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History版 - 中国货币史和“白银纠缠”
相关主题
姚会元:论南京国民政府法币改革成功的原因简单说说宋的户籍制度及其他
民国黄金十年被狙击,货币升值,出口下降被瘟疫灭亡的明朝
晚清财政收入和结构变化表米空军在战场上更安全
讨论下甲午时期日元的价值中国从封建王朝起就迈入法制国家
从历史上看比特币不会成为真正的货币,只是投机和洗钱的工具评黄仁宇《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
请教:黄金为什么能作为储存货币?解密古代女子初夜如何度过 z
历史上的金银比价为什么元可以灭宋?
中国古代的货币制度是什么样的?有央行和财政部吗?大宋最后的灭亡 (4)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白银话题: 货币话题: 中国话题: 经济话题: 比价
进入History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P****R
发帖数: 22479
1
朱嘉明:中国货币史和“白银纠缠” —— 《白银帝国:一部新的中国货币史》序
源远流长的中国货币史,是一种超级复杂系统,包含着众多子系统和因子。其中,白银
自始至终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存在着一种与物理世界的“量子纠缠”类似的“白银
纠缠”。这里所说的“白银纠缠”包含两个含义:离开白银货币,中国货币历史根本无
法书写;而没有对中国货币经济历史的整体性把握,白银货币也绝无说清楚的可能。徐
瑾女士所撰写出的《白银帝国 — 一部新的中国货币史》,其中考察从960年建立的宋
朝至1930年代的中华民国,时间跨度长达1000余年细密经纬货币史,并描述和诠释了其
中那根连绵不绝、隐匿无比和充满“纠缠”和“纠结”的“银线”。
(1)“白银纠缠”发端于何时?
中国自战国到两汉,大体以黄金为计算标准。究竟白银货币在何时开始成为其中的重要
子系统,或者主要的因子,并没定论。据彭信威先生的《中国货币史》:“一直到元末
,白银还算不成十足的货币”。彭信威先生这样的结论,显然基于白银在货币体系的比
重或者权重。
宋代相比较于之前的历朝历代,发生了人口革命、商业革命、交通革命、农业革命、手
工业革命和都市革命,以致被中外史学家认为从古代历史向近代历史转型的分水岭。所
以,相比较唐代,宋代的货币需求发生了“爆炸性”增长。所以,任何单一的货币形态
都难以满足,导致了宋代货币经济体系的高度繁杂性,及各类金属货币和各种纸币同时
和交叉并存。其中的金属货币有铜钱、铁钱、和贵金属的金与银;纸币至少有全国性影
响的交子、钱引、关子、会子,还有诸多的区域性和地方性的纸币。国内不同区域的货
币需要交换。
还要注意到,宋代属于开放经济,势必与周边国家的货币经济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关系。
虽然北方的辽国、西夏和金国,南方的东南亚诸国,都有自己钱币。然而,只有宋钱,
主要是铜钱,可以成为周边各国接受的“硬通货”。在这样的情况下,不论是宋朝疆域
之内,还是宋与周边国家之间,不同币种之间需要“汇率”,而“汇率”则需要有基准
货币,或者本位货币。例如,“交子”曾以铁钱为本位,“会子”曾以铜钱为本位。但
是,铜和铁终究属于“贱金属”,加之多次发生“钱荒”,所以,能够作为基准货币的
唯有“贵金属”。很可能因为黄金过渡稀缺,在纸币通货膨胀的压力下,相对丰裕的白
银脱颖而出,白银的地位甚至超出了黄金,且成为国内外通行的通货,似乎是一种自然
过程。徐瑾注意到了钱穆先生“宋、元两代用钞票,均有滥发之弊病”的观点,捕捉到
了一个重要的历史逻辑:“在白银作为主角最终登上中国货币舞台之前,从宋代开始曾
经有一段并不算短的纸币试验。这一宏大纸币试验构成中国金融史的转折点,甚至正是
这一试验,最终奠定了中国货币白银化的基础”,进而得出了宋代因为通货膨胀引发了
白银的崛起的结论。
在宋代,社会上到底流通着多少白银,已无从知道。但是,白银不仅已经进入普通民众
生活,而且政府岁入中钱数减少,银数增加,“用银而废钱”,已是大势所趋。对此,
