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y 发帖数: 198 | 1 ☆─────────────────────────────────────☆
wugong (悟功) 于 (Mon Feb 16 20:44:48 2009) 提到:
我看这是个矛盾: 一方面, 孔子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至始也。立身
行道,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孔子说的这句话是收录在孝经里。另一
方面, 两千多年来,一致尊孔祭孔的中国的皇帝们,在没有麻药没有消毒的条件下血淋淋
的阉割了许多人来专供伺候皇帝? 甚至有父亲阉割儿子,以求进入皇宫巴结皇帝? 为了垄断皇宫后院三千粉黛,历代皇帝们,大理学家道学家们,和天下才子们为何视而不见这句孔子圣人言?
还有, 皇帝喜欢用阉割来惩罚臣民, 例如, 写出史记的司马迁, 就因为李陵案件而被汉武帝处以腐刑,即阉割刑。太监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存在。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尤其是在逊位的清小朝廷被逐出紫禁城后,太监这一不合理的制度,才终于随之彻底废除了。
另外, 古代中国发达,日本从唐朝开始派遣唐使,不断学习古中国的一切,包括学习中文汉字,儒家文化,诗词,服装,政府管理制度。但是,唯独古代日本没有太监,是不 |
|
s******6 发帖数: 748 | 2 陈舜臣
1
站在岔路口上,每个民族都会回顾自己的历史。现在,比较文明论很流行,日本人和犹
太人、日本人和某国人之类,从各个角度进行比较,最终研究的还是日本人自身。
这种态度是正确的。
一家出版社向我约稿,写写日本人和中国人,我想着也许有益,所以答应了。执笔中感
到,关于日中关系,说是“同文同种”、历史性关联很深,一开始就这样定义,但实际
上放在历史上看,并非如此。
日中两国国民,什么时候有过密切的关系?
日本吸收了中国的文化,但这是单方面的,很难说是双方的接触。即使是遣唐使,也只
是极少数精英的留学生。
倭寇扰乱中国沿海,只是小规模的抢掠。而且,史书上说“真倭十中一二”,有很多中
国海贼装成日本人,真正的日本海贼很少。这也不能算是大规模的接触。
“元寇”的时候又如何呢?托神风的福,只是擦肩而过,也不能算是接触。
德川锁国时代不用说了。直到明治,可以说两国基本上没有大规模的接触。
隔开两国的海,直到蒸汽船的出现,一直是保障“互不干涉”的屏障。从某个角度上来
看,这对两国国民来说,是一种幸福。
日中两国之间,几乎没有像样的接触。虽说几乎没有,但也留下了极少数的例外。
丰臣秀吉出兵朝鲜,可以 |
|
|
M*****n 发帖数: 16729 | 4 核心提示: “中国的很多顶级成功人士和年轻一代都喜欢喝淡雅,清爽的清酒,中
国那么
难喝的白酒早该淘汰掉了。”
茶叶由遣唐使传入日本后,逐渐发展为今天驰名于世的茶道。现在中国的茶道已经没落
,日本茶道代
表了正宗和主流。
茶道—烹茶饮茶的艺术。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
,它通过沏茶、
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作为
首创的中国
人,把这些全忘记啦,现在的第一是日本。
清酒,起源于中国的黄酒,在日本,我们大和民族仅用水和大米酿造出人间琼浆,世人
无不赞叹。
想我日本很久以前从中国先后引入茶叶和酿造酒的方法,发展至今,形成了大和名族特
有的一套高雅
的茶道和饮酒文化。不久的将来,我们的清酒也将像当年的茶一样,绽放光彩,让世人
争相学习。看
看中国杂乱,没落的酒,把传承千年的酒遗失殆尽。可悲啊!
