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History版 - 伤痕文学
相关主题
科学实在论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 zz
毛泽东曾向党内高官推荐《金瓶梅》(图)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爱尔兰史
毛泽东五评《金瓶梅》ZZ扫盲贴--《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钱穆(1952)
科学的发展有没有极限?科学无法解释的10种人类行为 (转载)
阶级斗争的陷阱——毛泽东现象评析之三曾国藩:李鸿章一生只想升官(转载)
汤因比预言:中国文明将统一世界 (转载)文革离我们究竟有多远?(转载)
zt 税负曲线牵扯千年兴衰温家宝:城市建设应吸取“拆了真的建了假的”教训
汪晖:“代表性的断裂”:反思未来民主的进程 (转载)文革中枪战多不多?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文学话题: 伤痕话题: 政治话题: 文艺话题: 言说
进入History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c*********2
发帖数: 3402
1
http://www.stnn.cc/culture/wg/mcjx/t20060512_211092.html
星岛环球网 www.singtaonet.com
十年文革期间,无数知识青年被卷入了上山下乡运动中。“伤痕文学”的出现直接
起因于上山下乡,它主要描述了知青、知识分子,受迫害官员及城乡普通民众在那个不
堪回首的年代悲剧性的遭遇。
较早在读者中引起反响的“伤痕文学”是北京作家刘心武刊发于《人民文学》1977
年第11期的《班主任》。当时评论界认为这一短篇的主要价值是揭露了“文革”对“相
当数量的青少年的灵魂”的“扭曲”所造成的“精神的内伤”,有的认为该篇发出的“
救救被四人帮坑害了的孩子”的时代呼声,与当年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发出的救救被
封建礼教毒害的孩子的呼声遥相呼应,使小说产生了一种深刻的历史感,充满了一种强
烈的启蒙精神。
然而“伤痕文学”的名称,则源自卢新华刊登于1978年8月11日《文汇报》的短篇
小说《伤痕》。它也在“反映人们思想内伤的严重性”和“呼吁疗治创伤”的意义上,
得到当时推动文学新变的人们的首肯。随后,揭露“文革”历史创伤的小说纷纷涌现,
影响较大的有《神圣的使命》、《高洁的青松》、《灵魂的搏斗》、《献身》、《姻缘
》等知青创作,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等大墙文学,以及冯骥才早期在“伤痕文
学”中艺术成就相对较高的《铺花的歧路》、《啊!》、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为代表的农村“伤痕文学”等。
从艺术内容来说,早期的“伤痕小说”大多把上山下乡看作是一场不堪回首的恶梦
,作品中充溢的是往昔岁月中苦难、悲惨的人生转折,丑恶、相互欺骗、倾轧、相互利
用的对于人类美好情感的背叛和愚弄,其基调基本是一种愤懑不平心曲的渲泄,这一切
都表现出对以往极左路线和政策强烈的否定和批判意识,在涉及个人经验、情感时,则
有着比较浓重的伤感情绪,对当下和未来的迷惘,失落,苦闷和彷徨充斥在作品中。这
种感伤情绪在后来的“反思文学”中得以深化,转为带着对个人对社会对人生对未来深
刻思索的有意识追求和奋进,将一场神圣与荒谬杂揉的运动不只简单归咎于社会,政治
,同时也开始探讨个人悲剧或命运与整个大社会大背景的联系。
从艺术审美来看,早期的“伤痕文学”艺术成就并不高。刚刚从梦魇中醒来的人们
迫不及待地想要诉说,情绪激动,感情过于浓烈,叙述过于急切,揭露曝光丑恶的功利
性过强,说教味浓重,艺术上的幼稚、矫揉造作,斧凿的痕迹较明显。
从“伤痕文学”的出现至今,对其评说争论从未停止过,它甚至引发了当代文学史
上几次著名的文艺争论。“伤痕文学”最初是带有贬斥含义的称谓,被一些批评家看作
是五六十年代“暴露文学”“写阴暗面”等在1980年代的重演。围绕《伤痕》等作品,
在1978年夏到次年秋天发生了热烈的争论。文艺与意识形态、文艺的社会功用等命题得
到的重新辩论与争鸣。1979年1月陈恭敏在《戏剧艺术》上发表《工具论还是反映论—
—关于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同年4月《上海文学》评论员文章《为文艺正名—驳“文
艺是阶级斗争工具”说》,两文都有力驳斥了文艺纯粹为功用政治附庸的说法,对“伤
痕文学”暴露性描写给予了肯定。
然而,有意味的是当人们今天重审这批“伤痕文学”作品,人们会发现,无论当初
的争论如何在肯定与否定中辗转,在审美意识形态一元化的社会文化体制之中,“它虽
然力图挣脱,但在实际上仍含不可避免地带有着旧的历史印迹。过去的时代无论是在作
家主体,还是在文本的主题话语,叙事模式以及人物的形象修辞等方面,均都体现出顽
固不化的历史影响”。而从政治审美形态来说。“伤痕文学”无疑也秉承了那个时代的
政治意志。
关于现实主义的争论,也围绕现实主义“真实性”诸方面展开了讨论,并在相关作
品的具体分析中逐步深入。现实主义复归的事实是当时审美“言说”的方式,这一言说
对“历史”(文革)的审视,对自我的探求(反思),对未来的追求和前进(改革文学
)都与当时政治言说是高度一致的。显而易见的是,我们否认了文学作为政治传声筒的
附属地位,却也明白,文艺在与现实相接的时刻不可能完全摆脱政治、权势话语的囿限
。即便作为思潮存在的“伤痕文学”离开政治因素,不仅无从表述,也毫无意义。“伤
痕文学”的文化取值,政治选择与民众期望高度一致,文学言说与政治言说一致,这也
是不争的事实。
同时,“伤痕文学”后来较成熟的作品如竹林《生活的路》、叶辛《蹉跎岁月》、
《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及冯骥才的作品普遍表现出对于人性的关怀,对于人性深刻的探
索和讨论,引发了1980年代前期规模最大的对人性,人情,人道主义问题的文艺思想讨
论和对于人的尊严、价值、权利的呼唤。
作为一个时代的“证言”,“伤痕文学”无疑真实记录了那一时代的血泪。随着时
代的反思,也许文学将进一步升华。“文革”题材在很大程度上给了作家挖掘人性、内
心的空间。一个时代的代价不可能是单维度的,它在一个方面使我们失去了许多,也许
会在另外的地方给我们补偿。 (文/ 沙立玲)
r********9
发帖数: 18394
2
这种伤痕文学没啥看头。 我看有个版本的伤痕讲述一群高中生没有上学, 热衷武斗,
群P啥的,后来女主角挂了, 还不错
1 (共1页)
进入History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文革中枪战多不多?阶级斗争的陷阱——毛泽东现象评析之三
公道自在人心汤因比预言:中国文明将统一世界 (转载)
dsb:老毛对中国工业化的贡献应该是巨大的 (转载)zt 税负曲线牵扯千年兴衰
从道德的角度批判文革,多么苍白阿汪晖:“代表性的断裂”:反思未来民主的进程 (转载)
科学实在论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 zz
毛泽东曾向党内高官推荐《金瓶梅》(图)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爱尔兰史
毛泽东五评《金瓶梅》ZZ扫盲贴--《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钱穆(1952)
科学的发展有没有极限?科学无法解释的10种人类行为 (转载)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文学话题: 伤痕话题: 政治话题: 文艺话题: 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