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o**********e 发帖数: 18403 | 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Shanghai 讨论区 】
发信人: haiya (haiya), 信区: Shanghai
标 题: [转载] 陶朱公
发信站: The unknown SPACE (Thu Jun 5 21:45:28 2003), WWW转贴
【 以下文字转载自 Literature 讨论区,原文如下 】
发信人: haiya (haiya),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陶朱公
发信站: The unknown SPACE (Thu Jun 5 21:45:17 2003) WWW-POST
陶朱公有四个名字,其中最煊赫的一个就是范蠡。他是楚国人,
原名范伯,以越国大夫文种的引荐,事越王勾践为臣,奉计然
为师----计然本姓辛,字文子,先世为晋国的望族。他是个重
视自然环境的经济学家,著有《内经》及《万物录》,都已失
传。......
越王勾践是个可与共患难,不可共安乐的人。灭吴称霸,竞杀文种。
范蠡看出情势不妙,暗暗作了准备,然后上书告退,勾践果然不允,
于是范蠡携带珍宝珠玉,与他的家人门客,悄然乘扁舟出海北上。
相传西施是跟着范蠡一起走的。
......
陶朱公范蠡早达,在他由楚到越时,估计是在20岁左右,周元王四
年,越国灭吴,共22年,范蠡大概42岁,在海滨从事盐业,假定大
概8年,则迁居定陶,变为陶朱公时,大约50岁。
那时他已经有了两个儿子,大儿子是他从事盐业时的主要助手,除
知创业维艰,是个守成之子。在定陶,陶朱公又生了一个儿子----
如果说西施确是相从范蠡,扁舟出海,那么这个老幺,可能就是西
施的儿子。等他成人,大概在陶朱公70岁以后,他家遭遇了一件大
不幸之事。
这大不幸之事,是朱家的老二,在楚国杀了人,被捕下狱。消息传
来,家人亲友,大为焦急,自然要设法营救。
“杀人偿命,理所当然。”陶朱公说,“不过,有这么一句话,千
金之子,不死于市,我先派人去看了再说。”
“死于市”者,即所谓“弃市”,自春秋战国,直到清末,受死刑
的犯人,都在闹市处决。陶朱公的意思是表示,只要不是明正典刑
的“弃市”,家族的名誉,稍得保全,其他皆非所求。当然,这是
说得冠冕堂皇,他心里何尝不思救老二一条命?只是惯于用这样的
口吻而已。
经过深切的考虑,他决定派老三到出国去活动。对于这个决定,他
周围的人无不感到意外,因为老三不独少不更事,而且是个花花公
子,一天到晚,斗鸡走狗,只会挥霍享乐,不务正业。这样一个人,
居然赋予救人性命的重任,不太荒谬了吗?
陶朱公不理他们,只管自己调度了一千镒黄金,秘密包装妥当,载
在一辆牛车,叫老三悄悄出发。就在这时候,老大赶到了,自告奋
勇要代替老三到楚国,陶朱公说什么也不许。
于是老大大闹,他说:“长子称为家督,老二出了事,当然应该我
去想办法营救。现在派了老三去,明明是说我无用,我怎么还能做
人?只要老三一走,我就自杀。”
在那个时代,不以为自杀是弱者的行为,而是一种解决难题的最后
手段,为了明志,为了表示决心、或者为了抗议,往往出以自杀的
决绝态度。说了自杀,一定自杀,决非虚言恫吓。
这一下陶朱公不能不考虑了。他的妻子----可能是西施也劝他:“
你要叫老三去,未见得一定能救得了老二,可是这里倒先死了一个
儿子。这笔账怎么算?”
陶朱公想想她的话不错,无可奈何,答应了老大的要求。
于是他写好一封信,把老大找了来,极郑重地嘱咐:“我在楚国有
个好朋友,姓庄,你到了那里就去见庄生,把我的信还有金子都交
给他。你听他的,他叫你如何便如何,千万不可以跟他争什么!”
老大连声答应----他也是四五十岁的人了,自己有自己的打算。这
时他已接管了他父亲的许多事业,为了维护他的家督的地位,楚国
之行他必须力争。既争到了手,此行又不许失败,才能不为人所轻,
所以他自己额外又带了一大笔钱,以防万一。
......
到了楚国,打听得庄生的住处,朱老大驱车到门前一看,心里便打
了个问号。庄生家住城外,蓬门荜窦,其穷无比。看他的身份,不
象是可以托以重任的。
不过父命难违,他还是叩门请见,说明来意,呈上了书信和黄金。
庄生看完了信说:“好!我知道了。你赶快回去!千万不要在楚国
停留。将来令弟出了狱,你也不必问他,是怎么样才能出狱的。”
朱老大表面答应,心里另外打了主意。他认为庄生不可靠,私下留
在楚国,用自己的钱,另走门路,结交楚王左右的贵人,希望把老
二救出来。
这是把庄生完全看错了!庄生虽穷,但在楚国的地位很高,楚王遵
之为师。因为他清廉正直。收下了朱老大送来的金子,他告诉他的
妻子说:“这是陶朱公为了救他的儿子送来的礼。我如果不收,人
家一定以为我不肯帮忙,所以暂时收下来,好让朱老大放心。这金
子你不要动,事成以后,我要还给他的。”
说了这话,他开始设计营救朱老二的方法,这自然要一段时间,而
朱老大看看没有动静,怀疑越深,认定了庄生不可能有什么作为。
庄生是在等机会,到有一天他认为时机适当了,特地进宫见楚王,
“大王!”他说:“臣夜观星象,有一颗星,将临楚野,有害于楚。”
“啊呀!”楚王大惊:“那怎么办呢?”