说我们大和民族的清酒胜于中国的白酒,中国人还别不服气。无论是在酒文化上,酒品
质上,还是国
际地位上,中国的白酒始终只能以仰望的姿态居于我们清酒之下。
日本的酒文化比中国的优秀
就像我们从中国引入茶之后,在我们大和名 |
|
a***z 发帖数: 33 | 5 是啊,我感觉文化上有点像中日,遣唐使来了中国,学了汉字回日本,鉴真和尚去了日
本,传了佛法过去,单方面输出嘛。还有西藏现在用的还是天城文字母。 |
|
r*****y 发帖数: 53800 | 6 1) 白江口海战—初唐时期 (公元663年前后)
唐帝国一统中华后,其东北边境的朝鲜半岛却仍然呈现三分天下的局面:于是爆发了以
唐新罗联盟为一方,而高勾丽百济与日本联盟为另一方,为争夺东北亚的主导地位而进
行的战争。
中日历史上的第一次战争是663年8月进行的白江口之战。唐新罗联军以170艘战船大破
日本增援盟国百济的400余艘战船,取得决定性胜利。百济国灭亡。 之后唐灭高勾丽,
朝鲜半岛落入对唐表示友好的新罗之手。
白江口之战的惨败,使日本意识到自己的实力尚不足以与中国抗衡,于是此后的几百年
间,他们一直与中国修好,并派遣十几批“遣唐使”,全面学习中国先进的文 化和政
治、经济领域的先进经验和技术,中日的和平一直延续九百余年,其间虽有蒙元入侵,
但和平基本上被维持,直到丰臣秀吉一统日 本。而这一切,都是由于白江口中日一战
,创建了全新的朝鲜半岛新秩序,以及日本方面经战争失败后而对唐朝尊敬有加的双重
原因。
战前实力对比:中国强于日本。
战争结局:中国胜
2)“神风!神风!” —元朝初期(1270—1282)
蒙古骑兵横扫欧亚大陆,建立起了历史上罕见的超级大帝国。朝鲜半岛的高丽也对元朝... 阅读全帖 |
|
b****r 发帖数: 2555 | 7 ☆─────────────────────────────────────☆
ridgway (ridgway) 于 (Tue Aug 23 15:59:25 2011, 美东) 提到:
1) 白江口海战—初唐时期 (公元663年前后)
唐帝国一统中华后,其东北边境的朝鲜半岛却仍然呈现三分天下的局面:于是爆发了以
唐新罗联盟为一方,而高勾丽百济与日本联盟为另一方,为争夺东北亚的主导地位而进
行的战争。
中日历史上的第一次战争是663年8月进行的白江口之战。唐新罗联军以170艘战船大破
日本增援盟国百济的400余艘战船,取得决定性胜利。百济国灭亡。 之后唐灭高勾丽,
朝鲜半岛落入对唐表示友好的新罗之手。
白江口之战的惨败,使日本意识到自己的实力尚不足以与中国抗衡,于是此后的几百年
间,他们一直与中国修好,并派遣十几批“遣唐使”,全面学习中国先进的文 化和政
治、经济领域的先进经验和技术,中日的和平一直延续九百余年,其间虽有蒙元入侵,
但和平基本上被维持,直到丰臣秀吉一统日 本。而这一切,都是由于白江口中日一战
,创建了全新的朝鲜半岛新秩序,以及日本方面经战争失败后而对唐朝尊敬... 阅读全帖 |
|
z****e 发帖数: 54598 | 8 你看织田就很难说清楚到底是藤原还是平
德川就很难说清楚是源还是藤原
最初贵族四个姓,源平藤橘,四大家族
源平的剑,藤橘的笔,都是很有名的
源平合战时候,也不是绝对的平家就一定支持平家
源氏就一定支持源氏
支持源氏的平氏
北條時政、熊谷直實、畠山重忠、梶原景時、三浦義澄、千葉常胤、上總廣常等。
支持平家的源氏
新田義重、志田義廣、佐竹秀義、源季貞等。
转篇文章,你可以看看源平及其分支占了多少人
日本宗姓制度(转)
(2009-04-19 11:24:28)
转载
标签:
杂谈
如果有人问及:“世界上哪个国家的姓氏最多呢?”相信许多人的脑中都会闪现“日本
”这个词。虽然笔者没有具体调查过,但相信日本不会出“三甲”。
抱着这样充满好奇的求知之心,笔者开始着手“研究”日本的姓氏,经过一段时间,
发现它真得很“有的聊”。
首先要阐明的事,日本名义上的国家首脑——天皇及其一族,是世界上唯一没有姓氏
的家族。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二战战败之前,天皇一直是以“现世神”的身份统治
日本的。所谓“现世神”,就是“现身在世界上的神明”。虽然这显然是天皇为巩固统... 阅读全帖 |
|
p****y 发帖数: 23737 | 9 文/佐藤谦一(日本)
前两日与好友饮茶,朋友是华人的缘故,不免聊到了华和之间的历史,此文为部分
札记。
中国人自称“汉人”,在欧洲则称中国人为“秦人”(拉丁文Sina,法文Chine,
北欧文Kina,英文China,本字皆为“秦”),而在日本,则向来称呼华夏人为“唐人
”。
在我的印象中,唐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完美的时期,虽然事实上(想必)并非如此,
但终究不妨碍我对於唐的那种完美性的误解。与唐朝相对的,在日本大致同时期的平安
朝,也是一个优雅的时代。不得不说,日本人对自己的历史越了解,对平安朝的从容与