当时的史书已经有了清楚记载。白银已经具备了货币职能。至于白银的来源,无非是中
国本土和国际贸易的流入,很可能后者大于前者。这样,伴随宋代白银经济的崛起,“
白银纠缠”得以发端。
这里值得提及南宋的权臣贾似道(1213-1275)。面对战争频繁,楮币贬值,物价飞涨
,国家却无力筹集粮饷,贾似道提出推行公田法,期望以此减少楮币的发行,平易物价
,解决军粮匮乏,挽救军事危机和统治危机。但是,因为官僚和地主集团的反对和腐败
的吏治,致使公田法在执行过程弊病丛生,百姓深受其害,以失败告终。自宋代以来,
主流史学界将贾似道列入导致南宋灭亡的“奸臣”。徐瑾在《白银帝国》中评价贾似道
时,写了这样一段话:“贾似道的悲剧似乎在于在一个没有彻底商业的社会推行一种不
对等的商业交易,他的公田法堪称当时的农耕文明的失败试验品;即使南宋已经属于中
国商业最为发达的时代,但在旧有权力格局和游戏规则之下,其实也并没有给他其他的
更多机会,无论是金融工具还是经济选择。”说到底,贾似道只看到了浅层的土地危机
和粮食危机,并试图用“社会主义”的办法解决,而不知道深层原因来自金融危机及其
背后的白银力量,成为了“白银纠缠”的牺牲者。
(2)“白银纠缠”和蒙古帝国的货币制度。
蒙古帝国是横跨欧亚大陆的全球帝国,没有一个基本统一的货币制度的支持是不能想象
的。在其辽阔的疆域中,不乏贵金属,特别是银矿资源和白银货币传统。被蒙古征服的
花剌子模(乌兹别克斯坦及土库曼斯坦)等中亚地区就是代表。蒙古帝国货币制度的基
本特征是以银代表的贵金属货币替代了铜和铜钱代表的贱金属货币,实现了东亚“贱金
属货币”与亚欧大陆中西段的“贵金属货币”的融合,且在融合过程中,通过可以兑现
的白银纸币,完成了从以铜钱作为计价经济向以白银作为计价经济的转型。包括元朝在
内的蒙古帝国的货币制度,通货统一于纸币是“表”,计价统一于白银是“里”。从此
,焕发了世界性的白银货币需求。世界经济历史与全球货币历史中的这个转变,长期被
低估。
作为蒙古帝国组成部分的“元朝”,不可能存在完全独立的货币经济,元代的货币经济
应该是蒙古帝国货币体系中的组成部分。元代,唯有纸币是合法通货,金银铜钱禁止使
用。但是,元代的纸币是以白银作为储备货币的,即所谓的“银钱相权”,准许民间纸
币和白银互兑。徐瑾写道:“元朝算是古代发钞的集大成者,每每被货币史学者认为占
据货币史一席之地,日本学者甚至称其为“空前绝后的货币政策”。元代不仅开创了纯
纸币流通制度,同时设定了无限法偿的先例,几乎是后世各国法币的前驱”。这样的货
币制度,需要有足够的白银储备。元代,曾经有过白银资源的黄金岁月。那时,“不仅
多数钞以银作为票面价值,本位也多与金银挂钩,民间用银亦广泛。例如元曲大师关汉
卿的作品既有提及钞,也有不少写银的地方,《窦娥冤》开篇即说“小生一贫如洗,流
落在这楚州居住。此间一个蔡婆婆,他家广有钱财,小生因无盘缠,曾借了他二十两银
子,到今本利该对还他四十两。”只是到了元代的成宗时期(1295-1307),白银准备
金枯竭,纸币方不可能再兑换为白银。此时,元代已经进入中后期,民众为了保护自身
财富,很可能最大限度地将纸币兑换为白银,导致曾经作为储备货币的白银流失,大部
分沉淀到民间。元朝覆灭的过程很快很短,统治集团对主权瓦解没有各种准备,撤离中
原和返回大漠于仓促之间,基本来不及搜寻民间白银。
唯有理解包括元代货币经济在内的蒙古帝国货币体系,才可能解开明朝白银货币化初始
来源之谜。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奠定与实施的宝钞和禁用金银这一货币制度,其“历史寿命”很短
,少则半个世纪,多则70年左右。《明史》记载:明英宗的正统初年(1436年),“弛
用银之禁”,“朝野率皆用银”,标志着明朝开国确立的货币制度的终结。几乎同时,
1430年的周忱代表的“赋役折银”改革,确实开启了国家财政白银化的历史进程。1530
年,张居正创立“一条鞭法”,主要内容是赋役合并、田赋一律征银、算赋役数额以县
为单位和赋役银由地方官直接征收,不过是此前一系列国家财政白银化的延伸与制度化
。毫无疑义,在这一百年之中的白银需求发生了巨大增长。于是就产生了一个不可回避
的问题:明正统年间“弛用银之禁”和“朝野率皆用银”的“银”是从哪里冒出来的?
