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F********l 发帖数: 208 | 1 1956年4月,三门峡工地已开始施工准备。1957年初苏联提出三门峡水利枢纽初步设
计。同年2月,国家建设委员会在北京组织了初步设计审查。苏联派全苏水电设计总院总
工程师华西连科和本枢纽设总柯洛略夫等21人参加,我国则由有关部、委及各大学、科研
单位专家140余人参加。分水利动能、水工、施工、机电四个专业组进行。2月底完成并报
国务院审批。会议基本同意初步设计内容,即正常高水位360米,蓄水拦沙,千年洪水下
泄量小于6000立方米每秒,灌溉4000万亩,装机110万千瓦。但对正常高水位、泥沙和移
民问题有不同意见,惟未影响成议,故4月13日三门峡工程正式开工。
初步设计审查后,有较多的反响。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初步设计将三门峡枢纽的正
常高水位,由技经报告时的350米提到360米,淹没田地由225万亩增到350万亩,迁移人口
由58.4万人增到89.0万人。其中大部分在陕西,故反应强烈。朱德副主席及李富春、薄一
波副总理去陕西时,中共陕西省委对此提出了降低的意见。二是清华大学教授黄万里于19
56年5月向黄河规划委员会提出水位通过经济核算,可以降低,并建议留大底孔冲沙出 | F********l 发帖数: 208 | 2 1956年4月,三门峡工地已开始施工准备。1957年初苏联提出三门峡水利枢纽初步设
计。同年2月,国家建设委员会在北京组织了初步设计审查。苏联派全苏水电设计总院总
工程师华西连科和本枢纽设总柯洛略夫等21人参加,我国则由有关部、委及各大学、科研
单位专家140余人参加。分水利动能、水工、施工、机电四个专业组进行。2月底完成并报
国务院审批。会议基本同意初步设计内容,即正常高水位360米,蓄水拦沙,千年洪水下
泄量小于6000立方米每秒,灌溉4000万亩,装机110万千瓦。但对正常高水位、泥沙和移
民问题有不同意见,惟未影响成议,故4月13日三门峡工程正式开工。
初步设计审查后,有较多的反响。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初步设计将三门峡枢纽的正
常高水位,由技经报告时的350米提到360米,淹没田地由225万亩增到350万亩,迁移人口
由58.4万人增到89.0万人。其中大部分在陕西,故反应强烈。朱德副主席及李富春、薄一
波副总理去陕西时,中共陕西省委对此提出了降低的意见。二是清华大学教授黄万里于19
56年5月向黄河规划委员会提出水位通过经济核算,可以降低,并建议留大底孔冲沙出库
。水电建设总局青年技术员温善章于1956年12月及1957年3月上书水利部、国务院,认为
三门峡枢纽应以拦拱排沙为主,正常高水位335米已足。周总理对此极为重视,指示水利
部请各方面专家认真讨论,以期正确解决。
1957年6月中旬,水利部召开了三门1峡枢纽讨论会,讨论正常高水位及运用方式,参
加会议的有水利部、电力部、清华大学、武汉水利学院、天津大学、三门峡工程局以及有
关省水利厅的专家、教授共50余人。会议由水利部副部长张含英主持,在苏联参加黄河三
门峡工程设计的沈祟刚介绍了初设和实验情况。会上温善章、叶永毅等提出了建议方案,
其主要论点是:1、水库任务以防洪为主,照顾发电、灌溉和航运;2、水库运用原则为拦
洪排沙,不调节径流,汛期敞泄,汛后蓄水,供兴利用;3、水库设计水位为336至337米
,库容110至120亿立方米,可满足20年内防洪淤沙、1500至2000万亩灌溉、25至30万千瓦
装机发电之用;4、混凝土工程量100至120万立方米,迁人15万以下,淹地50万亩以下,
造价4.5亿元,此较360设计方案分别少70万人、250万亩、12亿元;5、关中平原土地资源
宝贵,将来可能比动力还缺乏;6、拦河坝底孔高程280米,库水位310米时泄量6000立方
米每秒,汛期中可有88%泥沙排出库外。
陕西代表介绍了陕西耕地的85%是山地,平原只有1000多万亩。而水库淹没的多为平
