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m***a 发帖数: 13878 | 1 作者:雪珥 发表于:人民网
100年前的那个盛夏,一场全球金融危机引发中国上海股市崩盘。而由于中国股市
中特有的官商勾结、官场争斗、制度糜烂等诸多要素,这场单纯的市场危机不但危害程
度被无限放大,而且迅速转化为政治危机——违规入市且损失惨重的川汉铁路陷入资金
困境,并且就损失款的补偿问题与中央持续发生矛盾,引爆了“保路运动”,成为辛亥
革命的先声……本报专栏作家雪珥本期扫描这一链条的最关键环节:上海橡胶 股灾。
1910年的盛夏,上海被笼罩在一片肃杀的严寒中。
一头巨大的熊,跨越大洋而来,熊掌横扫上海滩。股市全面崩溃,钱庄票号纷纷倒
闭,外资银行损失惨重,仅以身免。那些越来越高的新建洋房,则成为人们财富梦碎后
的终结之地,创下了与时俱进、前无古人的自杀方式——跳楼。
“寰球同此炎凉”,这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不仅给大清国上了一堂全球经济一体
化 的大课,而且以其凌厉的掌风,一举掏空了大清国的根基。
起风了……
暴利
春天的时候,这座城市仿佛服下了大补春药,充满了亢奋,如同周边田野里油菜花
般灿烂。
这剂春药,就是橡胶股票。
一家名为兰格志(Langkate)的橡胶公司,在上海的股市画出了一道雄起的陡峭阳
线,高耸入云,全球瞩目,引领大盘齐齐飙升。兰格志股票面值仅100两,却迅速被拉
抬过了1000两大关:
3月2日——1080两;
3月18日——1300两;
3月21日——1600两;
3月29日——1675两……
在上海证交所(“上海众业公所”,The Shanghai Stock Exchange)上市的几乎
所有橡胶股票,都演绎了同样的神话。而东南亚的橡胶企业,约有1/3在上海上市,大
清国的上海,已经成为全球橡胶资本市场的“发动机 ”之一。
受到热捧,当然是有原因的。账很好算:每一磅橡胶的开采成本为1.6先令,而市
场价却在12先令,差额高达7.5倍,不追捧橡胶股票,还能追捧什么呢?
橡胶的全球热潮,起源于美国的产业升级。
1900年,也就是大清国正忙着闹义和团的时候,汽车 已经在美国开始大规模生产
。而到了1908年,美国福特公司推出了著名的T型车,售价不足500美元,不久又下降到
300美元,相当于一个美国普通工人一年的工资。这不仅将汽车价格拉低了九成,将汽
车从奢侈品 变身为大众消费 品,而且令美国迅速进入了汽车时代,汽车轮胎 所需的
橡胶一时成为硬通货,全球橡胶市场立即被蜂拥而入的资本挤得满满的。
于是那些熟悉中国市场的洋行大班们,纷纷投身这场圈钱运动。汇丰银行、怡和洋
行等著名公司中,都有高管不惜辞去高薪职位,开设自己的橡胶公司。在资本开始不断
加速的情况下,橡胶公司的“生产线”也开始加速:少数掌握资源的辛迪加公司,在马
来亚大量圈地,甚至连橡胶树苗都还没种下去,就将这些“橡胶园”分割转卖给上海的
新公司,收取现金,或者收取新公司提供的股票。
仅仅1910年6月,一个月内就有30种新的橡胶股票挂牌交易,卷走的资金量高达
1350万两白银 ,平均每家公司筹集到45万两的巨额资金。这是一个令伦敦资本市场望
洋兴叹、自愧不如的惊人业绩。
一个名叫麦边(George McBain)的英国人,此前开设过一家小小的外资公司——
麦边洋行,并不为人注意。他开设了一家名为兰格志的橡胶公司,却迅速地成为上海股
市的领头羊。
麦边是个成功的策划高手,他在上海的中英文报纸上刊登大幅广告以及“有偿报道
”,宣传橡胶产业的光辉前景,其中有关兰格志公司的经营状况,则充满了虚构的数据
