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O 发帖数: 1854 | 1 一
乾隆六十年,乾隆皇帝最终确定了第十五子嘉亲王永琰做自己的接班人。
这个接班人让乾隆满意的有四点:
首先,从性格上看,皇十五子少年老成。他性格中最大的特点是自制力强。他起居
有常,举止有度,学习勤奋,办事认真,从不逾规矩一步。这是最让乾隆欣赏的。
其次,此人品质“端淳”,生活俭朴,为人谦逊。特别是富于同情心,待人十分真
挚,善于为他人着想。
第三,从学业上看,经历了二十多年严格、系统、高质量的帝王教育,永琰对儒家
心性之学,颇有心得。他的修养是建立在学养的基础之上,因此根基牢固。另外,此子
武功骑射成绩虽然比不上他的父亲和曾祖父,在兄弟当中也是首屈一指。
第四,从外表看,嘉庆皇帝是清朝历代皇帝中长得最端正、最上相的一位。他中等
身材,皮肤白晰,五官端正,一副雍容华贵的相貌。脸型介于方圆之间,显示出他性格
的平衡和理智。经过从小就开始的仪表训练,他在出席大的场合时,总是举止高贵,镇
定自如,讲话不慌不忙,富于条理。
另外,这一年,嘉庆三十六岁。这个年龄,既精力充沛,又富于经验。生命由青春
期的青涩,青年期的热烈,转为中年前期的稳健有力,正是主掌一个庞大帝国的最佳年
龄。
因此,嘉庆元年正月初一日举行的这个盛大典礼仪式盛大华美,气氛祥和安宁,连
天气都是如此晴朗灿烂。
九时三十二分,随着坐在宝座上的乾隆把手中那颗宽三寸九分、厚一寸的青玉大印“皇
帝之宝”微笑着递到跪在他面前的嘉庆皇帝手中,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空前的纪录诞生了
:中国历史上最平稳的权力交接顺利完成。
二
嘉庆三年腊月底,八十九岁的太上皇得了轻微的感冒。嘉庆四年正月初一,皇帝和
诸王贝勒及二品以上大臣依惯例来给太上皇拜年,上皇还能如常御座受礼。不料,初二
日,病情转剧,身体各器官出现衰竭征兆,陷入昏迷。初三日上午七时,太上皇停止了
呼吸。
正在欢天喜地过年的大清国臣民们不得不穿上丧服,进入全国性的哀悼期。不过,
没有多少人真正悲痛欲绝。让大家真正感兴趣的,是新皇帝到底是怎么样一个人。
虽然已经当了三年皇帝,可是嘉庆在全国人的心目中还是一个谜。除了他那张总是
带着和蔼微笑的脸和几篇没有个性的圣旨之外,人们对他一无所知。不过,新皇帝的种
种表现,似乎表明他是温和、稳健之人。朝廷大政,短时间内不会有什么大的变动。
然而事情的发展出乎所有人的预料。乾隆去世的第二天,也就是初四日上午,嗣皇
帝就发布了一条让全国人都大吃一惊的谕旨:免去乾隆皇帝驾前第一宠臣和珅兼任的军
机大臣和九门提督这职。同时,一场规模巨大的抄家行动展开,令人惊愕的巨额财宝在
和府地窖中显露出来。
举国上下,对这个影子一样悄无声息的皇帝,刮目相看。可以说,诛和珅是新皇帝
处理政治危机能力的一次成功展示。
以诛和珅为开端,一缕缕政治新风,绵绵不断地从紫禁城吹散出来。
亲政后第二个月,皇帝发布谕旨,今后皇帝出宫祭天及谒陵,随行仪仗减半,皇后
和嫔妃不必随行,以减少出行费用。
这道谕旨显示了新皇帝与老皇帝截然不同的务实作风。
几天之后,皇帝再次发布谕旨,禁止大臣们向他进贡古玩字画。大臣们向皇帝进奉
贡物以邀宠这一不良风气是乾隆晚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从乾隆六十大寿开始,各地大臣
争相向皇帝进贡奇珍异宝,名贵字画,以博皇帝欢心。嘉庆直言不讳地说,大臣向皇帝
进贡古玩,除了助长贪风,别无益处。
这道谕旨发布不久之后,他接到大臣的汇报,说上年底从叶尔羌采解入京的一块特
大块玉石正在运送途中,因为道路难行,难以按规定时间抵达京城,请皇帝批准延期。
皇帝发下了一道让全国人都目瞪口呆的谕旨:“一接此谕,不论玉石行至何处,即行抛
弃。”因为玉石虽美,无益民生,皇帝并不喜爱。
连撰写圣旨的军机大臣简直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看来皇帝还真动真格的。通过
这道谕旨,新皇帝的节俭形象,一下子树立起来了。
三
然而,在树完新风之后,大清朝的民众发现,这个年轻的新统治者,却没能做出更
大的作为。
嘉庆登基之时,大清王朝已经如同得了癌症的病人,而且到了晚期。体内的病症,
比外在表现出来的要沉重得多。
最严重的问题,当然是腐败。
只要没有蔓延开来,腐败就并非不治之症。局部的、零星的腐败现象,在任何时候
、任何体制下,都会存在。然而,一旦蔓延开来,成为普遍现象,治理难度就呈几何级
数增加。
乾隆中后期,腐败已经呈现集团化的趋势。乾隆四十六年到四十九年,朝廷一连查出了
五起贪污大案,都是 “办一案,牵一串;查一个,带一窝”。一人败露,则与他有关
的关系网上的数十名乃至一百数十名官员就全部被揭露出来。常常是一人犯案,一省官
僚体系随之瘫痪。
甘肃冒赈大案就几乎把甘肃全省县以上官员都牵连在内。他们上下联手,相互配合做假
帐,把八百多万元国库银吞入私囊。如果全部查处,甘肃全省政府运作立刻瘫痪,乾隆
皇帝不得不定下一条两万两的死亡线。即使如此,前后被处死者仍达五十六名之多。
嘉庆亲政抓的第一件事就是反腐败。虽然早就认识到这个问题关乎大清的生死存亡
,然而他还是大大低估了反腐战争的艰巨性。他以为,如果“掐断了和珅的庇护制网络
结构的花朵,它的根株便会自然枯萎。”杀掉了和珅,清除了和珅的党羽,再掀起一个
惩贪高潮,腐败的势头就会应声而止。
可是形势的发展远远出乎他的意料。
虽然杀了和珅,虽然在十一个全国总督当中,六个被他撤换,虽然在他为配合镇压
白莲教战争发起的惩贪高潮中,官场贪风一时有所收敛,然而,高潮过后,一切如旧。
各地官员,从上到下,从大到小,仍然无人不在收礼送礼,买官卖官;各地衙门仍然无
处不懈怠昏庸,除了部门利益之外,对一切民间疾苦都漠不关心。官僚集团对腐败已经
不以为耻,反以为常。
甚至嘉庆皇帝亲手树起来的廉政模范,时间稍长,也一个接一个地陷入腐败之中。最典
型的是当初率先揭发和珅的谏官广兴。此人因为揭发和珅,深得嘉庆信任,被委以掌管
四川军需的重任。他不辱使命,清正自持,扫除贪风,每年为国家节省数百万两白银,
嘉庆帝多次号召全国官员向他学习。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在就任兵部侍郎之后不久
,也陷入贪污的泥淖,短短一年,就贪污了四万两之多。
乾隆时期已经花样百出的腐败,到此时又呈现出许多新特点:腐败向底层全面扩散
,所有的基层干部都成为权力寻租者,一些普通公务员甚至成为腐败案的主角;潜规则
变成了明规则,社会上所有大事小情,都需要用钱开路,否则寸步难行。嘉庆十年前后
发生的一些案件,实在令人触目惊心:
