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s*******7 发帖数: 399 | 1
『2011-05-11』三晋前传
(一)
众所周知,“赵氏孤儿”的故事发生于春秋时期的晋国,而晋国的结局大家都知道
,最后被“韩赵魏”三家瓜分了,因此“韩赵魏”三家又称“三晋”。
晋在东周前中期是举足轻重的诸侯国,晋的强大是因为其一拨又一拨的人才。
而这些一代又一代的栋梁们一方面积极推动了晋国的霸业,另一方面,形成了自己
的家族势力而分去晋侯的权力,最终国君被架空。
其实,在晋的政治历史上,不同家族“你方唱罢我登场”,最终大浪淘沙,剩下三
家。那么在三晋之前,那么多这些优秀的家族,是怎样一个又一个的被抹去了呢?
一切从晋文说起。
在重耳还没变成晋文公的时候,因继承权的争夺,重耳被迫出国,寻求政治避难,
有一帮大贤人,宁愿抛妻弃子,跟着重耳这支很有潜力的股票去流浪,最著名的有先轸
,狐偃,赵衰等人。
重耳在国外漂泊了近20年,在秦穆公的赞助下,海归创业,登上国君之位。史称“
晋文公”。
晋文刚接手的晋国是个烂摊子,而晋国的国土也仅局限于山西南部。晋文励精图治
,韬光养晦,以稳定压倒一切,先改善国内政治环境,然后伺机扩张,建立霸业。
晋文同时做了一件具有奠基性质的事情。
把从前他老爹的二军扩成三军,三军统帅共6人,按级别高低依次为:“中军将”
“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
这6人同时参与内阁组成,意思是,军委会成员同时也是政治局常委。
三军统帅排名依次是:郤縠,郤溱,狐毛,狐偃,栾枝,先轸。
这个名额安排上有点意思,3个来自跟随晋文的流浪派(狐毛,狐偃,先轸),3个
来自原来的国内元老派(郤縠,郤溱,栾枝),显示了晋文高超的政治艺术头脑。
此时,四大家族率先登场:郤氏(1),狐氏(2),栾氏(3),先氏(4)。
---------阿戈注:蓝字表示已经出场的演员,括号内蓝色数字表示出场顺序,以
下同。
晋文原来本意让赵衰进入军委会,赵衰让给了先轸。
后来不到一年,坐在第一把交椅上的郤縠病死,空出一个名额,领导再次找赵衰谈
话,赵衰再次推却,推荐了胥臣。
因为赵氏(赵衰)的低调,胥氏(5)(胥臣)有了机会加入权力俱乐部,参与分
蛋糕。
而这个时候国际环境变得严峻起来。
南方的楚国此时异常强大。
国际警察,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刚刚过世,齐国陷入夺位内乱,没人能遏制住楚
国咄咄逼人的扩张势头,中原诸弱纷纷倒向楚国,开始学习湖北话作为官方语言。
楚国的势力就要跨过黄河,眼看可以跟晋国直接喊话。
(二)
晋文刚即位,立即把二军增为三军,表现出晋文早就看透了和平崛起太扯蛋,崛起
必须武力,与楚一战不可避免。
于是,春秋五大战役之一的“城濮之战”爆发。
晋文公召开 一届二中全会,军事委员会三军统帅排名调整为:
先轸,郤溱,狐毛,狐偃,栾枝,胥臣。
先轸因出色的军事天才,从第六跃至第一,这位春秋前期的头号将才,同时也是晋
文晋襄时期雷打不动的国防部部长。
“城濮之战”中,先氏带领郤氏,狐氏,栾氏,胥氏,晋国众家齐心协力,大败楚
军,楚国人被打回湖北老家。
其后,排名第三的狐毛死,晋文第三次希望赵衰接替,进入内阁。赵衰第三次让贤
,并推荐先且居(先轸之子,也是文襄名将)。
为此,晋文增加军费开支,把三军增加到五军,终于把赵衰拉了进来。
10人的军委会按级别高低依次为:“中军将”“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
下军将”“下军佐”“新上军将”“新上军佐”“新下军将”“新下军佐”。
对应的10大元帅依次是:先轸,郤溱,先且居,狐偃,栾枝,胥臣,赵衰,箕郑父
,胥婴,先都。
除了赵氏(第6个)外,箕氏(第7个)(箕郑父)也加入游戏,箕氏和韩氏是同宗
,当然,最终的胜利者之一的韩氏,现在还没出场。
城濮之战晋国打败当时头号强国楚国一战而霸后,晋文依靠10大元帅,通过一系列
军事扩张,把晋的国土从原本的山西南部的一个地级市小范围,扩大到西至陕西,东到
大海,横亘中原,饮马黄河的超级大国,晋文因此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此时,郑,卫,宋,陈,蔡等中原列弱纷纷表态,以倒向晋国为荣,以亲楚国为耻
;以会晋国文字为荣,以写楚国文字为耻;以学习晋国话为荣,以说楚国话为耻。
一时之间,山西话四六级成为中原各小国外国语最主流的考试。
晋文在位时间只有7年。
晋文期间,10大元帅又有更替,狐偃死,赵衰接替;中行氏第8个(中行林父)加
入游戏。
中行氏原本出自荀氏。荀氏分出了5支,前后参与晋室内阁组成的有4支,荀林父这
支后来演化成了“中行氏”(以官职“中行”为姓)。为区别,阿戈用中括号表示,“
中行[荀]林父”,中括号里面的“荀”,表示中行氏的本源。
晋文已死,晋襄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此时的晋国却很不吉,晋襄公期间,先轸,狐偃,赵衰,栾枝,先且居,胥臣这些
股肱之臣先后离世。
人才陆续凋零。
(三)
晋襄不得不把五军减为三军。三军将佐的建制同前。
按排名,本来狐射姑(狐偃之子)是老大。
阳处父是赵衰的老部下,建议狐射姑和赵盾(赵衰之子)顺序换一下。阳处父同时
又是晋襄公的老师,老师的话一定要听,于是晋襄让赵盾坐上第一把交椅。
排名顺序依次:赵盾(赵衰之子),狐射姑(狐偃之子),先克(先轸孙,先且居
子),箕郑父,先蔑(先轸族弟),先都(先轸侄,先且居族弟)。
狐射姑莫名其妙的从带头大哥变成了老二,请问老二有何感想呢?
