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Headline版 - 风波再起 故宫被指只是间歇监控(组图)
相关主题
两名男子网上拜师学开锁盗窃 涉案近百万元(图)北师大学生做家教卖破烂凑首付买房 记者采访也收费(图)
新疆沙湾养鹅维稳 称鹅敏锐勇敢比狗好使(图)60余名大学生列队迎老师入席谢师宴 引网友质疑(图)
故宫失窃7大谜团:为何设施没报警?为何让其逃脱?河北深州监狱发生越狱事件 仍在全力抓捕中
北京故宫失窃 7件展品价值千万洛阳警方披露性奴案细节 嫌犯共修建6道铁门(图)
北京大学三名博士申请公开故宫门票收支信息中国锁患有多深?高人演示锡纸几秒开锁 小偷疯狂
女子遭施暴后三次报警遇冷 警察称有事明天再说电视台节目详细示范锡纸开锁手法引争议(图)
拉登豪宅大门挂中国锁 网友调侃海豹也打不开(图)饭店为揽生意大堂陈列东北虎标本遭质疑
北师大学生卖破烂凑首付 宿舍垃圾成堆被称“财迷哥”(图)大盗偷遍半个中国今从良 编防盗手册成锁厂顾问(图)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安防话题: 博物馆话题: 监控话题: 故宫话题: 防盗
进入Headline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c***s
发帖数: 70028
1
21-3电影《偷天陷阱》将现代的盗与防盗的技术展示得淋漓尽致。
24-1 5 月11 日,北京故宫博物院展品被盗案犯罪嫌疑人被警方刑事拘留。
盗与防
“故宫被盗了!”5月9日,这条微博最初出现在网络上时,不少人曾怀疑是谣言。
遗憾的是,居然是真的。随后,事态以一种出乎人们想象的方式演进,并不是江洋大盗,并不是里应外合,并没有高科技助威,58小时后,嫌犯落网,人们更惊讶于他只是个小学都没毕业的、身高只有1.60米的山东农民。
诚然,没有任何措施能够保证百分百安全,但首都中心、高墙深院、有“京城第一保卫处”之称的紫禁城,被如探囊取物般破防,不能不让人心生感慨。
事实上,人类经历的盗与防盗之间的斗法已绵延数千年。不断涌现的盗窃欲望和技艺,迫使防盗手段进一步提高,反之,后者也激发了新的盗窃手段的出现。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抛掉是非之争,盗与防,也是窥探人类科技史发展的一个小小的通道。
盗窃与防盗的千年博弈
盗与防盗之间,就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盗和防盗其实就是矛和盾的关系。所谓安防其实自古就有。”中国安全防范产品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李建平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二者之间就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经过上千年的演变,21世纪的安防措施已经成为了一个集成体系,声、光、电和生物识别等领域的科研进展都被直接整合运用到安防技术中。但当我们将镜头拉远,将这一切向前推演,几千年前,人类就开始利用可行的工具和技术保护自己的私有财产。
骨错、束具、迷宫锁
“‘锁’字最初是没有偏旁的,而且那个月,最初是日,这是因为最初用于门楦上的木锁只有一个插销,后来逐渐演变成两根,于是反映在字体上,也从一横变成了两横。”千岛湖中华锁展馆馆长姜斌顺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根据中国考古发现记载,新石器时期仰韶文化之“骨错”“石错”就是锁钥雏形。在远古时期,有了私有财产概念之后的人类开始用兽皮将自认为贵重的物品包裹,再用绳子捆住并系以特殊的扣,只能用称为“错”的工具将绳子挑开。这是锁与解锁最初的原型。
