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g*****p 发帖数: 790 | 1 缅甸果敢县地处缅北萨尔温江东岸,面积约为5200平方公里。与我国云南省临沧地区的
镇康县、沧源县、耿马县以及保山地区的龙陵县接壤,国境线达250公里。缅甸果敢地
区数百年来,特别是近百年来的历史,可以说是以经营毒品而获取利益为目的的武装割
据势力的历史,也是缅北数支地方武装势力形成、发展史的缩影。果敢地区与云南边疆
地区有着极为深远的历史关系,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西南边疆史地的学术研
究,而且对我们认识云南境外毒品问题的历史与现状,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与发展,同
样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果敢历史回顾
如果追溯果敢历史的源头,它与中国古代的一个皇帝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即使在
今天,许多果敢人依然以皇裔后代而自称。明代中期,国势强盛,周边各少数民族部落
纷纷称臣纳贡,接受明王朝的统治。在当时云南与现在缅甸北部克钦邦、掸邦接壤的地
方,明朝采取“以夷治夷”的方式对边境“蛮夷”进行统治。明王朝在此设立了6个宣
抚司、宣慰司,其中2个是在目前缅甸版图上的孟养和木邦。当时,明朝的统治范围很
广,萨尔温江的上游是中国的内河,伊洛瓦底江上游的一部分也在明王朝的统治范围。
在伊洛瓦底江边的八莫,明朝设立“威远营”,并在此筑坛誓众,其誓词曰:六慰拓开
三宣恢复诸夷格心求远贡献,洗甲金沙藏刀思窟不纵不擒南人自服。
1593年,云南巡抚陈用宾受命用武力收复了蛮莫(八莫),为了加强边防,陈用宾在
腾越州边界筑起了八关,即神护关(今云南腾冲县西北孟卡山)、万仞关(今云南盈江县
西北孟弄山)、巨石关(今云南盈江县西北息马山)、铜壁关(今云南盈江县西北布哈山)
、铁壁关(今云南陇川县西北)和虎距关、汉龙关、天马关(清末中英勘界时,三关划归
缅甸)。这八关的关址距当时中缅边界数十里至数百里不等。
1602年—1606年间,缅人举兵向北进攻,先后攻占八莫、孟养等地。1658年3月,
南明“小朝庭”桂王永历帝朱由榔,为“大西军”拥戴而举旗反清。同年10月进入云南
,终因不敌清兵而放弃昆明,经保山、腾冲退入缅甸。虽然战事落败,但在此期间却出
现一个骁勇善战的罗姓将领,这就是后来在“金三角”威震一方的果敢人罗星汉的先祖。
1662年,吴三桂率清兵10万之众抵达缅甸阿瓦城郊,缅王莽白即将永历帝及其母子
妻妾送交清军。永历帝于同年6月被绞死于云南昆明。在此之后,朱由榔的数千随从,
有的降清,有的逃往内地,但绝大部分官兵百姓留在了缅甸北部地区。果敢地区的汉人
便是这些明末官兵的后裔,果敢土司和莱莫土司也均延承了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官僚体
系。
这一时期的果敢地区还有一部分汉人,这就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上的商贾马帮
。他们因留恋缅北而长久留了下来,其中以云南、贵州、四川人居多。此外,“二战”
中被打散的国民党远征军的老兵们,因衣食无着,被迫流落缅北,辗转来到果敢。
因此,在缅北果敢一带,人们的籍贯不仅有云贵高原,还有湖南、湖北、浙江、江
苏、江西等地。罗星汉家的祖籍,就是中国南京人,传至罗星汉正好是第10代。