狐同学不是沉默的羔羊,狐同学有话要讲。
晋襄公病死,狐射姑因为恨透了晋襄的狗头老师,找着机会暗杀了阳处父。赵盾马
上联合众家把狐射姑踢出内阁,狐氏的狐子狐孙们全被流放到北狄。
这次事件反映出2个问题:内阁各家族开始火并。晋国的君权(此阶段是晋灵公)
已经动摇。
不管怎么说,狐氏第1个被淘汰出局。
--------阿戈注:红字代表被红牌罚下去的球员,红色数字表示退场顺序,以下
同。
赵衰,狐偃,先轸都是文襄元老。狐氏本应该更有竞争优势(狐毛狐偃分别是晋文
的大舅二舅),为什么狐氏第一个做了炮灰?
赵衰这个人,情商很高,和他相处,他不会让你吃亏,当然他也不会吃亏。最让人
称道,淡泊名利,与世无争。
晋文召开的一届一中全会,内定的嫡系流浪派3个名额,其中2个给了自己大舅二舅
,最后1个名额,在赵衰,先轸,胥臣,魏仇等人之间,首先想到的赵衰。赵衰从帝国
利益长远角度,推荐了先轸,结果先轸在“城濮之战”起到关键作用。
晋文第二次拉赵衰进内阁,赵衰让给了声望比自己低的胥臣。晋文第三次拉赵衰进
内阁,赵衰让给了资历比自己浅的先且居。
赵衰平时做事也低调,很得部下和门客人心。连政治对手,狐偃的儿子狐射姑,评
价赵衰时都说“冬日暖阳”,阿戈理解的大概意思就是“雪中送火炭”“夏天送电扇”。
后面要说的韩氏魏氏,都在发迹于赵氏后而念恩,关键时候帮了赵氏一把。
阳处父不是教练,却能把狐射姑换下场,把赵盾换上场。狐射姑不情愿也没办法,
因为场内观众的一致支持。
这观众就是赵衰留下的人脉。
(四)
狐偃是谋略家,晋文几次关键政策出自他二舅的建议。
本来晋楚交战,有被齐和秦偷袭的危险,狐偃就有办法,不但让这种危险消失,反
而把齐和秦拉到晋的阵营,而孤立楚。
重耳流浪在齐国的时候,躺在安乐窝里,不想回国。狐偃想个办法,把晋文灌醉,
偷出城去,继续创业之路。重耳醒过来要发飙,狐偃问他是怎么离开晋国的,重耳无语。
重耳过黄河,要回国即位的时候,下令扔掉一路讨饭的破锅残碗。狐偃捡起来说,
主公马上就要发达,自然有新人要用,我们就像就破碗,也不中用了,走人。
重耳马上致歉。
这些都是大忠臣大贤臣的表现,介子推(重耳饿到低血糖,割自己大腿肉给重耳的
那个)却很不屑:狐偃的目的是为了自己的仕途,家族的私利。
晋文上位后,让他出任三把手,狐偃也谦让,对照赵衰的谦让推荐,狐偃则推荐了
自己家族:大哥狐毛。要说的话,举贤不避亲,但看看狐毛,从头到尾也没什么政绩,
等于赖在位子上啥事不干。
大家嘴上不说,心里都清楚。
看来刚开始,权力处于均衡的时候,名望和人心有制约作用(倘若以后政权的游戏
规则变成了一手遮天,民心就连屁用也管不上了)。
三大元老里面,还有一个先轸,名将,无论运筹帷幄,还是身战沙场,都是强人。
“城濮之战”之初,看到楚军兵锋极盛,先轸想个办法,把虎皮蒙在马上,楚军虽
然不怕,楚军的马却本能的往后跑。
被一阵冲击后,令伊子玉(就是成得臣,楚军指挥官)好不容易稳住阵脚,先轸却
选择主动退却,楚军进来之后才发现中计,溃败。
“马假虎威”“诱敌深入”,后世战争屡试不爽,但在当时那个年代先轸是原创,
先轸可谓是“兵不厌诈”之父。
看到隔壁山西老乡一战而霸,秦国也想到中原试试运气。
先轸又首创历史上第一个伏击战,战果超出意料,成了歼灭战。“肴之战”,秦军
全军覆没(活下来的3个指挥官被俘)。
先轸的军商虽然超强,情商却不高。
晋襄放跑了3个秦军指挥官后,先轸一唾沫吐到了晋襄的脸上。
后来先轸自己也不好意思,决定用另一种变相自杀的办法以谢国君,和北狄“箕之
战”。
结果想打败仗都败不了。
于是,先轸自己冲锋陷阵,杀到敌人群里。
杀了一堆人后,发现自己还活着,先轸于是退掉铠甲,赤膊上阵,终于战死。
后来,北狄毕恭毕敬的把他的尸首归还晋国。
先轸死后,其子先且居接任。
秦军发动“彭衙之战”,报仇雪恨。
虎父无犬子,秦军被先且居打的大败,丢失了大片土地,晋国国土大大跨过黄河西
岸,兵锋所指,直抵关中。
先氏的战功是政治角逐的资本。
但是先氏家族不团结,自己人跟自己人火并,最后这个世代名将的家族居然是灭族
的形式飘散于历史的天空。
(五)
晋襄期间,先轸死,其子先且居接任国防部部长。
此时排名:先且居,郤溱,赵衰,栾枝,胥臣,箕郑父,胥婴,先都,中行林父,
范[士]毂。
范氏第9个(范[士]毂)开始加入军委会内阁。本姓士,因封于范地,改姓范,由
此,范姓是士姓一个分支,故“士”“范”同宗。
--------阿戈注:这里中括号里的“士”来表示范姓的本源,以下同。
老二郤溱死后,梁氏第10个(梁益耳)进入。
此时排名:先且居,赵衰,栾枝,胥臣,箕郑父,中行林父,先蔑,范毂,先都
,梁益耳。
紧接着,排名前4位(先且居,赵衰,栾枝,胥臣)在1年内先后死掉。晋襄有了
把5军缩回3军的想法。
箕郑父作为元老,好不容易熬到先且居,狐偃,赵衰,胥臣等牛人死了后,有了
想入非非的念头,大家可以看上面这个排名,除去前4,还有谁可以当老大?