随着人类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用木头制作成专门进行防护的“束具”,成为后来所说的木锁。直至东汉时期,金属簧片结构锁(又称沟槽锁)开始出现。入唐时多为金、银、铜、铁、木等材质。明代有广锁、花旗锁、首饰锁、刑具锁四大类。实际上还有一类密码锁,并不太常见。
古代锁具的进化伴随着冶炼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财产的增加和社会矛盾的尖锐。当铜铁等冶炼技术逐步完善后,人们开始用这类更为坚固的材料取代木、竹制作锁具。“到了唐代以后,金属的使用越来越普遍,铜锁开始流行起来,一直延续到清朝。所以“锁”字也多了一个金字旁。”姜斌顺说。
《十三经注疏》曰:东西为广,南北为轮。南方主要是广锁,广锁即横式锁。这种锁盛产于浙江绍兴,又称“绍锁”。广锁上多有镂字刻图,工艺精美。在姜斌顺看来,制锁的水平不仅和技术有关,更与文化发展水平密切关联。在中国古代,锁除了有防盗的功能外,更富含一种文化与趣味。绍兴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文化昌盛,此地的锁自然成为了文化艺术的承载工具。其实,对于文化内涵的体现不单单只是在锁身雕刻花鸟鱼虫的图案,古代工匠有时会将防盗功能与文雅事之间做一结合。比如,中国古代的密码锁就是将诗句刻于转轮上,需将不同齿轮上的文字凑成一句诗歌或吉祥语才可开锁。
但附庸风雅毕竟只是附属功能,锁最重要的功用还是为了防盗,古代锁匠也为此费尽心思。有人特意制造了迷宫锁。这种锁的钥匙两边都带一个小钩,锁孔也有好几道奇怪的缝,钥匙和锁孔无法匹配,钥匙只能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放入才能对上锁孔。更有甚者,从锁身外部根本无法找到锁孔,需要轻敲锁的特定部位才能露出锁孔。中国古锁发展到明清已到鼎盛,基本都为铜铁材质。
但正如所有其他发明一样,真正意义的现代锁,是伴随着工业化革命的成功,由一位英国人研制出来的。
布拉默圆筒锁
英国伦敦的机械工程技术研究所所长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三幅画像。两侧分别是詹姆斯·瓦特和乔治·史蒂芬森,前者制造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台蒸汽机,后者则改进了蒸汽机车,并是英国机械工程师协会的倡建者。摆在两位之间的,却是一位叫约瑟夫·布拉默的不太知名的机械师。
布拉默于1748年生于英国约克郡的斯颠波罗镇,16岁时,不幸成了跛子,只好弃农当了木匠。但布拉默并未因此气馁,而是孜孜以求地进行各种发明。29岁时,他取得了第一个专利——有关对水洗便器的重要改进后,便将目光转向研究怎样生产出撬不开的锁。
约瑟夫·布拉默曾写过一篇《锁具结构研讨》专题论文,阐述当时锁的许多缺点,并提出改进的建议。1784年,布拉默在英国取得了圆筒锁的专利权。
圆筒锁之名源自这种锁的钥匙,其形状便是个小圆筒,顶部纵向开出不同深度的槽口。在锁芯里,布拉默使用了6个金属滑板,每个滑板边缘上设有不同的开槽位置,以便一一对应于钥匙管前端的特殊齿槽深度。开锁时,需插入钥匙,当使滑板槽口都同时处在固定的圆形锁定盘的盘面高度时,钥匙就可以带动滑板和圆筒芯一起旋转,继续旋转钥匙,于是释放(或拉回)锁栓。
圆筒锁的安全性在于,它可以提供无限多的钥匙开槽排列数目。史料记载,布拉默对自己发明的锁的安全性极为自信,1784年,他将这款锁具陈列在伦敦最繁华的皮卡迪利大街的一家店铺内展出,旁边写道:“如能拆开或打开本锁,馈赠200金币。”
