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w*********g 发帖数: 30882 | 1 我所经历的唐山大地震
http://www.huanbohainews.com.cn 2010-07-28 16:21 来源: 环渤海新闻网
《唐山大地震》:一个温暖阳光的结尾 10-07-24
南方都市报: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借唐山显现真意 10-07-22
钱钢:回望"唐山大地震"认识自己 10-07-21
今天是个沉重的日子——7·28。34年前的今天,我们唐山人经历了那场世所罕见
的大地震。从那天开始的每到“7·28”,唐山人都有不禁的情愫与伤感。然而,更多
的是一种积极进取,百折不挠的精神。
唐山大地震,它包含了太多的内容:开滦李玉林飞车进京报灾情;开滦万名井下工
人安全返回地面;唐山人民和解放军一起拼命扒人,解救在废墟中的群众;唐山人自立
自强搭起了各家的抗震棚——这些都是大地震发生后的场景,我至今仍然历历在目。还
有,在“抗震救灾,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口号鼓舞下,开滦矿工震后第10天,产出第
一车煤;震后14天,唐山电网并网发电;震后28天,炼出第一炉钢;震后一年,工业生
产全面恢复,震后一年零五个月,开滦煤矿全面恢复生产,并达到震前生产水平;震后
第二年,唐山市工业产值超过震前水平……是唐山人创造了世界抗灾史上的奇迹!
1976年7月28日,在发生唐山大地震的那个时刻,我23岁。记得那天晚上特别闷热
,于是就到外边和邻居们打扑克,一直玩到凌晨1点半才回到屋里睡觉。那时侯,我家
住在唐山市东矿区林西矿东工房,那是解放初期盖的平房,全部是石头墙焦子顶。因为
房子建的时间比较长了,所以焦子房顶的中间已经裂开了缝隙,下雨时就会漏水。我和
三个弟弟在一屋,爸爸妈妈和妹妹在一屋,爷爷奶奶在一屋,姐姐在百里外的农村下乡。
正在熟睡之时,突然的猛烈撞击将我震醒,我向三个弟弟大喊一声:“地震了,快
跑!”这时,门窗变形已经打不开了,我一边让被叫醒的三弟和四弟从房顶往外钻,一
边去拽仍然在熟睡之中的二弟。那时的房顶由于平时已经裂了,就在裂缝处被强烈的地
震扒开了一条一尺宽的口子。就是这个救命的口子,使我们弟兄四人全部钻出来了。隔
壁爸妈屋的门框掉下来了,爸爸的胳臂被砸肿了,可他仍然抻着妈妈,抱着妹妹跑了出
来,爷爷奶奶也安全地出来了。一大家人在院子里团聚了。
刚刚喘口气的我听到了来自东边的呼救声,那是一个妇女声嘶力竭的呼喊。我赶忙
奔跑过去,是杨大婶下夜班回来,她家的房子全被震平了,她的丈夫和四个孩子都埋在
了下边。杨大婶此时已经瘫软无力了,我赶到那里发现:杨大叔一条胳膊伸在外边,只
露出了半个脑袋。于是,我将他鼻子旁边的泥土抠出来,让他先有顺畅的呼吸,然后再
动手扒他的身体。费了好大的劲,我把杨叔救了出来。接着是他们的四个孩子,我就一
直往下抠去。他们的大女儿露出来了,她的身体蜷曲着,胸前硌着一块大石头,人已经
没有了呼吸。接着又是二女儿、三女儿,最后是他们的小儿子。我一个个地把他们抻出
来,全部都遇难了。几个小时之前,他们还和我一起唱歌玩耍,怎么现在就都不在了呢
?可是,那个时候不允许我多想,只是稍稍安慰了杨大婶几句,我就赶往下一个目标了。
就在我家的前排房子里,焦子顶的房盖已经垮塌下来,有一面墙还在挺着,下面传
出了微弱的呼救声。我叫过来二弟去搬房盖。那足有七八平方米的大房盖,我俩一铆劲
就掀了起来,压在下面的姐妹三人得救了。连我们自己都纳闷,那么大的房盖,若在平
时是怎么也弄不动的,当时真的不知道哪来的那样大的力气。后来,我们又在后排救出
了四个人。我忽然感觉到了身体的疼痛,浑身没有了刚才的力气。这时我才发现,我只
穿了一条三角裤衩,身上和脚都划破了,往外渗着血。不能在废墟上行走了,我就在瓦