风雅越理解,就会越向往唐朝。
甚至在今日的现代日本社会中,仍然能够发现许多能追溯到那个年代的风俗与器物
:日本的抹茶与茶道,佛寺与禅宗,相扑与蹴鞠,白居易的汉诗,和服中最高规格的唐
衣……都依然坚持着一千年前的大唐遗风。而唐朝人对於美与精致事物的追求,也历经
千年而融入了日本人的性格之中。
在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国家的文明能如此温柔而非侵略性的被其他周边民族所接
受。日本遣唐使中的留学生与留学僧们,在学成归朝後带回了大唐的文明与风俗,使日
本吸收了从佛道哲学到典章制度在内的所有中... 阅读全帖 |
|
c******n 发帖数: 16403 | 10 【 以下文字转载自 SanDiego 讨论区 】
发信人: crazyman (荒神), 信区: SanDiego
标 题: 最真日本史-茶道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Jul 11 03:37:20 2012, 美东)
茶道传来
(人的一生有无数“现在”,但每个“现在”都是唯一的)
作为能和相扑相提并论不相上下的文化元素,茶道在日本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如果
不是因为这玩意儿的的确确起源于中国而不似相扑那样两说纷纭再加之目前中国境内也
仍然保留着一两样用来表演的“茶道”的话,恐怕这玩意儿也难逃和相扑一样沦为他国
国粹的下场。
饮茶在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一千七八百年前的三国时代,主要流行于社会上层,而作
为一种修生养性之道的“茶道”,则是从唐朝前后开始的,比如那会儿有个叫刘贞亮的
人就说过:“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同时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中国的老百姓亦开
始有了喝茶的习惯。
延历二十四年(803),从唐朝归国的遣唐使永忠和尚将几麻袋茶叶也同时带回了日本,
并且呈交给了当时的嵯峨天皇,据说天皇在收到这份独特的礼物后显得非常的高兴。
不过,当时在日本的茶叶百分百都属特供产... 阅读全帖 |
|
F******w 发帖数: 1278 | 11 说山东话和四川话在宋元时期流行,而
广东话是唐朝时候的官话,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据说,唐朝政府大力推广这种共同语
,全国各地都要学习。但唐朝灭亡之后,北方战乱不断,各地又各自恢复自己的方言。
惟独地处南国的广东,因为南岭的阻隔,比较安定,唐朝官话就在此扎下根来。时至今
日,用广东话来读唐诗,仍然特别朗朗上口。
探究语言的发展除了可以从本民族的历史遗产找到线索,还可以从周边国家的语言
寻找证据。历史记载,日本曾派出多批“遣唐使”来到中国学习,从而大量引进了中国
的语言、文字、文化、制度等等。日语中的字由于从中国引进的时期不同,分为唐音、
吴音等,唐音就是从我大唐帝国回去的那些“日本海龟”剽窃的。比较今天的日语和广
东话,会发现两者有相似之处。这可以从侧面印证:广东话是唐朝时候的普通话。 |
|
f****r 发帖数: 5118 | 12 唐朝的时候,有很多日本来的遣唐使,很多都能回日本。
反过来看看鉴真,东渡六次,才去成日本,中间有一次都吹到广州去了。 |
|
n*******w 发帖数: 6708 | 13 最近看了几集《兰陵王》的电视剧,拍得不错, 仔细查了一下,历史上的兰陵王还真
是够牛,历史上专门为一个人编曲子做歌,《兰陵王入阵曲》应该是第一个, 比《东
方红》《春天的故事》和《博西来之歌 》早了1400多年啊
高长恭(541-573年),名肃,一名孝瓘,字长恭,以字行,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
;是北齐神武帝高欢之孙,北齐文襄帝高澄第三子,母亲姓氏不详。因曾受封兰陵郡王
,世称兰陵王。据传高长恭相貌柔美,为在战场上威吓敌人,而戴面具上阵。
行第:
北齐书》和《北史》的高长恭本传中,都称他是高澄第四子[1][2]。然而高长恭的墓碑
碑文中却称他是高澄第三子,这与《北齐书》、《北史》中高长恭受封兰陵王时记载的
行第一致[3][4],马忠理据此推断高长恭实际是高澄的第三子[5]。关于高长恭行第存
在矛盾的情况,马忠理指出齐武成帝高湛的长子和次子同日而生,弘德李夫人所生高绰
比胡皇后所生高纬早两个时辰,但高湛以高绰之母不是嫡妻为由,将高绰贬为次子。高
澄第五子高延宗之母陈氏身为广阳王家妓都被史书记载,高长恭之母却没有记载姓氏,
高长恭之母肯定比李夫人甚至广阳王妓地位还低下,而生高孝琬的却是高... 阅读全帖 |
|
