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litary版 - 评析永历十三年(公元1659年)郑成功「南京之役」经过及影响者 (转载) |
|
|
|
|
|
n*******w 发帖数: 6708 | 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发信人: northsnow (北雪飘), 信区: History
标 题: 评析永历十三年(公元1659年)郑成功「南京之役」经过及影响者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Aug 10 23:11:21 2012, 美东)
一、郑成功于公元1646年(明隆武2年,监国元年,清顺治3年)12月起兵南澳,誓师抗
清,迄1683年(明永历37年,清康熙22年)6月,刘国轩兵败澎湖、8月郑克塽在台降清
止,均奉永历正朔,延续明室香火,与清廷对峙达36年又8个多月之久。
二、1659年,郑成功乘清军进攻西南地区李定国,无暇他顾之际,大举出师,挥军北上
,先克瓜洲,复下镇江,直薄南京城下,声威大振。 惟在诸般不当战略作为影响下,
最后仍功败垂成,令人扼腕,南明亦自此再无规复之力。
三、郑军攻克瓜、镇两地之后,立即挥军直薄南京,此一决策衡诸当时情势,应属至当
。 后矫情于义师之名,未能尽诸般手段以求速胜。 复因连番奏捷,骄心顿起,斗志松
懈。 诸将疏于防务,忽视战场经营、地形掌握。 战事初起亦未考量天时因素,终于遭
致全军溃败。
四、南京一役郑成功麾下高级将佐战殁者达十余人,各军全覆者十五镇,战士折损十之
六七,不得已退守金、厦,在兵力悬殊状况下,自保尚且不足,再无能力北上抗清。
而清廷为澈底消除明郑余部,颁布「迁界令」,此一迁界政策对台湾的郑军影响并不如
预期,但由于渔舟商船禁止出海,田园荒芜不得耕种,却使得沿海居民颠沛迁徙,生命
财产受到不可估量的损失。
五、郑成功兵败南京,为求取生聚教训根据地,渡海东进,驱走占领台湾之荷兰人,逐
步有计画的建设台湾,开启了台湾开发史的新页。
壹、前言
明末朝政腐败,动乱蜂起。 公元1644年(明崇祯17年,清顺治元年)、流寇李自成攻
陷北京,思宗殉国,清兵在山海关守将吴三桂邀引入关后,乘虚而下,进占中原。 明
室虽因思宗殉国而告终,然各地反抗清廷的活动却接踵而起,其中以郑成功所率「反清
复明」义师坚持最久,亦最具民族色彩。
郑成功于1646年(明隆武2年,监国元年,清顺治3年)12月起兵南澳,誓师抗清,迄
1683年(明永历37年,清康熙22年)6月23日,刘国轩兵败澎湖,8月13日郑克塽在台降
清止奉永历正朔,延续明室香火,与清廷对峙达36年又8个多月之久,此期间忠义悲
壮事迹不胜枚举,其中「南京之役」更是成败关键的转捩点,实具深究意义。
贰、南京之役的经过
公元1654年(明永历8年,清顺治11年)7月,南明永历帝封郑成功为延平王,成功坚辞
不受,次年4月再度册封,在诸将佐力谏下,成功始受爵号。 1655年(明永历9年,清
顺治12年),郑成功改驻地中左所(厦门)为「思明州」以示不忘明室。 1657年永历
帝再封成功为潮王后3年郑成功先后三度挥军北伐,期能拓展势力,以为复明大计。
1657年首次出兵,先下舟山,复取台州数县,以闽安镇失陷,仓促收兵。 1658年,
复出大军北伐,连下平阳、瑞安,围温州,惜遭风暴,致重大折损,重回舟山整补。
第三次是1659年,郑成功乘清军进攻西南地区李定国军,无暇他顾之际,大举出师北上
