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d 发帖数: 21441 | 1 蝴蝶效应:
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一个名叫洛伦兹的气象学家在解释空气系统理论时说,亚马逊雨
林一只蝴蝶翅膀偶尔振动,也许两周后就会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蝴蝶效应是说,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
的差别。有些小事可以糊涂,有些小事如经系统放大,则对一个组织、一个国家来说是
很重要的,就不能糊涂。
鳄鱼法则:
其原意是假定一只鳄鱼咬住你的脚,如果你用手去试图挣脱你的脚,鳄鱼便会同时咬住
你的脚与手。你愈挣扎,就被咬住得越多。所以,万一鳄鱼咬住你的脚,你唯一的办法
就是牺牲一只脚。
譬如在股市中,鳄鱼法则就是:当你发现自己的交易背离了市场的方向,必须立即止损
,不得有任何延误,不得存有任何侥幸。
鲇鱼效应:
以前,沙丁鱼在运输过程中成活率很低。后有人发现,若在沙丁鱼中放一条鲇鱼,情况
却有所改观,成活率会大大提高。这是何故呢?
原来鲇鱼在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后,就会“性情急躁”,四处乱游,这对于大量好静的
沙丁鱼来说,无疑起到了搅拌作用;而沙丁鱼发现多了这样一个“异已分子”,自然也
很紧张,加速游动。这样沙丁鱼缺氧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沙丁鱼也就不会死了。
羊群效应:
头羊往哪里走,后面的羊就跟着往哪里走。
羊群效应最早是股票投资中的一个术语,主要是指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存在学习与模仿
现象,“有样学样”,盲目效仿别人,从而导致他们在某段时期内买卖相同的股票。
刺猬法则:
两只困倦的刺猬,由于寒冷而拥在一起。可因为各自身上都长着刺,于是它们离开了一
段距离,但又冷得受不了,于是凑到一起。几经折腾,两只刺猬终于找到一个合适的距
离:既能互相获得对方的温暖而又不至于被扎。
刺猬法则主要是指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
手表定律:
手表定律是指一个人有一只表时,可以知道现在是几点钟,而当他同时拥有两只时却无
法确定。两只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使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
信心。
手表定律在企业管理方面给我们一种非常直观的启发,就是对同一个人或同一个组织不
能同时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不能同时设置两个不同的目标,甚至每一个人不能由两个
人来同时指挥,否则将使这个企业或者个人无所适从。
二八定律(巴莱多定律):
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的经济学家巴莱多认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
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 社会约80%的财富集中在
20%的人手里,而80%的人只拥有20%的社会财富。这种统计的不平衡性在社会、经济及
生活中无处不在,这就是二八法则。
二八法则告诉我们,不要平均地分析、处理和看待问题,企业经营和管理中要抓住关键
的少数;要找出那些能给企业带来80%利润、总量却仅占20%的关键客户,加强服务,达
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企业领导人要对工作认真分类分析,要把主要精力花在解决主要问
题、抓主要项目上。
木桶理论:
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长短不齐,那么木桶的盛水量不是取决于最长的那一块木板,而是
取决于最短的那一块木板。
马太效应:
《圣经-马太福音》中有一句名言:“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
有的,也要夺过来。”
社会学家从中引申出了“马太效应”这一概念,用以描述社会生活领域中普遍存在的两
极分化现象。
鸟笼逻辑
挂一个漂亮的鸟笼在房间里最显眼的地方,过不了几天,主人一定会做出下面两个选择
之一:把鸟笼扔掉,或者买一只鸟回来放在鸟笼里。这就是鸟笼逻辑。过程很简单,设
想你是这房间的主人,只要有人走进房间,看到鸟笼,就会忍不住问你:“鸟呢?是不
是死了?”当你回答:“我从来都没有养过鸟。”人们会问:“那么,你要一个鸟笼干
什么?”最后你不得不在两个选择中二选一,因为这比无休止的解释要容易得多。鸟笼
逻辑的原因很简单:人们绝大部分的时候是采取惯性思维。所以可见在生活和工作中培
养逻辑思维是多么重要。
破窗效应
心理学的研究上有个现象叫做“破窗效应”,就是说,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