直隶省布政使司承办司书王丽南,是直隶省财政厅的一个小小办事员,顶多是股级干部
,按理说并没有什么权力。可是从嘉庆元年起,数年之间,居然贪污了三十一万两白银
。他贪污的手段非常简单,那就是私刻了从财政厅长(布政使)、处长直到科长的一整
套公章,然后任意虚收冒支,把国库银两大把大把装入私囊,近十年间,居然没有受到
任何怀疑和调查。
大清王朝的监督体系这张破网已经烂得形同虚设。甚至湖北财政厅(布政使司)的一个
银匠,利用政府官员的糊涂马虎,不断私藏银两,几年下来,居然也贪污了五千两之多。
自从嘉庆亲政开始,黄河几乎年年决口。每年朝廷下拔相当于全国财政收入四分之
一的巨额财政经费用于治河,可是成效甚微。那些治河的官员,每天公然在河督衙门里
喝酒唱戏,一桌酒席,居然所费千两。治河经费,大多数都落入了这些官员的腰包。至
于治河的工程,则处处偷工减料。应该用麻料的地方,掺杂了大量沙土;应该建造秸垛
填石,秸垛建好了,却根本不往里放石头。结果,洪水一来,处处决口。
嘉庆年间,各地还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大量“编外衙役”或者说“编外警察
”充斥基层。各县级部门借口人力不足,大量招聘“临时衙役”,不占编制,不开工资
,利用他们处处设卡,到处收费,以弥补财政经费的不足。他们的数量,往往超过正式
编制数倍,甚至数十倍。
比如直隶省正定县,“编外衙役”多达九百多名,而浙江省的仁和、钱塘等县,居然更
多达一千五六百人。他们横行乡里,巧立名目,一遍遍向农民收取各项税费,如果谁不
交,就关入私牢,严刑拷打。他们在城市里勒索小商小贩,经常闹出人命案子,官司有
的甚至一直打到皇帝面前。
从乾隆晚期开始,有些地方就出现了“财政亏空”。即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不敷支出
,不得不负债经营。到了嘉庆年间,这已经成了各地的普遍现象,几乎每省每县,都出
现了财政亏空。为了维持政府运转,为了给官员开支,各地政府不得不四处借债,有的
甚至向地下钱庄借高利贷……
四
责任心极强的皇帝几乎夜夜不能安眠。他在御榻之上辗转反侧,苦思解决之策。
他决心加大“新政”力度,对贪官发现一个,撤换一个,绝不手软。
从嘉庆七年到嘉庆十年,几乎每个月都有重要的人事调整。全国的省部级高官,都
被轮换了个遍。大大小小的贪官,又查出了几十个。可是腐败的势头,仍然没有丝毫减
弱。各地基层政府的财政亏空,仍然越来越多。
很显然,运动式的惩贪,到了嘉庆时期已经不能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原因之一,是与腐
败官员的总数比起来,被发现和惩处者不到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腐败收益实在太高
,而腐败风险实在太低。原因之二,是腐败已经成了官僚体系的常态,贪污成了官员生
活的主要来源。一个人如果不贪污,则无法打点上司,结好同级,甚至无法在官僚体系
中生存下去。
在这种情况下,朝廷“打老虎”已经演变成“水过地皮湿”,震摄力越来越低。事实上
,举朝官员从乾隆晚年开始,对惩贪风暴的反应就已经十分麻木了。到了嘉庆时期,官
员们的腐败热情已经高涨到了“前仆后继”的程度,前任头一天因腐败落马,继任者第
二天继续腐败。
耐心极好的皇帝也渐渐陷入焦躁。上谕中开始出现连篇累牍的斥责、抱怨甚至痛骂。
“新政”看来挽救不了大清。他该何去何从?
方针已定
一
深秋的辽东大地,枫叶鲜红,松柏苍翠。嘉庆十年九月,嘉庆皇帝率领宗室及重臣
,经过艰苦跋涉,来到满族的龙兴之地。在祭奠了新宾永陵之后,他们向西直抵盛京,
祭奠了福陵(清太祖努尔哈赤之陵)和昭陵(清大宗皇太极之陵)。
在他的政治布局中,这次东巡意义十分重大。经过对帝国整体形势的评估和对“新
政”的深刻反思,他终于确定了大清未来的行政方针,那就是“守成”和“法祖”。这
次东巡的主要目的,在于向全国臣民正式宣传他的这一方针。
皇帝在《守成论》中说,他多次阅读中国历史,感慨良多。他发现,一个王朝在建
立之初,往往都建立起了十分完美的规章制度。但是到了王朝中叶,往往有大胆的子孙
,自作聪明,任意变乱成法,想拆了祖先建起的大厦,自己另起炉灶。结果,旧房子拆
掉了,新房子也没建起来。国家往往因此灭下了灭亡的原因。“亡国之君皆由于不肯守
成也。”
皇帝说,这段时间,他常常想起父皇留下的“敬天、法祖”的遗训。对比以往的历
代王朝,大清子民们应该很容易发现,有清以来的历代君主,每一个都可以称得上是雄
才大略,成就显赫。他们树立一一系列良好的作风,建立起了一系列“良法美意”,事
无巨细,都给出了如何处理的先例。这些智慧资源,足够他借鉴和利用。
二
嘉庆皇帝的这一决定,在今天的读者看来无论如何不能理解。站在今天的历史高度
回望,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嘉庆面临的问题,用“祖制旧法”,是不可能解决的。
站在康乾盛世肩膀上的嘉庆,所遇到的社会问题,已经超出了几千年间中国所有政
治经验范围。康乾盛世是中国历史上最后的也是最大的一个盛世。这个盛世,几乎在所
有方面都达到了传统政治治理水平所能达到的极限:无论是从权力制度的稳定性,还是
物质财富的丰盈程度,还是国家疆域的最大化上,都已经达到了传统政治的理想化境界
。这一传统盛世的形成,已经耗竭了传统社会的所有动力。
与此同时,这个史上最大的盛世,也带来了史无前例的一系列问题,最主要的就是
经济总量和人口总量的猛增使传统社会机制的承受能力达到临界点。要把这个盛世延续
下去,唯一的可能就是突破传统政治经验的范畴,在“祖制旧法”之外寻找全新的出路
。事实上,任何挑战,同时都是机遇。比如人口问题。
人口问题当时不仅困扰中国一国,也是世界各国遇到的普遍现象。自地理大发现之
后,玉米、蕃薯、土豆、花生等新品种由新大陆向旧大陆传播,导致了一个多世纪时间
里世界人口几乎同步增长。18世纪,世界人口从6.41亿增至9.19亿,增幅比例为43.37%
;中国人口则从1.5亿增至3.13亿,增幅为108.67%。
亘古未见的人口问题对世界各国提出了严峻挑战。然而,正是这种挑战推动了发展
。世界许多国家的历史表明,人口与资源的紧张往往会推动由农业文明迈向工业文明、
由传统社会迈向现代社会的第一步。欧洲国家正是通过大力发展工商业来吸纳过剩人口
,以工业化和城镇化来解决人口压力,从而逐步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
因此,历史对嘉庆帝提出的要求,不是全面退守传统,而是主动大胆出击,全方位地对
传统政治框架进行改革。那么,为什么亲政之初作风清新的他,却比任何皇帝都坚决地
举起了“守旧”的大旗呢?