庄生从容答道:“唯有行善政可以免受其害。”
不等他的话说完,楚王就说:“我知道了!庄先生,我马上就下命令。”
在当时的朝野来看,最大的善政,莫如刑恤。
......
朱老大所结交的那些贵人,得到消息,来向他道贺:“恭喜,恭喜!
吾王即将大赦,令弟可以无罪了。”
......
朱老大心里在想,老二运气好,适逢楚王大赦。庄生一点力量没有
尽到,白白送他一千镒金子,这不太冤枉了吗?
越想越心疼,他便跑了去看庄生。庄生一看是他,大惊失色,“怎
么?”他问:“你还没有回去啊?”
“是的。”朱老大振振有词地说,“舍弟生死未卜,我怎么能回去
呢?现在好了,大王大赦,我可以放心回去了,今天特地来辞行。”
哪里是来辞行,是舍不得他的金子!庄生懂得他的来意,手往里一
指:“你自己进去吧,把你的金子拿了走。”
朱老大老实不客气,走到庄生的内室,收回了那一千镒金子,告辞
而去。
庄生发觉事态严重了!朱老二一条命要断送在他老兄手里了!
庄生在楚国是一位真正的“社会贤达”,他没有政治野心,没有权
利欲望,但有非常强烈的荣誉感。他能获得楚国朝野的信任和尊敬,
完全是因为他清廉正直,大公无私,岂仅不收红包,并且不讲交情。
在楚王面前,他有足够的力量,可以把一个应判死刑的人救出来,
但是救那个人必须处于“无私”的动机,否则,清誉毁于一旦,便
无法再受人的信任和尊敬了。
因此,当他一收到陶朱公的信,便已定下了从“整批交易”中把朱
老二夹带出来的原则。这件事要做得一点不落痕迹,必须取得朱老
大的充分合作。因为可以想象得到,由于陶朱公在海内的地位,他
的儿子杀了人,自然是一条很重要的社会新闻,大家都在注视它的
后果,倘或看到朱老大出现在楚国,自然而然会想到他是来营救他
的弟弟。假如再发现他曾拜访庄生,则又可知,一定是走庄生的门
路。此所以庄生叫他立即离开楚国,同时将来等朱老二出狱,也不
要去追问究竟。
哪知朱老大竞是陶朱公的一个“犬子”,不独丝毫不懂这些微妙的
道理,而且也违背了他父亲叫他绝对尊重庄生的训诫。庄生心想,
这个人是个半吊子,他在楚国这么多天,自然有朋友往来,自然已
经把此行的目的,告诉了他的朋友,说不定连陶朱公致书赠金的事,
都已泄漏。金子固然已经退了出去,但到底已在自己家里摆了几天,
心迹难明,嫌疑莫释。至于楚王的大赦,将来一定会有人知道,是
出于什么人的建议?而所谓某星将临于楚野,于楚不利,一定也有
懂天文的人指出,根本是胡说八道。这些事实加在一起,任何人都
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庄生托言星象而劝王大赦,无非是受了陶
朱公的贿赂,要救他的儿子而已!
这一来,个人的毁誉还是小事,权威一失,发言不生作用,将来再
也不能劝楚王行善政了,也无法救一个真正受了冤屈的人了!基于
这样的一种视天下事如家事,作为一个国士所应有的责任感,他必
须挽救自己在楚国的发言地位。
于是他立即进宫去见楚王:“臣前言星象之事,大王垂谕,说要行
善政以谢上苍-----”
“是啊!”楚王达道:“昨天黄昏,我已下令,准备大赦。”
“大王可知道路籍籍,谣言甚盛?”
“什么谣言?”
“说定陶富翁朱公的儿子,在楚杀人,囚于狱中,尚未定罪,他家
派人用巨金贿赂大王左右----所以,大王不是为怜恤楚国的百姓而
大赦,大赦只是为了陶朱公的儿子!”
楚王一听这话,勃然大怒,他说:“寡人虽不德,亦何致于如此势
利,特为朱公之子,施此恩惠?既然外面有这话,你看我处置!”
......于是千金之子,竞死于市......
朱老大还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唯有买棺收尸,带着那一千镒失而
复得的金子,盘柩回乡。
......
等老大细说了在楚国的经过,陶朱公笑了,他对亲友这样说:“我
早就晓得,老二一条命,一定要送在老大手里。他不是不友爱,没
有尽到力量。其中有个道理,老大是跟我一起在海边吃过苦的,深
知谋生不易,物力维艰,所以把钱看得重,舍不得白白送给人家。
老三就不同了,一生下来就见我富,要什么有什么,根本就不知道
钱是从什么地方来的,于是挥金如土,毫不心疼。我本来要派他去
楚国,就因为他不在乎钱,送掉了就送掉了,万万不会再去回想一
下,这笔钱送得值不值?这一点,老大无论如何做不到,所以老二
非死不可。”......
察理至明,料事如见,能够坦然承受打击,这些都是陶朱公所以能
成为一个大企业家的主要原因。......
当然,庄生所用的方法,至少在原则上,陶朱公已经料定。可是他
不能跟他的儿子说破,因为在那个时代,最重“朋友”这一伦,从
事一项秘密工作所取得的高度默契,真是“天知、地知、你知、我
知”,虽亲如父母妻子,亦不可泄漏,这是朋友相交到了某一个阶
段,所必须严守不渝的一条规律----因为如此,所以“得一知己,
可以死而无憾。”
......
...... | z********8 发帖数: 172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