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t******7 发帖数: 41 | 1 明清皇帝祭天、祈穀和祈雨的天坛,是现存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祭祀建筑群。(网络图
片)
“天人感应”是指人与自然万物同类相通,相互感应。正如《易经》上所讲,如一个人
心性洁静,那么就可以“寂然不动、感而遂通”。
上天赐禹《洪范》九畴
天人感应思想源于《尚书·洪范》。从前,鲧堵塞洪水,胡乱处理了水、火、木、金、
土五种用物。上帝震怒,不赐给鲧九种大法,治国的常理因此败坏了。后来,鲧被流放
死了,禹于是继承兴起。上天就把九种大法赐给了禹,治国的常理因此定了下来。
九种大法包括:五行;敬用五事;农用八政;协用五纪(计时方法);建用皇极(君王
的法则);乂用三德;明用稽疑(用卜决疑);念用庶征(天降征兆);向用五福,威
用六极。
君王之所视察,就象一年包括四时;卿士就象月,统属于岁;众尹就象日,统属于月。
假若岁、月、日、时的关系没有改变,百谷就因此成熟,政治就因此清明,杰出的人才
因此显扬,国家因此太平安宁。假若日、月、岁、时的关系全都改变,百谷就因此不能
成熟,政治就因此昏暗不明,杰出的人才因此不能重用,国家因此不得安宁。百姓好比
星星,有的星喜欢风,有的星喜欢雨。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就有冬天和夏天。月亮顺从
星星,就要用风和雨润泽他们。
孔子作《春秋》
孔子作《春秋》,认为灾异是国君失德而引发的。孔子曾说:“邦大旱,毋乃失诸刑与
德乎?”,又劝国君“正刑与德,以事上天。”《春秋》之所以重灾异,是因为孔子认
为天人之间有感应关系,人类的行为会上感于天,天会根据人类行为的善恶邪正下应于
人,天下应人的方式即是用灾异来谴告人,使人反省改过。
《中庸》中有段话:“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
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
意思是说:极端真诚可以预知未来的事。国家将要兴旺,必然有吉祥的征兆;国家将要
衰亡,必然有不祥的反常现象。呈现在卜筮之著草龟甲上,表现在举止威仪态度上。祸
福将要来临时,是福可以预先知道,是祸也可以预先知道。所以极端真诚就像神灵一样
微妙。
天人感应论
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论。他应汉武帝之对策云:“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
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
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
董仲舒答道:“臣小心查考了春秋的记载,根据前代事来看天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觉的
很值得敬畏。国家将要发生违背天道的坏事,天就先降下灾害来谴责、告诫他;如果不
知道醒悟,又显示一些怪异的事情来警告他;仍然不知道改变,而后灾祸才来到。由此
可见,天对人君还是爱护的,而且要替他来防止灾祸。只要不是十分无道的时代,天总
是要扶助和保全他的。……”
古人把日蚀、地震、火灾、水灾等阴阳不调而引起的灾祸视为天谴,《汉书》认为,天
谴之因是“人主不德,布政不均,则天示之灾以戒不治。”
《春秋公羊传》何休注曰:“旱者,政教不施之应。先是桓公无王行,比为天子所聘,
得志益骄,去国远狩,大城祝丘,故致此旱。”
《后汉书》中记载:“国大旱,冤狱结”。史书中对水灾的产生有很多的论述,如小人
专政弄权,妒忌贤者,亵渎神佛都会导致水灾,地震是五行失调的结果,与暴君暴行、
大臣专权相关。 | l********e 发帖数: 3986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