三
从根本上说,“接班人”心态,导致他做出这样一个今人看来难以理解的选择。
“接班人”的性格特征,是“安全第一”。
从十三岁那年被密立为储君,到三十五岁那年从父亲手中接过传国玉玺,这二十二
年间,我们不知道嘉庆是何时知道自己已经成为大清帝国的继承人。唯一可以肯定的是
,和其他几个兄弟一样,从始至终在表面上装得淡泊无比。因为储位既是天下最诱人的
位置,也是世上最危险的地方。更何况自己有这样一个精明、敏感、犀利、苛刻、强大
的父亲。一个过于英明的父亲羽翼下不可能出现同样锋芒毕露的儿子。在自己盯着皇位
的同时,他深知,老皇帝也在紧紧地盯着自己,观察着自己的一举一动。只要他表现出
一点点对皇位的渴望,立刻就会被老皇帝侦知。
从父皇的种种举动中猜到自己已经被确定为接班人后,他更加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风险与收益共存,这是永恒的真理。太子这个职位,因为预期收益最大,所以现实风
险也就最大。自古至今,一帆风顺的太子屈指可数,担惊受怕,险象环生,几上几下,
身陷囹圄,甚至身首异处的倒是比比皆是。
嘉庆深知,通往皇位的路是一根独木桥,一失足就粉身碎骨。对一个接班人来说,
不犯一个错误比做一百件正确的事情更重要。历史上无数太子的悲惨命运提醒他,必须
把自己脾气中的任何火气都磨去,把性格中任何任性的冲动束缚住。漫长的“接班人”
生涯,对嘉庆皇帝的性格造成了不可逆转的伤害。
在二十多年的储位生涯中,他养成了凡事四平八稳、面面俱到的性格,做事信条是安全
第一、不犯错误、不留辫子。作人风格是中庸平和、不标新、不立异、不出格。换句话
说,总是瞻前顾后,畏狼怕虎。政坛上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会让他紧张半天;任何一
方政治势力的态度,他都会考虑和权衡。“稳健”,他自以为是自己的最大优点,实际
上也是他的最重枷锁。
四
除了“安全第一”的性格局限外,头脑和观念也是重要的原因。作为一个从书斋中
成长起来的皇帝,一登上帝位,他手中除了“圣人心法”和“祖宗旧制”,没有任何新
的利器。
大巧若拙,大智若愚。永琰知道,在这个洞察一切的老皇帝的时代,通向皇帝之位
的唯一道路是“只问耕耘,莫问收获”,修身养性,克已制欲,用自己的道德表现和学
业水平做唯一的通行证。
所以,自从懂事起,永琰即以勤学闻名。皇十五子自认为天赋平常,所以学起习来
异常用功,三九寒冬,深更半夜,还经常手不释卷。在他的诗集中每有这样的诗句:“
夜读挑灯座右移,每因嗜学下重帏。”“更深何物可浇书,不用香醅用苦茗。”
乾隆时期的皇子教育被后人称为是最严格、最系统也最成功的。乾隆曾经说过:“
皇子读书,惟当讲求大义,期有裨于立身行已,至于寻章摘句,已为末务。”嘉庆的读
书生活,主要是一个“讲求大义”,“修身养性”,“存天理灭人欲”的过程,也就是
说,是一个建立“正确世界观”,使自己成长为一个中规中矩的儒家圣徒的过程。
按照传统的标准,嘉庆皇帝的教育是非常成功的。在乾隆的严厉督责和师傅严格要
求下长大的永琰,品格端方,为人勤勉,生活俭朴,待人宽厚。标准化的教育,成功地
一点点锤炼出他体内的种种杂质,成功地封闭了嘉庆皇帝的头脑,使他形成了静态的中
世纪的思维方式。
清代皇子的教育,除了圣人心法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祖宗旧制”
。三十年间,嘉庆熟读了历朝《实录》,那些被史臣们不断圣化甚至神化,显得无比高
大的祖先的雄才大略、丰功伟绩让他心仪不已,他衷心钦佩他们的聪明、坚毅、敏捷、
气魄。
他认为,祖先们留下的一卷卷实录和圣训,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是永远
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智慧宝藏,一切问题,都可以从中找到答案。乾隆四十八年他随父
皇东巡福陵时,所写数篇诗词都以守成为主题。
嘉庆即位之时,已经三十六岁。人类的悲哀就在于,他不是一种能永远自我更新的动物
。一个人的基本构成,永远是青少年时期的教育和经验。只有蓬勃的青春期是一个吸收
、消化和成长的黄金时期。过了这个时期,即使学习的欲望再强烈,外界刺激再鲜明,
他的接受能力也已经大打折扣。
五
做为一个锦衣玉食中成长起来的接班人,嘉庆皇帝虽然足够聪明、足够敏捷,也足够有
耐心,却缺乏两样对伟大帝王来根本性的东西:勇气和魄力。
事实上,在父亲尸骨未寒之际诛了和珅,对他来讲,完全是为了镇压白莲教这个火烧眉
毛的任务重压下采取的非常措施。实行一些有悖于父亲方针的“新政”,也是危机情况
下不得已而为之的“特殊政策”。出如此重手,支撑他的心理能量是在漫长的储位生涯
中积累起来的焦虑感和危机感。当白莲教危机一旦过去,他身上优柔寡断、忧谗畏讥的
老毛病立刻复发了。
他不是不想改革,而是不敢改革。他十分清楚大清朝的危机严重到了什么程度,清
楚这具表面看起来还有几分体面的躯体已经病入膏肓。然而,正是这种可怕的病相吓倒
了他。他生怕自己一招不慎,让这个重病病人死在自己手上,这是他绝对不敢承担的历
史责任。
嘉庆帝熟读经史,他十分明白,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改革是一项风险极大、成功
率很小的选择。北宋王朝的变法、明朝中期的改革不仅没有解决好问题,反而使既存的
矛盾进一步激化,加快了王朝的垮台。中国历史上那些伟大的改革家,从商鞅、王安石
到张居正,最终的下场无一不是身败名裂。拆掉祖先建起来的百年老屋,全盘重新建造
,这绝对不是他的行事风格。不但大规模的改革不是他所敢于承担的,甚至连小规模的
“新政”都已经让他惶恐不安。
在“新政”后期,他已经开始禁止人们使用“新政”这个词。他生怕人们认为他的
“新政”是刻意翻父亲的案。“不孝”这个罪名是这个品质“端淳”的人万万承担不起
的。皇帝宣布说,父皇乾隆晚年虽然做了些糊涂事,但总结他的一生,错误和成绩至少
应该可以二八开。父皇晚年的错误,正是因为他背离了自己早年的正确方针。所以,自
己的政策,本质上是回归父皇的正确方针,而不是和父皇唱反调。
当“新政”推行到末尾时,他的一系列政策被证明对扭转大清王朝的现状并无多大
作用时,他开始不断地自我怀疑。而“洪亮吉事件”更让他惶恐不已。
洪亮吉在乾隆时期,就以大胆敢言闻名,在嘉庆求直言的鼓励下,他上了一个言辞
激烈的奏折。在奏折的开头,洪亮吉就语出惊人:大清王朝现在出现的问题,根子在乾
隆时期。今天的大清国政治之败坏,已经百倍于十年二十年以前,大清王朝已经越来越
近地滑向了悬崖边缘。天下大乱,指日可待。
洪亮吉说,皇帝的“新政”,手段又过于“仁柔”,惩贪表面上轰轰烈烈,但查处的都
是撞到枪口上的倒楣蛋。由于监督体系实际上已经失灵,国法对于贪官们已经没有什么
约束作用:“国法之宽,及诸臣之不守国法,未有如今日之甚者!”。
因此,洪亮吉提出乱世需用重典,人心懈怠之极的情况下,必须痛下杀手,加大惩贪力
度。现有行政官员,大部分都要淘汰,大批起用新人进入官场。只有这样,大清才能有
希望。
这封奏折让皇帝十分震动。内心深处,皇帝觉得洪亮吉的许多话说得不无道理。可
是,皇帝坚决不能同意洪亮吉对大清政局的整体判断,尤其反感的是洪亮吉的遣词用句
和表达方式。
在皇帝看来,大清社会现在确实是面临了许多严重的问题,但这些问题毕竟是局部的,
暂时的,可以克服的。洪亮吉这个奏折的最大错误,是宣称大清朝廷的官员十有其九都
是贪官,是认为大清政局的腐败已经到了让老百姓无法生存的地步,所有祖制旧法都要
推翻。这是“公开诋毁乾隆以来大清取得的成就”,不但彻底地否定了自己,也彻底地
否定了父皇乾隆,甚至还变相地否定大清列祖列宗。嘉庆认为,这是一个极其错误同时
也极其危险的思想化身。如果说大清天下已经一团漆黑,那岂不是说明大清如大明一样
应该被人推翻了?
