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e 发帖数: 180 | 1 美国《航天》专访我军老飞行员杨国祥!
-
本文是美国《航天》杂志2010年1月号上对杨国祥的专访
作者Bob Bergin
前言:
当你的任务是去投掷一枚核炸弹时,你返回基地时最好不要把核炸弹也一起带回来。但
是将核但弹带回基地这件事就在1971年发生在杨国祥身上。杨国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空
军的一位飞行员。他把他那令人惊悚的往事讲述给Bob Bergin。Bob Bergin是前美国驻
外使领馆职员,他写了很多中国和东南亚的航空历史故事。在2009年初他在云南昆明采
访了杨国祥先生,昆明大学的赵刚先生在采访中担当翻译工作。
《航天》:您出生于云南一个偏远山区,您是怎么成为一名飞行员的?
杨:我小时候和读书的时候,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学读书的时候我和地下党
有联系,并且加入了共青团。1948年11月我参加了反对国民党政府的暴动,之后撤退到
山里打游击。到1949年我正式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同年中国空军成立。那时侯我们飞行员很少,空军建立了
航校来培养飞行员。1950年朝鲜战争的爆发加快了培养飞行员的进度。当时我所在部队
有1000人报名参加空军,我就是其中之一,一共选了包括我再内6人去昆明体检。体检
之后我们6个人只有我过关了。
1950年2月我被送到北京,从那里又到了牡丹江航校。那时我们的教员大部分是志愿帮
助我们的日本战俘和国民党起义人员。飞机都是经历国战火存留下来的美式和日式飞机
。我们一共就训练了3个月就去了战斗部队。我一共有70个小时的飞行经验,就派去飞
俄制强击机伊尔10,二战中著名的“飞行坦克”伊尔2的改进型号。先开始我分在22师
,后来去了11师。11师参加了朝鲜战争。
我们当时被派驻东北,准备到朝鲜的机场去部署。但我们准备要去的机场被美军F-84战
斗机摧毁了,所以就没去成。我们亲眼目睹了朝鲜战争。在国内的空军基地,我们可以
看到天上飞的美国F-86战斗机。我们知道大部分美国飞行员有上千个小时的飞行经验,
而我们飞行员则只有一点飞行经验。在经验上,我们是小孩和大人相比。我们唯一的长
处就是勇气。
朝鲜战争后,我们改装了米格-15用于对地攻击。许多苏联给我们的飞机因为发动机寿
命短而废弃了。1958年中苏关系恶化后,中国决定自主研发强击机。
我们那时缺飞机,缺燃油。因为缺乏燃油和备件,大部分飞机都停在水泥跑道上面。一
年我们只能飞40个小时。招新飞行员也停了几年。
《航天》:请您谈谈在强-5研发过程中您的经历。
杨:研制强-5经历了长年的艰苦工作。但是中国还是能自主研制其第一款军用飞机,强
-5超音速强击机。总设计师是以前国民党的军工人员陆孝彭。他在美国学了飞机设计,
国民党撤到台湾去的时候,他留在大陆。他以米格-19作为样板,来设计一种加大了航
程的对地攻击机。陆孝彭对米格-19进行了很多修改,因此强-5和美国F-4“鬼怪”有些
像。
1965年,作为被选中的四名飞行员之一,我参加了强-5的试飞。我从来没飞过超音速飞
机,所以为了过渡,我被派去飞米格-19,后来又去飞改装了的具有对地攻击能力的米
格-19。最后我去了唐山去飞强-5。1966-1967年我飞了200多个架次的强-5。最后我准
备了一份关于强-5优点和缺点的报告。
1967年一个讨论生产强-5可行性的会议在北京召开。这个会议是强-5研制计划的一个关
键点。在会上,我被要求发言。我引述了我在报告中提到的一些材料,包括它的问题,
比如控制问题。强-5是液压操纵的,其对操作的响应比较迟钝。其液压过低。这也使其
在达到时速330公里(205英里)收起起落架出现困难。
这次会议决定了强-5的生产。尽管当时文革干扰,党中央决定生产250架强-5。我被任
命为强-5试飞小组的负责人,职务是空军科研订货部部长。
尽管我们尽了最大的努力,强-5的研发进度还是落后于我们先前的预想。1969年强-5才
通过所有的测试。着一年12月我进行了最后一次飞行后,强-5宣布定型。
当我们还在试飞的时候,核武器研究所的负责人和我谈过话,我开始意识到强-5可能被
包含在某个战略计划中。他问道是否有飞机能携带“大炸弹”,比如说氢弹。这种炸弹
要比我们所有的其它炸弹都要大。我说强-5也许可以。
之后,周恩来总理问道适合携带氢弹的飞机,空军军械部负责人推荐了强-5。这就涉及
到一个由谁来执行空投任务的问题。类似任务的飞机如-22有6名机组人员,而强-5只有
一名飞行员。飞行员必须技术高超,对于强-5非常熟悉,并且政治上合格可靠。核武器
研究所请示由能否我担任此次任务的飞行员。1970年4月底,我接到通知,我将执行空
投氢弹的任务。
《航天》:您能参加这次任务组织准备工作的讨论吗?
