境地區的各少數民族﹐ 據羅拔-林司 ( S. Robert Ramsey ) 著寫的 &
laquo; 中國語言 » ( The Languages of China, 第233頁 ) 所稱﹐ 不只是客
家人 ( 越南南方稱為 “ 系 ” [ Hẹ ] 人 ) 、閩人和廣東人為古華南地區的
居民﹐泰人在中華世界形成之前亦在當地扮演了重大的角色。公元前一世紀﹐ 揚子江
流域已出現了稻米耕種文化。羅拔-林司認為﹐ 中華史書上所述的各小國如吳 ( 現上
海附近 )和華南沿海的越國皆為泰人國家。這些國家被中國漸漸吞併和大部份泰文化和
語言被同化而成為中國人。一位民族學學者認為至少百分之六十的廣東人原為操泰語的
後裔。 ( 泰 [ 英文寫法﹕Thai ] 和傣 [ Tai ] ﹐ 兩字國語讀音不同﹐ 但實為一族
。現居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稱為傣﹐ 境外的稱泰。譯者注 )
至於華南各地漢前華南各地的文化與東南亞文化如越南的東山文化﹐ 或各顯著的文
化如彝文化、巴蜀文化相同。其中﹐ 雲南滇文化體現了銅器文化後各居民的文化。滇
文化說明了它與南方各民族密切聯繫﹐例如洞穴裡的祭神岩畫、彎劍、漢型圓套鞘﹐
表示權利的象徵。漢人亦有刺身避毒壓邪的習俗﹐ 此俗亦流行於佔領非漢人的地區。
在雲南﹐ 當地的現代文化與平原地區漢人的文化沒有任何的聯繫﹐ 包括宗教信仰、服
飾和飲食, 保留吃昆蟲習俗等。
以上所述的亦屬西方研究者一致的看法﹐甚少異見。以下的意見卻不同﹐爭論性極
大。
第一組 ( 同為中國人﹐ 大部份來自中國大陸 ) 人認為 ﹕
-- 廣東人是二千年前當地越、漢人混合而成。古越人與現今越南的少數民族儂人接
近。
-- 南越王國居民包括京人 ( ? ) ( “ 京 ” 為現代越南人的族稱﹐ 如京族﹐京
人。譯者注 ) ﹐他們屬中國人。正如古南越國一樣﹐ 廣東、廣西與現今稱為越南的國
家的民族沒有任何的關係。或者他們 ( 在南方的中國人 ) 與南越人沒甚麼關係﹐ 儘
管南越王趙陀是漢人。
-- 距今約一百年內到越南的中國移民來自兩廣和福建。北方漢人幾乎沒有南下移民
到越南﹐ 他們只有於1949年跑到南韓﹐主要定居於釜山和首爾。
-- 前往越南移民的中國人常不是漢人。他們自稱為 “ 明鄉人 ”( ngư
7901;i Minh Hương )﹐現越南的明鄉人是第四代﹐ 他們大部份已不能說、
寫華語。(明鄉人是明末清初逃去越南的廣東人。明清年代的廣東人不是漢人 或被漢
化了的越人 ?或者還應稱為“越人”?譯者註 )
-- 外形上, 中國南方人和北方人不相同。元朝把中國人分為蒙、 北方游牧漢人和
南方漢人。一部分人認為南方漢人外形上部份類似越南人。
-- 現今許多廣東人仍然保留他們的家譜﹐記載祖先從唐朝 ( 618年-907年 ) 和宋
朝 ( 960年-1279年 ) 南下移民。最大的一次移民潮是宋朝﹐ 他們居住的地方屬南越
人﹐ 而南越人則逃往廣西和現今的越南﹐ 那裡壯人為少數, 京人佔大部份。
-- 南方中國人一般來說已被漢化。
-- 還有五百萬屬純血統南越人生活於廣西。
-- 中國政府把少數民族如黎、傣、岱等列入與壯族同一類﹐約有二百萬人。
-- 在越南出生的原籍廣東人不多。越南華人主要為操潮語、閩南語。 ( 注5 ) (
認為越南華人主要語言為潮、閩南語是對越南華人社會文化等認識不足。越南南北方的