做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一个时刻以大清王朝的“安全第一”为念的守护人,皇帝
对这样的苗头当然不能放任不管。他从洪亮吉奏折中的几处小小措词错误入手,抓他的
小辫子,把他发配到了新疆。
洪亮吉案的发生,实际上标志着“嘉庆新政”的终结。这一案件的发生让他十分警
省。他认为,正是他“不自量力”,“妄更成法”,“自以为是”,才导致了这个危险
苗头的出现。如果按照“新政”之路走下去,最终的结果势必是洪亮吉这样的“全盘否
定派”得势,大清王朝必然走上一条“邪路”。
守成种种
一
“守成”的大方向一定,那么,各种具体措施就应运而出。它们就像一套套早已经
准备好的工具,整整齐齐地摆在祖宗留下的工具箱里。
皇帝每日早起洗漱之后,别的事放在—边,恭敬端坐,阅读先朝《实录》—卷,除
巡狩斋戒外,天天如此,寒暑不间。
针对腐败问题、财政问题、人口问题,他一一根据祖先们的遗训,提出了一套中规
中矩的治理方案。
在运动式惩贪失败后,皇帝认识到,仅仅靠杀头已经解决不了问题。他把反腐的重
心放到了教育上。皇帝扭转官场风气的主要办法是选拔清官,通过榜样的力量来引导人
,教育人,启发人的天良。
他在自己所做的《才德说》中明确宣布了他选择人才的标准:“夫才德全备之人上
也;德优于才者次也;才过于德者又其次也。德优于才犹不失为君子,若才过于德,终
恐流为小人矣。……宁可使才不足,不可使德确歉也。”
皇帝同意洪亮吉的说法,即现在官场作风非常之坏。但是,皇帝认为,通过思想教
育可以扭转风气。抓好教育,官员们就能保持住“天良”或重新人性归善。因此,选好
朝廷的中枢大臣,树立一系列良好的榜样,上行下效,来带动整个朝廷政治风气的转变
,是他整顿吏治的核心思路。
嘉庆一朝的中枢大臣们,突出的特点是道德操守不错,办事谨慎小心。乾隆留下的
老臣王杰因“忠清直劲,老成端谨”被嘉庆十分欣赏,称赞他“直道一身立廊庙,清风
两袖返韩城”。刘墉也因向称“清介持躬”而得到重用。另一名重臣董诰也是勤慎持正
的人,史书称其“父子历事三朝、未尝增置一亩之田、一椽之屋”。戴衢亨则“性清通
,无声色之好,办事谨饬清慎。
然而,他们还有另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缺乏杰出的政治才华,少有远大的政治目光
和创新精神。
对于嘉庆一朝严重的社会问题,他们没有一个人能提出略有新意的解决办法。宁
用平庸之徒,不用“有才无德”或者“躁进好动”之人,是嘉庆的用人原则。虽然号称
法祖,实际上这一用人标准与他的先祖们并不相同。且不说清朝兴起时大量任用“操守
有亏”的汉族降臣、叛臣,就是康雍乾时期,皇帝用人,也首重能力,不拘小节,所以
才造就了一百多年的辉煌。
二
教育式的反腐,其实是缘木求鱼。因为大清王朝此时的腐败是典型的制度性腐败。
僵化的财政制度、失灵的监督体系、贪渎文化传统是嘉庆时政治腐败的三大原因。
其中最主要的则是财政制度。
如前所述,从雍正时期到嘉庆时期,由于美洲白银大量流入,大清物价上涨了三倍
。按道理,物价上涨之后,官员俸禄起码也应该同步上涨。然而自雍正养廉制制定之后
一直到嘉庆年间,乾隆和嘉庆以“守祖制”为由,没有给官员们加过一次薪。
乾隆五十八年马戛尔尼使团的副使英国人斯当东对此看得很清楚,他说:“最近一
个世纪以来,大量白银从欧洲流入中国,因此中国物价显著提高。物价提高了,但官员
们的薪金仍然是固定的,这就使他们的收入同应有的开支比例失调”,“中国官吏的薪
金不高,使他们容易接受礼物的引诱”,“据说大部分衙门里都还有贪污,中国官吏薪
俸很低,但许多贪官污吏可以弄到巨大家产”。
因此,要解决腐败问题,就要与财政改革结合起来,摆脱祖制“不加赋”的桎梏,
大幅增加财政收入,通过给官员加薪,把灰色收入变成白色收入。
然而,嘉庆皇帝坚决反对财政改革。
他害怕增加税收会造成社会不稳定。明代万历皇帝为了战争加派“三饷”,剜肉补
疮,动摇了大明帝国的根基。所以,清朝历代皇帝一再强调,明朝不是亡于崇祯,而是
亡于万历。这一点,嘉庆印象非常深刻,所以他决心凛然恪守“不加赋”的祖训。
不但不加赋,甚至由于经常豁免灾荒地区的税收,嘉庆年间的税收比祖制还有所减
少。虽然人口增长了近一倍,但嘉庆十七年的田赋、盐课、杂赋收入,只有4,004
.4万两,同乾隆十八年相比,前后六十年间只增加6.3%。财政收入严重入不敷出。
治理财政困难,嘉庆皇帝的方针是大力提倡节俭。他在嘉庆十年说到:“朕惟厚生
之道,在乎节俭。国家重熙累洽,生齿日繁,日用所需,人人取给,而天之所生,地之
所长,只有此数。若再性好奢华,不思撙节,势必立见匮乏,何以保生聚而庆盈宁?…
当自知谨身节用,崇尚简朴。”所以,他的节俭不止是私德,而且是治国大法。
可惜,这种做法,后来证明对解决财政困难作用不大。
三
解决人口问题,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发展工商业。可是嘉庆皇帝却毫不犹豫地掐断
出现在他眼前的任何一根工商业之苗。
其实,康雍乾时代几任皇帝除了鼓励垦荒等传统型政策外,已经在东南沿海某些省
份采取了一些富有近代性内涵的新政策。
雍正年间,中国人口压力最大的地区之一是东南沿海福建和广东两省。为了解决百
姓生计问题,雍正解除了南洋贸易之禁。闽广等沿海省份华商前往巴达维亚(今印度尼
西亚雅加达,当时为荷兰统治)的贸易重新兴旺起来,从而解决了与外贸有关的那部分
人口的生计,同时,对南洋贸易又带动了东南沿海地区外向型手工制造业的发展,也吸
纳了部分过剩人口。
乾隆则在雍正的基础上,解除了广东的矿禁。让民间力量可以开采铜矿,以吸纳剩
余人口。广东解除矿禁标志着清代国家产业政策一次具有某种崭新意义的重大调整,其
影响远远超出广东一省。18世纪初期中国闽广地区在人口压力下最先出现的解除海禁和
矿禁,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看作农业社会的中国迎来工业文明的一抹熹微曙光。
如果嘉庆能在雍正乾隆的基础上继续解放思想,这一抹曙光也许会演变成朝晖。
然而,嘉庆帝是坚定的禁矿者。稳定是他心中的头等大事。他这个问题上是毫不动
摇的。
嘉庆四年四月十九日,皇帝下旨说,宛平县人潘世恩和汲县人苏廷禄,向地方官要
求在直隶邢台等县开采银矿。这个事可不可办?今天我表个态。
皇帝说,开矿不是小事。开矿需要聚集众人,经年累月。以谋利之事,聚集游手之
民,聚众闹事,势在必然。即使是官方经营,也难以约束这么多人。如果听任一、二个
老百姓,集众自行开采,更是非常危险。
皇帝说,朕广开言路,不是要开言利之路。国家经费自有来源,怎么可以穷搜山泽
之利呢?