直到1851年,一位名叫艾尔弗雷德·霍布斯的美国锁匠,在参观伦敦大博览会期间,耗费51个小时才成功地撬开了布拉默锁,领到了这笔67年无人问津的奖金。
圆筒锁固然安全,但机械复杂,造价高昂。就在布拉默的悬赏被领走前三年,美国人老奈纳斯·耶鲁(Linus Yale Sr.)发明了圆柱状弹子锁,其原理是使用多个不同高度的圆柱形零件(称为锁簧、弹子或珠),锁住锁芯。当放入正确的钥匙,各锁簧被推至相同的高度时,锁芯便被放开。日后,这种锁成为世界上使用最普遍的锁。
此后,随着电学、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使得锁日渐脱离了依靠复杂的机械达到防范的目的,电控锁、指纹识别等技术也都与锁发生了关系。然而再坚固的盾也总有更尖利的矛来进攻。
1990年代,中国海南一家酒店报警称多间客房全部被盗,但一直没有发现盗贼是如何进入房间的。最后,警方发现,由于酒店的客房锁已经更换成电磁部件,只要用合适的磁力设备,很容易将门打开。
依靠电子和信息技术的锁为了更加安全,只有增加密钥量以增强解锁难度。这与机械锁将设计制造得复杂来增加安全性一样。不过,布拉默锁再安全,最后还是有能撬开的人,集合高科技的密钥锁,很快也催生了同样集合了高科技的各种开锁设备。中国安防协会副秘书长李建平说,双方的对阵始终持续,“安防人员一边利用最新科技制造安防设施,犯罪人员在另一边利用最新科技去破解安防设施。”
声光技术加盟
显然,人类最初为保护私有财物而发明的锁具都属于实体防护。在一次次被高超的解锁技巧破解后,伴随着科技发展,人们开始发现,与其靠闭门锁窗的防护阻止盗窃,不如利用科学手段提前发现物品被盗的迹象,在窃贼尚未下手时便将其擒拿,于是,综合多种手段的安防体系出现了。
“安防原则有一条,叫示强于敌。就是说只要你看到了这个安防系统,就不去作案了,有震慑作用。”总装某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田竞说。纯粹的锁具无法满足震慑的作用。震慑、预知犯罪和报警显然更加依赖现代科技的进步。
李建平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安防体系有几个层面,一个是实体防护,就是把人挡在外面。第二,是探测技术,实际是一种传感技术。第三,就是对犯罪具有迟滞性的限制,让犯罪不能很快发生的办法。”
最早进入安防报警领域的手段是声波。早在1877年,西方学者就已经出版了两卷本《声学原理》,开现代声学先河。进入20世纪,由于电子学的发展,使得人类可以依靠仪器,产生、接收和利用任何频率、任何波形、几乎任何强度的声波。1950年代以来,工业交通事业的巨大发展导致了噪声问题,从而促进了噪声控制、机械振动和冲击研究的发展。
1960年1月25日,中国首次将简单的声学防盗设备引进北京故宫博物院。
“当时的声控设备非常原始,只是判断有无动静,但不能区分是猫狗还是人引起的动静,反正只要有动静就不是好事。”田竞对《中国新闻周刊》笑着回忆, “特别管用,上了这套设备就抓了贼。”1962年4月16日晚8时,一个叫孙国范的窃贼潜入故宫珍宝馆,企图盗窃“珍妃之印”等文物,投入使用两年多的声学报警器立刻报警,孙国范被捕。
首战告捷,中国文博系统物馆也纷纷上马这个声学防盗设备。不久,光学理论也被应用到了防盗领域中。这门有着两千年研究历史的学科,经过麦克斯韦、爱因斯坦等众多科学家的推动,已经从最初狭义的可见光研究扩展成为微波、红外线、紫外线、X光等广义体系。
田竞介绍说,光学系统最初被引入文博单位,是在房间里事先布置好传感器或者敏感元件,再把连接线引进监控室。“过去没有无线设备,全得靠拉线。”田竞说,光感防盗报警装置的原理很简单,“一旦有光,无论开灯或者用手电,设备就有感应,然后传输到监控室。”
偷天陷阱