杨:我和核武器研究所负责人一起讨论强-5的性能。强-5机腹炸弹仓的空间有限。氢弹
有两米(6.5英尺)长,重量为一吨。我们一共讨论了三天,最后决定氢弹可以采取外
挂方式,挂在机腹下一个半凹的空间里,采取两个挂钩的悬挂方式。之后我们加了一个
装置将炸弹弹出去,这样投放炸弹时炸弹不会和飞机碰撞。这种改装携带氢弹的强-5型
号被命名为强-5甲。我们相信在1970年底我们能投掷氢弹。
炸弹不能采用常规的投弹方式,而要用向上甩投的方法投向目标。我们采用的战术是以
300米(984英尺)的高度时速900公里(560英里)接近目标。当时大部分雷达对这个高
度以下的目标探测能力比较差。当飞机离目标12公里(7.5英里)时,飞机以45度角爬
升,到了1200米(3936英尺)的高度,我将会投弹。
炸弹与飞机分离后,将继续爬升到3000米(9840英尺)高度,而后下坠。炸弹到达目标
正上空要60秒。在飞机和炸弹分离后到炸弹到达目标上空,飞机往回飞脱离爆炸区域。
我们的靶标是直径200米(656英尺)的圆,这个靶标我通常能击中。我大约每投十次就
能有一次将弹投到离圆心距离50米(164英尺)的范围内。我们使用和氢弹重量尺寸一
样的模型弹,只不过是用水泥和钢铁做的。我练习了200次投弹。
接下来,在1970年底,氢弹出了问题,在罗布泊实验点,炸弹爆炸了,但预期的热核反
应没有发生。氢弹爆炸失败了,问题必须要调查。我的强-5甲投弹任务中断了。我回到
了山东的单位。
1971年9月的一个政治时间最终决定了投掷氢弹的时间表。副统帅林彪在
政变企图失败后逃往苏联的途中飞机失事死亡。军队引起震动,为了鼓舞士气,毛泽东
主席决定这一年投掷一枚氢弹。
投弹任务的日期是保密的;一旦日期选定,并由毛主席批准,核试验基地所有人员必须
全部留在基地,不得外出。
核武器研究所的负责人把我拉到一边,私下简要地跟我提了在核爆炸中我会碰到的情况
。他保证我不会有任何危险。因为我练习过多次,所以当我带实弹飞行时,我没有感到
有什么不同。
《航天》:实际飞行任务那天出了什么事?