,先克瓜洲,复下镇江,直薄南京城下,声威大振。 惟在诸般不当战略作为影响下,
最后仍功败垂成,令人扼腕,南明亦自此再无规复之力。 综观郑成功三次北伐历程,
其中第三次的「南京之役」可视为南明绝续的关键之役,其经过分段叙述如后;
一、瓜洲之战
公元1659年(清顺治16年,明永历13年)5月13日,郑成功率大军十万自舟山出发,越
崇明岛(位长江口)而过,溯长江西进,直指瓜洲(位今江苏镇江之北)、镇江。 清
崇明守将梁化凤见成功不攻崇明,待其大军过后,急率军渡长江经常熟、无锡、漂阳,
趋南增援。 清江宁提督福山守将管效忠从江岸发炮,但因射程不及,乃率部驰援镇江
。 成功军过江阴之后,由张煌言为前军先导,马信为先锋,6月7日,军抵瓜洲。 清师
于金、焦二山之间,以铁索横江,称之为「滚江龙」(或称滚龙锁)。 又用大杉木结
排,以木为栅,覆以土,上可驰马,旁有木架,上置西洋大炮,设于江流要隘,自上流
压下,船遇之一击即碎,称之「木浮营」 功命水师提督罗蕴章募善泅者乘夜砍断铁
索,又以十七舟攻破木浮营,占据焦山。 并遣周全斌率2,000人为先锋登陆北岸,进攻
瓜洲。 成功亲自督率甘辉、翁天佑等军随后继进,冒大雨与清守军及各路援军激战,
力斩清守将左云龙,生擒操江军门朱衣祚,焚木浮营三寨,俘斩数千,清军大溃,遂克
瓜洲,时为6月16日。
二、镇江之战
瓜洲克复后,郑成功命援剿左镇统领刘猷驻守,以监军柯平督理江防署完毕后,随即
率诸将进攻镇江。 清江宁提督管效忠率部驰至镇江,此刻瓜洲已失,效忠与南京来援
之骑兵1,000人合拒成功军,经过两日激战,清军大溃,管效忠退守银山(镇江南),
镇江守将高谦、知府戴可进献城降。 成功命陈魁率「铁甲军」(郑成功选拔战士中勇
力超群者,穿铁臂、铁裙,配斩马刀、弓箭,号称「铁人」)进攻银山,效忠不敌,败
逃南京,成功军遂于6月23日克镇江,镇江府属各县亦多遣使前来纳款。 成功于进攻镇
江之同时,命张煌言别领一军由水路直薄观音门(今南京下关幕府山东北)。 7月4日
,煌言率部与自上新河顺流而下之清军水师激战终日,击退来袭之敌,而在两军激战之
刻,煌言所部一小队兵力越过浦口直往江浦(今南京市西约15公里),当时虽仅7名兵
卒先抵江浦,但城中清守军百余人早已闻风先开北门逃遁,江浦遂不战而克。 翌日,
成功大军亦抵七里洲,正商量攻取建康,派往芜湖攻略之先遣诸将传来捷书,成功命煌
言前往略定之,再三谦让的煌言在成功坚持下,辞之不得,随即率部前往,7日抵芜湖
,传檄诸郡邑,一时大江南北望风来附者,计有徽州、宁国、太平、池州等四府、三州
、二十四县
三、南京之战
郑成功收复瓜洲、镇江之后,部将甘辉、潘庚钟、冯澄世等人咸认为大军深入长江,连
日激战,对南京已难有用奇之处,不宜骤进。 应该固守瓜、镇,分兵进据淮阳,以扼
南北运河咽喉,使山东援军不克南下,江南漕运不得北上,俟清人发生内变,然后相机
行动,以策万全。 但成功不从,谓昔日明太祖得廖永忠、俞通海水师,夺采石,取金
陵,正贵在神速。 旋于7月2日率诸镇大军,溯江而上,直捣南京。 7月12日,郑成功
亲率战舰数千,官兵10余万登陆,猛攻江宁(清代南京地称江宁),城外连下83营,络
绎不绝,安设大炮地雷,密布云梯,复造木栅,思欲久困。
满清两江总督郎廷佐,用缓兵之计,遣人至成功营,诈称:「大师到此,即当开门延入
。奈我朝有例,守城者过三十日,城失则罪不及妻孥。今各官眷口悉在北京,乞藩主宽
三十日之限,即当开门迎降」成功以仁义之师自许,同时在接连大捷之后,不免生骄
兵轻敌之心,尤其是附近州郡皆望风归附,意气风发,曾扬言「属邑节次归附,孤城绝