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
有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
会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的拋,丝毫不觉羞
愧。这真是很奇怪的现象。
心理学家研究的就是这个“引爆点”,地上究竟要有多脏, 人们才会觉得反正这么脏
,再脏一点无所谓,情况究竟要坏到什么程度,人们才会自暴自弃,让它烂到底。
任何坏事,如果在开始时没有阻拦掉,形成风气,改也改不掉,就好象河堤,一个小缺
口没有及时修补,可以崩坝,造成千百万倍的损失。
犯罪其实就是失序的结果,纽约市在80年代的时候,真是无处不抢,无日不杀,大白天
走在马路上也会害怕。地铁更不用说了,车厢脏乱,到处涂满了秽句,坐在地铁里,人
人自危。我虽然没有被抢过,但是有位教授被人在光天化日之下,敲了一记闷棍,眼睛
失明,从此结束他的研究生涯,使我多少年来谈虎变色,不敢只身去纽约开会。最近纽
约的市容和市誉提升了不少,令我颇为吃惊,一个已经向下沉沦的城市,竟能死而复生
,向上提升。
因此,当我出去开会,碰到一位犯罪学家时,立刻向他讨教,原来纽约市用的就是过去
书本上讲的破窗效应的理论,先改善犯罪的环境,使人们不易犯罪, 再慢慢缉凶捕盗
,回归秩序。
当时这个做法虽然被人骂为缓不济急,“船都要沉了还在洗甲板”,但是纽约市还是从
维护地铁车厢干净着手,并将不买车票白搭车的人用手铐铐住排成一列站在月台上,公
开向民众宣示政府整顿的决心,结果发现非常有效。
警察发现人们果然比较不会在干净的场合犯罪,又发现抓逃票很有收获,因为每七名逃
票的人中就有一名是通缉犯,二十名中就有一名携带武器,因此警察愿意很认真地去抓
逃票,这使得歹徒不敢逃票,出门不敢带武器,以免得不偿失、因小失大。这样纽约市
就从最小、最容易的地方着手,打破了犯罪环结(chain),使这个恶性循环无法继续下
去。
责任分散效应
1964年3月13日夜3时20分,在美国纽约郊外某公寓前,一位叫朱诺比白的年轻女子在结
束酒巴间工作回家的路上遇刺。当她绝望地喊叫:“有人要杀人啦!救命!救命!”听到
喊叫声,附近住户亮起了灯,打开了窗户,凶手吓跑了。当一切恢复平静后,凶手又返
回作案。当她又叫喊时,附近的住户又打开了电灯,凶手又逃跑了。当她认为已经无事
,回到自己家上楼时,凶手又一次出现在她面前,将她杀死在楼梯上。在这个过程中,
尽管她大声呼救,她的邻居中至少有38位到窗前观看,但无一人来救她,甚至无一人打
电话报警。这件事引起纽约社会的轰动,也引起了社会心理学工作者的重视和思考。人
们把这种众多的旁观者见死不救的现象称为责任分散效应。
对于责任分散效应形成的原因,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调查,结果发现:这种现
象不能仅仅说是众人的冷酷无情,或道德日益沦丧的表现。因为在不同的场合,人们的
援助行为确实是不同的。当一个人遇到紧急情境时,如果只有他一个人能提供帮助,他
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对受难者给予帮助。如果他见死不救会产生罪恶感、内疚
感,这需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价。而如果有许多人在场的话,帮助求助者的责任就由大
家来分担,造成责任分散,每个人分担的责任很少,旁观者甚至可能连他自己的那一份
责任也意识不到,从而产生一种“我不去救,由别人去救”的心理,造成“集体冷漠”
的局面。如何打破这种局面,这是心理学家正在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帕金森定律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诺斯古德·帕金森通过长期调查研究,写出一本名叫《帕金森定律》
的书。他在书中阐述了机构人员膨胀的原因及后果: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条出
路,第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第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
第三是任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这第一条路是万万走不得的,因为那样会
丧失许多权利;第二条路也不能走,因为那个能干的人会成为自己的对手;看来只有第
三条路最适宜。于是,两个平庸的助手分担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则高高在上发号施令,
他们不会对自己的权利构成威胁。两个助手既然无能,他们就上行下效,再为自己找两
个更加无能的助手。如此类推,就形成了一个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相互扯皮,效率低
下的领导体系。
晕轮效应
俄国著名的大文豪普希金曾因晕轮效应的作用吃了大苦头。他狂热地爱上了被称为“莫
斯科第一美人”的娜坦丽,并且和她结了婚。娜坦丽容貌惊人,但与普希金志不同道不
合。当普希金每次把写好的诗读给她听时。她总是捂着耳朵说:“不要听!不要听!”