永历帝事件不久,在今腊戍附近的登尼,清政府设立“木邦宣慰司”一职,命其世
守其地。但清政府毕竟鞭长莫及,多时是统而不治,实际上成为“化外之邦”。1897年
,英人与清王朝谈判定界,果敢正式划入英属缅甸。
整个果敢辖区呈条状,多为山区、丘陵,主要是由三个大“坝子”组成,其中最著
名的是“麻粟坝”。平均海拔1216米,年平均气温16.8度,年平均降雨量1674毫米。
果敢南部是闻名于世的莱莫山,它虽然在地理上属于当阳,但与麻栗坝却有极为密
切的关系。历史上,莱莫土司、果敢(滚弄)土司均承袭了明清的祖制,所不同的是,莱
莫山由于是缅甸掸人的聚居区,汉掸文化交融在了一起,而果敢至今仍是较完整的华人
传统。无论从文化底蕴,还是对于族系的认同上,这些地区的大多数百姓,几乎都以自
己是华人而自豪。在生活方式和习惯上,也与中国别无二致。对于任何外部势力,这里
有一种天然的抵制与排斥。这也是作为缅甸少数民族的果敢汉人始终与缅人不能融合的
原因所在。
英人统治缅甸时期,果敢、莱莫等地因是掸族聚居地而享受到了较大的民族自治权
利,传统的社会形态得以较为完整地保留下来。二战时期,这里山高皇帝远,同时日本
人对掸邦网开一面,同英国人一样,采取了宽松的统治方式,使区内民众得以休养生息
。值得一提的是,在反法西斯斗争中,掸族、旅缅华人以及许多土司武装,奋起抗战,
为民族独立做出了贡献。
在果敢地区活跃着数支地方势力,最具影响力的是罗氏家族、杨氏家族、彭家声及
果敢同盟军等。这几支地方集团的发展史,与果敢历史演进的关系是如此密切,以致于
我们在研究果敢的历史与现状时均无法予以回避。这些地方势力的形成与发展,则构成
了果敢历史的主干。
二、罗氏家族的发达
作为南明永历帝副将的罗氏后代,因永历帝的落败也随之沉落,到了罗家第四代即
立下祖训,隐瞒其祖上曾是永历帝宠爱副将的历史。所以,虽有家谱照世,但由于家人
严格守训,致使其家世愈加鲜为人知
到20世纪初叶,罗家已传至第8代,1916年冬,罗家第4个儿子降生,这就是后来在
缅北地区赫赫有名的“罗四老板”———罗朝兴。1934年,年满18岁的罗朝兴娶妻段氏
,共生有4男1女,长子即1935年出生的罗星汉(缅名畏蒙),次子星堂,三子星明,四子
星杰,长女星蕊。
近代缅北由于交通条件的严重制约,大量的商品交换几乎完全靠马帮运输。这与当
时中国西南的情况是一致的。至20世纪40年代,果敢与莱莫山一带大多以马帮大小来衡
量家族财富的多少。马匹愈多,说明越是富有,马群成为地位与权力的象征。在以鸦片
贸易为主的马帮运输中,罗朝兴很快改变了其世代务农的传统,做起了走马运货的生意
,并迅速脱颖而出,成为这一商潮中的佼佼者。
二战期间是缅甸掸邦最为自由的时期。当地华人与少数民族按照各自的方式生活着
。种植鸦片已经是一种产业,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到20世纪四五十年代
,逐步形成了当地少数民族以种植为主,旅缅汉人以收购、贸易为主的格局。自然,汉
人所赚得的钱远远超过了当地的土著民族。果敢土司杨家与罗家、苏家因此而暴富起来
。罗朝兴在婚后将家产的大部分投入到马帮的运输业之中,他先后添加了200多匹骡马
,成立了一支20余人的武装,干起了从腊戍、当阳、东枝等地向泰国清莱、米赛、米梭
罗运送鸦片的买卖,有时也帮人运输一些土杂干货之类。
1945年,日本宣告投降,罗朝兴已是腰缠万贯、富甲一方的“罗四老板”。罗四原
配夫人段氏,因心脏病卒于1949年,罗又续弦陈氏,生儿女多人。1976年年仅60岁的罗
朝兴殁于缅北重镇东枝的宅中。
取缅名“畏蒙”的罗星汉,出生在果敢的大竹菁。由于是长子,其父对他宠爱有加