援,不降何待」 为南京城指日可下,遂允其所请。 参军潘庚钟与崇明伯甘辉等力谏
,张煌言亦急马驰书劝告成功,切勿为敌所欺,然成功心意已决,未采诸将之谏。 18
日,清苏松水师总兵官梁化凤及蒋国柱、徐登第、张国俊、王大成、牙他里等诸将统马
步官兵近5,000人至江宁,由未合围之东、南门入城,成功认为敌军兵微力少,未以
为意。 此刻,江宁提督管效忠集合各州府军,并在城内召募丁壮,共得5万余人,一并
交梁化凤统率指挥。 化凤四出侦骑,获知成功军因连战皆捷而懈怠,乃于7月21日夜半
,亲率锐卒500骑,
掘开神策门,出其不意袭击余新营。 统领余新等无备,仓惶应战,大败。 副将董延中
、萧拱柱等战死,余新被擒,清军士气大振。
成功军受挫,乃漏夜变更部署,令万礼诸军勿动,调马信、吴豪、韩英由水路抄其后,
姚国泰、杨祖、蓝衍、杨正抽屯山上,甘辉、张英伏于谷内,林胜、陈魁列于山下,陈
鹏、蔡禄往观音门接应救援,准备迎敌。 清将梁化凤见成功军彻夜移动,料其忙乱未
定,23日
拂晓,亲率精锐步骑出仪凤、钟阜二门,向狮子山下郑军各营猛攻。 另遣一军由都统
喀喀木率领,进攻岳庙山,直指郑成功指挥部。 郑军左先锋镇统领杨祖首先与梁化凤
军遭遇,杨祖率部奋战,诸将见成功张盖在山上观敌,未有号令,不敢擅出(郑成功因
镇江之战周全斌夺城,各镇争功,互相攻讦,怒令「不得吾令,擅自进兵者,罪之」)
。 俄顷杨祖兵败,前卫统领蓝衍战死,后劲镇统领杨正等亦各率所部出营助战,但因
彻夜移营疲惫,连连败退。 成功再令陈鹏、万礼、蔡禄等各军前往应援,又因不悉山
路,未能及时增援,以致被清军各个击破,继而清军并力夹击岳庙山郑成功之中军大营
。 郑成功见各军接战不利,情势危急,乃自率十余骑下山,往召水师来援。 驰及三汊
河口,适值潮退,黄安所统诸舰已移向江心,无法及时登岸赴援,遂致诸军尽溃。 伏
兵甘辉与张英等见中军被围,但未得号令,未敢擅动,反而陷入梁化凤军包围之中,苦
战半日,方得突围北走,又为清兵所截击,大败。 张英阵亡,甘辉被俘不屈而死,参
军潘庚钟于麾盖下督战,中箭而死。 郑成功全军皆溃,只得收拾残部,登船退走镇江
。 7月28日,再由镇江向长江口回航,8月8日至崇明港,议攻崇明城,虽架大炮攻击
却屡攻不下,统领王起凤又中炮死。 13日议欲再攻崇明,部将周全斌劝阻,适清军亦
回师,成功见谋不遂,乃回师,旋出长江口,命陈辉等守舟山,自率诸军于10月返抵金
、厦。 此役,成功麾下高级将佐战殁者有甘辉、潘庚钟、万礼、张英、林胜、蓝衍、
陈魁、魏标、林世用、洪复等10余人。 各军全覆的有15镇,所余亦多牺牲惨重,从此
北伐复明大计无力再举。
南京之役的检讨
一、飓风袭郑军致清廷获宝贵时间调整部署
永历12年(公元1658年)7月,郑成功趁清军大举进攻西南地区的李定国军,无暇兼顾
东南,遂率师北上,行军途中于羊山海面遭遇飓风吹袭,计失四子睿、七子裕、八子温
暨兵士数千人,大小战船相互触坏,弃碇破桅,不可胜数,损失惨重,不得不回师舟山
修葺,直至次年4月再度兴师北上。 经此近一年时间的耽搁,清廷已将西南地区扫荡底
定,大军从容重新部署,以优势兵力充分支援东南方面,打击明郑一部,整体战略态势
已完全改观。
二、未取崇明埋下败笔
永历13年4月19日,郑成功再次大举北伐,5月18日抵崇明县,崇明守将总兵梁化凤敛兵
坚守。 冯澄世极力建言,欲进兵瓜州,必当先取崇明,将可流通蓄积以为外援,尔后
可为进退之据。 然成功认为崇明城小而坚,若尽力攻取,除将耗费大量人、物力资源
外,更因大行进速度受影响,反使瓜洲有备。 且先取瓜洲,则江南门户已破,截其粮
道,则崇明将不攻自破,故决定越崇明直取瓜洲。