和承诺。他的第一步策划,就是在各报发表了一篇数万字的长文《今后之橡皮世界》,
“彼时中外新闻记者,不知该著作者之别有命意,以为将为世界实业大放光明也,则亦
著论以怂恿之”(清、姚公鹤的《上海闲话》)。曾经有稗官野史说,杜月笙如何帮助
麦边洋行“布局”造势,其实,当年小杜才20岁,还是个没打开局面的“小开”而已,
根本不具备为外资公司托市的能力。
麦边随后协同外资银行联手做庄,先是从银行悄悄地贷款出来,为股东们每3个月
发一次红利 ,每股派红高达12.5两,这相当于票面价值的12.5%。随后,这几家银行又
宣布可以接受兰格志公司股票进行抵押贷款,营造出兰格志股票“抗风险能力强”的表
象,共同炒作。
巨大的利润诱惑下,各种经纪和推广机构,不惜进行大规模的误导式宣传,至少有
3家公司在证交所追查后,承认自己有欺骗和误导投资人的行为,其中一家公司承认将
“树桩描绘成了橡胶”,另一家公司经查实,其仅有一半的土地上种植了橡胶树。但本
为投机而来的大清国股民,根本不在乎这些。连位高权重的租界法院(“会审公廨”)
法官关桐之,也要到处托人情才能买到一点儿橡胶公司的原始股。他后来说:“买进时
30两银子一股,买进后股票天天涨,最高涨到每股90多两。许多外国人知道我有股票,
拿着支票簿,盯到门口,只要我肯卖,马上签字。” “代客买卖各种橡皮股份”,甚
至已经成了不少洋行门外的招牌。
1910年3月中旬,Kota Bahroe橡胶置业有限公司(Kota Bahroe Rubber Estates
Ltd)在上海发行新股、进行申购的第一天,股票原定的发行时间为上午10时,但半夜
就在排队的人流,令银行方面临时决定提前开门。早上9:10时,第一单交易完成;一
个小时后,原定的股票申购指标全部告罄,银行不再接受后来者的认购。价值10万两白
银的股票,吸纳了足足160万两的认购资金。
钱庄、票号等内资金融机构积极推波助澜,纷纷降低贷款门槛,不仅给投机者提供
信用贷款,还接受股票质押贷款,间接地参与炒股。钱庄自己也赤膊上阵,利用自己的
信贷优势,大发庄票(等于自己印钞),直接参与股票炒作。此后越来越多的中国钱庄
、票号卷入,并且通过他们遍布全国的经营网络,吸纳着中国各个角落里的资金,形成
了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全民炒股运动。
崩盘
资本市场永远是强者的游戏。就在所有人都在热议着上海股市何时达到下一个高峰
时(1910年6月),面对全球的橡胶泡沫,作为最大消费 国的美国,突然宣布了紧缩政
策。
疾奔的牛突然变身成了熊,国际橡胶价格大跳水。伦敦橡胶交易市场上一片熊嚎,
又造成以橡胶板块为主、绑定伦敦市场的上海股市全面崩溃。大清国的股民们刚刚见识
了全球一体化的巨大好处,又开始吞下其巨大的苦果。
先得消息的外资银行立即收紧资金,加大力度从各大本土钱庄中收回了贷款,造成
了银根进一步收紧。7月22日,违规入市、大肆炒作橡胶股票并被深度套牢的正元、谦
余、兆康三家钱庄先后倒闭,上海市面立即大为恐慌。外资银行见状,为免遭受池鱼之
殃,准备收回拆借给中国钱庄的所有资金,这等于是火上浇油。随后,森源、元丰、会
大、协大、晋大等钱庄相继倒闭。
倒闭了的正元、谦余、兆康三家钱庄,有一个共同的老板:陈逸卿。
陈系钱庄是上海橡胶股票投机的主力。陈逸卿的算盘打得并不错:利用自己掌握的
资金和在老外那边的关系,抢购股票后再加价卖出,应该是一门风险并不很大的短平快
生意。这一生意越做越大,陈逸卿的资金链便开始绷紧。
在陈逸卿的资金链条中,有一家远比花旗等外资银行更为强有力的后台,这就是川
汉铁路公司(简称“川路公司”)。
这家国有企业虽然在两年前改制成了商办,但从管理层任命到企业的各项管理,都