如果说白银来自本土“银矿”开发,非常有限;如果说来自国际贸易,因为明朝建立伊
始就制定了“寸板不许下海”的海禁国策。这个国策得以改变已经是明隆庆元年(1567
年)。
按照历史逻辑,比较合理的解释是:明朝正统年间的“银”,主要来自民间,而民间的
白银,则与蒙古帝国及元代有着直接关系。所以,发生明初从朱元璋到朱棣实行的多次
迁徙富户的举措。简言之,很可能是蒙古帝国所留的白银存量,支撑了中国从明英宗正
统初年(1436年)至1540年代中国的白银货币化,造成“弛用银之禁”和“朝野率皆用
银”的互动,这个时段几近一个世纪。
(3)“白银纠缠”和16-17世纪的全球经济体系。
明朝(1368-1644)历经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国祚276年,略长于清朝。在明代的经济
史,特别是明代货币史中, 1540年代是重要的拐点。中国从此开启了奉行长达500年左
右的的实银通货,或者“称量货币”,即“自由银”货币制度。而这种自由银货币制度
,强烈地刺激出巨大的白银需求,中国开始成为世界上对白银需求最大和吸纳全球白银
资源最多的国家;日本和南美洲成为向中国输入白银资源的主要地区,也因此成就了中
国成为当时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其实,相比较清代,明朝并没有那么糟糕。满清统治时
期,有意毁灭大量明史资料,对明史颇有歪曲。20世界中后期以来,从吴晗、姚雪垠、
金庸,再到黄仁宇,“扬清抑明”思潮潜移默化。前几年的《明朝那些事》,用通俗手
法误导了民众对明朝的认识。
在这个期间,中国的白银需求和“白银纠缠”,不可避免地与地理大发现联系在一起和
搅动了整个世界的经济:确立了白银作为国际贸易的主要结算方式和白银作为世界主要
货币的基础;造成了美洲白银推动的世界经济体系;推动了包括日本、朝鲜、越南和东
南亚货币体系的白银化。从此,以白银为媒介和国际贸易网络中心,中国通过海上贸易
参与创建了世界市场,这个世界市场围绕白银运转,而白银围绕中国运转,形成了以白
银作为主要世界货币的全球经济体系。所以,中国开始向”白银帝国”的演变,开始于
1540年代。从此,明朝经海上贸易流入中国的白银,彻底解决长期困扰明朝的货币供给
严重短缺的问题。城市人口激增,农业商品化,工商业繁荣。徐瑾写了如下的文字:白
银不仅刺激了中国经济,催生了社会的诸多变革。正是因为白银流入对于晚明意义重大
,在那时形成了一个因商业而快速世俗化的新世界。《白银帝国》中特别提到了,“《
金瓶梅》成书期间,刚好对应晚明经济白银化的历程,某种意义而言,正是白银,成全
了西门庆们。仔细阅读对比,就可以注意到这是与以往古典小说截然不同的经济世界”
。如果阅读明朝胡我琨撰写的三十二卷之多的《钱通》,其中的卷一,卷二,提供了众
多明朝寻常百姓与白银货币的故事。明代中后期的白银货币化,启动了中国的双转型:
从内向型农耕经济向外向型市场经济和国际贸易经济的转型,从古代社会结构和国家模
式向近代社会结构和国家模式的转型。
在西方史学界,不乏以1570年代初作为世界大历史(1571-1689)、近现代全球贸易和
世界市场形成的历史起点。中国明史专家万明则主张从1540年代作为起点,即中国内部
产生巨大白银需求,而世界恰恰具备了满足这种需求的资源和生产条件。从此,白银成
为“世界货币”,它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历史进程中开始发挥核心作用。
但是,中国因此也进入了对白银的漫长“路径依赖”。崔瑞德和牟复礼(Denis C.