箕郑父虽然做着“带头大哥”的美梦,不过晋襄原计划的军委令里,范毂老大,
梁益耳其次,箕郑父第三,先都第四。
从原来的第5爬到晋襄计划中的第3,箕郑父也可以接受。
结果当先克去了领导家一趟后,3号人物变成了先克。
晋襄最终的安排:赵盾,狐射姑,先克,箕郑父,先蔑,先都。
梁氏(梁益耳)屁股还没坐热,就第2个被淘汰出游戏圈。
这里面有几处矛盾。
第一,新一辈之间的矛盾,狐氏和赵氏,前面已经说过,结局赵氏胜。
注意:狐射姑被赶走后,中行林父复出代之。此时:赵盾,先克,箕郑父,先蔑
,中行林父,先都。
第二,元老和新一辈人之间的矛盾。
军委缩编前,10大元帅里活下来有6位元老。
其中,中行林父脾气好,看得淡,后来几次人事变动,中行林父都让后面的人越
级。
先蔑后来乘着迎储君的机会,移民秦国(迎储君事件导致秦晋令狐之战)。
剩下4个就没那么好说话了。狐射姑被赶走后,箕郑父终于排上老三,但前面2个
小辈(赵盾和先克)根本不在晋襄最初的军委令里。换句话说,箕郑父原本可以是老大。
而先都一直在最后面(保级)。
最倒霉的是范毂,梁益耳,本来内定的是一号二号人物,结果连军委会都没进去
(降级)。
于是,这4个老帅决定搞点什么事情出来。
先都问:内阁6成员的2个年轻人先克和赵盾,先干掉哪个?
箕郑父:那就先克吧。
范毂:为何?
梁益耳:谁叫他姓先呢?
于是,刺客刺死先克,准备下一次除掉赵盾。结果赵盾反应快,反过来灭掉这4人。
在火并中,箕氏(箕郑父)第3个被淘汰。
这样,原军委会6个人中,“三先”消失了,箕郑父也死了,内阁几乎空了,栾氏
和胥氏乘势复出。
(六)
大家分完蛋糕以后,排名为:赵盾,中行林父,郤缺,臾骈,栾盾(栾枝之子)
,胥甲(胥臣之子)。
臾氏(第11个)(臾骈)也进入政治局常委。而栾氏和胥氏正式复出。
这个组合大家很满意,同样的六个人,同样的排名顺序,居然维持了16年之久。
即便发生重大政治事件(晋灵公被赵穿杀),这个组合依然没变(只有一次微小
的变动,胥甲死,其子胥克继承,但座次没变)。
反映出晋国国君的权力进一步被内阁家族,齐心协力,同心同德的分化。
晋灵死后,晋成公即位。
晋成期间,赵盾死,郤缺越过脾气好的中行林父做老大。而郤缺原来的第三把交
椅的位子交给先縠(先克之子)补充,先氏又重新杀回政治局。
郤缺做了老大之后,看胥克不顺眼,找着理由说胥克身体不好,不适合为人民服
务,于是把胥氏从内阁开除。
胥氏第4个被淘汰。
说起来,胥氏三代做人都本分,没什么大功劳,主要靠着资历保住爵位,在弱肉
强食的政坛被淘汰也不奇怪。
以胥氏的代表胥臣为例,胥臣也是晋文时代星光灿烂的夜空中的一颗小星星,不
过在先轸狐偃赵衰等皓月面前,没太多闪烁的机会。
胥臣这个人,有点唐僧。
晋文回国前,秦穆公打算把自己闺女嫁给晋文,这本是美事,但问题是秦穆闺女
已经嫁给过晋文的侄子。
换句话话,秦穆闺女曾经是晋文侄媳妇,晋文既很憧憬的想娶自己的年轻侄媳妇
做老婆,又怕世人背后诟病,不知道这趟镖是接还是不接。于是问胥臣。
胥臣大道理说了一堆,晋文都快听睡着了,还没听明白胥臣的结论。
还有一次,晋文想让阳处父做太子(后来的晋襄)老师,问胥臣的意见。
胥臣说:取决于太子。不能让驼背的人挺起腰,不能让瞎子看东西,不能聋子听
说话。不能。。。(以下略去若干字)。
最后胥臣说,本质不行,教育是没有用的。
晋文惊诧问道:你的意思是教育没用?我k,你可是春秋五霸我晋文的老师,你的
教育会没用?
胥臣又说:可以因材施教,驼背的人可以撞钟,瞎子可以演奏音乐,聋子可以烧
火,。。。(以下再次略去若干字)。
最后胥臣说,教育,就是利用人的能力去做能做有用的事情。
晋文心想,说了等于没说,自己做主张吧,于是拜阳处父为太子师傅。
晋国经过“文襄”称霸之后,到“灵成”时期,开始衰弱。
再到了晋景公初期,遭遇春秋五大战役之二“邲之战”。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楚庄王来报仇了!
(七)
表1
表2
变动原因:
表1,晋文初次组建内阁,3军6将佐。
表2,晋文扩招内阁,把赵衰拉进来,5军10将佐。
人事变动:
前633:3军最初6个大佬。
前632:郤縠死,先轸升任一号人物,先轸位置由胥臣顶替。
前629:4人加入,军委会组成10大元帅。
前628:狐偃死,赵衰接替,少1人的空缺由中行林父填入。
前627:晋文死,晋襄立。
前627:先轸死,先且居接任国防部部长。少1人的空缺由范毂填入。
前625:郤溱胥婴死,少2人的空缺由先蔑梁益耳填入。
人物关系:
表1
郤縠郤溱:国内留守派,晋文他爹(晋献)时代的军队元老,郤氏在晋国军队中威信极
大,晋文安排郤氏在第一和第二的位置,有其一定道理。
狐毛狐偃:流浪派,晋文嫡系,外戚(晋文大舅二舅)。
栾枝:国内留守派,重耳回国后投靠晋文。
先轸:流浪派,先氏后来取代郤氏在军中的影响力。
胥臣:流浪派,晋文导师。
表2
赵衰:晋文元老。
箕郑父:晋文元老,后叛乱被杀。
胥婴:胥臣族人,胥氏旁系。
先都:先轸侄,先且居族弟,后叛乱被杀。
中行林父:晋文元老。
范毂:晋文元老,后叛乱被杀。
先蔑:先轸族弟,后出使秦国,不归,定居陕西。
梁益耳:后叛乱被杀。
(八)