1999年,英国老牌影帝肖·康纳利和美女凯瑟琳·泽塔琼斯联袂出演电影《Entrapmen》,中文译为《偷天陷阱》。影片中,面对博物馆戒备森严的红外线栅栏,自幼习舞的凯瑟琳·泽塔琼斯用一套高难度的艺术体操肢体动作,闪转腾挪,终于成功穿过了蜘蛛网般的红外线布防。
虽然科学家早在1800年就发现了红外辐射的存在,但直到1960年代,红外线探测器才伴随半导体和光电技术的发展得以出现。简单地讲,红外线探测器的原理是,将不可见的红外辐射能,转变成其他易于测量的能量形式,达到最终被仪器感知的目的。
《偷天陷阱》中的红外线蜘蛛网,属于主动式红外线探测器,即主动发射红外线,当有人经过这条人眼不可视的界线时,对红外线产生阻挡,接收红外线的机器失去信号,便激发报警。
但最早出现的是被动式红外线探测器。
“中国在1970年代就从国外引进了人体红外探测技术。”田竞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但是动物大到一定程度也会影响温度变化,所以后来一直在研究怎么辨别是猫狗还是人引发的红外探测报警。”
当然,红外线报警器也不是万无一失。
1992年9月18日一早,开封博物馆的服务员像往常一样,打开博物馆明清宫廷用品展厅大门,准备迎接参观者。但厅内场景使他们大吃一惊,一片狼藉之中,共丢失了69件文物,经专家鉴定,价值过亿。
开封博物馆使用的就是被动式红外探测报警装备。经刑侦专家侦察,犯罪分子在红外线探测器前放了一块红布,将自身发出的红外线遮挡住了,一个简单的手段,使博物馆的安防形同虚设。
田竞说,这个案件让人们开始注意到建立综合防范体系的重要。现代安防体系,都要采用三种以上不同探测原理的探测器构筑多道防线。与此同时,科学家也开始研制具有防遮挡功能的红外线探测器。
“安全防范应是一个链条体系,每一环都应该扣紧。长城如果没人把守还不是一样会被攻破。”田竞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科学家开始研制主动式的探测装置,由安防装置主动发射声波或光波,来探测是否有入侵行为。
智能监控
声光和红外探测都是间接信号,为什么不能用眼睛直接看呢?
于是,就有了视频监控。
田竞回忆说,“1980年代时还叫闭路电视,不叫视频监控。”在他的记忆里,那时的摄像头只是利用摄像机拆改制成的简陋设备,只能拍摄黑白画面。“哪有像现在这样带自主光源,还可以转动什么的。”但他认为,“路子是对的。视觉信号最直观,而且视频录像还可以作为犯罪证据。”
时至1990年代末,视频摄像头开始被广泛使用,文博单位、银行照例成为了最早的使用者。但是很快,窃贼们都摸清了摄像头的功能、位置和监控死角。“他们会戴鸭舌帽,做出一些古怪的动作等等,让你获得不了有价值的信息。”中国安防协会副秘书长李建平说。
所幸科学技术的发展加速度进行。短短二十年间,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进步,视频监控技术已完成了三代转换,如今,视频的智能化识别和分析是安防领域的最新课题。
“这是最好的东西,就是尽量避免人为的干扰,机器承担大部分工作。”田竞解释,“不用靠人不瞌睡地盯着监视屏幕。一旦监控到有异常,比如人的快速位移,或一些大幅度动作,监控系统会自动把镜头推向那个人,并且报警。但目前还在研究当中。”
不过,在专业人士看来,新科技固然可以被防盗者利用制作更坚固的盾,同时也一定会被盗窃者加以研究生产出更尖锐的矛。
“指纹开始被用在企业的门禁上。一些IT企业员工就懂得找到指纹的二十个特征点做指纹套代替打卡。这之后就有人利用这样的原理破解指纹锁。”李建平说。而在这之后,依靠手指静脉血管纹路的识别系统就被开发出来以取代指纹识别。
“汽车防盗也是一样,以前是钥匙开锁,现在实际是一个传感器发出信号。网上就有卖解码器和阻码器的,可以阻挡你的信号。你听到好像锁了车,但实际上并没有锁住。只要是无线传输的信号,就有办法拦截、破解。”李建平说,“所以说,并不是后来的技术就高级,之前的技术就低级。安防重要的是要形成互补的系统。盗与防盗的矛与盾博弈会一直进行下去。”