潘世恩、苏廷禄这两个人,以开矿为由,思谋其利,实属不安本分,俱令押送原籍
地方,交地方官严行管束,不许出境闹事。给事中明绳官员竟然把这样不合规矩的事上
报给朝廷,明显是受了这两个人请托,希望事成之后,分肥利已,实在卑鄙,必须严加
惩处。
凡事以稳定为最高目标,导致嘉庆做出了这个错误决策。这一决定,是对雍正、乾
隆时期新政策探索的开倒车。它堵死了大批剩余劳动力的出路,加剧了社会动荡。
缘木求鱼
一
如果综合评价起来,嘉庆帝可能是清代帝王,甚至中国历代皇帝当中私德最好的。
他是个禁欲主义者,不给个人享受留一点空间。甚至到木兰围场围猎,都完全是“
遵守祖制”的需要,而不是因为自己喜欢打猎。他严格按照先祖们的时间、路线,一点
也不走样,打上两件东西,就立刻赶回去看奏折,绝不因景致优美而多耽搁一刻。“欲
望”在他看来是最危险的东西。他的一生,从没有被声色、珍玩、不良嗜好所迷。
他也是清代除了康熙以外最有人情味的皇帝。他心地确实很善良,也很善于用小细
节表现自己的爱心的温情,为自己营造一个“亲民”、“仁慈”的皇帝形象。
每次出巡路上,只要遇到百姓拦轿喊冤告状,他一定停下来,细细询问,批示有关
部门迅速办理。他说,老百姓敢于拦御轿,那么一定是有比较大的冤屈,我再劳累也要
及时处理。东巡盛京时,他甚至还亲自审问民案,为百姓做主。
他待人非常平易。有一年提督湖北学政杨怿回京觐见皇帝,正值酷暑,皇帝正挥扇
不止。一见杨怿进来,皇帝立即将扇子放在—边,非常详细地向他问起地方上的种种情
况,虽然汗出如雨,浸透纱袍,皇帝却没再拿起扇子。因为按体制,大臣在皇帝面前不
可以挥扇,所以皇帝宁愿与大臣同甘共苦。杨氏晚年回忆录中写到此事时,仍然感动得
痛哭流涕。
嘉庆皇帝的心非常之细。亲政不久,他就下诏说,乾隆皇帝曾赐一些功高的大臣们
紫禁城骑马的特殊待遇。然而,满汉大臣有所不同。满洲蒙古大臣平常习惯骑马,汉大
臣却很少会骑马的。所以,他特意下旨,规定享受紫禁城骑马待遇的汉大臣,特别是那
此年迈力衰或体弱多病之人,可以乘车到紫禁城。
甚至在他最粗暴的一次表现中,仍然含有温情的成份。虽然他对洪亮吉的奏折十分
恼怒,但是在洪亮吉被关进刑部大牢后,他不忘专门派太监到刑部,传达一句“读书人
不可动刑”,让刑部善待这个政治犯。这句话让洪亮吉感动了一辈子。
在他去世后,朝中大臣们无不对他充满怀念。
二
在二十多年的统治中,皇帝一直保持着良好的政治作风。
即使不说嘉庆皇帝是清代最勤政的皇帝,也得说是“之一”。他深得乾隆皇帝真传
,生活起居,如同钟表一样精确。在位二十二年,没有一天不早起。读完《实录》后,
天往往还没亮,他就秉烛批阅奏章。他事事躬已总揽。早膳后召见大臣,往往多达十余
人,披览奏折几十件,常常是忙得忘记吃午饭。遇到外出巡视时,更要早起数刻,提前
把一天公事办完。在这点上,他颇有祖父雍正皇帝“事业狂”之作风。
从皇子期间养成的每天大量脑力劳动的习惯,使工作已经成了他的第一需要。一天
不办公,不理政,就浑身不舒服。嘉庆中期的一天,他早起参加一个祭祀典礼。典礼完
成后,才上午十点钟,他决定回到乾清宫接见大臣。不料一问御前侍卫,侍卫说今天没
有官员请求接见。皇帝有些怀疑,为何今日如此空闲?一问军机,这才知道,本来是有
几名大臣要奏事的,可是睿亲王考虑到皇帝参加典礼,已经很累,况且天气十分炎热,
为了让皇帝节劳,私自把他们安排到第二天引见。
得知此情,嘉庆皇帝勃然大怒。他申斥睿亲王说:“朕年方四十,虽日理万机,从
不以此为劳。引见这么几人,本来也不足为劳。” 睿亲王如此大胆,擅自改动官员引
见日期,意欲何为?一番训斥之后,将他交宗人府严加议处,睿亲王好心没好报,被降
职罚俸。
和其他皇帝不一样的是,别人是“靡不有始,鲜克有终”,而嘉庆帝从来没有出现
“倦勤”的情况。他的耐性、毅力,古今无二,天下无双。一直到临死,他还是保持这
样的敬业精神,没有出现过任何懈怠。
嘉庆十年十二月,他依照惯例到中南海的瀛台观看冰技。碰巧那日没有奏折递进
来。皇帝回宫后,无公事办,十分生气,下旨给大臣们说:朕每日孜孜不倦,勤求治理
,即使外出,也必早起数刻,办完事才出去。你们这帮大臣,怎么能上行而下不效吸?