和国有企业没有任何差别。施典章,一位曾担任过广州市市长(知府)的前官员,作为
被中央任命的川路公司CFO(“总收支”),已经在上海坐镇5年,负责盘活手头的350
万两巨款,进行资本运营。
施典章是陈逸卿的最大靠山。在陈逸卿掌控的正元、兆康和谦余三家钱庄中,施典
章在正元的存款高达50万两,在兆康38万两,在谦余达到25.5万两,三家合计为113.5
万两。而按照川路公司内部风险防范的要求,公款在上海钱庄存放,每一钱庄的存款上
限不得超过15万两。此外,施典章还将另外一笔95万两的巨款,也存入了陈逸卿担任买
办的外资银行利华银行,实际上,从事后江苏和中央的两个专案组审查来看,这笔存款
是私自放贷,与利华银行无关。
施典章交给陈逸卿进行资本经营的公款,达到了200多万两之巨,占到陈系钱庄发
行庄票总额的1/3,在当时一片看多的风潮中,这不仅是陈逸卿最主要的准备金,也是
他敢放手一搏的定心丸。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是川路公司撑起了上海的橡胶股票泡沫。
如果兰格志股票能继续保持上升的势头,施典章就能真正地“盘活”公款,名利双收:
不仅能为公司“建功立业”,而且他自己在里头设的各种“老鼠仓”等,都将被掩盖在
政绩的光环下。
但是,美梦的尽头是一场梦魇。
救市
在正元钱庄停业的当日,上海市政府就将相关钱庄的有关人员及账本等控制羁押。
上海道台蔡乃煌与商会人士紧急磋商,决心政府救市。7月18日,蔡乃煌携商会会长(
“总理”)周金箴乘坐专车前往南京,向上司两江总督张人骏汇报请示,返途中又到苏
州向另一上司江苏巡抚程德全请示。当时钱庄的信用已经崩溃,从外资银行再借款的话
,必须由政府出面进行担保。张人骏立即电奏中央,北京随即批示,同意由政府出面担
保钱庄从外资银行借款,以维持市面。北京外务部将此救市决定照会各国驻华公使。
8月4日,汇丰、麦加利、德华、道胜、正金、东方汇理、花旗、荷兰、华比等九家
外资银行,向上海借出了总数为350万两的款项,钱庄则将相应数额的债票押给银行,
由上海道台在债票上盖章背书,作为政府担保,钱庄还款后债票交道台注销。这么大笔
的紧急借款,各外资银行并未趁机收取高息,年息只有4厘,大大低于市场行情,等于
是金融援助。但为了防止“大清特色”的人亡政息,合同中特别约定了本项借款 “由
现任道台及后任道台完全担保”。
在出面担保借款之外,清政府亡羊补牢,抓捕各犯案金融机构的责任人。8月17日,
正元钱庄的股东陈逸卿被捕,但在美方压力下,只能关押在“会审公廨”,美、英等国
领事出面,以陈为外商公司重要雇员,尚有许多未了事宜,不仅拒绝将陈引渡给中国方
面,而且拒绝了中方提出在“会审公廨”共同提审的要求。
陈逸卿被捕后,虽然得到了美国人的庇护,被关押在更为“文明”的会审公廨,但
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下,他自杀身亡,据说是服毒。这下,包括施典章在内,很多人挽回
损失的任何希望都破灭了。
10月8日,一个更大的打击冲击全国。
中国最大的钱庄之一、有着17家分行的源丰润,此前似乎并未受到橡胶股票风潮的
影响,突然倒闭,共亏欠公私款项高达2000万两。上海数十家工厂立即停工,30多万产
业工人顿时失业,形势陡然变得十分严峻,报警和请示的电报雪片般地发往南京的两江
总督衙门和北京的军机处。
源丰润是上海滩最“牛”的钱庄,老板严义彬不仅是个红顶商人,而且“红得透顶
”:他的钱庄吸纳了大量国有资金的存款,不仅包括海关关税收入及定期支付给列强的
战争赔款,甚至连由政府担保、刚从外资银行借到的股市救市款,也有很大一部分先存
在它的户头上。
大清国的对外赔款,一般都由各省分摊后,按时汇付到上海,集中后再统一对外支