高度设防
几位当今中国一流的安防专家为我们勾勒出利用目前顶级防盗设施组成的最高级别防盗体系的样貌。
2011年5月8日深夜,28岁的山东农民石柏魁从他的藏身处悄悄溜了出来,这是位于故宫中部偏东的斋宫诚肃殿与西配房的夹道。他砸碎了一扇窗子,突破了一道装饰墙,进入了正在举办香港两依藏博物馆藏品展的展厅。此前,他已先进入西配房,关闭了位于其内的供电系统总闸,使得他的潜入没有发出任何警报。而因为停电引发的报警系统区域故障的警报也并没有引起值班人员的重视。
虽然窃贼在三天后落网,9件被盗物品中的6件已经找回,但有“京城第一保卫处”之称的故宫轻易地被一个蟊贼“踏破”,让人们对目前安防科技的现状产生兴趣。
为此,《中国新闻周刊》采访了中国安全防范产品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李建平、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某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田竞、安防运营服务(中国)有限公司运营事业服务部总经理宫宪国。几位当今中国一流的安防专家为我们勾勒出利用目前顶级防盗设施组成的最高级别防盗体系的样貌。
这是一间需要高度布防的房间,位于一座玻璃幕墙高层建筑的10层。房间里有重要文件、珍贵收藏和私人物品。这座楼是一个对公众开放的商业建筑,有受训的保安和24小时的监控室。
在已有的统一的安防设施之外,这间房间加装了独特而完善的安保系统。
房间入口的右侧墙壁上安装了一个静脉血管纹路识别系统,它代替了可能会被复制的指纹识别系统成为了第一道门禁。这是一种活体识别技术,识别过程小于1 秒,认假率0.0001%,拒真率0.01%。除血压低患者和7岁以下儿童,安全通过率基本可达100%。当然,面部正对的墙壁上和头顶后方都装有普通摄像头以便留存影像资料备用。
打开房门,房间的三个角度均分别装有24小时摄像头。其中之一针对房间内全景记录,其余两个分别指向保险柜和其他重要物品的方向。摄像头所摄录图像直接无线传输至监控室。监控室屏幕除人工监控外,还有智能识别系统。对于该房间内突然发生的人快速位移、大幅度动作等异常现象会自动锁定人物面部图像并报警。摄像头本身如被遮蔽同样会触发警报。房顶正中的烟雾报警器也具有同样的功能。
屋内沿地板和墙面分别装有声频和光波测定装置。两套系统设定为晚8点后开启。在设定的时间段内,如屋内发出任何声响、出现光源,防盗系统自动后台报警。与此相应,屋内空间安装了人体红外探测器,刨除当天室温,如在设定时间内室温出现突然变化,探测器会触发警铃。
房间的墙壁上悬挂着油画,桌前摆放着轻巧的雕塑。在这些藏品的背面或底部都尽可能隐蔽的安装了电子芯片。物品如发生位移,报警信号会立即传输到监控室,而芯片内的GPS定位系统会随时将自己所处的位置发送至监控室以及每一个保安的手持终端。
房间一角的保险柜同时拥有密码锁和静脉血管的纹路识别系统,并且提前设定为早9点至晚6点期间才可以开启。在此时间范围之外的包括主人在内的任何触动都会引发警报。
正对着房门的墙壁是透明的玻璃幕墙。玻璃墙部分是可开启的窗子。在窗两侧的墙壁上装有对射的红外探测报警系统,以防止任何人从窗子进入房间。玻璃上安装了声频测定仪器,针对玻璃破碎、割裂等声音尤为敏感。玻璃幕墙外侧加装小型防攀爬雷达,24小时以微波形式组成扇形监测墙,可监控任何物体和人靠近外墙。
这是一个由声、光、生物学以及智能识别等多学科防盗设施组成的完善系统,但设备的先进并不能代表安防系统的绝对安全,合适的设施配置并形成连续缜密的系统,配合人防监控才能达到最高安全防护的需要。正如专家所说,任何先进的安防技术系统,最终还是要落实到人的责任心。
★博物馆,不安全?
蟊贼窃故宫得手,引来公众关注,国内博物馆是否真的安全?