我去看冰技,也是祖宗传下来的规矩,大冷天的有什么好看。你们倒趁机在家睡懒觉,
畏避早寒,年长有尚可宽恕,年少者就大可恨。于是传旨.将满汉文武大小衙门的官员
,—概严行申饬。
节俭也是皇帝坚持一生的品质,他牢记父亲晚年的教训,对奢侈浪费一直深恶痛绝
。嘉庆十六年,嘉庆5l岁寿辰时,御史景德奏请依照前代皇帝做法,在皇帝万寿时,于
京城演剧十日,并请以后每年都以此为例。嘉庆览奏,勃然大怒,说朕亲政以来,惟以
民生休戚为念,从无崇奈浮侈之事。况且朕就是真想大办庆典,你做为言官也该劝阻才
是,而景德反以这种事上奏,实在太可气了。于是将景德以“溺职”罪革职,发往盛京
(今沈阳)去充当苦差。这个马屁重重地拍在了马脚上。
嘉庆皇帝二十余年中,始终未曾仿效其父南巡,也没有极尽奢华筹办寿筵,他展示
给臣民的只有一道道崇俭去奢的谕旨。嘉庆的节俭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名声已
经达于外国。出使清朝的朝鲜使臣徐龙辅记载,嘉庆朝“大抵以勤俭见称。观于宫殿之
多朴陋,可谓俭矣。”
三
嘉庆十八年九月十六日黄昏,皇帝正在由避暑山庄返回北京,抵达北京城外的白涧
时,接到了一个惊人的消息:二百多名天理教教徒,兵分两路,于昨天上午攻进了紫禁
城。他们与一些信教的太监里应外合,一直攻打到皇后寝宫储秀宫附近。幸好皇子绵宁
带领守卫部队全力抵抗,最终全歼起义军。
皇帝很清楚,这样天大的丑闻,一定会在历史上永远记载下去。这个污点,是永远
洗不掉的,自尊心极强的皇帝深受刺激。第二天,皇帝向全国臣民下发了朱笔亲书的《
遇变罪已诏》。皇帝说,我大清国一百七十年来,列祖列宗爱民如子,深仁厚泽,我虽
然能力平庸,却也没有做过害民之事。然而,这汉唐宋明未有之奇耻大辱,却发生在我
的任内。细细思量,问题还出在大臣们因循怠玩,不能体我的苦心,悠忽为政,怎么教
育都不能清醒!
从今以后,我当然要自我反省,改正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上答天命,下解民怨。
诸大臣们,如果你们愿意做大清国的忠良,就请你们赤心为国,竭力尽心,以匡正我的
失误,纠正不良的社会风气。如果你自甘卑鄙,那么就请你挂冠致仕,回家养老,千万
别在尸位素餐,增加我的罪过!
《遇变罪已诏》最后八个字是:随笔泪洒,通谕知之!古今中外,如此动情,如此
委屈的圣旨,独一无二。
三
紫禁城之变是大清衰势的一个特殊表征。在它的背后,是大清深层次问题的不断恶
化:人口压力没有丝毫减轻,流民越来越多,土匪四起,邪教横行。除了天理教之外,
什么静空天主、老佛门、一柱香、红阳教、清茶教、大乘法门等教门,接踵而出,目不
暇给……
嘉庆皇帝实际上已经做到了他的观念范围内最大的努力。他对每一个问题的处理都
是尽心尽力,既耐心又坚决。二十多年中,他就犹如一个唐吉诃德,一刻不停地和风车
博斗,然而却丝毫于事无补。腐败问题没有丝毫好转,政令出不了紫禁城。政府工作作
风昏庸懈怠至极,种种离奇之事一再出现。
嘉庆晚期的一年,他去祭扫东陵,路上兵部尚书突然向他奏报,带在身边的兵部大
印不知道被谁偷走了。皇帝大为震怒,部印失盗,不但不成体统,而且也极为危险,试
想皇帝外出其间,如果发生意外,皇帝都没办法调兵遣将。皇帝下令调查,调查的结果
更让人吃惊:大印居然是三年前就丢了,一直被随从的司员隐瞒到此时。虽然百般鞠问
,最后此事仍然没有结果,不了了之。
嘉庆二十三年武科考试后,皇帝按惯例为武进士举行传胪大典。这一天皇帝起了个
大早,早早就位,隆重的典礼按时开始,可是第一名和第三名,也就是武状元和武探花
却怎么等也等不到,大典只好中止。事后一调查,原来是太监忘了开宫门,武状元和武
探花四处找门,也没找到……
虽然一再发生行刺皇帝、杀入皇宫的事件,可是宫门门禁这个小小问题怎么也解决
不了。嘉庆二十四年四月,又有一名普通老百姓,乘守门者不当班,潜入紫禁城,一直
走到内右门,深入大内,才被太监发现。
有一次皇帝出门散步,发现大宫门外居然有人放羊,这些羊群就在皇帝眼皮底下悠
然自得地漫步吃着“御草”。宫门鹿角之上,有人乘凉闲坐,不远处树林里有小贩们举
行野餐,席地喝酒吃肉。皇帝一追查,原来这些羊是太监们养来换外快的,那些小贩都
是太监们的朋友,想来看看皇帝住的地儿是什么样。
乾隆以前,对皇室宗亲要求极严,约束极细,天潢贵胄们是整个大清社会素质最高
,修养最好的一个群体。嘉庆中期之后,八旗子弟已经彻底腐化,宗室队伍中,出现越
来越多的败类。在清查天理教起义的过程,嘉庆皇帝惊讶地得知,宗室之中,竟然也有
加入邪教者!宗室奉恩将军庆遥,宗室举人庆丰,宗室海康都是天理教的外围组织红阳
教的成员。天理教徒进攻紫禁城的计划,早就通知了他们,他们欣然决定参加,以便在
起义成功后当上大官。只不过当天由于意外,没能共襄此盛举。
后来导致了一场重大战争的鸦片,在嘉庆时期就已经成为了重要社会问题,宗室之
中,吸食此物者极多。嘉庆二十四年朝廷举行大典,宣布这一年科举考试成绩。按理,
充任导引官的贝子德麟应该早早来到太和殿前带领新科进士们站排行礼,可是太阳已经
三丈高,他还没到场,导致大典无法按时进行。皇帝很奇怪,命人查找,结果发现此人
正躺在家中吸食鸦片,飘飘欲仙的快感让他忘了自己身上的这个要差。
皇帝大怒,当即把他拉到宫门外,重责了四十大板,革去爵位。
可是就在这事发生几天之后,又有人重蹈覆辙。御前侍卫安成出任庶吉士考试的监
考。由于没过足烟瘾,考试快完事了他才来,被皇帝革去了御前侍卫之职。
除此之外,宗室之中开赌场的、嫖娼的、依仗宗室身份四处招摇撞骗的,到处都是
。甚至那些被皇帝宣布圈禁起来的有罪宗室,居然能找到门路,让人把妓女送入监狱里
供他们享受。凡此种种,严重败坏了爱新觉罗家族的声誉。
皇帝忧心不已。为了扭转这种局面,他煞费苦心,花了好几天时间,写成了一篇鸿
文《宗室训》,发给每个宗室。这篇御制文章说,宗室风气败坏已极,许多宗室“所为
之事,竟同于市井无赖。”
和以前一样,皇帝的这篇教育文章不过是重复了一系列道德教条。说什么“若问予
立身之要,曰孝弟忠信礼义廉耻;若问予应为之事,曰国语骑射读书守分。”
皇帝命令,每个宗室都有要一本,让他们好好学习,改造思想。为了保证学习效果
,皇帝还命令宗人府组织了一次考试,考试内容就是默写《宗室训》。据宗人府报告,
考试成绩不错。
可是这一教育运动开展了很长时间,宗室风气竟无一点好转。皇帝很奇怪,有一天
特意召见散秩大臣、宗室奕颢、成秀、敬叙三人,问他们学习《宗室训》的心得。不想
这三人瞠目结舌,居然不知道有学习《宗室训》一事,更没读过一个字!