“邲之战”,晋三军“中军将”“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
下军佐”依次为:
中行林父,先縠,范[士]会,郤克(郤缺之子),赵朔(赵盾之子),栾书(栾
盾之子)。
臾氏短暂的参与权力游戏后,已经第5个被淘汰。
“邲之战”起因是楚国打郑国。
说到晋楚,一定要说郑国,郑国是标准的“朝晋暮楚”。谁拳头硬就听谁的,他
也没办法,小国生存之道。
郑当上晋国的小弟后,楚庄王北上攻郑,郑向晋求救。
等晋援军刚过黄河,郑国捱不过楚庄王的一阵组合拳,投降了。
这时候,晋军意见分2派。
老五老六(下军将佐)赵朔和栾书认为:救援已经失去意义,楚军精锐全出,士
气很盛,不宜与之交兵,主张退军。
老三老四(上军将佐)范会和郤克表示:老五老六说的没错。
老二(中军佐)先縠坚持说:军队出动了哪有拉回去的道理?我就是要打。
老大(中军将)中行林父:不知道该听谁的,纠结很蒙太奇。
中行林父这个人还不错,对人诚恳而且实在,不争名夺利,由于跟领导关系搞的
好,走的近(以前给晋文当过司机开过车),“驾而优则仕”,逐渐成为元老。
但中行老大(中行林父)优柔寡断,军中没什么威信,刚当一把手不久,根本镇
不住部下。
正在这时,楚军派人来打探了,使者说:我们小楚和郑国之间历来有些小架吵吵
,现在吵完了大家和好了,我们小楚正准备回去。
意思是低调的忽悠:我们还没做好和你们晋国打仗的准备呢。
范老五(范会)脑子灵光,以忽悠对忽悠,回答说:我们小晋和郑国本是姬姓一
家,现在听说郑国也不孝敬老周天子,我们过来也就是问问什么情况,问完了就回去。
意思是,怎么这么巧啊,我们也没做好和你们楚国打仗的准备呢。
先老二(先縠)不明白其中道道,直接抓起楚使者的衣领说:别听范老五扯淡,
他们想回家,我可是要打你丫的。
接着,邯郸旃与魏锜(军中参谋部成员,暂时还不是将佐)和中行林父不合,对
老大有意见,也出来砸场子,先忽悠中行老大说去楚营请和,实际上是跑到对面楚军阵
营,把狼引过来。
气势如虹的楚军立即出击,进攻如风卷残云,没有准备的晋军被打的措手不及,
阵形大乱,大败而归。
“邲之战”后,楚国确立霸主地位。
晋国败后,晋景公把先縠送上军事法庭,先氏被灭族,晋景也借机强化了“晋成
”“晋灵”2代失落的君权。
先氏第6个被淘汰。
(九)
“邲之战”中,晋中军和下军惨败,但上军却全身而退。这与上军的将佐(黄金搭
档:范会和郤克)的指挥得当有关。
范会(也就是士会)不仅能力强,口碑也不错。
后人赵武(就是后来的赵氏孤儿)和叔向talk。
赵武问叔向:如果给你一次机会,你愿意跟哪位古人交朋友?
叔向:还有问?肯定是阳处父呗。
赵武:老阳虽然帮过我们家(置换赵盾和狐射姑,见前),但性格太耿直,容易
得罪人,后来身死于难。
叔向:那我选狐偃。
赵武:狐偃谋略过人,但对事情自己有益时,就顾不上国家了,这个人智商高,
品德却不高。
叔向:那你选谁?难道你祖宗赵衰?
赵武:如果上天给我一次时光倒流的机会,我愿意和范会(士会)做朋友,如果
一定要加一个界限,我希望做他的粉丝一万年。因为范会为人正直,推举贤人而不结帮
成派,忠于国君而不阿谀奉承,实在让人钦佩。
范会的副手是郤克。
郤克还没当老大的时候出使过一趟齐国,受了一顿鸟气,为后来的春秋五大战役
之三,齐晋之间的“鞍之战”埋下伏笔。
郤克能力很强,但可惜有残疾,是个瘸子。
齐顷公知道郤克来访后,决定导演一个小品。
郤克作为晋使,朝见齐国君,很庄重的步伐走过宫廷。
忽然发现旁边也有一个“傅红雪”,他前腿往前走一步,“傅红雪”也是前腿走
一步。他后腿跟着拖一步,“傅红雪”后腿也跟着拖一步。旁边这个“傅红雪”一瘸一
拐的步伐和他一致,配合的惟妙惟肖。
郤克还没明白过来,听到齐顷公的后宫们忍不住在笑。再看看齐顷公旁边的大臣
,一个个都笑岔了气。
终于明白旁边的“傅红雪”是齐顷公故意安排,走路一瘸一拐,恶搞他郤克是个
瘸子。
郤克气的差点晕了过去,回去的时候渡黄河,指着天道:此仇不报,河伯可见。
过数年,鲁国和卫国被齐国打的受不了,求救于晋。
郤克复仇的机会终于来了。“鞍之战”爆发。
(十)
“鞍之战”战前的晋军军委6人组成是:郤克,智[荀]首,中行庚,范燮,栾书,
赵同。实际上真正参与打仗的只有一半,这3人是:郤克,范燮,栾书。
此时,智氏(第12个)(智首)进入权力中心。智首是中行林父之弟,这2人本都
出自是荀氏,结果一支以官职(中行)为姓,一人以封地(智)为姓。
排名第三的 中行庚 是 中行林父 之子,中行林父已死,中行庚继承常委。
有趣的是,此时荀氏(中行氏和智氏)占了内阁三分之一,却没一个真正姓荀。
对于齐国来说,“鞍之战”是齐国立国至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
对于晋国而言,“鞍之战”规模相对较小(相对于城濮之战和邲之战)。
城濮之战和邲之战,参战的晋楚双方都出动倾国三军。
-------阿戈注:晋三军是上中下(上军,中军,下军),楚三军是左中右(
左军,中军,右军)。
这次“鞍之战”晋三军只出动一半,结果晋击溃齐。一个叫韩厥的年轻人差点活
捉了齐顷公。
“鞍之战”打出晋国国威,晋景公一高兴,“晋帝国国防大学”的生源要扩招了!