增长的犯罪率和50%的达标率
近一周来,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恐怕是最郁闷的人之一了。
今年两会,单霁翔刚刚为加强各地博物馆的安防问题专门提交了提案,还没等防守方采取什么具体措施,博物馆界重中之重的故宫博物院就遭到了小蟊贼石柏魁的进攻。攻守一回合下来,故宫大败。
故宫窃案发生后,国家文物局紧急发布了《关于切实加强文物安全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尽快查补全国博物馆的安防措施。
其实,国内大大小小各种博物馆盗窃案始终没断过。
1992年9月,古都开封博物馆发生了震惊中外的文物偷盗大案,价值超过亿元的69件文物珍品被盗。1996年8月8日,犯罪分子撬门剪锁潜入甘肃省永昌县博物馆,盗抢文物15件后逃离,其中三级文物13件,一般文物2件,博物馆值班人员也在这次事件中殉职。2002年7月21日,一伙歹徒以观众身份进入新疆伊犁州博物馆,关上展厅门,打伤值班人员,抢走文物8件,值班人员经抢救无效死亡。据业内人士透露,国内博物馆盗劫事件往往发生在相对偏远地区,由于受经费所限,这些博物馆的防范设施通常比较落后,保卫力量薄弱。
“浙江的博物馆安防设施在国内绝对是先进的。”浙江省自然博物馆退休安防工程师李元彪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据他看到的情况,因经济实力相对较雄厚,省内各个博物馆的安防设施比较全,也比较新,以他曾经的工作单位——浙江自然博物馆为例,其安防系统就很完善。但他也承认,即使如此,恐怕也无法跟北京的故宫博物院相比。
5月11日,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进一步透露,自2009年以来,博物馆安全案件出现反弹趋势,内蒙古博物院、广东省乐昌县博物馆、山西省临猗县博物馆、临汾市丁村民俗博物馆、湖北省黄冈市博物馆、江苏省如皋市博物馆等6家博物馆先后发生了馆藏文物丢失、失窃、被劫等恶性案件,其中乐昌博物馆国家一级文物被盗已一年多,至今未破案。
在故宫博物院失窃案前,影响最大的要算湖北黄冈博物馆失窃案。今年1月28日,3名盗窃者闯入黄冈市博物馆,盗走3件战国时期的青铜器,一名值班人员被打晕并剁掉手指。所幸,两天后,犯罪嫌疑人即被抓捕归案,涉案文物全部追回。
“遭窃之后我们到现在都很紧张。”黄冈市博物馆工作人员对前去采访的记者表示,“上级层层检查,我们这都受检查过好几次了,安保人员也应要求增加了配备。”
黄冈遭窃事件直接促使了同时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单霁翔在今年两会间提交了《关于加大对博物馆安全防范设施投入力度的提案》,呼吁增加博物馆安防经费投入。
《提案》指出,博物馆开始实施向全社会免费开放政策以后,参观人数有较大幅度提高,各类安全风险、安全隐患骤增,但是对博物馆安全方面的投入尚未得到相应的重视与增长,安全防范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
国务院于2008年在中央财政中设立了博物馆免费开放专项补助经费,但并未将安全防范经费列入其中,博物馆安全防范经费没有专门渠道,直接影响了各地开展博物馆风险等级达标工作的进行。
国家文物局的统计结果显示:2008年,全国重点博物馆的技防设备达标率仅为50%,消防设施合格率仅为52.27%。以发生黄冈市博物馆失窃案的湖北省为例,受经费所限,该省大部分博物馆安防设施不完善,或者已有设施、设备老化,技防设施达标率仅为37.2%。
鉴于全国博物馆安防状况堪忧,故宫失窃案后,国家文物局要求各级文物部门和博物馆对安防设施展开整治,要求达不到《文物系统博物馆风险等级和安全防护级别的规定》的文博单位,在达标前一律不得对外开放,对于长期不配备安全防范设施的文物收藏单位,县级以上文物行政部门要依法实施行政处罚。
故宫否认间歇式监控传言
单枪匹马、赤手空拳,在故宫得手的竟然不是江洋大盗,只是个没有一技之长的流民……之前媒体的报道着实让本来浮想联翩的公众大跌眼镜,虽然根据公安部门的最新通报,石柏魁承认也曾事先踩过点,但以一敌百,盗走九件珍品,毕竟也太过从容了些。
故宫窃案发生后,媒体普遍报道:故宫在一级风险地点装有最先进的设备和至少三种复核手段,其中珍宝馆等重点巡查区域内24小时开启红外线、微波等多种报警器探头进行全方位监视;在故宫中央监控室中,保卫处工作人员24小时面对40多台显示器进行监视并录像;宫内的任何地点一旦出现报警,系统将自动录像,如发生意外,则会立即通过专线电话上报险情。
但是国内专业安防网——慧聪安防网曝出消息:故宫内的监控系统也并不是24小时监控,而是间歇监控。
