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Military版 - 70年代末“洋跃进”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相关主题
“洋跃进”的总设计师金三胖是吸取了华国锋的教训
政治斗争是这样的啊华国锋曾经想在东北弄个口岸搞开放,结果被邓挫。。。
习近平若还华国锋以公正 会令邓小平地下蒙羞 (转载)为什么毛邓时代都引进技术,而毛不是买办邓却是买办?
张志新案被炒作起来是个政治操作胡温沉稳推动变革 万众一心跟党走 人民江山万年牢(ZT)
人民日报撰文纪念华国锋,耐人寻味力挺中共!胡温沉稳推动变革 万众一心跟党走 人民的江山万年牢(ZT)
不可捉摸的华国锋秦晖:中国不可能发生像东欧一样的剧变
这也成了蒋洁敏的罪状了?中国男子足球队腐败不堪,应该予以解散
暴恐事件的发生凸显了交巡警的必要性。森林重庆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纲要话题: 宝钢话题: 跃进话题: 邓小平话题: 十年规划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s****n
发帖数: 8912
1
作者:途中人 文章来源:广州街坊
序言:华国锋的责任
提起70年代末的“洋跃进”,许多人并不陌生,官方的说法是:“左倾影响下的急
躁冒进。扩大了基本建设投资规模,加剧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所谓“洋跃进”就是以大量进口成套设备,追求国民经济发展的高指标高速度,致
使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众所周知,这是当年的领导人华国锋的罪名之一。
华国锋是否该领这个“罪名”呢?无疑是应该的。因为他在整个“洋跃进”的过程
中,扮演了宣传者和领导者的角色,而且从没有提出过任何质疑和客观的调查分析,因
此在这个问题上华国锋是无法为自己辩的。
1980年11月19日,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华国锋被迫下台。在这次会议上,胡耀邦
发言认为“一个高指标,一个大轰大嗡”华国锋负有责任。“高指标,大轰大嗡”指的
就是“洋跃进”。
滑稽的是后来胡耀邦下台的罪名之一也是高指标,不过换了个提法叫“高速度”。
我们对“洋跃进”中的华国锋,来做一个简单的回顾:
1977年3月余秋里主持召开全国计划工作会议。会前,他对会议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向华国锋、李先念作了汇报。
9月,华国锋提出了高速度发展国民经济的要求。由李先念、余秋里负责重新修订
十年规划纲要,制定八年引进新技术和进口设备的规划及二十三年的设想。
12月,作为国务院总理的华国锋批准并下达了国家计委《国家计委关于1976-1985
年国民经济发展十年规划纲要(修订草案)》。这就是那个“洋跃进”的规划大纲。
《国家计委关于1976-1985年国民经济发展十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十年规划纲
要》。
这个纲要的来龙去脉,文章后面会详细讲到。
1978年2月华国锋提出要求说:10年规划要修改调整,中国有条件加快现代化速度
,在引进问题上要思想再解放一点,胆子再大一点,办法再多一点,步子再快一点。
1978年初起,中国陆续派出了分别由谷牧为代表的多个中央考察团,到欧洲、日本
、港澳等地访问。1978年6月,华国锋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听取了谷牧等人的汇报。华
国锋要求,由谷牧组织研究出几条引进措施,到国务院务虚会上讨论。
1978年7月至9月,国务院召开务虚会,研究加快中国四个现代化建设的速度问题。
在会上,华国锋提出四个一点:“思想再解放一点,胆子再大一点,方法再多一点
,步子再快一点”。
华国锋请出来“懂经济”的人,没想到,“懂经济”的人“大轰大嗡”,结果他自
己也跟着“大轰大嗡”,当人家以此来指责他的时候,不知他作何感想?
由于在后面的文章中会对“洋跃进”的过程进行更为详细的叙述,因此在这里只是
大概的列出了一些事件回顾,以此来说明华国锋领“洋跃进”之名并不冤枉。同时也是
为了将华国锋的责任从历史脉络分离出来,以使“洋跃进”的整个过程更加清晰。
一.1975年,邓小平“洋跃进”的想法开始冒头
“洋跃进”发生在70年代末,它是围绕着《十年规划纲要》而展开的,而这个纲要
则是在1975年编制的,主持编制的人是谁呢?就是当时主持国务院日常工作的邓小平,
但是由于后来开展的“批邓”和反击右倾翻案风,这个纲要草案未能实行。①
1975年1月,周恩来在第四届人大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申,从第三个五年计划
开始,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按两步走的设想,今后10年,是实现两步设想的关键10年。
要求国务院制定出十年长远规划、五年计划和年度计划,各地方也制定相应计划。
当时主持中央和国务院日常工作的邓小平,责成各部委进行准备,由李先念具体总
抓,要求计委拿出十年规划方案。
1975年夏,根据邓小平、李先念的指示,国务院务虚会议召开,集中讨论了十年规
划发展纲要草案。
邓小平复出后,急于引进更多的国外设备(主要是西方国家)。他说:不进口怎么行?