郑成功此一越崇明直取瓜洲之策,虽使其顺利达成夺取瓜洲之作战目标,然崇明却始终
未下,而饶勇有谋的梁化凤更于成功兵围南京之时,率部增援清军,夜掘神武门出奇兵
突袭郑军奏效,埋下郑成功南京之役全面溃败主因之一。
三、南京之役的决策过程
瓜洲、镇江的迅速攻克,使东南大震。 6月27日,郑成功议兴师取江南,参军潘庚钟
进言:「今既一鼓而克瓜、镇,是则江南门户已破,虽军威大振,未可骤然进兵,当暂
住瓜、镇,遣将分据淮阳诸郡,扼其咽喉,收拾人心,窥其衅隙,然后大队齐进。况北
都满、汉兵民人等不下百万,一旦粮道断绝,待哺不足,两月之间,其兵必溃、其民必
乱,如此可不劳而定,此正曹公之所以取胜于官渡也」。 冯澄世等诸将亦附其言。
然而郑成功不从, 继续挥军北上,直薄南京,兵围城下。
郑成功决定兵贵神速,事不宜迟,随即挥兵直指南京,就其决策而言,利弊之间皆有所
据。 先就利点而论;郑成功认为清廷大军是时正积极进攻西南地区李定国而无暇东顾
,南京守军兵力薄弱,为争取作战有利时机,须立即挥军北上。 其次,瓜、镇两役大
获全胜,民心归附,士气正旺,期待一股作气,攻占南京。 此外,南京城为一易守难
攻,幅员广阔,地势险峻,极重要的战略要点。 如能迅速攻占,不仅能获有一反清复
明大业的重要根据地,且在清廷大军来袭时,能充分得地利之便。 因此,就立即出兵
之决定,应属至当。 唯大军经过连日激战,兵疲马困,未曾稍歇,随即挺进,如遭敌
强袭,后果难料。 其次,将佐皆力谏先稳住脚根,积极经营瓜、镇两地,再图徐进,
惟成功不同意,诸将佐只有遵令发兵。 就战场心理而言,将帅之间如果对用兵看法不
同,意见相左,缺乏默契,则对大军作战极不利。
四、仁义之师与兵不厌诈
郑成功于7月2日率大军溯江西进直逼南京,兵临城下后将南京城团团围住,满清守将两
江总督郎廷佐见敌众我寡,援兵短时难至,乃用缓兵之计,诈引大清律法,请成功宽限
30日,期至率众出降。 成功以仁义之师自许,允其所请,终犯兵家大忘,最后全军溃
败。
兵贵神速,郑成功下瓜、镇后随即挥军北上,最主要着眼即在乘胜追击,期盼一举攻克
守军不足之南京城,此一决策应属至当。 既已兵临城下,两军作战伤亡难免,唯有尽
诸般手段,迅速以战止战,结束战争,方能将伤亡减至最低,此乃最正确之作为。 成
功为顾忌义师之虚名,作出与自己前后矛盾之决定,先机已失。 其次,兵力部署并未
将南京城完全围困而留未合之东、南门,使勘破郑成功高举仁义之师大纛心理弱点的郎
廷佐,利用缓兵之计,争取到宝贵的妥善部署与求援兵至的充分时间,援兵顺利自未围
之东、南门进入南京城内,使守军实力大增。 而成功眼见敌援军至,非但未予阻挡,
放任敌军入城,亦未兵不厌诈的混入敌军随同攻入城内,再失戎机。 战场状况瞬息万
变,岂可长时等待。 郑军一再错失战机,败征已显。
五、骄兵轻敌与斗志松懈
郑成功率军大破瓜、镇后继续挥军北上,大军所至之处,望风披靡,一时大江南北4府3
州24县相率来归。 成功大军踌躇志满,骄轻敌之心顿起。 及至兵围南京,误中敌计,
囤兵坚城,无所事事,咸认大功即将告成,士卒释戈而嬉,樵苏四出,营垒为空。
战场之上,官兵各个内心紧张,神经紧绷,全神贯注,只待号令一下,即冲锋陷阵,兵
戎相向,生死难期。 此一紧张情绪虽会造成官兵内心忐忑不安,然亦能凝聚爆发性战
力,制造一声令下,一鼓作气,全力以赴的作战气势。 然而久经紧绷之战斗意志一旦
松懈,欲再度凝聚,短时间将难以达成。 郑军于围困南京城时,皆认为南京城破将兵
不血刃,指日可待,因而开始松弛斗志,纵情享乐,以致敌突然来袭时,措手不及,无
心恋战,全军尽溃。