一下子从三军扩为六军,军委会也跟着扩招。
排名依次是:“中军将”“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
”“新中军将”“新中军佐”“新上军将”“新上军佐”“新下军将”“新下军佐”。
对应人物:郤克,智首,中行庚,范燮,栾书,赵同,韩厥,赵括,巩朔,韩穿
,荀骓,邯郸[赵]旃。
新面孔里面,韩氏(第13个)(韩厥,韩穿)凭战功和实力进入权力层。
巩氏(第14个)(巩朔)被破格录取。
虽然荀氏早就登场,但一直以中行氏,智氏的名义,这次,真正的荀氏(第15个
)(荀骓)也参与来了。
邯郸氏(第16个)(邯郸[赵]旃)是赵氏分支,邯郸旃是赵衰的孙子,因封于邯
郸,改以地名邯郸为姓,阿戈再次以中括号里的“赵”表示邯郸氏的本源。
邯郸旃就是“邲之战”故意砸中行林父场子,搞的晋军被打的措手不及的那个,
不知道为什么先縠被杀了头,邯郸旃却没事,如今反而还进了政治局内阁。
而最终参与年底“晋股分红”的“韩赵魏”3家里面就差老魏没来了,别急,还没
到时候。
晋景公强化君权的行动除了灭掉先氏外,另一个大手笔就是除去树大根深的赵氏
。这就是“赵氏孤儿”的故事。
(十一)
表3
变动原因:
表3,晋襄把原5军10将佐裁回3军6将佐。
人事变动:
前621:狐射姑接任老大。
前621:晋襄听从阳处父建议,赵盾任一把手,狐射姑第二。
前621:狐射姑被赵盾驱逐,中行林父补充空缺。
前618:内阁之间火并,先蔑出走,先克先都箕郑父死。空缺4人由郤缺,臾骈,栾盾,
胥甲补充。
前608:胥甲死,胥克代替。
前607:晋灵死,晋成立。
前601:赵盾死,郤缺升任一把手,赵氏名额由赵朔顶替。
前599:晋成死,晋景立。
前597:郤缺死,中行林父升任一把手,郤氏名额由郤克顶替。
前595:先縠因“邲之战”捣乱被处死,空缺被赵同补充。
前593:中行林父死,范会升任一把手,中行氏名额由中行庚顶替。
表4
变动原因:
表4,“鞍之战”后,晋襄把原3军6将扩招为6军12将佐。
人事变动:
前588:6军最初12个将佐。
前587:郤克退休,推荐栾书当老大,郤氏名额由郤锜顶替。
(十二)
晋景公经过他姐姐(赵朔媳妇)哭诉的启示,写下“赵氏孤儿”的剧本。
剧情中,栾氏和郤氏一唱一和,出任反面主角,韩氏因为受过赵氏的提携,任正面
配角。
因赵氏势力太大,晋景公把剧本改了几遍都不满意,最后把剧情确定为:赵同赵括
被杀,赵家被灭族,仅留下孤儿赵武。
有人可能要问,反面主角是栾氏和郤氏,罪大恶极的屠岸贾跑哪去了?
《史记》上的“赵氏孤儿”是演义版,真实的“赵氏孤儿”的故事要看《左传》。
大概《史记》的“赵氏孤儿”深入人心,司马迁编的故事,情节惊险,跌宕起伏,
剧情感人,过程曲折,倒是以假乱真了。
先说下背景。
赵氏鼻祖,赵衰在选接班人的时候没选嫡子赵同,赵括,赵婴齐。反而选了庶子赵
盾。
赵盾死后赵朔接班。
赵朔死后,其媳妇(晋景公姐)勾结叔叔赵婴齐。赵同和赵括(这个赵括不是后来
秦赵“长平之战”纸上谈兵的那个,那个赵括的爹是赵奢)实在看不下去,把弟赵婴齐
逐出家门。
赵朔媳妇向晋景告赵同和赵括的状。
晋景于是把栾书和郤锜找来,探探他俩是什么态度。
栾书此时是政治局一把手,起到关键作用,非常出力剿灭政敌,表态说:“赵氏势
大,不如乘此机会除掉,以免日后受制于人。”
晋景心想,正合我意,马上派栾书和郤锜发动“下工之难”(灭赵)。
巩氏和没改姓的荀氏也在这场政治斗争中,第7个和第8个被淘汰。
赵氏被灭族,几乎无限接近被淘汰,谁知几年后,独苗长成大树,又杀了回来。
------阿戈注:赵氏先人赵衰的三次让贤,实在是为后代攒人品。
内斗过程中死了不少人,12人的军委会空出不少位子,于是晋景公把6军12将佐缩
编成4军8将佐。
具体是,先保留传统的3军建制,即“中军”“上军”“下军”,然后补充 新编第
四集团军“新军”。
统帅按级别依次为:“中军将”“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
军佐”“新军将”“新军佐”。
依次人物为:栾书,中行庚,范燮,郤锜,韩厥,智罃,邯郸旃,郤至。
由此,对应看出,邯郸旃升任新四军军长,郤至任军副。
晋景公努力的一点一点把君权收回来,还没完成就死了。
晋厉公刚即位,内阁又被众家权力谈判,重新洗牌。
(十三)
这个时候,晋军委内阁6将佐,“中军将”“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下
军将”“下军佐”“新军将”“新军佐”,人员被重新组合为:栾书,范燮,郤锜,中
行偃,韩厥,智罃,郤犨,郤至。
原新四军军长邯郸氏第9个被淘汰,郤犨接替军长职务,郤至仍然任军副。
这样,8个人的军委会成员,3个姓郤。
晋厉公火了,以前任晋景公的政治手段为中心,坚持强化集中君权,坚持打击内阁
私家势力,俩手都要抓,俩手都要硬。
而栾书一方面妒忌郤至;栾书但任总书记期间,曾发生晋楚之间的第三次争霸大战
“鄢陵之战”,最终晋击溃楚,此战,郤至居功至伟。
另一方面郤至的政治目标是要代理栾书做老大,严重威胁栾书政治局总书记的位子。
栾书于是诬告郤至通敌,晋厉正好逮着机会,杀尽“三郤”。
栾书八面玲珑,非常有手腕。
起初栾氏虽然常驻内阁,但3代下来都一直排在第5的位置,没有太大发言权。到了
栾书这一代,看到当时赵氏势大,栾书于是和赵朔走的近,和赵氏关系很好。
郤克(就是那个瘸子)当老大的时候,栾书迅速站在郤克这一边。于是郤克退休的
时候,拼命力荐栾书,栾书一下子从第5把交椅,打破游戏规则连升4级,升到头把交椅
,成为1号人物。
当晋景要铲除对君权威胁最大的赵氏,栾书立即支持国君,并联合郤氏和其他家族
灭掉赵氏。
当郤氏成为最大威胁时,栾书不失时机的借晋厉之手,反过来干掉“三郤”。
同胥氏的本分实在比较,栾氏非常圆滑世故。
人不能太老实,否则就像胥氏一样被早早踢开;
人也不能太狡猾,栾氏结局很惨,没多久就被灭族。
总而言之现阶段,“三郤”被杀后,郤氏第10个被淘汰。
栾书死,其子栾黡接位。
一番血雨腥风之后,内阁排名变成:
韩厥,智罃,中行偃,范匄,栾黡,范鲂,令狐[魏]颉,赵武。
看到“赵氏孤儿”了吗?