華人主要語言是粵語,在南越,雖然潮州人和閩南人都多,但在城市如西貢堤岸華人所
交流都以粵語為主。譯者註 )
-- 安陽王 ( 蜀泮, Thục Phán。此人應為蜀人。那時蜀人與華夏人應無任
何的關係。中國古籍記載的蜀王子又怎可能是中國北方人。有疑。譯者註 ) 、趙陀 (
Triệu Đà )﹐ 越南的民族英雄李賁皆為中國北方人。
第一組的人常強調廣東人﹐ 兩廣地區的大多數人屬漢系, 並 “ 以華夏和東夷人的
祖源為榮 ”﹐ 迄今與具輝煌文化的南越後裔﹐屬 “ 少數民族 ” 的人共同生活。大
部份的現代中國人認為南越 --- 甌駱 ( Âu Lạc, 但視甌駱處於南越王國
領域內 ) 的關係比與中國 --- 南越國的關係更為疏遠﹔ 認為現代越南人無知﹐ 需重
教育﹐ 他們只與甌駱有關聯﹐ 與南越國毫無關係。據中國古史記載﹐ 漢人已把南方
各越人部落趕盡殺絕或逃到紅河 ( sông Hồng ) 平原 “ 征服和奪取土
地 ”。有人建議越南人不要自認為南越後裔﹐ 因為那些人是南蠻。 ( 注 6 ) 有人認
為越南人一般來說 “ 反叛、奸詐 ”﹐ 越南男人不勤勞﹐ 不注重東方人的家庭形式
。有人又說越南人愚蠢﹔ 有人更告誡現代越南人不知羞恥 ( ? ) ﹐ 只因為是百越後
裔而 “ 攀昇 ”入廣東人、中國人的行列裡。居美越南人不受美國人歡迎。 ( ? )
(誰是兩廣居民的祖先?)接上页博讯www.peacehall.com
以下為上述兩組人以及西方研究者所提出的新見﹕
-- 秦 ( 公元前221年-206年 ) 時亦曾有類似甌姬 ( Âu Cơ﹐ 越南民
間傳說中越人的祖源人物﹐ 譯者注 ) 年代的神鳥傳說。
-- 諸多古越人已被同化﹐成為中國人。譬如持歐陽姓的人出自古越國閭陵 ( L
432; Lăng ) ; 一位姓歐陽的越王子被周國拘留; 宋朝一著名史家就是這位王子
的後裔。現今華南一些省內許多人都姓歐陽。宋朝史家歐陽修認為越人與夏人源自共同
的祖先﹐ 可第一組人否定此觀點。
-- 四川、廣西、廣東、雲南的古代文化和居民有其特殊的文化特徵﹐ 不帶漢文化
或中華帝制的文化特徵。
-- 東吳第四代吳王, 孫權 ( Tôn Quyền, 222年-252年 ) 之曾孫, 孫
皓 ( Tôn Hạo, 264年-280年 ) 於264年把潮州從廣州分出。( 注 7 )
-- 不少駱越、烏越人﹐ 即現代越南人帶有華夏人血統。
-- 屬百越系的烏越人在清朝 ( 1644年-1911年 ) 時被驅趕逃至現今越南。越南少
數民族岱、儂 …… 的 “ 九王爭位 ” 的傳說可能為此史故而述。
-- 古代的漢化概念與現今的不可同日而語。不能認為生活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內的各
少數民族被受到不平等的待遇﹐儘管一些民族在幾個封建朝代後已消失。原屬少數民族
的華南地區現只保持較少的遺址可作旅游之用。各民族的文化特徵﹐ 與漢人異同的文
化仍得到保持。從可尋的新疆、西藏的文化中可看到其文化的本質﹐ 並清楚說明他們
可保留居住權和土地權 ( ? )﹐ 他們的文化可屬於中華文化。從考古發掘中人們找出
了非漢人的原住民的新資料。承認或否認上述的觀點﹐ 也不能以此作為政治的因素。
更不能以它作為週邊國家追討歸還土地的理由 ( 此為西方的觀點 ) 。
-- 上海、昆明和美國 ( 奧亥奧州新新那提大學﹐健康環境系基因資訊中心,