原高产区,其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00人[全省的人口密度乎均每平方公里82人),故迁移
不单是经济问题,而且是政治问题。拿迁移七八十万人口的代价换来一个寿命只有50至70
年的泥沙库,群众很难通过。
由于建议和原设计的蓄水拦沙原则截然相反,争论很激烈。经分组讨论后,大多数意
见是维持原设计方案,仅建议分期拾高水位,以缓和移民和泥沙问题,并否定了拦洪排沙
方案。其主要理由是:
1、水库排沙在技术上尚未很好解决,根据苏联专家列维的计算和实验,排出不多。
国外河工专家的固槽输沙理论能否适用也待研究。输出之沙仍将造成下游河床的淤积,未
能消除形成黄河水忌的根本原因,事实上没有解决防洪问题。
2、未能解决工农业发展迫切要求的综合利用问题。黄河下游农田亟需灌溉,如汛期
停灌,减产很大。且此区域生产配置是以三门峡水电为基础的,如只季节性发电,将影响
工业布局。
3、三门峡是黄河上仅有的三个超百亿立方米水库之一,自然条件优越。其运用将影
响上下游梯级效益。如只用于拦洪排沙,则大材小用,宜另选坝址。
同年7月,水利部将上述情况报告了周恩来和李富春。黄规会则致电苏联电站部暂缓
进行技术设计。
当时三门峡工地已开挖土石方500余万立方米,按高程360米方案浇筑的混凝土已3万
立方米,施工人员达万余人,干劲很大,急切要求尽早将方案定下来。
于是周恩来于1958年4月亲自到三门峡工程局召开现场会,参加者有陕、豫、晋等省
和水电部、黄委会、三门峡工程局的负责同志及有关专家。陕西省估计水土保持速度可以
加快,希望降低坝高和正常高水位。水电部、黄委会、工程局则希望维持原设计。周总理
在倾听各方面意见后,在总结中确定了几项原则:(1)三门峡工程以防洪为主,综合利用
为辅助;(2)上下游兼顾,确保西安,确保下游;(3)不能孤立地解决三门峡问题,要同时
进行水土保持、整治河道和兴建干支流水库;(4)从全局考虑,留有余地,争取降低泄水
孔底槛高程和适当估计水土保持减沙效益。特别是对某些把水土保持效益估计过高者,当
场泼了冷水说:“如果我估计保守了,我甘愿作愉快的右派。”这些原则,不仅对三门峡
,而且对黄河的规划,不仅当时,而且尔后均是有指导意义的。
同年6月,周总理又一次召集有关省的领导人交换意见。水电部中共党组据以写成《
关于黄河规划和三门峡工程问题的报告》,作为中共八大二次会议的参考文件印发。最后
明确:三门峡大坝正常高水位按360米设计,而350米施工,1967年前最高运用水位不超过
340米,死水位降至325米(原设计335米),泄水孔底槛高程降至300米(原设计320米),坝
顶高程353米。
同年10月,周总理再次在三门峡召开有关部、省领导人参加现场会,确定1960年汛前
移民高程度为335米(相当遭遇千年一遇洪水的库水高程),最高拦洪水位不超过333米(略
高于遭遇二百年一遇洪水的库水位332.5米)。
根据以上要求,苏联列宁格勒水电设计分院于1959年底完成了技术设计。三门峡工程
局据以施工,于1961年4月大坝到顶,主体工程竣工,完成了现在见到的工程面貌。
蓄水拦沙和拦洪排沙的论争,历时一年半。有关领导和专家,对于水库运用方式、泥
沙、移民、水土保持、水库浸没以及下游河道变迁和治导等问题的历史及预测,作到了当
时水平所能达到的深度。特别是周思来总理在设计即定,并已在施工的情况下,指示水利
部组织讨论温善章等的建议,且两下工地主持会议,这种虚怀若谷,至今犹为人乐道。
应该说以后发生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是触及到了的。遗憾的是尔后经历了两个有影
响的历史阶段,一个是“大跃进”,一个是三年困难时期,前者使某些措施简单化,后者
又使若干决策力不从心。例如水库移民费用减少、三大规划未能深入等等,这又是在评价
整个三门峡建设(包括改建)工程中所不能忽视的历史因素。
(作者赵之蔺,北京市人,1927年生,北京大学毕业,建国后任水利部高级工程师,参加
三门峡工程的规划、设计和施工。本文写于1989年,原载于《黄河史志资料》1989年第4
期,本帖摘录于《河南文史资料 1992年第1辑 总第41辑》)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