老赵家“春风吹又生”了,赵武自豪的宣布:我胡汉三又“王者归来”了。
另外,老魏家终于进来玩游戏了,注意,这个 令狐[魏]颉 和后来参与年底分红的
魏不是一支,不过大家都是同宗,因封于令狐(令狐氏第17个加入权力高层),改以封
地“令狐”为姓。
直到 令狐[魏]颉 死后,由魏绛接替,这才是真正的魏氏(第18个)。而令狐氏短
暂的出现之后,第11个出局。
(十四)
魏绛和韩厥,分别是魏氏和韩氏第一个进入内阁的人。这2人被提拔而最终走向最
高权力层的过程非常相似。
韩厥畜于赵氏,意思是从小被赵家收养。大概表现的好,被赵盾推荐晋灵拜为司马。
司马在后来是大官,比如说汉朝和三国时期,大司马(全军总政委)和大将军(全
军总司令)平级。但春秋这个时期,司马的权力还不够大,只负责掌管军纪,没有资格
进入内阁军委会的最高决策层。
“司”就是管理的意思,“马”就是拉战车的马,借指军队。这个时期骑兵还不是
主要兵种(骑兵的出现并作为主力是在后来战国的赵武灵王时期),主力是车兵。
且说韩司马当官不久,发生秦晋“河曲之战”。
进军途中,韩厥向全军强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战车队形不准乱,结果偏偏有
个开车的跑错了道。
韩厥立即将驾驶员斩之,完了抬头一看,驾驶员的车里面坐的是赵盾。
韩厥杀了赵盾的驾驶员,众人一致以为韩厥死定了。
这时赵盾下车,向拜国君一样,恭恭敬敬的拜韩厥。然后对大家说,我们老赵家没
有白培养这孩子,这个小伙子以后的前途,不可限量。
多年后,魏绛也做了司马,巧合的是魏司马也碰到韩司马的故事。
魏绛刚当上官,晋悼和诸侯会盟。
魏绛强调捧场的仪仗队要整齐,一定要给足国君晋悼的面子。结果有人出了漏子,
魏绛没有犹豫,杀之。
然后魏绛坐在那里,等着晋悼也像赵盾对韩厥那样给自己,过来恭恭敬敬的拜自己。
哪知道晋悼气势汹汹的拿剑要杀魏绛。
魏绛大惊:版本怎么变得不一样了?是我不明白?还是世界变得太快?
旁边有人告诉魏绛,刚才杀的那人是国君的弟弟,你要挑战韩厥的记录,难度有点
大。
魏绛暗叫:faint!
韩司马的后人和魏司马的后人,后来都参与年底“晋股分红”。但如今老魏就这么
背!同样都是股东,运气的差别咋就这么大捏?
好在魏绛反应快,索性对晋悼说:执法不严,是对国君的亵渎,是我的过错。执法
严格,是对国君负责,对国君负责,国君你还要杀我,干脆我自杀吧。
说的晋悼的小脸羞的红红的,晋悼只得说,忠臣,干的不错,以后就由你来接替你
哥令狐颉的内阁位置。
(十五)
在晋悼公时期,智罃,范鲂死,晋悼乘机裁军,把4军缩回3军。
此时,“中军将”“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依次对
应人物为:
中行偃,范匄,赵武,韩起,栾黡,魏绛。
内阁6人制从此稳定了下来,一直保留了60多年。
但在晋平公的时候,又发生了一次变故。
其间一把手是范匄,范匄驱逐了栾盈(栾黡子,已继承爵位),栾盈干脆造反,被
灭族。
栾氏第12个被淘汰。
出场演员已经来了18个,先后被淘汰了12个,而 智氏 目前暂时退出,就剩下了5
家,本来内阁是6人,剩下一个空缺怎么办?
空缺由程氏代替。
这时内阁排名顺序是:范匄,赵武,韩起,中行吴,魏舒,程[荀]郑。
被淘汰的栾氏的位子被程氏取代,程氏第19个登场,也是最后一个新面孔。程氏出
自于荀氏,但跟同样出自荀氏的智氏关系更近,算是暂时替智氏占个位子。
这里,荀氏,中行氏,智氏,程氏,都是一家,本宗都是荀氏。
具体为:荀林父,荀首,荀骓,荀驩,兄弟4人。荀林父这支改官职姓“中行”,
荀首这支改封地姓“智”,荀骓这支改封地姓“程”,唯有荀驩这支没变。
智氏的代表智盈长大成人后,程郑自动把位子让给本宗的智盈。程氏和令狐氏一样
,替本宗智氏和魏氏占了个位子,然后自动出局(第13个出局)。
这样,智盈接替程郑进入内阁后,智氏又回来了。
从本义上说,程氏和令狐氏把分别位子传给侄子或堂弟智氏和魏氏,而没传给自己
的儿子。
是因为他们自己的姓氏不是本宗的大宗,一方面自己小宗(程氏和令狐氏)的势力
不够大,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在内阁之间残酷的竞争中自己大家族的大局(智氏和魏氏)
的需要。
在内阁不能大家都是主演,偶尔几个跑龙套的也是剧情需要。
Okay,范匄死后,后面诸位排名各升一级,范鞅(范匄之子)仗着资格老,插个队
,排在年轻人智盈前面。
内阁排名:赵武,韩起,中行吴,魏舒,范鞅,智盈。
(十六)
表5
变动原因:
表5,“赵氏孤儿”事件后,晋襄把原6军12将佐缩回为4军8将佐。
人事变动:
前583:4军最初8个将佐。
前580:郤克退休,推荐栾书当老大,郤氏名额由郤锜顶替。
前583:晋景死,晋厉立。
前577:中行庚和邯郸旃死,空缺由中行偃和郤犨顶替,郤氏8占其3。
前574:“三郤”被杀,空缺由范鲂,令狐颉,赵武顶替。
前572:栾书死,韩厥升任正卿。
前566:韩厥死,智罃升任正卿,韩氏名额位子由韩起顶替。
表6
表6,晋悼进一步把原4军8将佐缩回为3军6将佐。
人事变动:
前560:3军最初6个将佐。
前557:栾黡死,栾氏名额位子由栾盈顶替。
前554:中行偃死,范匄升任正卿。
前552:栾氏被灭,跟智氏很近的程郑顶替。
前548:范匄死,赵武升任正卿。
前541:赵武死,韩起升任正卿。
前531:晋平死,晋昭立。
前525:晋昭死,晋倾立。
前517:赵成死,赵氏名额位子由赵鞅顶替。
前514:韩起死,魏舒升任正卿。
前511:晋倾死,晋定立。
前509:魏舒死,范鞅升任正卿。
前501:范鞅死,智跞升任正卿。
(十七)
此后半个世纪,又是晋国的一个霸业时期。
因为内阁前面的老大不够强势,就会被后面的淘汰掉,内阁成员同样兢兢业业,否
则就会被别家开除内阁户口。
如此,这种竞争体制,保证了晋内阁每届执政官的优秀和内阁成员组的强大,最终
维持了晋国中晚期的春秋霸业。
六家势均力敌,而且遗传到后代的基因都不错,互相之间都没有给对手火并的机会。
于是,通常情况下,按照一般顺序,当权力最大的第一把交椅的人死,则由第二把
交椅的人继承,后面依次各进一级,最末的位置由第一把交椅的继承者补充。
这是最好的年代,对于内阁六家,真正的是“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
这是最坏的年代,对于晋国国君,说起来是一国之君,实际权力一点一点的,最终
被六家完全架空。
赵氏,韩氏,中行氏,魏氏,范氏,智氏,轮流当老大,团结起来一起分化晋国刚
强化的君权。当然,这种团结是针对国君而言,六家彼此之间一直虎视眈眈,伺机吞掉
对方。
过了50多年,六家轮流当过一遍老大之后,国际经济形势不好,内阁也要裁员了!