相反,她总是要普希金陪她游乐,出席一些豪华的晚会、舞会,普希金为此丢下创作,
弄得债台高筑,最后还为她决斗而死,使一颗文学巨星过早地陨落。在普希金看来,一
个漂亮的女人也必然有非凡的智慧和高贵的品格,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种现象被称为
晕轮效应。
所谓晕轮效应,就是在人际交往中,人身上表现出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掩盖了其他特征
,从而造成人际认知的障碍。在日常生活中,“晕轮效应”往往在悄悄地影响着我们对
别人的认知和评价。比如有的老年人对青年人的个别缺点,或衣着打扮、生活习惯看不
顺眼,就认为他们一定没出息;有的青年人由于倾慕朋友的某一可爱之处,就会把他看
得处处可爱,真所谓“一俊遮百丑”。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主观心理臆测,其错
误在于:第一,它容易抓住事物的个别特征,习惯以个别推及一般,就像盲人摸象一样
,以点代面;第二,它把并无内在联系的一些个性或外貌特征联系在一起,断言有这种
特征必然会有另一种特征;第三,它说好就全都肯定,说坏就全部否定,这是一种受主
观偏见支配的绝对化倾向。总之,晕轮效应是人际交往中对人的心理影响很大的认知障
碍,我们在交往中要尽量地避免和克服晕轮效应的副作用。
霍桑效应(Hawthorne effect)
心理学上的一种实验者效应。20世纪20-30年代,美国研究人员在芝加哥西方电力公司
霍桑工厂进行的工作条件、社会因素和生产效益关系实验中发现了实验者效应,称霍桑
效应。
实验的第一阶段是从1924年11月开始的工作条件和生产效益的关系,设为实验组和控制
组。结果不管增加或控制照明度,实验组产量都上升,而且照明度不变的控制组产量也
增加。另外,有试验了工资报酬、工间休息时间、每日工作长度和每周工作天数等因素
,也看不出这些工作条件对生产效益有何直接影响。第二阶段的试验是由美国哈佛大学
教授梅奥领导的,着重研究社会因素与生产效率的关系,结果发现生产效率的提高主要
是由于被实验者在精神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参加试验的工人被置于专门的实验室并
由研究人员领导,其社会状况发生了变化,受到各方面的关注,从而形成了参与试验的
感觉,觉得自己是公司中重要的一部分,从而使工人从社会角度方面被激励,促进产量
上升。
这个效应告诉我们,当同学或自己受到公众的关注或注视时,学习和交往的效率就会大
大增加。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明白什么样的行为才是同学
和老师所接受和赞赏的,我们只有在生活和学习中不断地增加自己的良好行为,才可能
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赞赏,也才可能让我们的学习不断进步,充满自信!
