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l***r 发帖数: 463 | 1 今天是2015年10月23日。当读者诸君看到本文时,我们的习近平主席正在对英国进行国
事访问。而159年前的今天,即1856年10月23日,英国以“亚罗号事件”为借口对虎门
开炮,正式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
159年过去了。揆诸历史,征诸今事,时移世易,中英两国的国势都已今非昔比。相同
的是,一个是暮气沉沉的衰落帝国,一个是蒸蒸日上的新兴强国;不同的是,在这两场
历史遭遇中,中英两国正好对换了位置。这正应了中国那句老话:“风水轮流转”。身
为中国人的我们,怎能不感慨万千?
英国王室款待习主席之盛大与隆重,从王家最高规仪103响礼炮、王室三代成员接待、
乘坐金马车抵达白金汉宫,到女王亲定国宴菜单等等,尽显无余。而卡梅伦首相除正式
会谈外,将陪同主席出席多场在伦敦的活动,并一道去曼彻斯特访问。前首相顾问史蒂
夫·希尔顿批评说,这是对中国的“跪舔”(suckingup to)。
相映成趣的是,这些天来,中国网友们的创作热情也集体高涨,精通古文或者熟悉近代
史的网友们乐此不疲地创作出一个又一个段子,“穿越时空”,把晚清中国的情景移植
到今天的英国:在段子里,伊丽莎白二世女王成了“老佛爷”,查尔斯王子成了抑郁不
得志的“光绪帝”,卡梅伦成了苦力支撑大厦将倾的帝国的“中堂”,反对党领袖科尔
宾则是为保大英祖宗基业而弹劾逆臣卡梅伦的清议派大臣,等等。
文艺是内心情感的表达。正如《毛诗序》所言:“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
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
,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心中涌动情感,寻求宣泄,于是形诸言语,进而演化成
程度加强、形式多样的文艺活动。网友们集体创作这类段子,显然是源于大家身为中国
人共同的集体记忆和集体情感:对近代屈辱历史的感慨和对今天中国强盛的自豪。
你可能会疑惑,这些究竟是中国人自己的意淫和虚妄,还是理智的骄傲?我们真的有骄
傲的资本吗?
我们要说,今天中国人的骄傲,有着坚实的依据,我们的骄傲,是理性的骄傲,而不是
无端的虚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问题的关键,在于中英两国的经济体量和结
构。
从原理上说,一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在于拥有领先的科学技术和实体产业(主要是制造
业),即通常所说的优势产业。只有拥有领先的科技和实体产业,才能在国际贸易中获
得足够的利润,因为领先的科学技术和实体产业具有最强的不可替代性,能够最大限度
地保证稳定的利润和收入来源。一国拥有足够的优势产业,就能赚取足够的利润,再通
过涓滴效应,就能让全社会“一体均沾”,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就能养活起整个国家
的人口,进而维持全社会比较高的生活水平。至于看起来“高大上”的金融业,归根结
底是服务型经济,服务于实体经济、大工业,以尽可能低的成本为实体经济融通资金,
帮助实体产业做大做强,才是金融业的正事。如果金融业不服务于本国的实体经济和大
工业,金融体系内的资金就只能要么服务于其他国家的实体产业,抱拥有强大实体经济
和大工业的国家的大腿,要么去搞投机和炒作,而后者只能催生经济泡沫,对国家的经
济发展可谓有百害而无一利。
从事实上说,自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撒切尔夫人和里根总统掀起一轮为资本“松
绑”的新自由主义改革。1986年,撒切尔政府大力推行私有化和放松管制的经济改革,
以极低的价格把国有企业卖给私人,把电信业、铁路运输等公共服务私有化,削减国民
医疗保健制度开支,同时对伦敦金融城彻底放松管制,即所谓的1986年“大爆炸”改革
(1986 “Big Bang”)。于是,作为工业革命摇篮的英国却开始推行所谓“去工业化
战略”,“傻大笨粗”的传统工业成了大力压缩的对象,而以金融业为代表的服务业成
为重点发展对象,英国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方式开始远离工业。
到本世纪初,包括金融业在内的服务业对其GDP的贡献率高达3/4,制造业只占GDP约1/
10。到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前,包括金融业在内的服务业产值占英国GDP的71%,从业人
员占总就业人口的77%。不到1平方公里的伦敦金融城聚集了500多家国外银行,成为英
国金融产业的主角,带来了金融创新、金融衍生品的大发展,这里的外汇交易量每天达
6300亿美元,是华尔街的2倍;外汇、黄金、海事与航空保险交易额居世界第一。英国
经济实现了由生产型到服务型、从实体经济到虚拟经济的根本转变,实现了相当彻底的
“去工业化”。
本来,英国工业是英国金融业的主要服务对象和客户,但随着英国工业的不断萎缩,英