要进口,就要多出口点东西。这里有一个出口政策问题。出口什么?要大力开采石油,
尽可能出口一些。煤炭也要考虑出口,还可以考虑同外国签订长期合同,引进他们的技
术装备开采煤矿,用煤炭偿付。②
邓小平的这种思想的一贯性,从1979年的一次讲话中也可以反映出来:“现在我们
有这个条件。外国人为什么要来,他们判断,中国确实有偿付能力。我们有稀有金属,
有各种矿藏,有油水。如果没有偿付能力,他不会干的。”(《关于经济工作的几点意
见》一九七九年十月四日)
从这个需要出发,《十年规划纲要》规划石油产量达到2.5亿吨,实际情况是,直
到1978年我国石油产量也只有一亿多吨,其中一半是靠大庆。石油增产要靠油田,但当
时的地质勘探并没有发现第二个大庆油田。
邓小平当年的复出,是以其进行经济整顿作为功绩写进党史的。但把搞大量进口也
说成是经济整顿的需要,显然是说不过去的。
为了多开采多出口,石油行业在不切实际的高指标的驱动下,产生了严重的后果。
1975年大港油田原油产量是468万吨,到1979年下降到290万吨。这4年平均每年下
降29.5%。杀鸡取卵的开采方法,使地层遭到破坏。
在开采石油时为了控制生产压差,求得稳产高产,每口自喷油井都装有油嘴,油嘴
的大小由地质参数决定的。随意放大油嘴,石油产量可以暂时提高。但地下能量释放太
快,地下资源就遭到了破坏。
当时大港油田为了追求高产,就命令工人随意放大油嘴。工程技术人员愤怒的说:
“这是掠夺性开采!”
上面这段文字引自《邓小平时代: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年纪实》。
显然,这些“洋跃进”的恶果,当年都是算在华国锋的头上。稍微系统的回顾一下
历史,这个结论就站不住脚了。
1976年,江青在一次公开讲话谈到:
邓小平把咱们的原油,咱们的石油,连煤炭,棉布统统压价出售。燃料我们自己也
缺呀。我们最近还发现了高产的油田啊,都拿走了,都拿给外国人去了。他进口了好多
外国设备,不晓得为什么都挤到今年上马。有的设备根本没有处理三废,现在毒害人啊
。上海紧急呼吁,现在是救命呐。给了多少?十几万吨吧。那个数字我弄不清。辽宁呢
?生产石油,生产煤炭,缺,经常挨饿停产,从挨饿变成停产。③
江青的讲话反映出了当时的一些真实情况。
可以看出,不顾客观规律和国情,只追求指标速度,邓小平急于“洋跃进”想法,
这时已经开始冒头了。
1975年12月19日,李先念致信邓小平:“一九七六年至一九八五年发展国民经济十
年规划纲要(草案),经政治局讨论之后,又发给全国计划会议到会代表,进行了充分讨
论,大家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根据这些意见进一步作了修改。现送上,请批印政治局
讨论后,再报送主席审批。”
20日,邓办王瑞林电话告诉李办:“小平同志说,可直送政治局各同志。”
但这时,“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的运动已经展开。国务院务虚会议被指为
“右倾翻案风的源”,十年规划纲要被指为“修正主义文件”,这个纲要便被束之高阁
,无人问津了。④
“批邓”使这个纲要终止了执行,“洋跃进”的发生被推迟了两年的时间,不知该
庆幸还是该悲哀。
二.“洋跃进”的开始----1975年《十年纲要》的继续
1977年3月全国计划工作会议召开,会议为邓小平主持1975年国务院的工作恢复了
名誉。同时也使得《十年纲要》这个“修正主义文件”又起死回生。
1977年7月16日至21日,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
邓小平在会上发表《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的讲话,党史认为这是邓开始
对“两个凡是”公开的进行攻击。
这次会议上做出了“恢复邓小平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
主席、国务院副总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等职务”的决议。
7月30日,国务院向各地区、各部门转发《关于1977年上半年工业生产情况的报告
》,报告指出 “国民经济新的跃进局面正在出现”。⑤
“新的跃进局面”是否出现了,我们无法确定,但这个报告的经济指标是确实的,
半年的时间国民经济就得以快速“恢复”,单从这点来看,指责“四人帮”对国民经济
“破坏严重”,逻辑上说不通。“洋跃进”无法支撑下去,回过头来又说“四人帮”的
破坏,就更说不通了。
至于说“经济崩溃”,这便使人产生了这样的疑问:是1976年就崩溃了呢?还是“
洋跃进”造成了崩溃?