习得性无助实验
习得性无助效应最早有奥弗米尔和西里格曼发现,后来在动物和人类研究中被广泛探讨
。简单地说,很多实验表明,经过训练,狗可以越过屏障或从事其他的行为来逃避实验
者加于它的电击。但是,如果狗以前受到不可预期(不知道什么时候到来)且不可控制
的电击(如电击的中断与否不依赖于狗的行为),当狗后来有机会逃离电击时,他们也
变得无力逃离。而且,狗还表现出其他方面的缺陷,如感到沮丧和压抑,主动性降低等
等。
狗之所以表现出这种状况,是由于在实验的早期学到了一种无助感。也就是说,它们认
识到自己无论做什么都不能控制电击的终止。在每次实验中,电击终止都是在实验者掌
控之下的,而狗会认识到自己没有能力改变这种外界的控制,从而学到了一种无助感。
人如果产生了习得性无助,就成为了一种深深的绝望和悲哀。因此,我们在学习和生活
中应把自己的眼光在开阔一点,看到事件背后的真正的决定因素,不要使我们自己陷入
绝望。
证人的记忆
证人,在我们的认识里,通常都是提供一些客观的证据的人,就是把自己亲眼看到、亲
耳听到的东西如实地讲出来的人。然而,心理学研究证明,很多证人提供的证词都不太
准确,或者说是具有个人倾向性,带着个人的观点和意识。
证人对他们的证词的信心并不能决定他们证词的准确性,这一研究结果令人感到惊讶。
心理学家珀费可特和豪林斯决定对这一结论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为了考察证人的证词是
否有特别的东西,他们将证人的记忆与对一般知识的记忆进行了比较。
他们让被试看一个简短的录象,是关于一个女孩被绑架的案件。第二天,让被试回答一
些有关录象里内容的问题,并要求他们说出对自己回答的信心程度,然后做再认记忆测
验。接下来,使用同样的方法,内容是从百科全书和通俗读物中选出的一般知识问题。
和以前发生的一样,珀费可特和豪林斯也发现,在证人回忆的精确性上,那些对自己的
回答信心十足的人实际上并不比那些没信心的人更高明,但对于一般知识来说,情况就
不是这样,信心高的人回忆成绩比信心不足的人好得多。
人们对于自己在一般知识上的优势与弱势有自知之明。因此,倾向于修改他们对于信心
量表的测验结果。一般知识是一个数据库,在个体之间是共享的,它有公认的正确答案
,被试可以自己去衡量。例如,人们会知道自己在体育问题上是否比别人更好或更差一
点。但是,目击的事件不受这种自知之明的影响。例如,从总体上讲,他们不大可能知
道自己比别人在记忆事件中的参与者头发颜色方面更好或更差。
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等人于1968年做过一个著名实验。他们到一所小学,在一至六年
级各选三个班的儿童进行煞有介事的“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然后实验者将认为有“
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教师。其实,这个名单并不是根据测验结果确定的,而
是随机抽取的。它是以“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从而调动了教师对名单上的学生的
某种期待心理。8个月后,再次智能测验的结果发现,名单上的学生的成绩普遍提高,
教师也给了他们良好的品行评语。这个实验取得了奇迹般的效果,人们把这种通过教师
对学生心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取得教师所期望的进步的现象,称为“罗森
塔尔效应”,习惯上也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塞浦路斯国王
,他对一尊少女塑像产生爱慕之情,他的热望最终使这尊雕像变为一个真人,两人相爱
结合)。
教育实践也表明:如果教师喜爱某些学生,对他们会抱有较高期望,经过一段时间,学
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爱护和鼓励;常常以积极态度对待老师、对待学习以及对待自己
的行为,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诱发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激情,这些学生常
常会取得老师所期望的进步。相反,那些受到老师忽视、歧视的学生,久而久之会从教
师的言谈、举止、表情中感受到教师的“偏心”,也会以消极的态度对待老师、对待自
己的学习,不理会或拒绝听从老师的要求;这些学生常常会一天天变坏,最后沦为社会
的不良分子。尽管有些例外,但大趋势却是如此,同时这也给教师敲响了警钟。
虚假同感偏差(false consensus bias)