六、地略不熟备多力分遭各个击破
郑军由于轻敌懈怠,遭敌突袭后连连败退,当时担任接应之陈鹏、万礼、蔡禄等各军疏
于防务,未能先将部队驻处附近地形、地貌、交通掌握清楚,在不悉山路状况下,未能
及时增援,致遭清军各个击破。 同时甘辉与张英等伏军,因未得信号,不敢妄动,俟
发现中军被围,急出山谷趋援,已陷入梁化凤军包围之中,苦战方得突围,又遭清兵截
击,大败。
孙子兵法有云:「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扼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
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 又云:「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击,而不知
地形之不可战,胜之半也」 军担任策应与伏兵之众将佐,皆未重视确切掌握地形之
重要性,特别是在山区作战,大军前后呼应不易,调度困难。 如果事前不能掌握地形
地貌,拟定行军进退路线,慎防伏击,一旦战斗开展,必定首尾不相应,左右不得援,
呈现狼奔豕突,慌乱中各自为战的局面。 其次,由于对地形之不熟悉,兵力部署上必
有过剩或不足之处。 处处皆备,则备多力分,在相互支援不易情况下,郑军遭各个击
破乃必然结果。
七、未掌天时难以应援
郑成功见各军接战不利,情势危急,乃自率十余骑下山,往召水师来援。 驰及三汊河
口,适值潮退,黄安所统诸舰已移向江心,无法及时登岸赴援,遂致诸军尽溃。
行军作战期间「天时」之掌握至为重要。 郑成功原部署部分兵力于停泊江边的战船上
,担任预备支援兵力,然而却未考量天时潮汐的问题,以致于在最需要支援时,因适值
退潮,为避免搁浅,诸舰已移向江心,水陆两隔,战船上的预备兵力,只有眼睁睁望着
岸上友军节节败退,却根本无法达成支援任务。
肆、南京之役的影响
一、南京兵败,南明从此无力再举
南京一役郑成功麾下高级将佐战殁者达10余人,各军全覆者15镇,所余亦多牺牲惨重,
未受损者仅数军。 此外,张煌言部见势不可为,亦自芜湖撤军并于铜陵(安徽今县)
为清军击溃。 成功只得率领残路退守金、厦。 然而金、厦一隅地蹙势孤,不足以安顿
军民,更不足以作为生聚教训之反攻基地。 尔后虽收复台湾立定根基,然在人谋不臧
及内部混乱下,最后终降清廷。 综观之,南明于永历13年郑成功初挥军北伐时,官兵
团结一心,士气斗志昂扬,高举义师大纛,望风披靡,百姓箪食瓢饮争相来归,整体情
势确实大有可为。
然而南京一役,全军溃败,高级将佐损失惨重,战士折损十之六七,不得已退守金、厦
,在兵力悬殊状况下,自保尚且不足,再无能力北上抗清。
二、颁迁界令,沿海居民损失难估
公元1661年(清顺治18年)6月,清廷为澈底消除明郑余部,采纳海澄公黄梧灭郑政策
。 实施坚壁清野、经济封锁、断绝一切资源,颁布「迁界令」,下令沿海5省(鲁、
江、浙、闽、粤)居民向内地迁30至50里,沿海船舶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以防止
明郑的攻击。 湖广道御史李之芳虽曾冒死上疏,以八项要点分析,力谏「迁界令」之
不可行,终未被完全采纳。 此一迁界政策对台湾的郑军影响并不如预期,但由于渔舟
商船禁止出海,田园荒芜不得耕种,却使得沿海居民颠沛迁徙,生命财产受到不可估量
的损失。
三、东渡取台,开启台湾经略史页
由于南京一役的惨败,郑成功退守金、厦。 有鉴于金、厦一隅之地不足为重振雄风之