z******4 发帖数: 4716 | 14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2 讨论区 】
发信人: zhonghangyue (中行说), 信区: Military2
标 题: 抗战时期日军国军伙食的真实对比让人震惊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Mar 28 01:42:08 2014, 美东)
http://bbs.tiexue.net/post2_6658178_1.html
抗战结束这么多年过去了,很多历史事实已经被后人有意或者无意的忘记。现在很多中
国年轻人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国军真没用,一对一打不过日本人。
不错,当时的国军一对一还真打不过日本人,但这并不是一句国军没用就可以概括的,
而是因为中国的军力和国力都远远落后于日军这个现实所决定的。
目前中国论坛上面应该没有关于日本二战野战食品的介绍,老萨就敢为人先,写给大家
看一看。
这一篇,老萨就来说说日本和中国士兵在抗战中伙食的区别,由此让大家看看差距。
日军伙食的迅速发展
-------------日本武士因为身份是军人,要时刻应付艰苦的作战,所以他们被训练为
不在乎饮食的好坏。古代日本武士往往吃1个饭团就当做一餐饭。
古代日本武士作战跟中世纪欧洲骑... 阅读全帖 |
|
|
a*******e 发帖数: 3897 | 16 我是看日剧时,字幕是双语的,底下日文写的汉字“臀部”,演员发音也是很清晰的“
dian4 bu4”,才想起来这个话题的。历史上日本大规模引进汉字及汉字发音(音读)
,应该是唐朝时期。下面贴一段狗来的知识:
================================
音读,是日文所用汉字的一种发音方式,系保留该等汉字当初传入日本时的汉语发音[1
]。相对的,若使用该等汉字之日本固有同义语汇的读音,则称为训读[2]。
音读往往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中古汉语读音的特征,如唐代中古时期的长安音、古汉语
的入声。这些古汉语的特征,在今日通用的现代标准汉语中皆已丢失。
同样有使用汉字的韩国/朝鲜、越南、部分中国方言及少数民族(如壮、瑶)语言也有
类似音读的汉字发音方式。在越南,这种汉字发音方式通常被叫做汉越音。
日语的汉字音读(音読み),又称“日本汉字音”,依其传入时间和地点的不同分为以
下数种:
古音:早于吴音传入日本的汉字音。源于中国上古音。
吴音:早在西元5世纪、6世纪辗转而入的字音,多使用于佛教用语与律令用语。通
说吴音是从南方六朝或经由朝鲜半岛辗转而入,但缺乏史料证实。... 阅读全帖 |
|
a*******e 发帖数: 3897 | 17 我是看日剧时,字幕是双语的,底下日文写的汉字“臀部”,演员发音也是很清晰的“
dian4 bu4”,才想起来这个话题的。历史上日本大规模引进汉字及汉字发音(音读)
,应该是唐朝时期。下面贴一段狗来的知识:
================================
音读,是日文所用汉字的一种发音方式,系保留该等汉字当初传入日本时的汉语发音[1
]。相对的,若使用该等汉字之日本固有同义语汇的读音,则称为训读[2]。
音读往往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中古汉语读音的特征,如唐代中古时期的长安音、古汉语
的入声。这些古汉语的特征,在今日通用的现代标准汉语中皆已丢失。
同样有使用汉字的韩国/朝鲜、越南、部分中国方言及少数民族(如壮、瑶)语言也有
类似音读的汉字发音方式。在越南,这种汉字发音方式通常被叫做汉越音。
日语的汉字音读(音読み),又称“日本汉字音”,依其传入时间和地点的不同分为以
下数种:
古音:早于吴音传入日本的汉字音。源于中国上古音。
吴音:早在西元5世纪、6世纪辗转而入的字音,多使用于佛教用语与律令用语。通
说吴音是从南方六朝或经由朝鲜半岛辗转而入,但缺乏史料证实。... 阅读全帖 |
|
a*********i 发帖数: 294 | 18 谜团一,“贵妃遗体”新旧唐书记载不同,新唐书只说香囊犹在。
公元756年,一场声势浩大的“安史之乱”促使大唐王朝由盛转衰。叛军攻入长安时,
唐玄宗连夜出逃。第二天,逃亡队伍到达陕西境内的马嵬坡。随行将士突然起义,当朝
宰相杨国忠瞬间死于乱军之中。随后,他们把矛头指向杨国忠的姐姐———杨贵妃。
就在这年夏天的一个夜晚,几个神秘人忽然出现在马嵬坡上。他们悄悄挖开贵妃的坟墓
,他们究竟在找什么?史料记载玄宗皇帝回长安后,秘密令宦官改葬贵妃,但是去改葬
的人回来却说不见了贵妃的遗体,只带回了贵妃生前携带的香囊。
关于神秘挖墓事件,新旧唐书有两种不同记载。旧唐书里说:肌肤已坏,而香囊犹在。
而新唐书里却只有:香囊犹在。新旧唐书为何有差异?贵妃的遗体是否被盗墓人盗走了?