我们通常都会相信,我们的爱好与大多数人是一样的。如果你喜欢玩电脑游戏,那么就
有可能高估喜欢电脑游戏的人数。你也通常会高估给自己喜欢的同学投票的人数,高估
自己在群体中的威信与领导能力等等。你的这种高估与你的行为及态度有相同特点的人
数的倾向性就叫做“虚假同感偏差”。有些因素会影响你的这种虚假同感偏差强度:
(1)当外部的归因强于内部归因时;
(2)当前的行为或事件对某人非常重要时;
(3)当你对自己的观点非常确定或坚信时;
(4)当你的地位或正常生活和学习受到某种威胁时;
(5)当涉及到某种积极的品质或个性时;
(6)当你将其他人看成与自己是相似时。
踢猫效应:
不对下属发泄自己的不满,避免泄愤连锁反应
人的不满情学和糟糕心情,一般会沿着等级和强弱组成的社会关系链条依次传递,由金
字塔尖一直扩散到最底层,无处发泄的最小的那一个元素,则成为最终的受害者。
一般而言,人的情绪会受到环境以及一些偶然因素的影响,当一个人的情绪变坏时,潜
意识会驱使他选择下属或无法还击的弱者发泄。受到上司或者强者情绪攻击的人又回去
寻找自己的出气筒。这样就会形成一条清晰的愤怒传递链条,最终的承受者,即“猫”
,是最弱小的群体,也是受气最多的群体,因为也许会有多个渠道的怒气传递到他这里
来。
安慰剂效应
名伪药效应、假药效应、代设剂效应(英文:Placebo Effect,源自拉丁文placebo解
“我将安慰”)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
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有人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人类生理反应,但亦有人认为
这是医学实验设计所产生的错觉。这个现象无论是否真的存在,科学家至令仍未能完全
理解
一个性质完全相反的效应亦同时存在——反安慰剂效应 :病人不相信治疗有效,可能
会令病情恶化。反安慰剂效应可以使用检测安慰剂效应相同的方法检测出来。例如一组
服用无效药物的对照群组,会出现病情恶化的现象。这个现象相信是由于接受药物的人
士对于药物的效力抱有负面的态度,因而抵销了安慰剂效应,出现了反安慰剂效应。这
个效应并不是由所服用的药物引起,而是基于病人心理上对康复的期望。
垃圾桶理论
荷兰有一个城市为解决垃圾问题而购置了垃圾桶,但由于人们不愿意使用垃圾桶,乱扔
垃圾现象仍十分严重。该市卫生机关为此提出了许多解决办法。第一个方法是:把对乱
扔垃圾的人的罚金从25元提高到50元。实施后,收效甚微。第二个方法是:增加街道巡
逻人员的人数,成效亦不显著。后来,有人在垃圾桶上出主意:设计了一个电动垃圾桶
,桶上装有一个感应器,每当垃圾丢进桶内,感应器就有反应而启动录音机,播出一则
故事或笑话,其内容还每两周换一次。这个设计大受欢迎,结果所有的人不论距离远近
,都把垃圾丢进垃圾桶里,城市因而变得清洁起来。
在垃圾桶上安装感应式录音机,丢垃圾进去播出一则故事或笑话,效果远比那些惩罚手
段好得多,既省钱,又不会让人们感到厌恶。同样,要解决员工在工作期间偷懒的问题
,用监管和处罚的手段实际上也是很难奏效的,因为员工的工作成效主要还是要靠其用
心努力。
最高气温效应
每天最热总是下午2时左右,我们总认为这个时候太阳最厉害,其实这时的太阳早已偏
西,不再是供给最大热量的时候了。此时气温之所以最高,不过是源于此前的热量积累
。效应的启示 ==
现实中因为缺乏这种判断——一种未雨绸缪的认识,从而使一个又一个企业管理者败走
麦城的,为数实在不少。因为在企业虎虎有生气、效益直线上升的当口,管理者最容易
被那种热火朝天的景象挡住识别的慧眼。
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可以不拥有渊博的知识,可以不是善于煽情的鼓动家,甚至可以连
超常的勤奋都没有,但他一定要有敏锐的头脑和活跃的思维,能够捕捉坏苗头、发现新
苗头和催生新苗头。
墨菲定律(Murphy’s Law)
“墨菲定律”(Murphy’s Law)亦称莫非定律、莫非定理、或摩菲定理,是西方世界
常用的俚语。
“墨菲定律”:事情如果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比如你
衣袋里有两把钥匙,一把是你房间的,一把是汽车的,如果你现在想拿出车钥匙,会发
生什么?是的,你往往是拿出了房间钥匙。
这就是著名的“墨菲定律”。
经过多年,这一“定律”逐渐进入习语范畴,其内涵被赋予无穷的创意,出现了众多的
变体,“如果坏事有可能发生,不管这种可能性多么小,它总会发生,并引起最大可能
的损失”、“If anything can go wrong, it will.(会出错的,终将会出错)”、“
笑一笑,明天未必比今天好。”“东西越好,越不中用”、“别试图教猪唱歌,这样不
但不会有结果,还会惹猪不高兴!”