Twitchett, Frederick W. Mote)在《剑桥中国明代史》的第八章中,描述了明朝与
新兴世界经济的关系,观察到明代存在着对于世界经济的贡献和对世界经济依赖的两个
方面:“在16世纪和17世纪,中国国内对进口白银的需求,国外对中国丝绸、瓷器、金
、铜币和其他商品的需求,促使中国比以往更深地卷入世界经济事务,这种卷入被证明
是一种祸福结合的幸事。”因为明代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关联性,明朝货币经济对世界性
白银需求和供给的高度依赖,一旦内部和外部的的迭加性危机,基于国家官僚体制的僵
化,社会的分裂,必然丧失应对能力和手段。牟复礼特别提到:“到1644年,中国是世
界历史的一部分,它深受世界贸易中白银流动的影响,深受粮食作物的传播造成的农业
转变的影响。”所以,明朝覆灭于1644年“甲申国变”,原因很多,但是,崇祯末年发
生的海外白银供给的骤然短缺,直接引发了白银价格和通货紧缩,间接导致铜钱贬和通
货膨胀,国家基础解体。“白银繁荣了大明帝国之际,无意之间,也埋下毁灭的种子。
”同是1644年,在英国也爆发内战,结果是代表新生资产阶级的一方获得胜利,英国完
成了向近现代国家的政治转型。
明朝作为“白银帝国”的历史过程持续到明朝覆灭的1640年代,发生了短暂的中断,之
后的清王朝很快恢复了中国的“白银帝国”地位。
(4)“白银纠缠”和“银铜复本位制度”
相比较明代,清代(1644-1911)作为“白银帝国”,其实需要打个折扣。因为,清代
货币制度,基本延续明朝 “大数用银小数用钱”制度,前朝纸币教训也使得清朝基本
远离类似实验。用比较专业的语言,清朝自始至终所实施的是“银铜复本位制度”。
这个“银铜复本位制度”,是在一种货币体系下,两种货币金属同时充当货币材料,并
按照国家规定的比价同时流通的制度,故并非是西方货币学所定义的”双本位制度“(
Bimetallism)。一般来说,清代的“银铜复本位”具有如下特征:银钱供给的数量以
及银钱比价,决定社会货币供给总量;国家完全放任白银供给和流通,白银偿还能力具
有法律保障;政府视制钱为整个货币制度的核心,关乎国计民生,故国家垄断铜钱铸造
,政府控制铜的生产与贸易,铜钱并非辅币,而是货币;白银和铜钱两种货币功能互补
,大宗交易多用银,零星买卖通常用钱;国家对银钱比价没有法律约束,因市场上的供
需状况而变动。
在“银铜复本位制度”之下,特别是至19世纪中叶后,清代货币体系日益复杂,除了金
、银两、银元和铜钱之类的金属货币之外,还包括外币、私票、各种银行券,构成了多
重的“比价”和“汇率”。其中,对清王朝困扰最大的是“银钱比价”、“金银比价”
、“银银比价“和“双重汇价”的交叉影响。