皇帝大吃一惊,感觉“实出意想之外”。然而除了痛骂宗人府官员“丧尽天良”之
外,他再也不知道该做什么了。
三
嘉庆皇帝的二十多年统治,就在这一日日抱怨、迷惑、痛苦、尴尬中过去了。
二十多年间,虽然经常心灰意懒,但是他从来没有放松过权柄,一直到去世前一天
,还在不倦地处理政务。
其实,这种勤奋已经成了一种惯性,成了一种“懒惰”着的勤奋。他弄不明白为什
么他越努力,形势就越遭。他不明白他已经在中国历史上找遍了所有药方,为什么还是
不见效。越到后来,皇帝越对扭转社会大势丧失了信心。他做皇帝已经成了做一天和尚
撞一天钟。表面上,他一天到晚,一刻也不休息。实际上,他已经习惯于不动脑子,让
祖宗为自己动脑子。“体皇考之心为心,本皇考之治为治。”只要祖宗说过或做过的,
他都依样画葫芦地执行贯彻。
到了晚年,他的“守成”、“法祖”已经升华到如此高度,那就是每天都死按实录
办事。嘉庆二十年,礼亲王昭琏因小事将其属下人等禁押在王府之内,严刑拷打,手段
非常残酷。皇帝闻知十分生气,判昭琏革去王爵,圈禁二年。嘉庆二十一年六月,皇帝
早起恭阅康熙《实录》,看到内有平郡王纳尔图打死无罪人又折二人手足一事,当时康
熙的处理方案是革去王爵,免其监禁。礼亲王案远较之平郡王案轻,于是皇帝当日下旨
,改变前判,“敬承家法”,将昭琏释放。
嘉庆二十四年十月十九日,宫内文颖馆失火。火势不大,内宫太监鉴于天理教血染
紫禁城的教训,怕引来坏人混入宫中,没有开宫门命护兵入内救火,而是由太监们亲自
扑灭。按理说这事处理得不能算错。可是嘉庆皇帝在八天之后读乾隆二十六年九月《实
录》,内载乾隆帝规定,凡宫内园庭遇失火等意外之事,即行开门放外边人等进内扑灭
。于是皇帝根据这一记载,以违背乾隆指示为由,下旨处罚有关官员。
正是在这种不论时间地点一律按《实录》办事的原则下,大清朝一天天走向了万劫
不复的沉沦,皇帝也在迷茫中一天天老去。
四
从亲政初期的伟大,到谢幕时的尴尬,嘉庆的滑落曲线如此令人叹息。在全面盘点
嘉庆皇帝的统治时,历史书给出的词汇是“嘉庆中衰”,他二十多年的统治,前面连着
“康乾盛世”,紧接其后的,则是“鸦片战争”。正是在嘉庆皇帝的统治下,大清王朝
完成了走向万劫不复的衰败的关键几步:腐败之癌由乾隆晚期侵蚀到国家肌体的几个重
要器官,演变成了嘉庆晚期的沦肌浃骨,全面扩散。国困民贫交织在一起,大清帝国已
经被掏空了精华,成了风中之烛,所以在他之后,昔日不可一世的大清帝国才那么容易
地沦为任人宰割的对象。这个辛苦了一辈子的皇
帝,后来是做为一个彻底的失败者进入了历史。
失败的原因,是一直标榜“法祖”的嘉庆,在最核心的地方背离了祖先的传统。
满清历代雄才大略的帝王们一以贯之的特点一是“现实精神”,二是超凡勇气。皇
太极说过:“凡事莫贵于务实。” 雍正皇帝也说:“本朝龙兴关外,统一天下,所依
靠的,惟有‘实行’与‘武略’耳。我族并不崇尚虚文粉饰,而采取的举措,都符合古
来圣帝明王之经验,并无稍有不及之处。由此可知,实行胜于虚文也。”
从努尔哈赤到多尔衮,正是因为他们头脑不受束缚,一切判断从现实出发,因势利
导,灵活实用,才成功地从东北走到了北京。从康熙到乾隆,也正是在现实精神的指导
下,才出现了连续百余年间多次不拘定势的政治创新,生机勃勃、充满进取精神的政治
态势,不断生长、修正、完善的制度演变,才导致了康乾盛世的诞生。他们高举“法祖
”之旗,法的正是祖先们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宏大气魄。
恰恰是从高喊守成的嘉庆开始,清代皇帝们丢掉了祖先们的精神内核。对失败的恐
惧,已经注定嘉庆是个失败的皇帝。因为一个没有缺点的人,注定是平庸的人。一个不
敢承担任何风险的统治者,注定不能成大事。在这“千年不遇之变局”前,要想挽救大
清朝,最关键的不是勤奋,不是仁爱,也不是节俭,而是眼光、观念和勇气。
可惜,嘉庆皇帝缺乏的,就是这样的一双能发现问题的眼睛和解决问题的勇气。大
清王朝的不幸,就在于需要伟大人物的时候,坐在这个位置上的,却是一个平庸的好人。 |
f****r 发帖数: 5118 | 2 和珅兼任的军机大臣和九门提督,就是军委主席兼北京卫戍区司令,是可以政变造反吧
? |
B****s 发帖数: 1509 | 3 楼主是想以古喻今,醉翁之意啊。
【在 O***O 的大作中提到】 : 一 : 乾隆六十年,乾隆皇帝最终确定了第十五子嘉亲王永琰做自己的接班人。 : 这个接班人让乾隆满意的有四点: : 首先,从性格上看,皇十五子少年老成。他性格中最大的特点是自制力强。他起居 : 有常,举止有度,学习勤奋,办事认真,从不逾规矩一步。这是最让乾隆欣赏的。 : 其次,此人品质“端淳”,生活俭朴,为人谦逊。特别是富于同情心,待人十分真 : 挚,善于为他人着想。 : 第三,从学业上看,经历了二十多年严格、系统、高质量的帝王教育,永琰对儒家 : 心性之学,颇有心得。他的修养是建立在学养的基础之上,因此根基牢固。另外,此子 : 武功骑射成绩虽然比不上他的父亲和曾祖父,在兄弟当中也是首屈一指。
|
R***a 发帖数: 41892 | 4 军委主席肯定是帝哥兼任啊。
军机大臣应该是国防部长兼军委副主席
【在 f****r 的大作中提到】 : 和珅兼任的军机大臣和九门提督,就是军委主席兼北京卫戍区司令,是可以政变造反吧 : ?
|
z****g 发帖数: 2497 | 5 作者肯定是这个意思,但是差得有点远,完全硬拗的
【在 B****s 的大作中提到】 : 楼主是想以古喻今,醉翁之意啊。
|
S***p 发帖数: 19902 | 6 好像还是户部,吏部,吏部,刑部的尚书
以及内务府
【在 f****r 的大作中提到】 : 和珅兼任的军机大臣和九门提督,就是军委主席兼北京卫戍区司令,是可以政变造反吧 : ?
|
O***O 发帖数: 1854 | 7 看完此文,感觉嘉庆完胜习书记啊。
【在 B****s 的大作中提到】 : 楼主是想以古喻今,醉翁之意啊。
|
w****j 发帖数: 6262 | 8 不过习总反腐力度比起历朝历代都排不上呀,现在腐败不判死刑都是惯例了
【在 z****g 的大作中提到】 : 作者肯定是这个意思,但是差得有点远,完全硬拗的
|
f****r 发帖数: 5118 | 9 俺也为贪官说两句话,贪污腐败为什么要判死刑呢,抓起来扔到监狱里也就够了。
贪污腐败应该分两种
1 耽误正事的
2 没有耽误正事的
对于没有耽误正事的,就该罚10倍的款,按偷税处理比较合适,当然偷税严重也可扔到
监狱里 |
w****j 发帖数: 6262 | 10 贪污一个亿,罚10倍,去哪筹10亿?