9月,李先念、余秋里受中央和国务院委托负责重新修订《十年规划纲要》。新的
《十年规划纲要》,是在1975年规划纲要基础上修订形成的,与原纲要并无悬殊差别。
新纲要与原纲要一脉相承,只是新纲要有的指标修订得略高些。⑥
《十年规划纲要》提出,从1978 年到1985 年,要新建和续建120个大项目,全国
基建投资竟相当于过去28年的总和。
当时省事的说法是要搞10个鞍钢、10个大庆。初步估计,把这些项目全部建成,大
约需要600亿人民币,其中光宝钢一项就200亿。⑦
为了实现《十年规划纲要》的目标,国务院制定了八年引进计划。八年引进的项目
包括支农工业、轻工业、石油工业、煤炭工业、电力工业、冶金工业、化学工业、机械
工业等方面,共需外汇65亿美元。1977年7月,中央政治局批准了这一计划。
邓小平复出后,曾专门找国家计委、建委和经委的领导同志谈话,要求他们研究扩
大引进规模的方案。1978年3月,中央又批准了一批追加的项目,从65亿美元扩大到180
亿美元。注释同④
1978年2月,《十年规划纲要》经五届人大一次会议讨论通过。
邓小平到会讲话:“这次庄严的大会批准了一个庄严的规划。大的方针基本上理出
来了。现在的问题就是要扎扎实实地干,关键是这个问题。讲政治,最根本的一条政治
,叫实现我们的八年规划,实现二十三年划。这是最根本的政治。”新的《十年规划纲
要》和二十三年设想,是“最根本的政治”。注释同④
为了配合引进项目的实施,国务院组成了以副总理谷牧为团长的赴西欧五国考察团
,规格最高,也最引人注目。行前,邓小平曾专门约谷牧谈话,强调这次出访的意义和
重要性。
1978年6月下旬,在听取谷牧访问欧洲五国的汇报后,叶剑英、聂荣臻、李先念都
表示,是下决心采取措施实行的时候了。当时的中宣部长胡耀邦也想快点上。
邓小平没有参加这次汇报会,他把余秋里、谷牧、康世恩等找去谈话,要求研究扩
大引进规模的方案。他提出:同外国人做生意要搞大一点,搞它500亿,利用资本主义
危机,形势不可错过,胆子大一点,步子大一点,不要老是议论,看准了就干,明天就
开始,搞几百个项目。 ⑧
1978年7月至9月,国务院召开务虚会,研究加快中国四个现代化建设的速度问题。
邓小平在会上说,要走出去,要引进资金。邓小平甚至提出,在几年内要争取引进800
亿美元。
在这次会议上,陈云曾专门找有关人员说,引进这么多资金,又那么容易,但考虑
过没有,引进了国外资金,我们中国要有配套资金。就算人家借给你那么多钱,我们自
己有那么多资金配套吗?
李先念根据会议精神在总结报告中提出, 8年基本建设投资从原设想的4000亿元增
加到5000亿元。10年引进800亿美元,最近三、四年先安排三四百亿美元。注释同⑧
1978年签约的22个大型成套项目,引进规模之大,远远超过当时国力所能承受的程
度。
在作出大规模引进决定的1977年,中国的全部财政收入874亿元人民币,整个出口
的外汇收入76亿美元,基本建设总投资382亿人民币。同国家计划引进所需要的180亿美
元外汇和1300亿人民币投资比较起来,差距巨大。
国内资金不足,寄希望于从外国借钱,实际上不现实,出口的货源和外汇收入都不可
能短时期内有很大的增加,近期的还贷能力根本不具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22个成套
引进设备项目的问题逐步暴露,决策的失误陆陆续续从很多方面表现出来。
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来说,无可厚非。70年代世界
性石油危机,我国从73年开始对日本等国出口石油,中美关系改善后从西方国家引进技
术和设备(43方案)⑨,都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发展“国民经济只能采取自力更生为主的政策,光靠别人来帮助是得不到发展的。
”这是日本钢铁大王稻山嘉宽在上海宝钢动工典礼上所讲的,如果这话是国内某人来讲
,是不是又给套上极左的帽子呢?