“银钱比价”,源于银是贵金属,铜是贱金属,银价波动,铜价自然跟进。只是银钱的
比价是反方向的:银贵则钱贱,银贱则钱贵,形成“银贵钱贱”和“钱贵银贱”的交替
循环。“金银比价”,源于金银都是贵金属,金的价格透过银实现,银的价格透过金实
现。金银比价是金融货币史中最基本的比价。金银比价的变化,主要取决于金银供给数
量的起伏,或金银的相对充裕程度。清代的货币史,其实是白银逐渐成为主体货币,需
求不断增长和白银购买力不断提高的历史。在16、17世纪,世界的金银市场处于分散状
态,比价变动周期较长,幅度有限,频率缓慢,对中国国民经济影响还不那么强烈。18
世纪后,全球形成了若干金银主要交易中心,白银价格呈现频繁的升降,且幅度加大,
比价周期显着缩短。自1870年代,全球开始确立“金本位”制度,深刻影响了金银比价
结构和频率。从此,中国货币经济愈来愈受制于西方主导的国际金融体系。“银银关系
”,源于18世纪的最后25年,银元开始在中国成为一种广泛流通的货币,甚至成为其他
银币的价值尺度。这样,在中国的生银和银元之间,就产生了“银银”比价关系。因为
“银银”比价,并没有法定比价,于是自发产生“洋厘”行市。直到1933年的“废两改
元”成功和确立银本位,外国银元彻底退出中国历史舞台,维系八十余年“洋厘”行市
最终消亡。至于“双重汇率”,是指对外贸易以白银结算,涉及金银汇率,或者白银与
英镑、美元等货币的汇率;对内则是银钱汇率,由银铜两种金属的相对供给决定。“双
重汇率”连接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
之所以清代还是“白银帝国”,主要因为白银自始至终是财富的基本形态;白银是基准
货币;白银是国内跨地区贸易的交易货币;白银流入的数量以及白银价格的变化,直接
影响货币供给规模;银价是物价的主要机制;政府财政收入主要税种与白银密不可分;
白银是窖藏的货币财富;白银是会计制度基础。一言以蔽之,白银支撑着国民经济的运
行,若是没有白银,整个货币体系必然陷入混乱,甚至倒塌。
(5)“白银纠缠”与自清末、北洋政府到南京政府的“废两改元”。
中国自15世纪开始白银货币化,不等于就自然确立了“银本位”。从1870-1890年代,
世界主要国家普遍实施“金本位“,西方国家建立了 “金本位的游戏规则”,白银地
位全面跌落。中国没有成为金本位国家,不可能成为“金本位的游戏规则”的受益者。
从此,中国的”白银帝国“光环开始暗淡无光。到光绪年间(1884—1908)中后期,尤
其看到日本在甲午战争之后实行“金本位”,在光绪皇帝和同代精英中,逐渐形成中国
货币制度需要根本性改革的共识。所谓根本性改革就是要选择究竟实行“金本位”,还
是通过“废两改元”实行“银本位”。
徐瑾在《白银帝国》中,提及了在这样的历史节点,美国货币专家精琪(Jeremiah W.