国金融业就把越来越多的资金用于发展本国的房地产和购买美国次贷债券,于是助长了
本国及美国的房地产泡沫。而在泡沫破裂前,英国以金融业为代表的服务业又从房地产
业泡沫迅速膨胀中得益最多,于是出现了房地产业和服务业“共同繁荣”的局面。但英
、美两国房地产泡沫破裂之后,形势急转直下,英国金融业受到本国房贷呆坏账和美国
次贷的双重夹击,损失惨重。原本被视为“就业蓄水池”的服务业特别是金融业、房地
产业受到重创,成了失业重灾区。金融业、房地产高薪白领精英的大批失业,又对英国
零售业、旅游业、餐饮业等其他服务业产生连锁冲击。而规模偏小的英国工业根本无法
容纳这么多失业者,导致英国失业率无可挽回地急剧上升。
英国的明白人越来越意识到,单靠以金融业为代表的服务业是难以让6000多万英国人过
上好日子的,开始思考应对之策。比如,英国最近几年开始大力发展所谓的“创意产业
”,今年3月威廉王子访华时,还到上海参加英国官方在上海龙美术馆举办的“创意英
伦”开幕盛典,并为英国品牌站台,推销英国的创意产业。这种“创意产业”,实际上
是试图以最小的人力成本换取最大的利润,就好比中国浙江的一家皮包企业需要生产大
量皮包,才能赚取一定的利润,而“创意产业”则试图以小批量、个性化定制生产,以
1个皮包赚取100个皮包的利润。但这种“创意产业”,实际上是“点子”经济,这种“
创意/点子”,与石墨烯、华龙一号这种尖端技术相比,能有多少不可替代性呢?你能
搞创意设计、个性化定制,我就不能?但反过来说,我能规模化量产石墨烯、设计建造
第三代核反应堆和高速铁路、机车,这个却是你无论如何也干不了的。科学技术的不可
替代性,显然不是所谓“创意”、“个性化”所能比拟的。
相比之下,中国工业产值自2010年第一次超过美国,到2013年已经连续4年保持世界第
一工业大国的地位。2011年,中国工业生产总值达2.9万亿美元,美国为2.4万亿美元,
是美国的121%;2012年中国工业总产值3.7万亿美元,美国为2.9万亿美元,是美国的
126%。2011年,中国工业总产值是德国的346%,是日本的235%。
揆诸原理如彼,征诸事实如此,显然,如今以金融立国的英国已经患了“去工业化软骨
病”,它的金融业要是不想再像过去那样到处搞投机、吹泡沫,就必须依附于一个强大
的实体经济国家,服务于该国的实体产业,做好金融业应该做的正事。以往英国抱紧美
国大腿,而随着美国也深陷去工业化泥潭和中国成为世界工业产值第一的国家,金融立
国的英国向世界第一工业大国中国投怀送抱自然顺理成章。
159年前的今天,英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又联合法国军队占领了中国首都北京
,并焚毁了中国皇家园林圆明园。也正是这次战争,激起了中国政治精英内部保守派和
洋务派两派关于是否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辩论。当时的保守派大臣倭仁在反对开办
京师同文馆的奏折中说:“窃闻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
技艺”。而在后来革命者的历史叙事中,倭仁被当作迂腐愚昧的代名词,从而被视作历
史进步的障碍。因为倭仁不明白,没有硬实力支撑的礼义典章,根本是空中楼阁,不会
具有多少感化力量;礼义典章的优越性,首先要靠强大的硬实力来证成和彰显;而礼义
典章的推广和感化他人,更要靠硬实力把其他国家、族群纳入到自身的利益结构之中,
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对你心生敬畏和艳羡之情,在此基础上,别人才会心悦诚服地正视
乃至学习你的礼义典章,而决不是相反。
巧合的是,10月13日起,被誉为“现代社会法律体系根基”的英国《大宪章》(Magna
Carta)原件首次亮相中国,并开始为期两周的展览。我们很自豪地看到,今天的中国
,可以向英国输出核反应堆、高铁、通讯设备和资本,反倒是曾经的“世界工厂”别无
长物,除了能为中国提供金融服务外,只好向中国展示自己的礼义典章。有强大的硬实
力作支撑,今天的中国人得以抛弃过去那种膜拜和朝圣的心态,而以一种从容不迫的、
逛博物馆看展品般的心态,去观看《大宪章》和它所代表的历史叙事。而在英国国内时
不时响起的对中国“人权”状况的批评,不禁让人想起倭仁“窃闻立国之道,尚礼义,
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的无奈之音。
159年前的今天,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159年后的今天,英国
王室洒扫迎客,盛情款待来自中国的贵宾。今天的中国,已经走到了一个积极重塑世界
秩序的时刻。我们的志向,并不止步于在硬实力方面超越世界上哪一个国家——毕竟,
“超英赶美”是1958年就已经提出的口号;我们更关注的,是毛主席所说的“中国应该
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不是学习英美的方式以取代英美霸权,而是贡献出一种能够真
正促进地球上大多数人的发展的生活方式。
我们已经做了很多,但距离这个目标,仍然相当遥远。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