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c***s 发帖数: 70028 | 1 新老国产儿童片代表《魁拔2》与《葫芦兄弟》
“六一”的电影市场,成了儿童片的天下。据悉,今年大银幕至少有6部儿童电影上映,国产动画电影更是其中的主力军。但近年来,因“剧情雷人”和“低幼化”,国产儿童电影屡遭观众诟病,前景颇为尴尬。
昨天也是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以下简称儿影厂)32岁的生日,然而让人意外的是,这个曾经创造无数经典儿童电影的老牌子,如今到了只剩下“一个厂名、一个厂长”的艰难境地。 本报综合报道
现状扫描
年产儿童片70部,一半进不了影院
搭着儿童节这趟顺风车,6部儿童题材电影扎堆公映。其中,《魁拔2:大战元涣界》、《潜艇总动员3:彩虹宝藏》、《辛巴达历险记2013》等都算得上是国产动画里制作相对精良的。
《魁拔》系列第一部《魁拔之十万火急》2011年登陆内地大银幕,票房虽惨败,却留下了不错的口碑,还赢得了不少成人粉丝。精良的制作和超高的网络点播,让专家甚至将其视作国产动画片的代表作,因此业界和观众对王川编剧兼导演的《魁拔2》颇多期待。至于《潜艇总动员3》,其前作《潜艇总动员2》去年勇夺“六一档”国产电影票房榜首,今年卷土重来,势必要大赚一把。
但数量上的强势并不代表票房的火爆和市场的认可。中国儿童少年电影协会会长侯克明说:“去年国产儿童片为70部,动画片占到20部,动画片大都进了影院,但50部儿童故事片中能走进电影院的不到10部。”这些儿童片的共同点就是小成本,连宣传都没有看到,缺乏关注。有幸上影院,也是“一日游”。
原因分析
制作粗糙与档期少“恶性循环”
事实上,近年来儿童电影的现状是一个“死循环”:本身经费有限、模式老套、制作粗糙,再加上档期不多、能上映的少之又少,最后的结果就是大多票房惨败,难以被市场接受。有家长感叹,“我们小时候国产动画片好像每部都很好看,几十年过去了,居然没有进步,这个实在说不过去。”
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石川分析称,正是由于各方面条件的不成熟,现在大部分国产动画片都会被“老观念”困住,再加上太重的说教味,很容易让看惯好莱坞电影的小朋友和家长反感,“这就需要创作者以儿童的思维来思考问题、降低视角,用小孩的眼睛看世界。”还有一些质量不错的动画片因没有抓住家长的眼球,把成人排除在外,也失去了市场,毕竟小朋友看电影的选择权是在父母手上。
因此,石川提出了“亲子电影”的解决之道,“这和"合家欢电影"有所不同,"亲子电影"就是提倡父母和小孩一起看,只要影片抓住了成人对儿童时光的那份怀旧,就有可能吸引家长和小朋友一起看。”
人才缺口巨大,行业青黄不接
除了制作的“死循环”,儿童电影处境尴尬的另一个问题则出在人才上。据悉,去年国内动漫人才的缺口已达百万,而在行业高速发展的同时,每年却有60万动漫相关专业毕业生无法直接就业。电影产业无法及时补充新鲜血液,自然无法跟上时代的潮流。这一点,在昨天刚刚过完32岁生日的儿影厂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儿影厂创建于1981年6月1日,1987年更名为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是我国唯一、也是前苏联解体后全世界唯一一家专门生产儿童电影的电影制片厂。儿影厂也曾有过辉煌年代,它曾拍摄了65部儿童片和21部电视剧,其中37部作品获得金鸡奖、童牛奖、国际电影节奖等120多个奖项。
然而,三十多年过去,儿童电影的生产也从“计划”被推进了“市场”。老人一拨拨转行退休,新鲜人才又青黄不接。如今,只剩下现任厂长江平一个人扛着担子往前走。两年前儿影厂30周年纪念,江平在谈到儿童电影时曾数度哽咽,而业界也猛然发现,曾经为中国儿童们带来无数欢乐和童真的儿童电影,已举步维艰。
延伸阅读
那些年
儿童电影也有春天
曾经有太多儿童动画电影,至今看来仍是经典,让我们来重温下“春天”。
《小蝌蚪找妈妈》: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在1962年第一届中国电影百花奖上荣获最佳美术片奖。影片上映后在多个国际电影节上获得荣誉,连迪士尼都视中国本土动画制作人为一支不可小觑的劲旅。
《三个和尚》:影片通过三个和尚没水吃、寺庙失火、三个和尚齐心协力救火直至后来三人合作吊水的情节,提倡了“人心齐,泰山移”的社会风尚。该片获得包括柏林电影节银熊奖在内的多项大奖,也是70后的珍贵童年回忆。
《葫芦兄弟》: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于1986年原创出品的13集系列剪纸动画片,是中国动画第二个繁荣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至今已成为中国动画经典。
《黑猫警长》:经历过80年代的人,都会记得一位不苟言笑的警长,也都能哼唱几句“森林公民向你致敬,向你致敬”的主题歌,这些群体记忆,都来自《黑猫警长》。前几年《黑猫警长》走上大银幕,也让不少成人重温了儿时的经典。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