杨:1970年12月30日,天气情况良好,接近中午的时候,我从基地起飞
,飞向目标所在地,离基地300千米(186英里)的罗布泊零号地点。按照预定计划,我
以时速900公里飞行,飞行高度300米。离目标12千米时,我开始45度角爬升,到达高度
1200米,开始投弹。
没有反应,氢弹没有和飞机分离!仪表显示氢弹还悬挂在机上。我再次
向目标飞去,准备第二次投弹。
我们事先有应急方案。有三个独立的机械装置用于投弹,它们分别与挂
钩连接。其中有两个机械装置是用来备份的,以防第一个装置失灵。我三个装置都试过
了,全部失效。
我第二次接近目标时,我采用了同样的投弹方式,炸弹没有投下。我调
整方向,第三次飞向目标,炸弹同样没有投下。情况紧急,此刻飞机燃油开始告急。
在起飞前,我温习了应急程序。我有三种选择:我可以跳伞弃机,使飞
机坠毁在罗布泊实验场周边的沙漠里。我可以将飞机迫降在戈壁,这样就不会对他人造
成伤害。我也可以努力将飞机开回基地。我想到人们在氢弹计划上花费的时间和努力,
以及中国人民为之花费的巨大物质财富。我做出了决定,我将把飞机和氢弹一起带回基
地。
这是有很大风险的。基地有一万人,但是只有极少数人知道我所执行的
任务。如果出了问题,成千上万人将要送命。在着陆时,悬挂在机腹下的氢弹离地面仅
仅十厘米高。
在我飞行时,西北所有的无线电站全部关闭,区域内所有航班全部取消。我通过无线电
告诉塔台我决定返航。我请求基地所有人撤到基地的地下坑道里去。周恩来总理发布了
人员撤离的命令。
《航天》:如果在着陆时氢弹碰到跑道,它有可能爆炸吗?
杨:氢弹爆炸要解锁五道保险。当氢弹挂到飞机上的时候,第一道保险
解锁。飞机起飞15分钟后,第二道保险解锁。当飞机到达目标区域时,第三道保险解锁
。当飞行员决定投弹时,第四道保险解锁。第五道保险也就是最后一道保险在弹投下后
60秒自动解锁,然后氢弹立即爆炸。
没有人能确信当氢弹碰到地面是否会爆炸。但是我有信心让飞机“柔和
”着陆。那么我就带着氢弹着陆了。这是个完美的着陆。当我关闭发动机时,机场一片
寂静。我完完全全是独自一个人了。机场被遗弃了,全部的一万人都在地下坑道里。我
没办法离开座舱,没有梯子让我从机身爬到地面。我呼叫塔台要求帮助。塔台告诉我自
己想办法爬到机尾,然后跳下来。指挥塔的人非常生气,在他们眼中我使一万人面临生
命危险。
我造成了一个大麻烦。当我报告我要带氢弹返航,基地拉响了撤离的警
报。此时正是基地午饭时间。所有人都在吃饭。他们必须跑出去,戴上防毒面具,并挤
进坑道。因为没人留在厨房,一个煮饭的大炉子着火了。从此之后基地所有人都记得我
的名字。因为我差一点就给他们带来了末日。
过了很长时间,才有人靠近我的飞机。处理氢弹的程序规定必须穿胶鞋
和不产生静电的衣服。金属不允许在周围出现。在储藏核武器的地堡,所有的钢铁柱都
要包上铜。没人会预料我带着氢弹返航,没有装备着防护设备的特种勤务车辆。我在地
上坐了好久。
《航天》:出现无法投弹的原因是什么?
杨:我们把投放装置送到北京去分析。经确定挂钩失灵的一个原因是机械装置在装上挂
架前被细心保存在一个温室里。这并不是正常流程的一部分。但是这是第一次投放氢弹
实弹,所有人都格外小心。当飞机和冷空气接触,突然的温差导致机械装置部件变形超
差,以至于投放氢弹失败。挂钩和投放的机械装置做了改进,因此这种情况不会再发生
了。
《航天》:那么您第二次投弹实验时就不担心吗?