Center for Genome Information,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Health,
University of Cincinnati, Cincinnati, Ohio 45267, USA ) 基因研究中心的學者指
出﹐ 華北人 ( 西安、北京 ) 和華南人 ( 廣州、上海 ) 均有同型的基因。
值得注意的是﹐ 第二組 ( 主要為海外越南人﹐ 包括1975年後離越之人和華裔越南人
) 提出的意見 ( 第一組人亦持不反對意見 ) ﹕ “ 越 ”為華夏人在中國東南地區遇
到當地土著後所認識的字。“越 ”的意義極為廣泛﹐地域包括東南亞、 中國的東南和
西南地區。東南亞的地域從印度東北部、太平洋各島嶼至非洲馬達加斯加 (
Madagascar )﹐ 廣大民眾為操南島語系 ( Austroneisan ) 、 壯侗語系 ( Tai-Kadai
) 、南亞語系 ( Austroasiatic ) 和孟-高棉語系 ( Mon-Khmer ) 的民族。
嶺南遺民譯
2008-02-19日, à Saint-Germain-des-Prés
注釋 :
1, 文中注解均為 « 昔與今 » 雜誌之註解。
2, 另一資料表示﹐ 不屬漢系民族的有﹕ 花彝 ( 屬羅羅族 )﹐ 東夷和東越﹐ 西
戎 ﹐ 北狄﹐ 南和西南的僕、羌、蠻。
3, 據某西方網址普遍認為 ( ? )﹐ 吳國屬越人國家﹐地處南江蘇和北至浙江。越
國貴族習華夏語﹐從華夏律和軍事方式。以水路交通為主﹐ 除耕種外﹐ 越人還飼養水
產動物﹔ 越人善使舟及水戰, 、善造船隻、青銅劍器。戰國時代﹐ 吳越兩國參與逐鹿
中原。公元前506年﹐ 吳越大戰﹐ 三十年內時戰時息。公元前473年﹐ 越王勾踐勝吳
國﹐ 鄰國齊、晉皆允諾。公元前333年﹐ 楚拼吞越。
4, 一種二十世紀的分法﹕越、桂分界的慨念﹐正如越南涼山和廣寧的省界分法。
5, 西方學者認為此與漢人有關係的南方民族之一。但西方語言研究者的某一網站 (
? ) 普遍認為﹐福建話和潮州話同屬閩語方言。
6, 漢人認為它是蠻夷之一的民族。蠻夷指東夷﹐西南蠻和北狄。請留意﹐ 某些現
代廣東人自認為東夷人後裔﹐並引以為榮。
7, 此處可能有誤。據中國史書﹐ 交趾太守士燮死後﹐ 226年﹐東吳將交州 ( Giao
Chau ) 分為廣州 ( Quảng Chau )﹐包括南海 ( Nam Hải )、蒼梧 ( Th
ương Ngô )、鬱林 ( Uất Lam ) 三郡, 和交州四郡有合浦 (
Hợp Phố ) 、 交趾 ( Giao Chỉ ) 、 九真 ( Cửu Chan )
、日南 ( Nhật Nam )。士燮之子士徽 ( Sĩ Huy ) 拒任九真太守﹐起兵佔
領交州。交州刺史戴良 ( Đái Lương ) 和廣州刺史呂岱 ( Lữ
Đại ) 合力討伐﹐士徽幾兄弟被處斬。繼之﹐東吳再合交、廣為一﹐呂岱
任交州刺史。 264年﹐交州再被分為廣州 ( 州治番禺 [ Phiên Ngung ], 即現廣州市
內﹐ 非郊外的番禺鎮。譯者注 ) 和交州 ( 州治龍編 [ Long Biên ]﹐現河內 ) 。
此時交州分六郡﹕交趾、新興 ( Tan Xương ) 、 武平 ( Vũ Bình )
、 九真、九德和日南﹐地域包括現越南北部和現廣西的欽州 ( Kham Chau ) 地區、