当年批判右倾翻案风的“求大、求洋”,看来并不为过。
不当家不知道柴米贵,当家的也不知道柴米贵,怎么解释呢?那只能解释为败家。
三.“洋跃进”的催化剂----邓小平决策宝钢上马
1978年12月23日,建设宝钢的工地上也打下了第一根桩。反对的声音在1980年9月
的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形成了浪潮,发言中出现了这样的话:“宝钢决策者是千古
罪人,应该从楼顶上跳下去!”⑩
有人指责宝钢的“决策人”陈锦华是罪魁祸首,陈锦华笑了笑说:“宝钢上马是邓
小平决定的,我只是具体执行人,怎么当得了罪魁祸首呢?”⑾
宝钢是22个引进项目的标志性工程。
1977年11月29日,李先念与来访的日本新日铁董事长稻山嘉宽探讨了由他协助在中
国沿海建造大型钢厂的设想。
70年代的石油危机,造成世界性经济不景气,稻山嘉宽在回忆录中说“1973 年爆
发的石油危机导致了一个旷日持久的混乱年代,有关的人们为此操碎了心,吃尽了苦。”
日本大钢铁厂均不能满负荷生产。日本钢铁界急于找出路,输出技术设备的愿望非
常强烈,因此跟中方一拍即合。
双方几经协商,达成了近20 亿美元的合同意向。国内有关部门概算的总投资是200
亿元人民币。以当时全国人口计,平均每人要为宝钢分摊20 元。这对中国来说,是一
个超级引进项目。
1978 年10 月邓小平访问日本时,在稻山嘉宽陪同下,参观了新日钢铁公司君津钢
铁厂,进一步落实这一合作项目。
参观中,邓小平表示希望日本方面帮助搞的钢铁厂能比现代化的君津钢铁厂更好,
稻山同意了。
1978 年12 月22 日,中国技术进出口总公司和新日钢铁公司在上海签订了关于订
购上海宝山钢铁总厂成套设备的总协议书。注释同⑧
23日,宝钢破土动工。
事实上,宝钢基建工程早已部分开始,年底全面展开。1978年,财政部为宝钢和有
关的煤、电、运输等配套项目建设已经追加投资十几亿元。
1979年“洋跃进”产生的后果开始显现出来,财政、外汇、重要物资供应的困难日
趋严重,国民经济出现“比1961、1962年严重得多”(陈云语)的困难,1979 年4 月
以后不得不进行经济调整。
邓小平曾答应稻山嘉宽:“宝山的建设将是另一种方式的,我们不会采取日中长期
贸易协定中规定的那种延期付款方式,而会以现金支付欠款的。”而1979 年开始的经
济调整,宝钢首当其冲,邓小平为此对稻山说:“宝钢由于调整会拖延一段的,我说过
用现金支付欠款的,但现在看来做不到了。” (稻山嘉宽回忆录)
6月,财经委全体会议做出决定,宝钢一期工程继续干下去,二期工程延期。二期
对外已签的合同进行赔偿,已进口的设备妥善保管。
宝钢投资规模巨大,对国民经济全局影响甚巨。而且,很多当初没有全面考虑的问
题,开工后都暴露出来。公路等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建钢铁厂需要新建配套;华东电力
、用水本来就紧张,再加上一个宝钢就更困难;上海地质条件也是个问题,光打地基就
要花不少钱,有人形容是用钞票一寸一寸垒起来的,等等。人们议论纷纷。
面对这种情况,1979年7月21日,当时还任安徽省委书记的万里受邓小平委托到宝钢了
解情况。
就在这天上午,邓小平接见上海市委常委时说:“宝钢国内外议论多。我们不后悔
,问题是要干好。”
9月,邓小平在一次会议上说:“历史将证明,建设宝钢是正确的。” ⑿
“建设宝钢是正确的”,可这个“正确”是建立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呢?是建立在
1978-79年财政收入不过千亿左右的条件下,连续出现每年 180-200 亿的高额财政赤
字,迫使国家在1979年第一次“超发”了400 亿货币的背景下,也就是建立在“洋跃进
”的背景下。
宝钢的正确是否也意味着“洋跃进”的正确呢?如果“洋跃进”是错误的,那么“
宝钢”为什么就不是错误呢?