根基,极思辟地练兵,与满清长期抗战,适郑芝龙旧部何斌进献密绘台湾地图,遂决定
东渡攻台。 公元1661年3月,郑军誓师,命世子郑经守思明州,自率水师2万5,000余人
,自料罗湾出海,东征台湾。 4月初过鹿耳门,登陆禾寮港,与占领台湾之荷兰守军
激战,最后大获全胜,在荷人投降离台后,接管台湾,锐意经营,开启了台湾的新页。
台湾为中国领土之一部分,位于中国大陆东南方,孤悬海上之一隅,自古以来,虽偶有
少量来自于大陆东南沿海之人民,东渡台湾谋生,然却从未有大规模的计画经营。 郑
成功驱逐荷兰人收复台湾后,开始有计画的实施各项建设工作,使台湾展现新的风貌。
因此,我们可以说,南京一役击溃了郑成功反清复明的力量,却奠定了开发与建设台
湾的根基。
伍、结语
南明恢复皇业,多由读书人领导,拥立明朝宗室,仓促成军,未经训练,不能抵抗清
朝大军。 郑成功奉永历正朔,改驻地厦门为思明州,并以恢复明室相号召,逐渐成为
东南义师的砥柱。 永历13年(公元1659年)郑成功誓师北伐,连克瓜洲、镇江,兵临
南京城下,一时间声势高涨,令清廷大震。
探讨郑成功大军初举时,势如破竹,战况顺利,一方面系江南汉族的响应和忠义之士的
同心戮力,另方面主要也是因清廷重兵在西南为李定国军所牵制,使郑军所受阻力较小
所致。 及至郑成功连克瓜、镇之后,清军已在广西、云贵一带获得重大胜利,西南反
清势力已告瓦解,整个情势起了重大变化。 当郑成功围攻南京时,清朝大军已北返,
及时赶到救援。 此期间郑成功在战略部署、战机掌握、士气纪律、人力运用、天时、
地利等各方面均有不妥之处,最后终致全盘皆墨。 经此一役,南明再无规复能力,清
廷统一全国之业,大致底定。
郑成功兵败南京后,东取台湾,以为反清复明生聚教训之根据地,亦正式开启了有计画
的建设台湾,在台湾开发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与意义。 至于以当时明郑强大的海上
实力,如能向南发展,席卷菲律宾、印尼群岛,以至于整个东南亚地区,均非难事。
若此,则郑成功的反清复明大业或许另有一番景象,而中国,甚至整个亚洲地区的发展
将完全不同于今日。 惜郑成功未及实践其鸿图便英年早逝,惟此与南京之役较无绝对
关连,故不在本篇之中探讨。
注释
云,台湾郑氏始末,台湾省文献委员会,84年8月出版,77-79页。
九思发行,朱希祖先生文集第五册,史实考证-明清篇,九思出版有限公司,68年4
月台一版,3054-3055页。
宗信,明延平王台湾海国纪,台湾商务印书馆,1937年5月初版,61页。
,43页。
张煌言,张苍水诗文集,台湾省文献委员会,83年5月出版,3-4页。
大清世祖章皇帝实录卷之127,顺治16年7月至8月,7页。
江日升,台湾外记,台湾省文献委员会,84年8月出版,178页。
戴逸主编,简明清史第一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170页。
孙子兵法注释,三军大学,73年8月印,121页。
海澄公黄梧剿海五策:
徙沿海五省民入内地,屯沿海以堵登陆。
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货物不许越界。
锄奸商、断讯息、绝接济(海陆五商)。 迁毁伪坟,暴露殄灭,断其命脉。
投诚官兵移各省垦荒,散其党,绝后患。
作者简介
吴济时上校,海官校68年班,海院82年班,现任职于国防部史政编译局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