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C*********l 发帖数: 10248 | 1 7月21日的北京暴雨已经夺去至少37人的生命、导致近百亿元经济损失。从目前的情况
来看,暴雨成灾的直接原因,是城市给排水系统的建设严重滞后,也有网友指出,如果
当天的预警工作及时到位,市民或能提前应对,遇难人数和财产损失就可能大大减少。
要改造一个城市的地下基础设施,绝非一日之功,但及时发布信息、提高预警工作
的有效性,却是立刻就可以反思、总结并付诸实践的。全世界防灾抗灾的经验也告诉我
们,有效的预警是在既定条件下减少损失的最有效手段。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不
妨审视一下美国政府是如何管理天气数据和发布预警信息的,看看是否存在可借鉴之处。
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一样,美国的天气预报信息是免费实时发布的,但和大部分国
家不同的是,美国的国家天气服务局不仅提供信息的播报发布服务,还在互联网上为公
众提供天气预报数据的批量下载功能。也就是说,原始的、完整的预测数据,一律向公
众和社会开放,免费提供给民间分析和使用。其一般提前公布一周的预测数据,更新数
据的频度按小时计。(来源:南方都市报 南都网)
天气预报的数据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十分重要。美国商务部曾经做过一个专项调查,
认为农业、交通业、建筑业、保险业,旅游业等多个行业无一例外都和天气的变化息息
相关。最后得出结论说,全国有1/3的GDP和天气情况紧密挂钩。也正因为如此,各国都
把天气预报和恶劣天气的预警工作纳入公共服务范畴,由政府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
密切跟踪观察气象变化、以争取为社会各行各业提供准确的预测信息。
美国政府开放天气数据的做法,充分调动了民间力量使用数据、评估天气风险的积
极性,在国内催生了一个强大的天气风险管理行业。2001年,普华永道的专门调查报告
表明,受益于天气数据的开放,美国天气风险管理行业产值是整个欧洲的60倍,整个亚
洲的146倍。强大的天气风险管理行业不仅提高了民间预警的自觉性,还促进了各行各
业的经济发展。2008年,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又发布研究报告说,仅全国
的发电厂,因为得益于实时开放的数据,从而可以预测下一天、下一周的用电量,优化
了资源配置,每年节省经费1.66亿美元。
除了开放数据,美国政府还想方设法提高预警工作的时效性和准确率。数据必须加
工转化为信息,再传达给最广泛的大众,才能产生真正的价值,这就是预警工作。没有
有效的预警,再准确的预报也是零。美国政府因此在信息的传播和推送上不遗余力。除
了传统的广播、电视、报纸之外,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国家天气服务局先后
推出了电子邮件订阅预警信息的服务,开通了推特、脸谱等社交媒体账号,用于向社会
实时发布恶劣天气预警信息,这大大提高了信息传播的广度和时效性。今年4月,美国
国家天气服务局还推出了一种新的预警产品:天气收音机,这种收音机平时“沉默不语
”,但一旦收到该局发出的预警后,立刻像闹钟一样报警,在深夜也能把人叫醒。
美国政府还认识到,手机短信是当前最有效的信息预警渠道,所以在利用手机发送
预警信息的技术手段和联动机制上狠下功夫。2006年起,美国政府联邦通讯委员会就通
过了一系列法令,要求各无线通讯服务提供商向用户转发各种政府机构发布的预警信息
,这个项目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被称为“商业移动预警系统”。
预警短信不仅要发得快,还要发得准,才能保证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被阅读而不
被忽略。今年6月,美国国家天气服务局又推出了“无线紧急预警系统”,这个系统可
以根据暴风或者恶劣天气通过的路径来确定会受影响的人群,从而精确发送信息,而不
是以一个省或一个市为单位盲目群发。具体地说,该系统不是根据手机用户的注册地址
来推送预警信息,而是根据用户手机发出的信号,来判别其是否位于灾区之内,再决定
是否发送信息,这既提高了预警的“准确性”,又减少了不必要的信息扰民。
此次北京暴雨,或许能催生一个更健全的天气灾害预警系统、或者成为我们开放天
气数据的契机。(涂子沛专栏 作者系旅美信息技术管理专家)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