現廣東雷州 ( Lôi Chau ) 半島地區。
擇譯自 « 昔與今 »( Xưa & Nay ) 雜誌﹐ 第 295期, 2007年11
月﹐ 第 30-33頁。
(誰是兩廣居民的祖先? 全文完博讯www.peacehall.com)
[上一页][目前是第2页]
此文于2013年04月27日做了修改 | k********k 发帖数: 5617 | 12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a02e200100kazd.html
客家实为畲族后裔,为何客家人不敢承认?(2010-07-16 17:43:00)转载▼标签: 杂谈
唐、宋、元、明时期,赣闽粤边区活跃着被称为畲族的少数民族,他们在与汉族的长期
接触和交往中,互相学习,互相适应,最后融为一体,成为客家民系的一分子。
畲族的名称,最早见于南宋刘克庄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九三《漳州谕畲》,其文
曰:“畲民不悦(役),畲田不税,其来久矣。”文天祥的《文山先生全集》卷一一《
知潮州寺丞东岩先生洪公行状》载:“潮与漳汀接壤,盐寇、輋民,群聚剽劫,累政。
”可见当时“畲民”与“輋民”两词并用,潮州所称“輋民”,与漳州的“畲民”,均
同样指今日之畲族。
畲族”名称虽然最早见于南宋,但并不等于畲族也是在这个时期才产生的。“其来
久矣”,说明它经过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根据文献记载,赣闽粤边区在“畲民”名
称之前还出现过“峒蛮”、“蛮僚”等少数民族名称。如:《资治通鉴》卷二五九《唐
纪》七五云:“(唐昭宗乾宁元年)是岁,黄连峒蛮二万围汀州(黄连洞在汀洲宁化县
南),福建观察使王潮遣其将李永勋将万人击之,蛮解去……。”清嘉庆《云霄厅志》
曰:“高宗总章二年(669年),泉、潮间蛮僚啸乱”。学者们经过研究认为,不论是
“峒蛮”还是“蛮僚”,都是说的同一个民族,即指“畲民”的先民。
关于畲族的族源,说法较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两说,一是“百越”后裔说,二是
“长沙武陵蛮”后裔说。笔者赞同后说,即主张畲族不是赣闽粤边区的土著,而是外地
迁入的少数民族。畲与瑶、苗同源共祖,最早,可溯源于远古的“荆蛮”,他们生息于
古荆州地区。楚国时,居于楚境内的部分蛮族被迫向南、向西迁徙,从而加速了蛮族重
心南移的过程。汉代,畲与瑶、苗的先人,被称作“盘瓠蛮”。盘瓠蛮的得名,因盘瓠
传说而来。盘瓠传说,最早可溯源于《山海经》。《山海经·海内北经》卷一二说:“
有人曰大行伯,把戈。其东有犬封国。”郭璞注:“昔盘瓠杀戎王,高辛以美女妻之,
不可以训,乃浮之会稽东海中,得三百里地封之,生男为狗,女为美人,是为狗封之国
也。”此即盘瓠传说之雏型。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东晋郭璞的《玄中记》、干宝
的《搜神记》、《晋记》,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等,都有类似的记载。南朝宋人范
晔将这一神话传说载入正史《后汉书·南蛮列传》,足见汉至南北朝其流传已相当广泛