Jenks,1856-1929)于1904年向清政府提出的以“金本位”为目标,导入金汇兑本位制
币的改革方案。其基本要点包括在于以相当于白银一两的黄金为单位货币,金银币间比
价维持1:32,由清政府在伦敦等地开立信用户出售金汇票以维持比价,且启用外国人担
任司泉官,即掌管货币金融部门。精琪方案不仅符合历史潮流,考虑到中国国情,而且
具有可操作性。但是,当时的中国,货币主权观念已经在中国传播,加之各种利益集团
的反对,尤以湖广总督张之洞的反对最为有力,精琪的方案遭到清廷拒绝。这是不可弥
补的历史遗憾。之后,清末的币制改革走上了以“废两改银”为核心的轨道。为了推销
货币改革,光绪三十年(1904)创立的户部银行,几年后,户部银行更名为大清银行。
宣统二年(1910),朝廷先后颁布《大清银行则例》和《币制则例》,从法律上确立银
元的合法性,保证银本位制度的建立,并规定大清国币单位定名为“圆”,即“龙洋”
。清末中国究竟铸造的龙洋的数目,无法精确统计。可以肯定的是,龙洋进入流通,大
幅增加了铸币供给量,银两的存量减少,推动了中国货币制度从称量到计数,银钱平行
本位向银本位的转变。
1911年,发生武昌起义,清朝被推翻。在民国初年,朝野上下的主流是在中国建立“金
本位”。1914年2月,北洋政府颁布《国币条例》和《国币条例施行细则》,铸造袁世
凯头像银币,实行银本位制,其实是过渡性质的条例。1915年,北洋政府拟定《修正国
币条例草案》,确认将来过渡到金本位制;1917年,北洋政府颁布《金券条例》,准备
实施金本位改革。但是, 1919年的“五四”运动和反帝爱国热潮,严重阻碍原本希望
很大的“金本位”改革。自此之后,中国彻底丧失了建立“金本位”的历史机会。顺便
要说的是:梁启超实属为在中国实现“金本位”而努力的最后一人,他一定会为这个夙
愿未能实现而抱憾终身。
北洋政府继续实施金银自由流动制度,国际市场的金银比价直接影响中国的货币供应量
。中国无法摆脱白银的国内需求依赖国外进口的局面,世界银价的变动自然对于中国的
币制及其经济影响甚巨。中国更无法改变对白银市场定价权的被动处境。金银波动成为
世界货币金融体系对中国发生影响的最重要方式。中国货币供给属于“不可控外生变量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银价波动。进入1920 年代,英国主导回归“金本位制度”
。金银比价大幅度震荡。白银汇价涨落,对中国的国际贸易、货币供给、利率、偿还外
债和物价,一句话,对国计民生都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至1920年代末,英国回归金本位的失败,诱发了世界性经济紧缩和经济危机。进入1930
年代,在世界范围内金本位制瓦解,世界主要国家发行不兑换的纸币,贷币流通和信用
制度遭到破坏,实施赤字财政,推行通货膨胀政策。在1929年至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
中,全球金融市场完全处于失序状态,股票暴跌,银行倒闭,信用危机,企业也随之大
量破产。在这样的背景下,南京政府时代,有中央银行,却没有形成系统的“货币政策
”体系,这不等于南京政府时代没有“货币政策”意识和行为。南京政府断然选择1933
年完成从“废两改元”,确立银本位。希望幸免于这次世界性大萧条。但是,毕竟“废
两改元”是逆时代货币制度潮流的,并没有能够有效地抑制和化解中国日益恶化的经济
形势。
(6)“白银纠缠”的极致和终结。
1933年,美国总统罗斯福签署一项行政命令,宣布美国公民持有金币、金块或黄金证券
为非法。1934年,美国总统罗斯福签署了《一九三四年购银法》,立即刺激了世界白银
价格上涨,导致中国多米诺骨牌效应:白银大规模外流,为过去五百余年所未有,引爆
了从1934年夏季至1935年的“白银风潮”。进入1935年,白银存底继续减少、通货紧缩
、利率上升、公债跌价、银行倒闭、物价下跌、企业破产、失业增加,而且涉及货币经
济的主要环节,中国陷于全面经济衰退,形势坏到不容再拖的地步。1934年至1935年,
一方面,中国这个昔日的“白银帝国”已经是只纸老虎,另一方面“白银纠缠”造成的
“剪不断、理还乱”发展到历史的极致。
南京国民政府终于清楚地认识到:从表面上看,中国是美国新白银政策的牺牲者,根本
原因在于中国的“银本位”。只要继续银本位,中国货币经济受制于国际白银价格,非
中国可以左右,白银价格的上升引发严重的通货紧缩,白银价格下降则导致通货膨胀。