,罗朝兴专门请了一个云南的私塾先生为罗星汉的教师。在罗星汉10岁时,罗家迁移到
了一个叫干猛的寨子,它是果敢三个坝子中最富庶的一个。
二战中,多国部队决战缅甸战场,中国远征军遣散的国民党老兵中,有文化的流落
在缅北各地,依靠华人的力量,办起了各种华文学校和训练班。
日本战败后,英人重返缅甸。为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缅甸国内展开了风起云涌的
独立斗争。以民族英雄昂山将军为首的“自由同盟”,推动了人民的反英浪潮。掸族、
克伦等少数民族,是英国统治的获益者。在缅人奋起反英之时,整个掸族居住的掸邦,
也由于自身的利益而进行了积极的活动。
为了应对可能出现的情况,果敢土司杨振材等人招兵买马,扩充武装,以防不测。
果敢华人纷纷响应,捐款捐物,拥戴杨振材和“果敢地区自卫队”,许多青壮劳力也加
入其行列之中。在罗星汉就读的官立小学内,成立了一个专门进行军事培训的小组。罗
星汉时年13岁,彭家声也未满15岁,但也加入其中,教官是国民党黄埔军校早年毕业的
老兵。在这个训练班快结束时,罗、彭等人已经练就了一身非凡的本领,走马使枪,游
击作战,几乎无所不精。军事培训班结业后,所有22名学员均被授予“少尉”军衔,罗
星汉是最小的一个,当年只有14岁多一点。他和彭家声均被分到果敢自卫队中任分队长
、小队长,开始了在“金三角”地区的滚打。而彭家声更是由此开始了在果敢起伏47年
的历程,最终赢得“果敢王”的称誉,成为近代历史上控制果敢时间最长的人物。
三、杨氏家族的发展
其实早在罗星汉之前,就有著名的杨振材7兄弟,即源(夭折)、材、声、祥、徽、
勋、烈。
明清时期,在宣抚司下面,根据不同的情况,又有一些部落式群体的土司。其中木
邦宣慰司下辖33个土司,果敢土司是其中之一。100多年前,果敢一杨姓大户,每年替
代当时叫“大伙头”的陈姓土司前去木邦述职,捐交一年的“门赋”、“烟课”。后来
木邦宣慰使将这一杨姓青年任命为果敢土司,陈氏被闲赋一旁。大约至晚清光绪初年,
麻粟坝有了被正式任命的土司一职,首任姓杨名国正,他就是果敢最后一任土司杨振材
的先祖。
杨国正主政的年代,正值“麻粟坝烟”声誉雀起之时,当时因出产鸦片,商业兴盛
,社会繁荣,人口日增。麻粟坝“烟名”远播,并与英国殖民统治者建立了较好的关系
。也就在这一时期,果敢地区传统的“烟会”应运而生,成为当地一年一度最为热闹的
盛事。
1942年以前,果敢土司署未设自卫队,管辖本地区治安与司法的是由二三十人组成
的“红包头”。这是一支服装怪异的“警察”队伍,头上的红布,据说是从英人雇用印
度巡抚的头饰而来,身上皂白相间的服装与腰中的弯刀,是清代衙役的装束。这支队伍
,由果敢地区的“门赋”与“烟课”等税捐供养。日本人侵占缅甸后,果敢的红包头被
改名为“自卫队”。1942年3月,杨振材之父杨文炳宣布抗日,并入境至重庆被蒋介石
召见,后被授以“果敢地区抗日自卫队”少将司令一职。远征军入果敢后,又编为“二
十集团军果敢自卫队”,配发了枪支弹药,自卫队曾发展至1千余人,并与日军作战上
百次,牺牲150余人。因此,自卫队留下了较好的口碑。
由于抗日有功,1947年英国王向杨文炳颁发了OBE勋章。之后,仅留下百号人的队
伍,以备守土安民之用。自卫队的称谓,也就延续下来。随着形势的发展,自卫队的功
能也逐渐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或为果敢领导层内斗的工具,或为缅甸政府所利用,甚至
演变为护卫鸦片运输的一支武装。
至杨振材一代,由于家族显赫,又拥有土司武装,杨振材出任过掸邦财政厅长,而
果敢县长则由杨家兄弟轮流坐换。
四、罗星汉、彭家声的崛起