是否按客观规律办事,是否按国情制定发展规划,这个恐怕才是衡量是否“正确”
的标准吧?遗憾的是,在“洋跃进”和宝钢的问题上出现了两个截然相悖的标准。
这以后,围绕宝钢的争论并没有停止。
1979年11月出版的〈经济研究参考资料〉(第181期)发表经济地理专家的文章认
为,宝钢不应建在这个地方。“从经济地理角度看,是违反社会主义生产力配置规律的
,从当前中国实际经济情况看,也是不急需的,应当停建,计划转移。”这期刊物还刊
登了日本经济专家对宝钢的反映,认为“决定兴建这么大的工程本身就不一定合适”,
“按日本一般做法,宝山工程的地点选择是不可想象的”。
1980年初,由于地质原因,宝钢基础打桩出现位移现象,批评的舆论再次激烈起来
,出现了本节开头指责决策人“应该跳楼”的一幕。
1980年12月23日,与两年前宝钢开工正好是同一天,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全体会议做
出决定,宝钢二期停建,热轧和冷轧合同退货;一期工程是否继续建设需组织专家论证
;现场保持稳定,做好停缓建工作。注释同⑿
宝钢下马了,“洋跃进”也成为了历史名词。
①《展望十五》第五个五年计划简介:
1975年1月13-17日,第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后,邓小平主持中共中央、国务院的
日常工作,全国经济形势开始好转, 即着手研究编制了1976-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
规划纲要草案,其中包括第五、第六两个五年计划的设想。
1月26日,国务院召开全国计划会议,重点讨论发展国民经济的十年规划和1976年
计划。但是,由于开展了"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10年规划纲要草案实际未能
执行。
②《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关于发展工业的几点意见(一九七五年八月十八日)
③《江青在打招呼会议期间召集的十二省区会议上的讲话》 1976年3月2日
④《李先念与一九七八年的国务院务虚会议》 作者:朱玉 《中共党史研究》2005
年第1期(总第103期)
⑤ 陈锦华《国事忆述》 95页
1977年7月中国社会背景资料
7月30日,中共中央转发国务院《关于1977年上半年工业生产情况的报告》
工业总产值3月份以来逐月增加,上半年完成全年计划的48%。铁路平均日装车
4月份达到55100车,超过历史最高水平,6月份达到57000车。80种主要
工业产品,5、6月份的产量,绝大多数高于上年同期水平,其中26种创造了历史最
高月产水平。29个省、市、自治区的工业总产值,有24个上半年超过了上年同期水
平。6月份,所有的省、市、自治区的工业生产都比5月份有所增长,有23个达到和
超过了历史最高月产水平。
⑥《李先念与一九七八年的国务院务虚会议》 作者:朱玉 《中共党史研究》2005
年第1期(总第103期)
原纲要要求10年间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7.5%至8.1%,农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
4.19%至5.3%,工业总产值年增长8.8%至9.2%; 新纲要则要求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
长9.5%,农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4.7%,工业总产值年增长11%(不包括1976 年)。原纲要
粮食指标10年达到7500亿至8000亿斤,新纲要为8000亿斤;棉花原指标6700万至7200万
担,新指标7200万担;钢产量原指标 5500万吨,新指标6000万吨;煤炭原指标7亿至7.5
亿吨,新指标9亿吨;石油原指标2.5亿吨,新指标相同;等等。新纲要与原纲要一脉相
承,只是新纲要有的指标修订得略高些。
⑦《共和国经济风云中的陈云》
⑧《1979年调整方针的提出与争论——大转折纪事之一》作者:肖冬连
⑨ 1973年批准的43亿美元进口方案(简称"四三方案")
⑩《陈锦华:见证中国转轨20年》 南方周末 2005-07-28
⑾ 陈锦华《国事忆述》121页
⑿ 上海地方志《宝钢志》大事记
1 (共1页)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森林重庆人民日报撰文纪念华国锋,耐人寻味
普京是不是在羞辱中国?不可捉摸的华国锋
老毛从来就不是个做蛋糕的人这也成了蒋洁敏的罪状了?
NASA计划在第二拉格朗日点建立空间站暴恐事件的发生凸显了交巡警的必要性。
“洋跃进”的总设计师金三胖是吸取了华国锋的教训
政治斗争是这样的啊华国锋曾经想在东北弄个口岸搞开放,结果被邓挫。。。
习近平若还华国锋以公正 会令邓小平地下蒙羞 (转载)为什么毛邓时代都引进技术,而毛不是买办邓却是买办?
张志新案被炒作起来是个政治操作胡温沉稳推动变革 万众一心跟党走 人民江山万年牢(ZT)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纲要话题: 宝钢话题: 跃进话题: 邓小平话题: 十年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