但这样的说法似乎很难成立,危急时刻,民间的人不会很快得知贵妃埋葬的地方。而且
倘是盗墓分子所为,就不会留下香囊。那么,新旧唐书哪个记载更准确?旧唐书是唐朝
时就记载的,而新唐书是宋朝人根据旧唐书编写的,按常理说应该是旧唐书尤为可信,
但如果是这样,新唐书里也不该将“肌肤已坏”如此重要的记载删掉。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刘厚滨教授认为,... 阅读全帖 |
|
g********y 发帖数: 236 | 19 写这个段子的人是典型的满遗思维。其作者如果不是满遗,就只可能是愿意服务于满遗
的汉奴。
此话怎讲?
1. 只有满遗才如此地内心空虚,要求别人对他们毕恐毕敬,山呼万岁。
2. 如果是这帮满人是在炫耀自己的成果,他们这种行为,要求,还可以理解为他们
自己的所谓文化传统。
3. 可是不是,所谓的清朝乾隆盛世,是汉人辛勤打下的物质基础。
4. 乾隆要求万国下跪,和后来的慈禧的“量中华物力,接于国欢心“是同一个概念
。就是,拿汉人的成果,满足自己的一点点私欲,虚荣。
5. 能欺负人的时候就欺负人。欺负不了人的时候就“接于国欢心“
事实是咋样的呢?
1. 满人对这个世界贡献,在各个领域内,文化,科学,艺术,几乎为零。
2. 他们唯一的机会就是运气好。居然敢入关,还居然在北京城里呆了下去,呆了三
百年。
3. 那时的朝鲜,日本真正是惊掉了下颚。居然汉人可以容忍这帮低劣的民族,养着
他们。一些朝鲜,日本的精英更深刻地理解汉文化,汉文化居然可以如此的包容。
满人最大的特点是无耻。
1. 自称是孔子的忠实继承者。
2. 入关后自称是理学的信徒
3... 阅读全帖 |
|
S******s 发帖数: 76 | 20 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在灭亡金朝之后,又迫使朝鲜半岛称臣,志得意满之下定都
于大都(北京)。他即位后很快开始进攻日本。
忽必烈对日本有着明确的政治目的。第一,自唐代最后一代遣唐使之后,日本已经
数百年未通中国,如果日本向忽必烈表示臣服,有助于增加元帝国的权威性,对忽必烈
巩固权力颇为有利;第二,当时元帝国正在对南宋发动最后的进攻,而日本是南宋的重
要贸易伙伴。从切断其外援的角度,获得日本的臣服颇为重要。第三,元军征服朝鲜半
岛后,高丽“三别抄”军发动起义,曾寻求日本方面的支持,忽必烈感到了镰仓幕府对
自己的威胁。
1275年,元军第一次进攻日本的战役打响了,元军选择的进攻地点是最近的北九州
地区。
首先遭到攻击的是日本与朝鲜半岛间的门户对马岛。农历十月初三,元军从朝鲜半
岛的合浦,即今镇海湾马山浦悄然出击,六日凌晨突然出现,成功登陆对马岛。元军全
歼岛上日守军,攻占对马岛。接着,于十四日发动对壹岐岛的攻击,战火开始烧近日本
本土。十六、十七两日,元军开始攻击日本本土,在九州松浦、平户等地进行多点袭扰
性登陆。二十日,这次战役中两军最大的决战在博多湾发生。此一战,十万日军全军崩
... 阅读全帖 |
|
B*****s 发帖数: 78 | 21 在古代中国的传说里,烟波浩渺的东海中,有一座叫做瀛洲的仙山。仙山上有着让人长
生不老的美酒,还有着和中国一样的山川和人民。因为这座传说中的仙山坐落在东方,
人们也叫它——东瀛。
我们很难知道,寻求长生不老药的徐福是否到过日本,也很难知道,中华先民和日本人
民的交流,给日本带来多大的影响。但在日本各地不断出土的中国文物告诉我们,中华
文明的光芒,在日本拥有成文的历史之前,就照到了日本列岛。
产自中国洛阳的铜镜,被日本中央政府散发给日本各地诸侯,这些诸侯,又把这些铜镜
当做最珍贵的宝物,和自己的武器一起为自己殉葬。
据历史学家考证,当时的日本人认为,这些铜镜代表着来自大陆的先进文明,同时也代
表着大陆文明对日本统治者的认可。日本统治者们将这些铜镜,当做自身权力的象征。
海洋彼方的大陆,给古代日本带来了无穷的遐想,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与巨人盘古化成山川大地的中国古代传说不同,日本的传说是,创世神伊奘诺尊拿着矛
在海水中搅动,提矛出水时,矛尖滴下的海水化成日本列岛。比起巨人变成的中国,几
滴海水变成的日本显得小而精致。
而在现实中,面对身边巨人一样的中国,日本认识到自己的“小”,但从不曾忘记...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22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对外交往方面有“四海咸服,万国来朝”之说,来自四
面八方的朝贡团络绎不绝。如岛国日本,曾十多次派出庞大的遣唐使团。可是,让人费