20世纪初期,每年至鸦片交易的时节,由中国四川、云南来的马帮,印度、泰国来
的商贾,云集果敢老街镇,开始了大烟土的交易活动,同时还伴随着一系列的商品交易
和传统民间文化活动,因而被称之为“烟会”,时间为十天半月不等。
从中国来的老板和马帮,一般是将生产工具、丝制品和器皿等运来贸易,换成烟土
运回云南。从泰国、印度来的商人以贩卖日用百货为主。英国人则以兜售“洋货”为主
。“烟会”越办越红火,成为果敢仅次于传统节日的一大盛事。
“烟会”中最为抢手的商品,自然是大烟土。20世纪40年代以前,“烟会”上最为
活跃的主角,当属手持文明棍的英国人。英国人雇用的马帮,被称为“赶洋脚”,这在
当时是一件非常有利可图的事情,马帮获利比平时高出2至3倍。
土司杨家更加热衷于“烟会”。这是因为,每年此时他的马帮不仅可以大赚一笔,
更重要的是进一步密切了与英国人的关系。作为土司署,每年的“烟会”是署内可观的
一笔“烟课”,是其重要的“财政来源”。当地的“烟课”,几乎是果敢上交掸邦土司
税赋的唯一来源。
作为果敢政治经济中心地带的老街,尽管是一条小街,却因“烟会”而赢得多年的
辉煌。百年来,整个果敢出产的鸦片几乎全是以老街为聚散地。由缅甸经滚弄运往中国
的货物,也是以老街为中转站。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整条街商号林立,其中包括云南
最大的永昌祥、复协和、茂恒等大公司设的分号,每天进出骡马数以千计。
1941年,杨文炳被英国人接往印度加尔各答“度假”半年。后与他一同回到果敢的
英国文官宣布,由于杨文炳长子夭折,次子杨振材为“印袭官”,由此确立了杨家最后
一代土司的地位。由于二战中,缅人企图利用日本摆脱英国统治,掸邦掸族土司及果敢
杨家念及英人恩典,集合反日。战后,他们不仅更加得到英人的回报,而且“果敢族”
也被缅甸所认可。
1947年的“班弄”会议,土司杨文炳以果敢族代表参加,并在著名的“班弄协议”
上签字。1948年,缅甸宪法正式有了“果敢族”的书写体。
在杨氏家族中,不能不提到被称为“杨二小姐”的杨振材之妹———杨金秀。这不
仅因为杨二小姐有传奇式的经历,而且罗星汉等人的崛起与她有着密切关系。杨二小姐
生就一副倔犟性格,自幼习文练武,成人后走马贩运烟土。她拥有约200人的武装马帮
,而这支武装的队长,就是罗四老板的大公子罗星汉。罗星汉比杨二小姐年少10余岁,
但得助于土司杨二小姐的名声和自身的才干,成为杨二小姐的得力助手。
罗星汉等人凭着年青气盛,以及“自卫队”武装的权势,拥兵自重,自立门户。于
是,果敢形成三大势力主导天下的局面。一是杨振声的反缅武装,其中一部分在泰国由
杨振业领导;二是罗星汉受政府扶持的“自卫队”武装;三是彭家声领导的由年青人组
成的反缅武装。随着民族矛盾的日益激化,缅甸政府加紧了对果敢地区的控制。1958年
,政府军一个连进驻果敢大水塘。1963年8月17日,缅甸军事侦探部及东北军区同时行
动,对果敢地区头面人物进行了逮捕,杨文灿在仰光、杨振材在腊戍、杨二小姐金秀在
仰光、罗星汉在勐东几乎同时被抓。缅军77师大规模集结完毕,开始向果敢地区快速挺
进。
1965年6月,赋闲在家的彭家声秘密成立了“果敢人民革命军”,他们在果敢百姓
中赢得了支持,并公开与政府军对抗。彭家声与其弟彭家富统领大约150人的武装,于
1968年元月1日,打着缅甸共产党人民革命军的旗号,重返果敢。从此,果敢开始了缅
共20余年的统治。
1968年缅共首先攻占果敢地区,至1972年果敢已经完全成为“解放区”根据地。果
敢县的建制成为了20世纪70年代缅共统治区的一个缩影。(未完待续。。。)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