付。1904年,大清商务部(“商部”)就盯上了这笔国有资金,向慈禧太后打了个报告
,说这笔国有资金闲着也是浪费,不如在支付给列强之前,先拿来生息,算下来每年可
得近50万两,划给商部使用,“实于商务大有裨益”。在官员们信誓旦旦下,老佛爷便
同意了将这笔资金投向“殷实庄号”生息。表面看来,这是一桩官民双赢的好事,但如
何选择“殷实庄号”、利息如何计算,就完全属于经办官员们“研究研究”的范围内了
。源丰润就是被选中的主要“殷实庄号”。
更为牛气的是,纯国资的海关收入,按规定应存在官银号中,但海关银号“源通”
也是这位严总名下的资产。这样又红又专的钱庄,在危机中便俨然中流砥柱,而官员们
也是以“维护老严就等于维护上海的稳定”这样冠冕堂皇的理由,将公款尽量长时间地
留在它的账上。
问题是,“牛”透了的源丰润却已外强中干:严总的另一钱庄德源,在股灾中亏损
严重,源丰润的资金被大量抽去挽救德源,源丰润其实已经被蛀空。9月27日,是清政
府向西方列强支付当期“庚子赔款”190万两的最后日期;但在还剩9天的时候,上海道
台蔡乃煌突然致电财政部(“度支部”),说赔款专用的200万两白银都存在各钱庄,
无法提取,请求由大清银行紧急拨银200万两垫付。
度支部认为,这是拿稳定市场作为借口,骨子里是地方官们“罔利营私”,立即对
蔡乃煌进行弹劾,并警告说“倘此次无银应对,外人必有枝节,贻误不堪设想”。一看
可能惹出外交麻烦,中央被震怒了,立即下令将蔡乃煌革职,并命令两江总督、江苏巡
抚等会同蔡乃煌,必须在两个月内将所有经手款项缴清。
在中央的雷厉风行下,巨额公款被提取,这等于抽干了源丰润的最后一滴血,它终
于支持不住,轰然而倒。源丰润的倒闭,连锁反应遍及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等于给全
国带来了一场经济危机,其巨大影响远远超过橡胶股票,实际上从金融和经济层面上,
掏空了大清国的最后一丝元气。
……
熊市掀翻上海股市后,川路公司半数资本金350万两几乎损失殆尽。而这家铁路公
司最大的特点是,资金几乎都是取自强行摊派到农民头上的“租股”,都是百姓“一点
一滴之膏血,类由倾家破产,敲骨吸髓而来”。
7000万四川人被震惊了、被激怒了,多方上访,要求中央彻查。一场“惊天”的腐
败大案掀开帷幕的同时,一颗足以“动地”的定时炸弹也埋了下去:如何处理这笔巨额
亏损,成为悬在中央面前的巨大难题,并且将成为摧毁大清国的导火线。一年后武昌城
头的一声枪响,帝国土崩瓦解,而根源之一就是这橡胶股灾。 | P**6 发帖数: 4699 | 2 利用历史反党不是个发明。
【在 m***a 的大作中提到】 : 作者:雪珥 发表于:人民网 : 100年前的那个盛夏,一场全球金融危机引发中国上海股市崩盘。而由于中国股市 : 中特有的官商勾结、官场争斗、制度糜烂等诸多要素,这场单纯的市场危机不但危害程 : 度被无限放大,而且迅速转化为政治危机——违规入市且损失惨重的川汉铁路陷入资金 : 困境,并且就损失款的补偿问题与中央持续发生矛盾,引爆了“保路运动”,成为辛亥 : 革命的先声……本报专栏作家雪珥本期扫描这一链条的最关键环节:上海橡胶 股灾。 : 1910年的盛夏,上海被笼罩在一片肃杀的严寒中。 : 一头巨大的熊,跨越大洋而来,熊掌横扫上海滩。股市全面崩溃,钱庄票号纷纷倒 : 闭,外资银行损失惨重,仅以身免。那些越来越高的新建洋房,则成为人们财富梦碎后 : 的终结之地,创下了与时俱进、前无古人的自杀方式——跳楼。
| k*******t 发帖数: 2113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