解的是,与中国大陆近在尺咫的台湾,却从未与唐朝官方有过交往。新旧唐书“东夷”
列传中,日本和朝鲜半岛上诸国均有介绍,甚至连流鬼、儋罗这样丁点大的小国都有记
载,惟独没有提及台湾。台湾似乎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是唐朝未发现台湾吗?当然不是。早在三国时期,吴国军队就去过台湾,只是那时台湾
被称作“夷洲”。《三国志·吴书·孙权传》记载,黄龙二年(230年),吴王孙权派
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一支万余人的部队到达夷洲。吴军在岛上驻扎了约一年时间,后
因军士水土不服,不得不返回大陆。随军出征夷洲、后来担任丹阳太守的沈莹,在其《
临海水土志》中对台湾的风土人情描述道:“夷州在临海东南,去郡二千里。土地无雪
霜,草木不死。四面是山,众山夷所居。山顶有越王射的正白,乃是石也。此夷各与为
王,分割土地人民,各自别异。人皆头穿耳,女人不穿耳。作室居,种荆为蕃鄣。土地
饶沃,既生五谷,又多鱼肉。舅姑子妇男女卧息共一大床,交合之时,各不相避。能作
细布,亦作斑...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23 中国传统文化的海外传播:现状与路径探索
说起中国传统文化在海外的传播,也就自然而然地涉及到了两千多年来东西方学术界对
中国古代文化接受、传播、研究和发展的历史与现状的等一系列问题。虽然,作为一门
学科的西方汉学(sinology)正式出现是1814年12月11日,并且在1838年又产生了汉学
家(sinologist)这一概念,但是我们不应忘记古代朝鲜、日本和越南对中国文化的传
播甚至可以上溯到商周秦汉时代!今天,单一的欧洲中心论和儒教化的亚洲核心圈早已
经不再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海外传播的必然模式和操作平台。
在漫长的古代社会,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是由来已久的。从早期的殷末箕子入朝,到东
汉末年的大儒刘熙等人避难交趾(今越南),再到中古时代日本大量遣隋使、遣唐使的
出现,到处可以发现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轨迹及其巨大成就。在古代的东亚社会里,儒
学确实曾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指代。在古代的日本、朝鲜、越南等国,传播和接受儒
学、研究和解释儒学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必然途径,并且由此又开始了对中国政
治、经济、历史和文化的了解。而随着近代西方社会宗教和武力的对华入侵,大量传教
士和商人出于传教和...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24 你知道吗?“驱逐鞑虏 恢复中华”是日本人提出来的 (转)
如果天佑告诉你,“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是日本与清朝开战的理由,这个口号是他们
提出来的,你恐怕不会相信,觉得天佑在扯淡。因为,大陆的历史书告诉我们“驱逐鞑
虏,恢复中华”是中国同盟会的纲领,怎么就成了日本人提出来的了呢?天佑严肃地告
诉你,这还真是事实。
首先,天佑得告诉各位什么叫鞑虏?鞑子是历史上汉人对中国北方游牧种族如蒙古族、
满族等的称谓。由“鞑子”引申而来的“鞑虏”一词,具有更为强烈的憎恨色彩。当然
了,现在这个词已经不许用了,因为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用这个词不利于民族团结。
有人说这个词最早是朱元璋提出来的,其实,朱元璋当时在《喻中原檄》中原文是“驱
逐胡虏,恢复中华。”胡虏、鞑虏的意思差不多,但是,要是论正宗,那还是日本人的
提法正宗。
我们知道1894年爆发的那次中日之战,我们叫甲午战争,但是日本一直叫日清战争,而
不叫中日战争,这是为什么?因为日本一直不承认满清政府代表中国。所以,在甲午战
争之前,日本曾发起了一个颇具规模的宣传攻势,其代表口号就是尊华攘夷的“驱逐鞑
虏,恢复中华”。
?以下这段文字节录自清日战争...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25 史海:蒙古大军能踏平中原,征服华夏, 远征日本, 最终兵败东瀛
史海:蒙古大军踏平中原 远征日本兵败东瀛
?