,颇具影响。
盘瓠传说,不仅载诸史籍,而且还被编成史诗,在畲、瑶、苗等族民间广为流传
。保留在畲族人民中的《盘瓠王歌》,又称《高皇歌》、《麟豹王歌》、《盘古歌》,
就是一篇七言的历史叙事诗歌,歌词长达400多行,内容涉及畲族的起源、迁徙、经济
生活、政治斗争、文化习俗和宗教信仰等方面,被誉为畲族人民的“传家宝”。其关于
畲族起源的情节大致如下:
上古时期,高辛皇后患耳疾三年,宫廷太医从她耳中挑出一条似蚕金虫,皇后耳
疾顿消。于是将金虫育于盘中,天天盼着它长大。不久,金虫变成了一条长一丈二的龙
犬。龙犬遍体斑纹,毫光显现,高辛帝见之大喜,赐名龙麒,号曰盘瓠。当时番王数侵
边境,高辛帝遣将征讨,均不能擒胜。于是下诏求贤,告示天下:有能平番者,赐金千
斤,封邑万户,并妻以第三公主。龙犬得知,即揭榜奔赴敌国,忍辱负重,服侍番王三
年,使番王丧失警惕。一日,龙犬乘番王酒醉之际,咬断其头,渡海衔归,献于高辛皇
帝。帝大喜,但因龙犬貌丑,欲食前言,不愿将公主下嫁。正在为难之际,龙犬忽作人
语:“将我放在金钟内,七日七夜便可变成人。”入钟六日,公主怕龙犬饿死,就打开
金钟,结果龙犬身子已变成人形,头却未来得及变。于是盘瓠与公主结婚。婚后,入居
深山,开山种地为业。先后生下三男一女。长子出生后,用盘子装着去见高辛帝,帝即
赐姓“盘”,名“自能”;次子出生后,用蓝子装着去见高辛帝,帝即赐姓“蓝”,名
“光辉”;三子出生抱去见高辛帝时,正逢天上打雷,遂赐姓“雷”,名“巨祐”;女
儿长大后招钟智深为驸马,其后裔遂姓“钟”。从此,盘、蓝、雷、钟畲族子孙繁衍。
汉、晋时期,盘瓠蛮主要活动于洞庭湖西南的武陵(湖南常德)一带,因地名族
,故名“武陵蛮”。由于受到汉族封建统治者的压迫,他们开始向外迁移,并在迁移过
程中,逐渐发生分离。
其中较早往西迁徙,进入黔北黔西、川南、滇东、桂西的一支,后来演化成了苗
族。
于隋唐时期进入赣、闽、粤三省交界地区的一支,后来形成为畲族。
而唐宋时期由湘南越南岭,分道进入广东、广西的则成为瑶族。
隋唐开始进入赣闽粤交界区的武陵蛮,其迁徙的路线是:从洞庭湖边出发,沿着
衡州、郴州等区域南行至南岭北麓,不逾岭而东折湘赣边,入赣中赣南,再至闽西南而
粤东,广泛散布于赣闽粤三角区,逐渐形成畲族族群。
畲族在赣闽粤三角区流徙的过程中,曾结集于潮州(隋、唐时期的潮州辖境包括
今梅州的大部分县市)的凤凰山一带,并作了较长时期的住留。所以,畲族中流传着关
于祖居地凤凰山的传说。如著名史诗《高皇歌》咏道:“龙麒起身去广东,文武朝官都
来送;凤凰山上去落业,山场地土由其种。……蓝雷钟姓出广东,广东原来住祖宗;…
…广东路上去安葬,广东路上是祖坟;走落潮州凤凰山,住在广东已多年……”。原来
,畲族因居住山林,刀耕火种,是不需交粮纳税的。正如《高皇歌》所咏:“当初掌(
畲语称“住”为“掌”)在凤凰山,做得何(畲语称“有”为“何”)食是清闲;离天
三丈无粮纳,离木三丈便种山”。所以,唐宋时期,畲族人口发展很快,几乎占领整个
粤东地区。清光绪《嘉应州志》云“梅地古为畲、瑶所居”。可见畲族对粤东地区的影
响是很深的。
宋元时期,由于畲族人口急剧增加,加上其它政治、经济等原因,畲族复又由粤
东向赣南、闽西等地迁移。流传在闽东、浙南畲族中的《畲族祖先传说》这样说:“随
着人口的急剧增加,凤凰山的名气越来越大。官府知道了,要他们按地纳粮,照人抽税
。他们交不起粮税,官府派兵围剿。在交战中阿郎和爱莲(畲族的男女祖先—引者)不