“墨菲定律”的原话是这样说的:If there are two or more ways to do something,
and one of those ways can result in a catastrophe, then someone will do it.
(如果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选择,而其中一种将导致灾难,则必定有人会作出这种选择
。)
根据“墨菲定律”,一、任何事都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二、所有的事都会比你预
计的时间长;三、会出错的事总会出错;四,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
可能发生。
近半个世纪以来,“墨菲定律”曾经搅得世界人心神不宁,它提醒我们:我们解决问题
的手段越高明,我们将要面临的麻烦就越严重。事故照旧还会发生,永远会发生。“墨
菲定律”忠告人们:面对人类的自身缺陷,我们最好还是想得更周到、全面一些,采取
多种保险措施,防止偶然发生的人为失误导致灾难和损失。归根到底,“错误”与我们
一样,都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狂妄自大只会使用使我们自讨苦吃,我们必须学会如何
接受错误,并不断从中学习。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如果在街上准备拦一辆车去赴一个时间紧迫的约会,你会发现街
上所有的出租车不是有客就是根本不搭理你,而当你不需要租车的时候,却发现有很多
空车在你周围游弋,只待你的一扬手,车随时就停在你的面前。如果一个月前在浴室打
碎镜子,尽管仔细检查和冲刷,也不敢光着脚走路,等过了一段时间确定没有危险了,
不幸的事还是照样发生,你还是被碎玻璃扎了脚。如果你把一片干面包掉在你的新地毯
上,它两面都可能着地。但你把一片一面涂有果酱的面包掉在新地毯上,常常是有果酱
的那面朝下。
“墨菲定律”告诉我们,容易犯错误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弱点,不论科技多发达,事故都
会发生。而且我们解决问题的手段越高明,面临的麻烦就越严重。所以,我们在事前应
该是尽可能想得周到、全面一些,如果真的发生不幸或者损失,就笑着应对吧,关键在
于总结所犯的错误,而不是企图掩盖它。
牢骚效应:
凡是公司中有对工作发牢骚的人,那家公司或老板一定比没有这种人或有这种人而把牢
骚埋在肚子里的公司要成功的多 |
n****g 发帖数: 14743 | 2 很有学术味道
【在 m**d 的大作中提到】 : 蝴蝶效应: : 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一个名叫洛伦兹的气象学家在解释空气系统理论时说,亚马逊雨 : 林一只蝴蝶翅膀偶尔振动,也许两周后就会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 蝴蝶效应是说,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 : 的差别。有些小事可以糊涂,有些小事如经系统放大,则对一个组织、一个国家来说是 : 很重要的,就不能糊涂。 : 鳄鱼法则: : 其原意是假定一只鳄鱼咬住你的脚,如果你用手去试图挣脱你的脚,鳄鱼便会同时咬住 : 你的脚与手。你愈挣扎,就被咬住得越多。所以,万一鳄鱼咬住你的脚,你唯一的办法 : 就是牺牲一只脚。
|
H******7 发帖数: 34403 | |
J*****n 发帖数: 4859 | 4 Also, we have 20-80 rules.
80% programmers thought their programming skills are of top 20%. |
H******7 发帖数: 34403 | 5 本版80%的笑话是由20%的ID发的
【在 J*****n 的大作中提到】 : Also, we have 20-80 rules. : 80% programmers thought their programming skills are of top 20%.
|
m********l 发帖数: 6748 | 6 鲇鱼效应:
沙丁鱼加速游动,消耗更多氧气,于是死亡率升高,死亡数目到了一个临界点后,剩余
的沙丁鱼有了足够多的氧气,到底能活下多少,需要再扔几条鲇鱼试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