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Military版 - 饶毅的新博文:关于院士选拔ZZ (转载)
相关主题
饶毅博客:解剖“逆淘汰”社会现象的一只麻雀科技部反驳《Science》对中国科研基金分配体制质疑
饶毅的新博文:关于院士选拔ZZ科技部部长:发展核电一定要坚持安全第一
饶毅:“千人计划”两个月:为何“亡羊补牢”施一公教授宣布放弃美国国籍zz (转载)
饶毅施一公落选院士调查:国籍被认为是首因施一公:谢晓亮——中国的第一个诺贝尔奖 (转载)
施一公和李凯教授那个更NB?马云不代表先进生产力
影响世界华人盛典颁奖 施一公、北斗团队等获奖施一公说话很有水平呀
11公在诺奖面前挺尴尬的。。。方舟子: 评施一公“大师”非常相信中医
饶毅和清华施一公联手:炮轰科研基金分配体制除了华人,还有一些外籍学者也竞相奔赴中国zt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施一公话题: 院士话题: 生物医学话题: 中国话题: 斥才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R*******N
发帖数: 7494
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Returnee 讨论区 】
发信人: thymeee (节省味道), 信区: Returnee
标 题: 饶毅的新博文:关于院士选拔ZZ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Dec 9 20:27:08 2011, 美东)
解剖“逆淘汰”社会现象的一只麻雀 精选
已有 5500 次阅读 2011-12-9 20:10 |个人分类:科学|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生
物学部 施一公 院士 增选 王晓东 饶毅 韩家淮
与其他对科学史感兴趣者一样,我以前也读介绍国外和古代的书籍。后来自己查资
料写过一百五十多年前的孟德尔、四十年前的屠呦呦和张亭栋。如果写的文字与作者的
空间和时间很近,可能不好算创新的史学方法,但也许可作史料。
如果读者感兴趣谁上谁不上院士,不妨就此打住不用读以下文字。
如果读者觉得院士选举可以作为中国目前文化有代表性的一只麻雀,透过公开可查
的背景资料和文献、透过有部分客观标准的同行评价,来看平常一般在背后发生的事件
,讨论社会某些现象的缩影,那么,本文可为周末读物。
“中国特色”的学术逆淘汰等效于自身否定
2011年中国院士增选,六位曾任国外正教授的候选人中,五位全时回国的皆落选、
一位尚未全时回国的当选。限于专业背景,本文只讨论生命科学和医学部,其三位正教
授全军覆灭。虽然生物医学部不乏学术上判断公正的院士,却仍未能避免出现社会关注
的“逆淘汰”现象。
科学院的制度设计和程序并非问题所在,而在于文化。逆淘汰现象,在中国基层出
现不少,但受一般尊重的科学家精英团体也是这样,对国家的负面影响可能就不限于科
学界。
众所周知,生物医学部在判断应用性研究的质量方面有缺陷,缺乏能力判断前辈的
研究,因为以前袁隆平曾落选生物学部,不久前大家也了解到,老科学家屠呦呦和张亭
栋在国内做出的科研成果,拯救了全球成千上万人的生命,但几十年来未被生命科学和
医学部所肯定。近年,生物医学部显出其判断以论文为代表的基础科学成果的能力也有
缺陷,多次出现增选的生物院士水平不高于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副研究员。
一般人为落选者考虑,而实际上,多次出现问题、出现较大问题,结果是否定生物
医学部的能力和公平,从而降低其权威性、可靠性和公信力,可能不是很快能恢复。
2011年增选简单的事实可留给后世社会学家提供解剖2010年代中国科学文化的一只
麻雀,有可供保存的记录,看到报荣誉作为利益的排斥才能者如何使荣誉打上黑色的印
记。
1.生物医学部本年度当选者,与往常一样,多数做基础研究,以科研论文为代表性
成果。原候选人施一公全职在国内发表的优秀论文远多于中国任何科学家,他的落选势
必引起海内外相当多的生物学家和一般学生质疑生物医学部是否以学术为首要标准;
2. 施一公是发表优秀论文最多的大陆华人生物学家,因此刷掉他发出的信号超出
他个人,而易被理解有意教训以他为代表的大多数优秀华裔生物学家;
3.针对优秀论文特别多的施一公,有人提出不能以论文取人,而论文数量和质量远
不如他的人,并无论文以外的贡献,却当选院士;