幸牺牲。他们的劳动成果被官府霸占,迫使其子孙逃离凤凰山。” 子孙后裔虽然迁走
了,但结集地烙下的信息却是深刻的。因此,凤凰山之与畲族,就象宁化石壁之与客家
人、南雄珠矶巷之与广府人、洪洞大槐树之与华北人一样,都是移民史上象征意义极强
的“祖居地”。
畲族与历史时期迁入的汉族一样,对于赣闽粤这片广袤的山区地域来说,也是移
民。因此,他们与不同时期迁入的汉族构成了杂居错处的格局。如赣南,据清光绪《江
西通志》卷四八“南安府条”载:“当五岭最东为交广襟喉,地多瘴,与輋人杂居。”
又,“崇义俗杂五方,虽风气与三邑略同,而輋人附居,多射猎为食”。《衢志》卷八
“风俗志”载:“龙南山中有畲客,其妇恒终岁赤足与南子杂居作度日,不与汉族通婚
,……盘瓠死后,由闽粤播迁处之深山丛中,渐渐阑入衢境。”闽西,据清杨澜《临汀
汇考》卷三载:“唐时初置汀洲,徙内地民居之,而本土之苗仍杂处其间,今汀人呼为
畲客。”粤东,据宋人编撰的《太平寰宇记》载:梅地宋代的民族,“主为畲瑶,客为
汉族”。杂居错处必然打破民族界限,促进汉畲人民的接触和交往,而这种接触和交往
的过程,便是汉畲民族融合的开始。民族融合的规律告诉我们,在阶级社会里,被压迫
阶级反抗统治的斗争往往成为民族融合的催速剂。宋元时期,畲民反抗统治或起义之事
屡见于史,且有些斗争是跟汉族的下层平民百姓结合在一起的。如:绍兴五年(1145),
虔州、梅州以及汀漳等地蛮僚相继起义。宁宗嘉定元年(1208),“值江西峒寇李元励窃
发”,“众数万,连被吉、彬诸县”,后又向广东南雄梃进,并进逼赣州、南安军,兵
威闽粤赣地区。最后宋王朝“诏以重赏,募人讨之”,起义坚持四年之久而失败。理宗
景定二年(1262)漳州爆发了大规模的畲民起义,“群盗益深,距城仅二十里,郡岌岌危
矣。”后朝廷采取剿抚并举的方针,才把这次起义平息下去。通过这场起义,“畲民”
这一名称才首次在刘克荘《漳州谕畲》一文中出现。畲民反抗统治阶级的起义和斗争,
加速了汉畲人民的交往和融合。特别是宋末元初,面对蒙古铁蹄的侵扰,汉畲人民联合
起来进行抗元斗争,演出了悲壮的一幕。如,宋恭宗德祐元年(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
),元兵攻破鄂州,挥师渡江,南宋震惊,诏诸路勤王。时任赣州知府的文天祥“捧诏
涕泣”,起兵勤王,“使陈继周(宁都人)发郡中豪杰,并结溪洞蛮;使方兴招吉州兵
,诸豪杰响应,有众万人。” 文天祥的妹婿彭震龙也组织畲民参加抗元队伍,“……
乃结峒獠起兵。天祥兵出岭,震龙接应,复永新县。”当时另一位抗元大臣张世杰的队
伍中也有一支由畲族首领陈吊眼和畲民妇许夫人率领的“畲军”配合作战。他们“聚众
十万,连五十余寨,扼险自固”,斗争持续六年之久。陈吊眼在广东畲民中享有崇高的
威望,至今仍广泛流传着陈吊王抗元斗争的英雄事迹。传说他后来退守在凤凰山的一座
山头上壮烈牺牲,今凤凰山区(广东潮安县)仍保存着历史遗迹“陈吊王寨”。许夫人
也是一位畲民中的巾帼英雄,战死在抗元疆场。民国38年版《潮州志》有载:“许夫人
,潮州畲妇也。景炎元年,宋帝趋潮州,张世杰招义军,夫人倡率诸峒畲妇应命。二年
六月,世杰自将淮兵讨蒲寿庚,夫人率所部往会,兵势稍振。后帝泊浅湾,夫人复率兵
海上援之,至百丈埔,遇元兵与战死焉,土人义而祀之。” 继陈吊眼之后,又有黄华