这条消息称:故宫此次失窃,小偷是“潜伏”作案,先切断了故宫电源,报警器在电源切断时曾经响起,但未引起重视。此外,故宫内的监控系统也并不是24小时监控,而是间歇监控,即其所用监控摄像头,只有在遇到特殊情况——如报警器报警后——才会打开。
有报道称:故宫安防设施虽在去年已经开始新一轮的设备更换,但小偷所盗的展馆里设备还未进行更换,展品所用展柜也未安装报警设备,且展柜防击打能力较弱,这些都是导致小偷能轻易盗取展品的原因。
据安防专家介绍,作为全国最大的文博单位,故宫在安防设计上有其无法回避的客观原因。慧聪网专家顾问向良璧介绍说:故宫范围很大,即使有200 人的人防队伍也会有疏漏;在技防方面,因为故宫的建筑也都属于保护对象,对设备的安装也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再因故宫博物馆内许多建筑都是木质结构,对防火的要求很高,虽然有400个摄像头,但夜晚的红外监控仪不能太多,因红外监控仪功率比较大,很容易引起火灾。
《中国新闻周刊》就间歇监控的说法联系了故宫新闻发言人冯乃恩先生,他回复短信说故宫是24小时监控,否定了间歇监控的说法。
不过,北京智诚天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安防专家徐先生说,分地段间歇式监控在中国国内是个普遍现象,因为现有监控系统有很高的误报率,稍有风吹草动,就可能触动报警,会耗费很大的安防人力去一一核实和处理误报。
但在美国考查后,徐先生发现,与中国相反,美国的安全和消防监控设施都是24小时全天候开启,并不是美国的安防系统误报率低,而是安保公司和消防人员不怕出现误报,本着“不怕一万,就怕万一”的精神,每次发生报警都及时赶赴现场。
据故宫方面发布最新的消息:故宫将加快已有安防系统的升级改造,改善硬件设施,提升防控能力,保证新中控室和二期安防设施按期、保质完成。消除防控盲点,延伸安防范围,特别是为紫禁城城墙加装安防设施。在各项措施未到位之前,采取各种有效的临时防范手段。
“就算是进来一只蛾子,也能记录下来”
京城民间博物馆,最负盛名的莫过于马未都先生的观复博物馆。
观复博物馆馆内设有瓷器馆、家具馆、油画馆、工艺馆、影像馆、门窗馆,价值连城的宝贝不计其数。马未都向《中国新闻周刊》介绍说,两年前,观复博物馆刚刚更新了一批安防设备,其中就有最先进的高清晰摄像机。
马未都形容这种摄像机厉害之处:“随时拍摄,就是小到一只蛾子,也能记录下它几点几分进来的,几点几分出去的。”
但在马未都看来,再先进的安防设备也不能代替人的能力,因此,在保安队伍之余,观复博物馆还专门聘请了一支专业的安保队伍。安保人员和保安人员轮流值班,互不干涉,而且还有专门的安保值班仪器。“这仪器能记录下来安保人员几点几分到了哪里。博物馆要求安保人员必须几点几分,到馆里哪个位置巡逻,或者一小时内巡逻几次,都有记录。”
物防、技防、人防之后,观复博物馆也有犬防。每天晚上,博物馆内豢养的十几条大型猛犬全部放开巡回,低沉的狗吠一吼出来,听得路人心里发颤。
然而,先进的安防设备或许可以监控文物,但不能避免工作人员疏忽大意或者疲劳困顿。对此,北京声迅电子有限公司安防专家覃远昌介绍说,在互联网日渐普及的今天,先进的安防系统已实现远程控制。覃所在的公司在2008年负责进行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安防工程。
所谓远程监控,意指是监控监控者,即安防系统提供公司可以通过网络,时时检查安防人员是否到岗,是否打瞌睡,是否打开了所有必要的设备。一旦有设备没有使用,或者监控者打瞌睡,或者发生故宫窃案过程中的断电情况,安防系统设计公司会立刻发现,并致电要求对方核实情况、给予回复,以保证重要部门不会出现疏忽大意的情况。
因为曾经展出大英博物馆藏品和古希腊罗马的文物,首都博物馆新馆在北京观众心中地位甚高,首都博物馆安保部副主任曹洋曾向《中国文化报》介绍,首博新馆于2006年5月18日正式开馆,其安防系统采用了当时较为先进的设备。在2009年和2010年间,首博对开放区的重点部位盲区安装了视频监控系统,并将原本的CIF存储格式硬盘录像机全部升级为D1画质录像存储,这使录像的画质比从前清晰了很多,一旦博物馆内发生盗劫事件,录像资料能够准确地提供现场资料。
安防运营服务(中国)有限公司运营事业服务部总经理宫宪国介绍说,当前四大安防基础技术是声控技术、光控技术、图像技术和振动技术,而“一个完善的一级防护系统,应该包括三项以上的防护技术”。如,使用以视频监控和红外监控技术为基础的红外探测器,以振动技术为基础的振动报警器,和监控玻璃破碎的声控报警器。”
看清该看的,不该看的不看
故宫至少有1600个防盗报警器、3700个烟感探测器和400个摄像头在运行,窃案发生时为什么没有反应?