任何在银本位框架内的改革,都没有出路。唯有废除“银本位”,方有可能遏止白银外
流,结束以白银为主要形态的货币供给完全失控的态势。
1935年初,中国秘密通知美国,计划放弃银本位,采取金银复本位,并将这种新货币与
美元联系,以稳定中国的汇率。时至1935年下半年,国民经济已经恶化到崩溃边缘。11
月4日,时任中华民国财政部长的孔祥熙发表《关于发行法币的宣言》,宣布废除银本
位,并立即实施停止白银合法出口、白银国有化、统制银行系统、垄断货币发行权、严
格外汇和黄金管制政策。
1935年的法币改革的前提是:法币和外汇需要有稳定的汇率,法币是可兑换货币,主要
是英镑和美元。为此,中国需要美国的支持。经过中国和美国的白银谈判”,于1936年
签订《中美白银协定》,该协议成为美国支持法币改革的法律保障,标志美国和中国正
式实行货币体系的合作。“货币制度中的相互联系背后,其实是对利益同盟的确认”。
为了保证法币政策之实施,维系法币的可兑换性和汇率稳定,需要外汇自由买卖制度,
这意味着国家需要有足够的外汇,持续实行白银国有化,强化国家对金融部门的垄断统
制。
法币改革存在着显而易见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法币改革意味着中国在没有经过金本位
过渡阶段,完成了货币现代化,降低了商品市场的交易成本,推动中国形成统一的国家
市场的进程,对国民经济的效益明显,有助于国民经济走出萧条。法币改革与中日战争
的时间相当接近。对于中国来说,法币改革加快了中国形成民族国家的经济共同体。另
一方面,国家彻底垄断货币铸造权,国家全方位统制金融体系,开启了政府超量发行之
门。“法币却如同历史中的其他中国纸币,从稳定到轻微通货膨胀,再一步步陷入高通
胀而不可自拔,最终导致了金圆券的推出。民间白银和黄金外汇一起,再度成为被掠夺
的对象,演绎了中国金融史上最为疯狂的一幕”。
南京国民政府主导的法币改革已经过去了八十年。但是,关于如何评价法币改革的历史
地位,却始终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莫衷一是。但是,无论如何,因为法币诞生,作
为“白银帝国”的那个中国寿终正寝,也因此彻底终结了“白银纠缠”。然而,如今,
建立在国家信用基础之上的各种纸币,呈现的是永无休止的货币扩张和财富贬值,以致
人们不免怀念那个令人又爱又恨的“白银纠缠”年代。
徐瑾在《白银帝国》的结尾如是说:“以海外白银流入开始,以收缴真金实银结束,这
就是中国白银五六百年的循环。期间有无数王朝的兴起与陨落,也有不少人杰的努力与
奔走,一切都在历史之中回响,历史的循环之中,有无数天问等待答案。答案是白银,
也是人性的贪婪,更是制度的大失败”。这是一个颇有历史空间感的结语。在世界范围
内,研究货币经济,特别是研究货币经济历史,其实是一个少有遐想和拒绝浪漫的工作
,更多是要面对严酷史实和严密的历史逻辑。如果用军事语言,货币经济研究始终处于
冷兵器时代,那里的每件武器都是笨钝和沉重,锈迹斑斓,显然是以男性为主体,少有
女性的领地。然而,前些年,在台湾,有一位历史学家林满红女士,她的《银线》(
China Upside Down),将19世纪中国经济历史的研究推向了一个高峰;近年来,徐瑾以
她的《印钞者》和这本《白银帝国》,将史学家冷僻的工作,加以大众化书写,为货币
经济历史的疆域创造了一个独特的风景线。
2016年9月27日,台北阳明山
1 (共1页)
进入History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大宋最后的灭亡 (4)从历史上看比特币不会成为真正的货币,只是投机和洗钱的工具
最近偶尔看到贾似道居然是孟拱推举的请教:黄金为什么能作为储存货币?
以前南宋明朝是不是都觉得历史上的金银比价
贾似道真的误国了吗?中国古代的货币制度是什么样的?有央行和财政部吗?
姚会元:论南京国民政府法币改革成功的原因简单说说宋的户籍制度及其他
民国黄金十年被狙击,货币升值,出口下降被瘟疫灭亡的明朝
晚清财政收入和结构变化表米空军在战场上更安全
讨论下甲午时期日元的价值中国从封建王朝起就迈入法制国家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白银话题: 货币话题: 中国话题: 经济话题: 比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