4.同在生物医学部,施一公在国外期间的大批优秀论文、重要学术成果不能算数,
而多位候选人需要用国外做学术期间的论文才能凑上十篇代表性论文的数,学术成就低
于施一公的人,还可用第一作者和第一地址都在美国的论文当选中国院士;
5.如果生物医学部不喜欢施一公曾就科技政策发表过评论文章,那么排斥科学成就
优于本次当选者、低调无比的韩家淮,就不可能是因为个人风格的问题,而韩家淮本人
学术优秀,如果用中国注重的引用率,他一个人的可能超过很多院士的总和;
6.近十几年来,生物医学部曾将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者选为院士、且迄今仍有不
止一位未放弃外国国籍。而2011年,在科学院主席团已依据官方证明正式确认候选资格
的情况下,生物医学部却仍争议已获得中国国籍、放弃美国国籍的施一公所谓国籍问题

7.在回国人员普遍没在国外做过教授、而国家希望大力引进高层次留学人员回国的
背景下,生物医学部有史以来第一次出现三位曾任美国正教授、讲席教授的候选人,而
且他们在国内的学术成就超过其他候选人,2010年韩家淮已因国内工作获每年给很少人
的“长江学者成就奖”,却出现似是而非的借口专门挑剔他们,让他们全部落选,而只
在国外做过学生或博士后就回国、国内工作迄今国际影响极小者却无人提意见而当选;
8.与生物医学部排斥全时回国数年的原普林斯顿大学讲席教授施一公做法形成鲜明
对照的是,另外的学部选出在候选时尚未全时回国工作的国外教授;
9.两年前,未全时回国、也非美国院士的华人材料科学家被推选为外籍院士,表明
还有其他学部珍惜和支持国外成长的优秀华人科学家,而在生命科学,有突出贡献海外
华人生物学家,包括为中国做出重要贡献的、已经全时回国的、改革开放后第一位当选
美国科学院院士的大陆华人,却不为生物医学部提名为外籍院士;
10.从生物医学部的具体案例可见,重视的不仅不是学术水平,而且不是年龄、不
是学术年资、也不是在国内科学贡献大小,水平低一点、年纪轻一点、年资低一点、国
内工作少一点,都不是特别的问题,而在有些人面前低头排队的时间,有时可以起很大
的作用。
在现有院士中有优秀科学家、也有公正和善良科学家的情况下,在科学记录十分明
显的情况下,出现逆淘汰令人费解。是有些人缺乏判断力、还是折射中国某些文化陋习
?有没有某些人不许他人高于自己的“惧才”文化、有没有因为不看才能而重拜把子叩
山头的寨主“拒才”习俗,…?是否害怕报复,不敢依据事实提出疑问?
今天,中国引进的不过是同种同源同文的华裔科学家,就发生逆淘汰问题。如果以
后中国真成为世界强国,必然像美国一样,需要在很多行业引进不同肤色和种族的人。
逆淘汰继续存在会对我国发展带来什么影响,不是很难预料。
公开说合适吗?
中国科学院的院士体制并不需特别改造、院士的待遇也不高。但是,这不是说院士
就只能被恭维。此次生物医学部公开的、毫无区别地排斥所有担任过海外正教授者,对
海外优秀生物学家普遍比较负面。滞留海外的华人生物学家们很容易看出当选者水平比
他们差多少,从而带来的很多生物医学优秀科学家不敢回国的后遗症可能不容易一时克
服。
诉诸行动排斥优秀的斥才者,是此次不和谐的始作俑者和系铃人。
我8月和12月的文字是对此斥才事件的一个反应。
祖母逝世于国民党监狱的施一公,在中国从来没有因为烈士家庭而获得任何利益,
他学习和任职的清华大学基本也不知道。施一公靠自己的优异成绩得到在清华大学学习
的机会,靠自己的能力到美国留学。在美国,因为科学研究成就突出,施一公晋升很快
:31岁任世界名牌大学普林斯顿的助理教授,四年晋升为有永久职称的副教授,第五年
不到36岁就成为正教授。施一公很可能是全体留美生物学家中晋升最快的。他在中国遭
遇挑剔,意义不仅在他个人,而是某些陋习的反映。在中国晋升快的是学术不如施一公
、对中国贡献不如施一公的人。
一些海外生物学家曾多次为了帮助中国的科学发展,在有些中国科学家文章水平在
一定范围内、但不一定突出的情况下,通过讨论和确定课题、修改文章甚至到审稿等不
同环节,帮助了多位后来成为院士的人。而恻隐之心并未阻止有些先回国做了院士的人
打压后回国者。
数理学部和化学部不是斥才者主导。其他学部之所以选举未回国的教授,可能是因
为他们最推崇的是学术水平,而无法将水平低一大截的人放到水平高的人上面。
还有一个学部,几年前提名尚未全时回国、且非美国院士的王中林选外籍院士,获
得通过,表明生物医学部以外很支持海外有成就的优秀华裔人才。而生物医学部从未提
名最合适的王晓东做外籍院士。王晓东是改革开放后第一位获得美国院士的大陆出身的