“是有400个摄像头,但是难道你能安装400个屏幕,再让上百名工作人员进行监控?成本太高。”覃远昌说,现代监控发展有两个重要方向,一个是高清晰摄像机,另一个就是智能监控。
高清晰摄像机即提供高质量的画面,智能监控则是监控设备可以根据现场的情况,有选择地把画面提供给监控人员,提高监控的效率。以前的老式监控,是把一切画面都提供给监控人员,一名监控人员仅能监控很少的电视屏幕,且易疲劳。但是智能化以后,不必要的画面就被筛除出去了。只有异常的画面,才会经计算机筛选后提供给监控者。
什么才是异常画面?徐先生列举出如下例子:当受监控场合出现人鬼鬼祟祟东张西望,或者在银行、提款机附近徘徊,或有跟踪、抢夺、打架等大幅度动作出现,或在本不该出现人的场所出现了人……预先被输入这些非正常行动界定标准的智能监控设备,在发现这些画面后,会自动将这些画面传给监控人员。而那些正常的画面,监控人员不会看到。
不过,徐先生说,当前的智能技术还达不到完全判断准确,因此需要和全方位监控结合起来。
给一些重要展品安装电子标签,也是未来防盗的一个好办法,这也是浙江省自然博物馆退休安防工程师李元彪一直著文倡议的,“不仅能防外盗贼,还能防内贼”。
李元彪解释说:防范外贼用的就是监视器报警器的安防系统,但防内贼,只能靠给藏品安装电子标签,并配备射频识别。管理人员随身带着射频感应器,各出口也都安装感应器,当藏品从这些地方经过时,就会发出信号,信息自动进入电脑,藏品也就随时在监控当中。一旦藏品离开展馆,无论是被送出去参展,或者被窃贼盗取,都可以利用卫星定位和离位报警跟踪系统,随时跟踪,确定其位置。
1 (共1页)
进入Headline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大盗偷遍半个中国今从良 编防盗手册成锁厂顾问(图)北京大学三名博士申请公开故宫门票收支信息
昔日"神偷"出狱痛改前非 自编防盗手册宣讲(图)女子遭施暴后三次报警遇冷 警察称有事明天再说
出租车公司凌晨遭百余男子持棍棒砍刀打砸(图)拉登豪宅大门挂中国锁 网友调侃海豹也打不开(图)
小偷凌晨潜入大学宿舍 熟睡女生被摸遍全身(图)北师大学生卖破烂凑首付 宿舍垃圾成堆被称“财迷哥”(图)
两名男子网上拜师学开锁盗窃 涉案近百万元(图)北师大学生做家教卖破烂凑首付买房 记者采访也收费(图)
新疆沙湾养鹅维稳 称鹅敏锐勇敢比狗好使(图)60余名大学生列队迎老师入席谢师宴 引网友质疑(图)
故宫失窃7大谜团:为何设施没报警?为何让其逃脱?河北深州监狱发生越狱事件 仍在全力抓捕中
北京故宫失窃 7件展品价值千万洛阳警方披露性奴案细节 嫌犯共修建6道铁门(图)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安防话题: 博物馆话题: 监控话题: 故宫话题: 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