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o**4 发帖数: 35028 | | r****p 发帖数: 1854 | 2 说几个我知道的。
汉,好像是因为刘邦开始被封为汉王, 封地在汉中地区。
唐,李渊在隋朝的爵位就是唐国公。类似的是隋,杨坚在北周是随国公。但是他觉得“
随”意思不好,改成了“隋”。
宋, 赵匡胤做过宋州节度使。
元,好像是那个汉人给忽必烈想出来了,出自“大哉乾元”。
明,和朱元璋的明教北京有关。
清,本来是(后)金。为了减少汉人对两宋时期那个金的抵触反感,改成了清。也有水
(清)可以克火(明)的意思。
【在 o**4 的大作中提到】 : 夏、唐、汉、宋、元、明、清等等
| o**4 发帖数: 35028 | 3 夏跟商呢?
【在 r****p 的大作中提到】 : 说几个我知道的。 : 汉,好像是因为刘邦开始被封为汉王, 封地在汉中地区。 : 唐,李渊在隋朝的爵位就是唐国公。类似的是隋,杨坚在北周是随国公。但是他觉得“ : 随”意思不好,改成了“隋”。 : 宋, 赵匡胤做过宋州节度使。 : 元,好像是那个汉人给忽必烈想出来了,出自“大哉乾元”。 : 明,和朱元璋的明教北京有关。 : 清,本来是(后)金。为了减少汉人对两宋时期那个金的抵触反感,改成了清。也有水 : (清)可以克火(明)的意思。
| s***x 发帖数: 638 | 4 from wiki
夏朝历史上惯称为“夏”[參 18]。关于“夏”字的名义来源学界主要有十种说法
[註 15],其中较为可信的观点认为“夏”为夏族圖騰的象形字[註 16][參 33]。
司馬遷记载“夏”是姒姓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註 17]、斟鄩氏、彤城氏、褒
氏、费氏[註 18]、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灌氏[註 19]十二个氏族组成的部
落的名号,以“夏后”为首,因此建立夏朝后就以部落名为国号[參 34]。唐张守
节则认为“夏”是大禹受封在陽翟[註 20]为“夏伯”后而得名。又说,“夏”是
从“有夏之居”、“大夏”地名演变为部落名,再成为国号[
《尚书》、《史记》等传世文献称呼商朝为“殷”,但如《古本竹书纪年》等早期
文献均称这个朝代为“商”,另有《今本竹书纪年》等文献称它为“殷商”。这三
种称呼并见于先秦的文献中,然而在目前出土的卜辞资料中,尚未发现可解读作“
殷”的甲骨文字。“大邑商”或“天邑商”是商人对殷墟都邑的自称,在战争中称
呼己方军队为“商方”。尚不明晰商人是否拥有对整体国家或族群的泛称。
从《史记·殷本纪》“契封于商[參 1]”的记载可知“商”是商族先公的初期居地
,国号取于地名。其后迁至亳,国号亦可称作“亳”,迁至殷,自然也称作“殷”
。多次的迁徒中始终以居驻商地和殷地的时间最久,势力最大,在周边方国部落中
留下的印象最深,所以此二称变成了这个国家的名称。“殷商”这个合称最早见于
西周的《诗经》。《荡》有“文王曰咨,咨女殷商[參 2]”,《大明》有“殷商之
旅,其会如林[參 3]”。《大明》又有“燮伐大商”、“肆伐大商”[參 3],《文
王》有“商之孙子[參 4]”,《玄鸟》有“殷受命咸宜[參 5]”,《殷武》有“挞
彼殷武[參 6]”,可见在周朝“商”、“殷”、“殷商”三称通用,之间并无差别
[3]:11—14。
晋·皇甫谧在《帝王世紀》中载“帝盘庚徒都殷,始改商曰殷[參 7]”,史家便据
此将盘庚迁殷前的时期称作“商”、盘庚迁殷后的时期称作“殷”。
【在 o**4 的大作中提到】 : 夏跟商呢?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