1271年,忽必烈建号“大元”,仅三年之后,他就野心勃勃地计划将日本纳入统治。蒙
古的两次入侵是一个转折点,既使日本退出了东亚大陆政治体系,也激发出了日本的民
族国家的观念。明治维新时爆发出的民族凝聚力,正是滥觞于这两次大战……本文摘自
微信公众号“看历史”,作者王子午,原题为《蒙古袭来:元征日本始末》。
忽必烈画像(图源:维基百科公有领域)
对东瀛四岛而言,1274和1281年的蒙古入侵是一个转折点,它既使日本退出了东亚大陆
政治体系,也激发出了日本的民族国家的观念。日本在明治维新时爆发出的民族凝聚力
,正是滥觞于这两次大战。
黄金的诱惑
1271年,忽必烈建号“大元”,仅三年之后,他就野心勃勃地计划将日本纳入统治。大
陆的统治者们就对日本的金矿有所耳闻。
这个国家首次发现黄金是在749年,其中的39公斤后来被送到奈良,用于装饰美轮美奂
的东大寺,也正是用黄金,遣唐使得以支付在长安的开销。
自宋朝以来,为换取必需品,日本黄金的出口量急速上升,这些都催生了关于“黄金之
国”的... 阅读全帖 |
|
m***n 发帖数: 12188 | 26 搞笑,
日本遣唐使时代的日本航海技术是什么垃圾?能和金宋比?
就是后来倭寇和荷兰人的区别。
大英帝国横行全球的时候,自己内陆还有野蛮人。
对于荷兰来说,台湾近,而波斯尼亚远。
至于高丽海军,别扯淡了。韩国人的扯淡,你也好意思拿来? |
|
|
|
S*********4 发帖数: 5125 | 29 论日语~乃中国方言一种~自己意见~~~同意的大大请支持
10[ 标签:日语,方言,意见 ] 一千多年前,大量的日本来华留学生—遣唐使、遣隋使
,将先进的中华文明,包括语言文字带到了日本。日本从此正式开始了使用文字记载语
言的历史。
最初日语的每一个音,都是由一个汉字表达。公元九世纪,日本人在汉字基础上创造了
假名。现在日语中,假名共有71个,最基本的有46个,排列成“五十音图
和语---日本传统的语言。日本长期生活在海中的岛屿上,与大陆的来往比较困难,所
以历史上很长时间里,只有语言没有文字。这个时期形成和使用 的语言称之谓“和语
”。在5世纪前后,开始有汉字由中国传入。初期把日语全用汉字记录,但由于实在不
方便,就创造了“平假名”和“片假名”。把原有的和语与汉字结合在一起, 形成了
“和语文字”。
如把“海水”、“河水”的“水”叫作「みず」,就把“水”字读 作「みず」,意思
就是水。汉字的这样的读法叫「訓読み(くんよみ)」。一般情况下,当 见到单个汉
字时都读训读。如「間ーーあいだ」、「類ーーたぐい」、「女ーーおんな」等等。在
两个以上汉字组合在一起时,情况就很复杂,以后再谈这个问题 |
|
R********n 发帖数: 5904 | 30 近年来,有关留学生、小留学生的负面报道不少,除了因学生低龄化、缺乏自制力和监
管、独生子女现象等一些客观的原因之外,或许“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的影响也
占了一定的因素。
留学生的成功属于单一个案,可能被报道的机会也比较少,但是,一旦出一个“卢刚”
或者“朱海洋”,也许从大众的感觉上就可能把众多留学生的成功故事给淹没或抵消了。
事实上,笔者生活中接触到不少留学生,总体的感觉对留学生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不能因为一些负面个案,就把所有的留学生(尤其是小留学生包括文中的新新留学生
和小小留学生)一棍子打死。
下面就我的个人体会,谈谈我我所了解的北美留学生。我的分类只是一个大概,不一定
全面,不过相信透过这些叙述,可以帮助大家增加对北美留学生的了解。也希望我们这
些来自中国的移民群体,多多关心留学生群体,尤其是我文中提到的最年轻一辈的留学
生──“新新留学生”和“小小留学生”。他们小小年纪就离开父母,来到异国他乡,
独自经历求学和生活的种种考验,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援。
留学先贤:先辈留学生成就显赫
留学生一词源于日本,特指隋唐时期日本所派到中国的遣唐使(遣隋使)中留下来继续
学习 |
|
z****o 发帖数: 2057 | 31 1000年是怎么计算的?那个朝代艹过日本?都怎么艹的?