晋定公对内阁众人说:如今经济萧条,政府没钱付6个人的工资了,只够付4个人。
为决定哪4个人留下,现在大家一起玩“抢板凳”游戏。
于是6个人围着4把椅子,大家排好队型。主持人晋定公说:开始!
6个人于是围着椅子,依次做地球绕太阳运动。
数圈后,主持人晋定公大喝一声:stop!
赵氏,智氏,韩氏,魏氏,眼疾屁股快,分别抢到板凳上坐下;中行氏和范氏反映
慢了点,4把椅子被前面4个人占了,没抢到位子。
主持人晋定公对中行氏和范氏说:Sorry,二位,你们被历史淘汰,Bye-Bye~~
(十八)
上面“抢板凳”游戏是阿戈恶搞。实际中行氏和范氏被淘汰的原因源自一场赵氏大
家族内的矛盾,这矛盾最终扩大为内阁之间的火并。
赵鞅想往北扩张自家地盘迁徙人口,和邯郸午(邯郸旃的孙子)意见不合。
邯郸午是赵氏的分支(都是赵衰之后)。赵鞅是大赵家族的老大,以族长的身份杀
了邯郸午。邯郸午同时又是中行寅的外甥,中行寅和范吉射关系又很铁。
于是中行氏和范氏攻打赵氏。赵鞅猝不及防,被打跑到北边晋阳。
中行氏和范氏索性连国君一块打了,这时触及到魏韩智三家的利益,赵鞅联合魏韩
智三家反攻。
中行氏和范氏国际声望不错,周边不少国家支持中行氏和范氏,赵鞅等经过苦战后
,终于把中行氏和范氏驱逐出晋国。
中行氏和范氏经营了百年,可惜关键时刻被淘汰(分别第14个和第15个),只差一
步到4强。
最后,内阁6氏变成4家:智跞,赵鞅,韩不信,魏曼多。
晋定公因为主持了“抢板凳”节目,于是小心翼翼表达了一下收回被灭掉的中行氏
和范氏领地的想法,以此扩大一点君权。
智跞理都没理他,领头和韩赵魏三家分了中行氏和范氏的地盘。
晋定公忍不住说:对不起,我是国君!
智跞反问道:谁知道?
晋定公厉叹了口气: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晋国这个时候,没人知道国君也不是夸张的说法。晋国的法令已经不是“政出宫门
”,而是“政出卿门”。
和其他诸侯会盟,本来规则是国君结盟(春秋期间,国与国之间的会盟是大事,只
有国君可以代表,是国君特权),结果晋国的国情成了国君被内阁执政官“友情客串”
掉,变成内阁卿大夫和其他国君结盟。
以至于国际友人一提到晋国,只知晋大夫,不知晋国君。
智韩赵魏四家主政,因中行氏和范氏被淘汰掉,内阁6人变成4人,于是3军6将佐被
裁为2军4将佐(上军和下军)。
又回到晋文公改革之前他爹晋献公的军队建制。
不过这个时代晋国2军的实力,已经不是140年前晋献公时代的2军可以匹敌。
此时晋国2军4将佐(4大家族),每个家族的私有军力基本上相当于一个中等诸侯。
如此,又过了50年,其间当老大的只有2家:赵氏,智氏。实际上就2个人,赵鞅和
智瑶(智跞之子)。
这种老大已经是象征意义的老大了,4家的实力相当独立。
(十九)
到了智瑶这一代,智氏的实力进一步膨胀。胀着胀着,智瑶忽然有把其他三家也胀
进来的想法。
有一天,智瑶想试探一下其他三家的忍耐度,向三家各要一个大城。
韩虎和魏驹都老老实实交了,到了赵无恤那里,智瑶却碰了壁。
赵无恤说:赵氏可以说不!
赵无恤原本是赵鞅的庶子,但非常得赵鞅喜爱,因为不是嫡子,赵鞅一直犹豫不决
。有次赵鞅对儿子们说,我在恒山藏个宝,你们看看谁过去找回来。
其他儿子拿着公费游玩一趟后,回来说啥也没找到。
赵无恤说:我找到了。
赵鞅:你找到啥?
赵无恤:这里的地势险要,下面又有一块肥沃平原,可夺取此地,进可攻退可守,
以做后方。此乃天赐我赵氏之宝。
赵鞅拍案:娃,就你了!