科学家,而且他2004年建立的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已经是中国生命科学最好的研究所
。北生所做出的成就,远超出国内多个获更多国家经费的同类生命科学研究所。但是,
因为生物医学“斥才”文化也照样排斥和冷藏。
这些事情,生物医学界很多人都知道,其他旁观者不一定知情。
为什么说生物医学部有“斥才”问题
杨振宁先生不知细节,以为我们的风格招人忌。这不能解释今年落选的还有厦门大
学的韩家淮。他是美国Scripps研究所的正教授。这位在国内极为低调的优秀生物学家
,也照样被排斥。所以,斥才者不在乎候选人高调还是低调,什么样的个人风格,他们
在乎的首先是不能比他们好,特别是不能比他们好很多,如果好很多,就一定想方设法
给自己找投反对票的心理安慰。
杨振宁先生和一般人不容易想到的是,反对与个人关系也不大。我自从1995年开始
在国内多个地方做过工作,认识的人可以说很多,直接接触过我的人知道我在现实中脾
气很小(不同于读文章的印象)。可以说,回国前,很多人和我的关系不错。49后出生
的生物院士,绝大多数学术年资并不高于我、多数开始独立实验室晚于我。但是,因为
我全时回国而对我变脸的不少。在生物学界反对我们的人,本无个人恩怨,可以说一向
还挺好。但是,因为我们回国本身,而不是我们做了什么事情,他们只要有机会就毫不
留情,用我们没有说过的话、没做过的事、没有的意思来争取他人反感我们。这并非个
人恩怨,而是“斥才”文化习俗在中国生物学界的具体表现。
何祚庥教授以前因为不知生物内情,曾以为在国内工作不足是原因。懂生物学的人
稍查资料就知:施一公回国后发表的重要论文,多于此次全部同期当选院士加起来的总
和;而且,……(后半句省略)。此次生物医学部当选者们,除了两三个做医生等应用领
域外,绝大多数当选的原因都是基础科学研究,成果都在论文中,并无论文中看不到的
成就。他们的主要论文全部加起来,可能还不如施一公一个人在国内这几年的工作。而
韩家淮在2010年已经获得每年很少人能够得到的“长江学者成就奖”,肯定他在国内的
科学工作。
有人让城门失火后,为了遮羞不惜殃及无辜。与施一公、韩家淮和我在机构或学科
相近的两位科学家此次落选,也许是给我们陪葬,虽然他们水平高于几个当选者。
反对“惧才”和“拒才”文化是中国科学前进所必需建立的风气
“惧才/拒才”不仅不利中国的于生物医学健康发展,也影响希望成为世界强国的
中国。
排斥优秀是“惧才/拒才”的本质。这并非只是针对近期回国的科学家,而是很多
行业的问题。如果不旗帜鲜明地反对“惧才/拒才”文化,中国的科学发展就要受到阻
碍。我们国家如果任由逆淘汰文化泛滥,就不可能很快发展成为世界强国。
事实上,斥才文化对生物医学界的损害不断发生。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是国内生物
学界成功地多年坚持全面实行助理教授制度的单位,是国际声誉最佳的国内生命科学研
究机构,而且所用经费现在低于国内同类型、同规模的研究所。但是,它因为做的好而
不断受打压、被边缘化,甚至曾不止一次出现经费断档。
对于国家来说,如果人人对不良文化低头,会损害国家利益、浪费国家资源。对于
科学界来说,如果出现武大郎文化,是斯文扫地。
保持中国生物医学界“聪明人”认为的“幼稚”心态,推动科学和文化进步是值得
很多人坚持的工作。
w*******r
发帖数: 2792
2
饶毅也不是一般人啊,这篇文章有些干货,不是仅仅发表意见而已。
1 (共1页)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除了华人,还有一些外籍学者也竞相奔赴中国zt施一公和李凯教授那个更NB?
看了一眼,俾斯麦海战影响世界华人盛典颁奖 施一公、北斗团队等获奖
国民党抗战八年,连一个士兵英雄都没有树立起来11公在诺奖面前挺尴尬的。。。
年度人物引发争议 1万多人围堵《时代》总部饶毅和清华施一公联手:炮轰科研基金分配体制
饶毅博客:解剖“逆淘汰”社会现象的一只麻雀科技部反驳《Science》对中国科研基金分配体制质疑
饶毅的新博文:关于院士选拔ZZ科技部部长:发展核电一定要坚持安全第一
饶毅:“千人计划”两个月:为何“亡羊补牢”施一公教授宣布放弃美国国籍zz (转载)
饶毅施一公落选院士调查:国籍被认为是首因施一公:谢晓亮——中国的第一个诺贝尔奖 (转载)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施一公话题: 院士话题: 生物医学话题: 中国话题: 斥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