杨:中央决定于1972年1月7日进行第二次投弹。当时风向良好,罗布泊试验点天气情况
良好,但前方有冷空气进入。当我起飞时,基地已经开始飘雪。
这一次没有出现问题。我按照程序飞行。当我投放氢弹时,氢弹按照预定设想和飞机分
离。当氢弹离机时,我调整方向,脱离爆炸区域。特殊的防护材料能保护我在座舱里的
安全。接着我看到大火光,非常大的火光。氢弹在离地面的预定高度爆炸。我感受到了
冲击波,感觉就像一条小船在大海里颠簸。之后我看到空中升起的蘑菇云,此时我已离
零号爆炸点20公里了。
看蘑菇云的时候,我能看到蘑菇云里一层一层的不同的连在一起的烟云。就象烟从烟囱
里出来一样。那时我感到非常高兴。试验成功了!此时我有了新的忧虑,怎样在冰雪覆
盖的跑道上着陆?
着陆后,在基地,我没有发现什么兴奋的气氛。因为雪,人们没有看到什么东西。没有
看到零号试验场周围人们所看到的大火光和蘑菇云。
在庆祝改装强-5甲工程的庆典上,我被表扬为中国核计划作出了贡献。周恩来总理说在
第一次试验中将氢弹安全带回是个奇迹。在那个时候所有的这些都是高级机密。在接下
来的20年里我的名字一直都保密。直到1999年才被正式确认。那是在在建国50周年成就
庆祝“两弹一星”(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的会议里。
后记
杨后来一直飞强-5,直到他50岁停飞。后来他回到了云南省,现在住在省会昆明。参加
氢弹试验的强-5甲11264号机在北京附近的中国航空博物馆展出。很多强-5飞机在其定
型40年后,仍然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服役。
|
i***e 发帖数: 180 | |
T*R 发帖数: 36302 | |
I********l 发帖数: 8702 | 4 强5飞行员杨国祥的
强-5C空中雄姿
文章提到的强5总设计师陆孝彭。彭负责的强6项目,均在改开时代惨遭下马。
“强6技术水平已经超过了国际通用的二代喷气战机如米格21、米格23,F4等,但是和
文革时期我国开发的其他许多重点型号――如歼9,运10等一样。强6最终也没有逃过中
途夭折的命运。”
http://blog.5d.cn/user5/yglei/200504/74961.html
【在 i***e 的大作中提到】 : 美国《航天》专访我军老飞行员杨国祥! : - : 本文是美国《航天》杂志2010年1月号上对杨国祥的专访 : 作者Bob Bergin : 前言: : 当你的任务是去投掷一枚核炸弹时,你返回基地时最好不要把核炸弹也一起带回来。但 : 是将核但弹带回基地这件事就在1971年发生在杨国祥身上。杨国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空 : 军的一位飞行员。他把他那令人惊悚的往事讲述给Bob Bergin。Bob Bergin是前美国驻 : 外使领馆职员,他写了很多中国和东南亚的航空历史故事。在2009年初他在云南昆明采 : 访了杨国祥先生,昆明大学的赵刚先生在采访中担当翻译工作。
|
i***e 发帖数: 180 | 5 握手
【在 T*R 的大作中提到】 : 好贴,顶一下。
|
i***e 发帖数: 180 | 6 这照片是何时的?我是第一次看到。thanks.
【在 I********l 的大作中提到】 : 强5飞行员杨国祥的 : 强-5C空中雄姿 : 文章提到的强5总设计师陆孝彭。彭负责的强6项目,均在改开时代惨遭下马。 : “强6技术水平已经超过了国际通用的二代喷气战机如米格21、米格23,F4等,但是和 : 文革时期我国开发的其他许多重点型号――如歼9,运10等一样。强6最终也没有逃过中 : 途夭折的命运。” : http://blog.5d.cn/user5/yglei/200504/74961.html
|
m*b 发帖数: 1421 | |
i***e 发帖数: 180 | 8 多谢补充。
在 Irrational (Herzog) 的大作中提到: 】 |
d*****l 发帖数: 8441 | |
a*******m 发帖数: 14194 | 10 投弹的视频和杨国祥的采访在这里:
10分钟左右开始
http://www.youtube.com/watch?v=PsQ-EIwe4Go
你们就不要感谢我了,
我主要是看着这段采访面熟,记得前段时间好象看过,
一找,果然是,哈哈。
还是人肉搜索牛逼! |
i***e 发帖数: 18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