砾里寻找鞋子。只找到了一只棉鞋和一只小孩的塑料凉鞋,我把两只鞋穿上,又到尚未
倒塌房前用竹竿挑出了自己的裤子。
我看了看周围,这片平房已经没有需要扒的人了。没有哭声,只有人们呆滞的目光
和静静躺着的尸体。我走在街上,看到的是马路两边摆放的尸体和受伤呻吟的人们,到
处都是一片废墟,到处都是地震的惨景。当天晚上七点左右,大地又开始了剧烈地抖动
,一场强烈的余震发生了。一时间,天昏地暗,尘土飞扬,全家老少三代紧紧地抱在一
起,想站都站不起来。眼看着我们的房子,刹那间变成了一片废墟。这次地震过后,我
们这居住着一万多人的工房区,连一处站着的房子都没有了。晚上,天又下起了雨,全
家人就在院子里,饥肠辘辘地围在一起,用塑料布和破凉席挡雨。
这是地震的第二天。我和弟弟来到粮站,那里已经聚集了一些人。粮站的前面被震
垮了,后面是没有倒下来的墙壁和部分房顶。我凭着在井下五年工作的经验,观察了一
下全面情况,对大家说:“可以取粮食,要快,但不能乱。”于是,我让弟弟给大家分
油,我带领大家到后面一起取粮食。
面粉的是25公斤一袋,来的人可以扛起来就走;可大米是100公斤一袋,一般的人
扛不动,我进去打开米包用空袋子给大家分米。人们自觉地排成了长队,等待着我给他
们灌上一些大米。没有语言,没有争执,没有贪欲,没有杂念,给灌多少就拿上粮食默
默地离去。
粮食拿回来了,有了吃的,可没有住处也不行。我和邻居——一位老师去了他所在
的中学,在那里找到了一块火车用的苫布,这在当时真是好东西,我们立即抬上苫布回
到了家中。大家找出了废墟里的木杆,搬来了石块,七手八脚地忙活着搭起了帐篷。
就在这时,天空中出现了直升飞机的盘旋,人们挥动着衣服,站在废墟上跳跃着,
呼喊着:“毛主席派飞机看我们来了!”“我们有救了!”——一天来的惊悸和悲伤,
此时化做了笑脸和泪水。我们搭好了一个大帐篷,让老人、小孩和妇女住了进去,而我
们这些年轻人则自觉地留在了外边。一排住房里的10户人家住到了一起,吃着一锅饭,
睡着一块地。
在这样的“小部落”里,大家和睦相处,互相关心,在那样惨烈的灾难面前,使人
体会到了温馨。可是,天不作美,夜间又下起了雨。开始,我们这些在外边的年轻人还
可以顶块塑料布,找块纸盒,也能凑合着避雨,可后来雨越下越大,里边的人们都坐了
起来,招呼着我们进帐篷里避雨。
“小部落”生存了三天,救灾物资分配到了各家各户。直到现在,每当想起地震的
日子,大家还十分怀念那段时光,那样和谐,那样温馨……
我当时在矿宣传科做通讯报道工作,地震发生后一直想了解矿上的情况,想到矿上
去参加抗震救灾。就在地震后的第三天,我的宣传科长来找我了。我向他询问了矿上的
情况,了解了现在的工作状态。爸爸对我说:“你去吧,矿上的工作要紧哪!”
没有了通勤火车,也没有汽车,自行车又被砸坏了。我步行两个多小时,走到了10
多公里以外的矿上。
我来到矿上,这时,工业广场已搭满了帐篷。我找到宣传科的帐篷,看到有几个同
志正在忙碌,我也简单了解了情况,开始我的采访工作。
我首先从“千人大撤退”开始,先后找了矿领导贾邦友,洗煤厂的朱玉山,调度室
的王东光等人,掌握了地震发生时井下撤退的全部情况。要写稿,没有办公桌,办公楼
由于出现了裂痕不能进去。那些天,天气十分炎热,薄薄的帐篷早就被太阳晒透了,里
边象蒸笼一般。没有办法,工作还要做,我只好找个树荫,拿块木板,坐在地上用膝盖
当桌子写稿。我在地震后的第一篇稿子就是这样完成的。
当时在矿上,有3位新华社记者,他们分别是国际部的李延年、汪才誉和王大军,
我负责带着他们采访,大家一起写作。后来,沈阳军区某师部的报道干事于小平也找到
了我,我们就在一起战斗了。
天气太热,又找不到安静写稿的地方,于小平就和我商量,敢不敢到办公楼上去。
我看了看办公楼,墙体裂开了一条大缝,当时余震还在不时地发生。可转念一想,那样
大的地震都没有把这座楼房震倒,还会发生比那次还大的地震吗?我当时干脆地说了声
:“走,上楼去!”