赵鞅死,赵无恤接位。
从前赵盾也不是赵衰正夫人生的,赵盾的妈是赵衰的一个北狄小妾,但赵衰把赵盾
钦点为接班人。
看来,老赵家重视能力,轻看血统。
且说智瑶被赵无恤拒绝后,很没面子,再往后就发生了大家都知道的故事。
智瑶带着韩虎和魏驹水淹晋阳赵氏。
却被赵无恤反过来联合韩氏和魏氏淹了智氏,智氏被灭族。
本来智氏有绝对实力和大把机会代晋自立,能把晋的国姓从“姬”改为“智”,从
而写下一段“智代姬晋”的美好传说(参照隔壁山东教程:田代姜齐)。 但是智瑶过
于自大,一不高兴就拿酒杯子往赵无恤脸上砸,太欺负人,自取灭亡。
智氏最后一个(第16个)被淘汰。
(二十)
由此,晋国的内阁出场演员先后有19个,被淘汰了16个,最后3个成了胜利者。
而此后几十年,韩,赵,魏三家,轮流当老大的只有2家:赵氏(赵无恤),魏氏
(魏斯)。
这个时候的老大有点盟主的意思了。
比如说,大家一起打着晋国的旗号想搞点什么事情,盟主的责任主要是出来联络
一下其他2家,大家一起来商量。但盟主对其他2家并没有绝对的支配权和指挥权。所以
韩虽然像个小弟跟在后面,赵和魏也没有相当的实力吞掉韩。
此时韩赵魏三家,无诸侯之名,有诸侯之实。
就这样不痛不痒的又过了差不多50年,周天子干脆正式册封“韩赵魏”为诸侯,
三家分晋,历史进入兼并更加惨烈的战国时代。
附:
演员表(担任过内阁成员的家族世系)
狐氏 淘汰顺序:1
第1代:狐毛,狐偃(狐毛弟)
第2代:狐射姑(狐偃子)
梁氏 淘汰顺序:2
第1代:梁益耳
【注】:梁氏出自赵氏,梁益耳是赵衰的堂弟。
箕氏 淘汰顺序:3
第1代:箕郑父
【注】:箕氏出自韩氏。
胥氏 淘汰顺序:4
第1代:胥臣,胥婴
第2代:胥甲(胥臣子)
第3代:胥克(胥甲子)
臾氏 淘汰顺序:5
第1代:臾骈
先氏 淘汰顺序:6
第1代:先轸,先蔑
第2代:先且居(先轸子),先都
第3代:先克(先且居子)
第4代:先榖(先克子)
巩氏 淘汰顺序:7
第1代:巩朔
荀氏 淘汰顺序:8
第1代:荀骓(中行林父弟)
【注】:荀林父,荀首,荀骓,荀驩,兄弟4人。荀林父这支改姓“中行”,荀首这支
改姓“智”,荀驩这支改姓“程”,唯荀骓这支没变,始终姓“荀”。
邯郸氏 淘汰顺序:9
第1代:邯郸旃
【注】:邯郸氏出自赵氏,邯郸旃是赵衰的孙子。
郤氏 淘汰顺序:10
第1代:郤縠,郤溱
第2代:郤缺
第3代:郤克,郤犨
第4代:郤锜(郤克子),郤至
令狐氏 淘汰顺序:11
第1代:令狐颉
【注】:令狐氏出自魏氏,令狐颉是魏仇的孙子。
栾氏 淘汰顺序:12
第1代:栾枝
第2代:栾盾(栾枝子)
第3代:栾书(栾盾子)
第4代:栾黡(栾书子)
第5代:栾盈(栾黡子)
程氏 淘汰顺序:13
第1代:程郑
【注】:程氏出自荀氏,程郑是荀驩的孙子。
中行氏 淘汰顺序:14
第1代:中行林父
第2代:中行庚(中行林父子)
第3代:中行偃(中行庚子)
第4代:中行吴(中行偃子)
第5代:中行寅(中行吴子)
【注】:中行氏出自荀氏。
范氏 淘汰顺序:15
第1代:范毂
第2代:范会
第3代:范燮(范会子)
第4代:范匄(范燮子)
第5代:范鞅(范匄子)
第6代:范吉射(范鞅子)
【注】:范氏出自士氏。
智氏 淘汰顺序:16
第1代:智首(中行林父弟)
第2代:智罃(智首子)
第3代:无
第4代:智盈(智罃孙)
第5代:智跞(智盈子)
第6代:智申(智跞子)
第7代:智瑶(智申子)
【注】:智氏出自荀氏。
韩氏
第1代:韩厥
第2代:韩起(韩厥子)
第3代:无
第4代:韩不信(韩起孙)
第5代:韩庚(韩不信子)
第6代:韩虎(韩庚子)
第7代:韩启章(韩虎子)
第8代:韩虔(韩启章子)
【注】:第6代韩虎时期,晋卿只剩3家。第8代韩虔正式被册封为诸侯。
魏氏
第1代:魏绛
第2代:魏舒(魏绛子)
第3代:无
第4代:魏曼多(魏舒孙)
第5代:魏驹(魏曼多子)
第6代:魏斯(魏驹子)
【注】:第5代魏驹时期,晋卿只剩3家。第6代魏斯正式被册封为诸侯。
赵氏
第1代:赵衰
第2代:赵盾,赵同,赵括(均为赵衰子)
第3代:赵朔(赵盾子)
第4代:赵武(赵朔子,即赵氏孤儿)
第5代:赵成(赵武子)
第6代:赵鞅(赵成子)
第7代:赵伯鲁,赵无恤(均为赵鞅子)
第8代:赵周(赵伯鲁子),赵嘉(赵无恤子)
第9代:赵浣(赵周子)
第10代:赵籍(赵浣子)
【注】:第7代赵无恤时期,晋卿只剩3家。第10代赵籍正式被册封为诸侯。
(全文完) | c*******r 发帖数: 2012 | 2 写得太好,一定要顶。比冯向光的三晋春秋还写得好!
【在 s*******7 的大作中提到】 : : 『2011-05-11』三晋前传 : (一) : 众所周知,“赵氏孤儿”的故事发生于春秋时期的晋国,而晋国的结局大家都知道 : ,最后被“韩赵魏”三家瓜分了,因此“韩赵魏”三家又称“三晋”。 : 晋在东周前中期是举足轻重的诸侯国,晋的强大是因为其一拨又一拨的人才。 : 而这些一代又一代的栋梁们一方面积极推动了晋国的霸业,另一方面,形成了自己 : 的家族势力而分去晋侯的权力,最终国君被架空。 : 其实,在晋的政治历史上,不同家族“你方唱罢我登场”,最终大浪淘沙,剩下三 : 家。那么在三晋之前,那么多这些优秀的家族,是怎样一个又一个的被抹去了呢?
| w******r 发帖数: 3156 | 3 多谢楼主分享。条理清晰,文笔幽默。这个可以作为虎公的大国上卿的摘要。晋国的历
史就象一部小春秋,大家族的百年兴衰史精彩纷呈。先氏最令人惋惜。郤氏败得最冤。
栾盈最悲壮。
【在 s*******7 的大作中提到】 : : 『2011-05-11』三晋前传 : (一) : 众所周知,“赵氏孤儿”的故事发生于春秋时期的晋国,而晋国的结局大家都知道 : ,最后被“韩赵魏”三家瓜分了,因此“韩赵魏”三家又称“三晋”。 : 晋在东周前中期是举足轻重的诸侯国,晋的强大是因为其一拨又一拨的人才。 : 而这些一代又一代的栋梁们一方面积极推动了晋国的霸业,另一方面,形成了自己 : 的家族势力而分去晋侯的权力,最终国君被架空。 : 其实,在晋的政治历史上,不同家族“你方唱罢我登场”,最终大浪淘沙,剩下三 : 家。那么在三晋之前,那么多这些优秀的家族,是怎样一个又一个的被抹去了呢?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