和钟明亮领导的畲民起义,他们打出“复宋”旗帜,予元统治者以沉重的打击。这种“
抗元”、“复宋”的斗争,一方面反映了汉畲民族融合的成果,另一方面它又将大大促
进汉畲之间的更加团结和走向融合。
有明一代,各地畲民起义时有发生,如洪武十八年(1385)和成化十四年(1478
),钟子仁、钟三领导的闽西上杭畲民起义;嘉靖四十二年(1563)蓝松三领导的粤东
大埔、程乡畲民起义等等。这一时期起义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畲汉人民联合斗争,其
中以正德年间爆发于赣南横水、左溪、桶岗等地(今崇义县)以谢志珊、蓝天凤为首的
畲汉民起义规模最大。谢志珊、蓝天凤“自称盘皇子孙,收有传统宝印画像。”他们“
原系广东流来,先年奉巡抚都御史金泽行令安栖于此,不过砍山耕活;年深日久,生长
日蕃,羽翼渐多,居民受其杀戮,田地被其占据;又且潜引万安、龙泉等县避役逃民并
百工技艺游食之人,杂处以内,分群聚堂,动以万计。”正德十一年(1516),谢志珊
、蓝天凤以横水、左溪、桶岗为中心,发动起义,旋在下新地、稳下、义安等地设营寨
80余处,并与广东高快马、湖南龚福全等起义相互声援,转战于湖南的桂阳、酃县、宜
章和江西的遂川、万安、泰和、永新等地,纵横千里,声震朝廷。于是,明朝廷任命王
守仁为南赣巡抚,节制赣、粤、闽、湘四省八府的兵力,采取剿抚并举的方针,才把这
次起义给镇压下去。这次起义,表明汉畲民族融合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此后,为防范汉
畲人民再度造反,王守仁上奏朝廷设立崇义县治,县衙就在横水镇。又采取一系列措施
对畲民进行压迫和限制。从此,畲民不敢聚居于一起,一些畲民隐瞒族性或依附汉姓;
客家地区畲族的族性迅速走向消失,以致有清一代直至民国时期,地方文献资料里面已
很难找到关于畲民起事的记载,在广大的客家地区,也罕有完整的畲族村落。这表明,
汉畲民族融合最后完成,客家文化形态已完全成熟。
节选自罗勇教授的《客家赣南》 | f***y 发帖数: 4447 | | m*****u 发帖数: 15526 | 14 几次大的北人南迁相隔数百上千年,把这些不同批次南迁的归入一个族群感觉很勉强。
这些不同批次南迁的很难有什么文化血统上面的联系 | m*****u 发帖数: 15526 | 15 你这是土著说。跟南迁说差别很大。这玩意先搞清楚应该不难吧?
也就
楚可
【在 k********k 的大作中提到】 : 发信人: khabarovsk (伯力), 信区: Cantonese : 标 题: Re: 福建、廣東、客家人都是漢化的百越族 :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Oct 2 14:29:12 2015, 美东) : http://blog.boxun.com/hero/200802/nanshanxia/3_1.shtml : 誰是兩廣居民的祖先? : 作者﹕ 黎杜輝 ( Lê Đỗ Huy ) : : : 幾年來﹐ « 中華歷史論壇 » ( 英語論壇﹕ China History Forum ) : 上展開了一場以中國廣東、廣西 ( 兩廣 ) 兩省現居民的祖源為主題的直接討論。討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