我们的宣传科在办公楼最高的第四层。我俩走进了办公室,这里的条件比起帐篷来
那真是天壤之别,这里有办公桌,有稿纸,还有床铺,在当时的条件下,这里真可与神
仙媲美。我俩谈着写着,忽然,轰隆隆的地声传来了,这是要地震的征兆,我说了声:
“快站墙角!”我俩就每人一个墙角站了起来。没有晃起来,我们虚惊一场,相视而笑
。可是,在那种情况下,谁也不敢掉以轻心。我俩就约定,每隔一个小时,我们就到楼
下去一次,然后再上来。
就这样,“井下吹起冲锋号”、“加快追水速度,提前恢复生产”、“军民一心抗
震灾”“开滦矿工的勇气”等一批稿件在这里完成。稿件写完后,我负责向矿上要车,
到飞机场送稿。那时所有的新闻单位都集中在飞机场,有人民日报、新华社、解放军报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以及河北省的记者和编辑们。
当时除了采访和写稿外,我的大部分时间是接待各单位的新闻记者。其间还要搜集
恢复生产中的好人好事,在蜡版上刻写《抗震战报》。家里的事情无法照顾,我偶尔借
辆自行车回家一趟,也只是看看就走。
1976年11月28日,开滦吕家坨矿在地震后的四个月全面恢复生产了!作为第一个全
面恢复生产的矿,职工们欢呼雀跃,奔走相告。我和新华社的记者一起,完成了长达
8000字的通讯,向党中央和全国人民报告了这一喜讯。
在并肩战斗中,我和解放军报道干事于小平非常熟悉了。有一次,他对我说:“小
董,有些问题我一直弄不明白。唐山人究竟是怎样的人呢?”我当时一头雾水:“你究
竟想说啥吧?”
他思索了一下低着头说:“唐山人从正面说,是英雄的人民;从另一方面说,唐山
人心狠。”他接着说,“我们曾经参加过地震救援,可是,我们赶到了唐山后非常惊奇
,唐山发生了这么大的地震,居然没有哭声。扒人吧,平房里的伤者和死者基本都扒出
来了,东矿区这边也没有什么楼房;给大家做饭吧,各家各户都在自己做饭;搭防震棚
?大部分的家庭都自己用破炕席和塑料布搭起来了。”
我当时对他说:“我可以给你解释一下,唐山地震的遇难人数就是24万人,几乎家
家都遭受了不幸,有的甚至全家遇难,怎么哭?哭谁?关于扒人、搭防震棚和吃饭的问
题,就是告诉人们,这样的天灾我们是抗拒不了的,活着的人还要继续活下去。要生存
就要有吃的,有住的,这个道理非常简单。”
经过这次谈话后,于小平对唐山人,对开滦人都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他也为唐山
人自强不屈,百折不挠的“特别能战斗”的精神所感动。
转眼间,34年过去了。如果没有唐山人的坚毅、乐观和豁达,就没有唐山的今天。
凭着这股顽强的毅力,被一些外国人称为“从地图上抹掉”的唐山又站起来了!震后,
他们来不及掩埋亲人的尸体,拖着自己受伤的身体,就地取材,挖出木檩、塑料布,盖
起了简易棚,重新进入生活的轨迹;许多人没工夫处理好家里的事,就回到了工作岗位
。经历过生死考验的唐山人,对人生有自己独特的体验,他们顾全大局,百折不挠,心
胸宽广,古道热肠。他们永远忘不掉逝去的亲人,但是,他们又不会陷入哀痛不能自拔
,他们勤奋工作,努力拼搏,尽情享受着现实的生活,又认真地谋划着未来。正是因为
有了这种精神,这种豁达,唐山人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获联合国人居荣誉奖;财
政收入位居全省最前列;多个县(市)位居全国100强;建成北方不冻港;修建新机场;
建成美丽新南湖……(董泽民) | l*****n 发帖数: 5200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