如果筹出来了,是不是说明当年贪的其实是一百亿?
【在 f****r 的大作中提到】 : 俺也为贪官说两句话,贪污腐败为什么要判死刑呢,抓起来扔到监狱里也就够了。 : 贪污腐败应该分两种 : 1 耽误正事的 : 2 没有耽误正事的 : 对于没有耽误正事的,就该罚10倍的款,按偷税处理比较合适,当然偷税严重也可扔到 : 监狱里
|
|
|
i**w 发帖数: 883 | 11 这算是"议罪银"?
【在 f****r 的大作中提到】 : 俺也为贪官说两句话,贪污腐败为什么要判死刑呢,抓起来扔到监狱里也就够了。 : 贪污腐败应该分两种 : 1 耽误正事的 : 2 没有耽误正事的 : 对于没有耽误正事的,就该罚10倍的款,按偷税处理比较合适,当然偷税严重也可扔到 : 监狱里
|
f****r 发帖数: 5118 | 12 贪官其实很可怜的,看看这段子:
北周开国者宇文泰,甫入政坛即钻研统治方术。一次,他向大学士苏绰讨教治国之道,
二人长谈
,甚为投机。于是,野史中就有了这样一段对话。
宇问:“国何以立?”
苏答:“具官。”
宇又问:“如何具官?”
苏答:“用贪官,反贪官。 ”
宇不解:“为何用贪官?”
苏答:“你想叫人为你卖命,就必须给人好处。而你又没有多少财富给他们,那就给他
权,让其用权去搜刮民脂民膏,他不就得到好处了吗?”
宇颇有困惑:“天下者,我之天下。岂能容他们掠取?况且,放任贪官敛财,于我何益
?”
苏笑曰:“此言差矣!天下是你打下来的,当然属于你。但对外宣称,当说是全体黎民
的。这样,在抵御外敌时,你将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炮灰,而且颁发任何号令,都
可以百姓的名义。这些,今天暂且不谈,咱们还是说贪官。贪官能得到好处,皆因你授
之于权。为保住自己的小权,他们必会维护你的大权。如此,你的江山便稳如磐石,无
虑可忧也。
宇仍有不解:“既然用贪官,为何又要反贪官?”
苏曰:“这叫权术。试想,没有贪官,何以反贪?不反贪官,又何以哄骗民众,笼络人
心?”
宇似有所悟:“请君痛快直言!”
苏曰:“天下没有不贪财的官。官,不怕他贪,怕的是不忠。以反贪为名,除掉不忠的
官,既可剪除异己,又可赢得百姓拥戴。这是其一。
其二,官吏只要贪墨,必留下把柄,一旦背叛了你,也便有了灭他的借口。贪官害怕灭
顶之灾,自然会听话效忠的。所以,贪官实为治国之宝,不可或缺。换言之,只有贪官
在,你方可不断整肃,以使朝廷上下皆为清一色拥护你的人”
宇听到这里点头称道:“甚是,甚是!”
苏笑曰:“大人沉住气,听我往下说。其三,贪官日益增多,民怨骤起,你便可祭起反
贪大旗,抓谁判谁任你定夺,配之以鼓噪,证明你心系黎民。久之,民众自然相信贪渎
成风,绝非你的原因,而是下面的官吏未执行好圣旨所致。其四,对罪大恶极者,取其
首级,昭告天下,罚没赃款,令百姓敲锣打鼓以示庆贺,如是,既营造了盛世景观,又
将贪官的财宝收回到你的腰包,何乐而不为?”
宇文泰听到这里,禁不住大呼“妙!妙!”。从此,用贪官以培植死党,灭贪官以消除
异己,杀贪官以收买人心,没贪财以实府藏,便成了统治者世代相传、恪守不二的秘笈
贪官其实就是党中央的嘴里的口香糖,嚼得没有味道了,吧唧一下,吐到地上,粘到美
国领事馆 |
m********8 发帖数: 7463 | 13 宗室训 这个事情,宗人府官员受到了什么处罚?
这个符合欺君罔上定义了吧
【在 O***O 的大作中提到】 : 一 : 乾隆六十年,乾隆皇帝最终确定了第十五子嘉亲王永琰做自己的接班人。 : 这个接班人让乾隆满意的有四点: : 首先,从性格上看,皇十五子少年老成。他性格中最大的特点是自制力强。他起居 : 有常,举止有度,学习勤奋,办事认真,从不逾规矩一步。这是最让乾隆欣赏的。 : 其次,此人品质“端淳”,生活俭朴,为人谦逊。特别是富于同情心,待人十分真 : 挚,善于为他人着想。 : 第三,从学业上看,经历了二十多年严格、系统、高质量的帝王教育,永琰对儒家 : 心性之学,颇有心得。他的修养是建立在学养的基础之上,因此根基牢固。另外,此子 : 武功骑射成绩虽然比不上他的父亲和曾祖父,在兄弟当中也是首屈一指。
|
q***7 发帖数: 2011 | 14 通读了这篇文章,感觉胡面瘫更像嘉靖。
胡个人操守像嘉靖,确实不错,可能是中共历届领导人之最,一上台也是大力反腐,同
时还搞和谐社会,大力维稳等等,中后期的时候胡也有如嘉靖这样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了 |
W*****d 发帖数: 4196 | 15 我也想这么说,不过贪污和基础腐败的问题很相似,烂透了。
【在 B****s 的大作中提到】 : 楼主是想以古喻今,醉翁之意啊。
|
b*******z 发帖数: 331 | 16 嘉靖还是嘉庆啊?
钟了
【在 q***7 的大作中提到】 : 通读了这篇文章,感觉胡面瘫更像嘉靖。 : 胡个人操守像嘉靖,确实不错,可能是中共历届领导人之最,一上台也是大力反腐,同 : 时还搞和谐社会,大力维稳等等,中后期的时候胡也有如嘉靖这样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了
|
b***t 发帖数: 199 | 17 “利用小说进行反党活动,是一大发明。”
【在 O***O 的大作中提到】 : 一 : 乾隆六十年,乾隆皇帝最终确定了第十五子嘉亲王永琰做自己的接班人。 : 这个接班人让乾隆满意的有四点: : 首先,从性格上看,皇十五子少年老成。他性格中最大的特点是自制力强。他起居 : 有常,举止有度,学习勤奋,办事认真,从不逾规矩一步。这是最让乾隆欣赏的。 : 其次,此人品质“端淳”,生活俭朴,为人谦逊。特别是富于同情心,待人十分真 : 挚,善于为他人着想。 : 第三,从学业上看,经历了二十多年严格、系统、高质量的帝王教育,永琰对儒家 : 心性之学,颇有心得。他的修养是建立在学养的基础之上,因此根基牢固。另外,此子 : 武功骑射成绩虽然比不上他的父亲和曾祖父,在兄弟当中也是首屈一指。
|
d*******3 发帖数: 8598 | 18 “利用小说进行反党活动,是一大发明。”
这些家伙们,就知道隐射本朝。
嘉庆皇帝是胡core,还是习c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