我只知道唐朝有遣唐使,到了大唐那真是盛情接待;元朝剿日大军败于暴风雨和台风;明倭寇
横行沿海数十年才被剿灭;好歹有个万历三大征的援朝逐倭,也就是把小日本从朝鲜赶
跑而已,勉强算是艹了小日本;清末,唉,不提也罢。其他呢?
再说中国历史上历来厚待那些附属小国,虽然有朝贡,每次的赏赐都是远超进贡的那点
稀奇玩意,艹过谁?
发来贺电。 |
|
u****n 发帖数: 7521 | 32 “我们的日本”是亚洲的痛[推荐]
一.
无须什么专门的知识,中国人都能讲讲日本。这两个一衣带水的邻邦有着复杂 得暖昧
的关系,中日关系早已成为一门学问,日本人对中国有超越汉学家的情怀和认知,中国
人也有远不同于亲日派的文化罗致协同的教化心肠。但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即使一个
善历史知识的人,也更愿意从社会大众的情理中感知日本。在亚洲诸国中,中日两国的
交往可能是最为持久而有决定作用的。这种关系本身已经潜移默化为两国人民的民族记
忆和集体无意识。
用一句时髦的话,历史早已无可辩驳地证明,在漫长的历史里,日本一直以中国为师,
中国也总是对日本示惠,遣唐使等历代日本使者受到中国官府的厚待,中国民间则有鉴
真大和尚这样的佛子悲愿行迹;近代以前的中日关系是中国文明影响的朝贡国家体系的
典范,尽管日本曾经试图对这个文明中心的中国大陆有过主宰的野心,但中心与边野化
外的格局却也是双方承认的。
只是到了近代,日本才势利地师法欧美,并与昔日的恩师不断地比试高低。较为单纯的
师生关系也是到了近代才变得复杂起来,也才变得让中国人一而再地对日本刮目相看。
较为单一文明的朝贡国家体系为民族国家体系取代了,物竞天择 |
|
c******n 发帖数: 16403 | 33 即使是在高楼林立的西新宿,东京都厅(市政府)所在的“双子之塔”也显得鹤立鸡群
。243米的高度令它本身也成了景点,45层的南北两个展望室免费向公众开放,人们在这
里可以花300日元打印一份自己生日当天的《读卖新闻》头版,再端上一杯咖啡,俯瞰关
东平原,天气好的时候,可以看到西南方向的富士山。
在展望室下面,大约17万职员支撑起了这个GDP相当于澳大利亚的巨型都市的政府运作,
78岁的石原慎太郎自1999年起就成为他们的领导者,并两次连任至今。而在中国,这位
东京都知事(市长)更出名的标签是“头号反华分子”、“右翼政客”以及“军国主义
分子”。
9月16日下午,“双子之塔”7层的一间会客室,传说中的石原慎太郎走了进来。并没有
想象中的高大,你可以说他没有表情,也可以说他挂着礼节性的浅笑,脸颊上的老年斑
清晰可见。“你有些问题比较尖锐,我的回答可能也就比较尖锐。”这是他的开场白。
采访开始还不到10分钟,他就一把扯掉了领带,扔在右边的桌上,“我讨厌系领带!”
半个小时后,他又脱去了西装上衣,翘起了二郎腿。他主动提起了钓鱼岛问题、西藏问
题,批评美国和批评中国一样毫不留情,然而他对日本的用词... 阅读全帖 |
|
z********e 发帖数: 253 | 34 【 以下文字转载自 Salon 讨论区 】
发信人: zhangfance (fan), 信区: Salon
标 题: 南方人物周刊专访:你不知道的石原慎太郎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Oct 20 22:50:59 2010, 美东)
本刊编辑部:
提到石原慎太郎这个名字,中国民众立即会联想到很多词汇:日本右翼,反华分子,军
国主义者,民
族主义者,民粹主义者,煽动者,麻烦制造者……
毫无疑问,中国媒体经常给石原贴的这些标签,无一是正面的。
给人贴标签,有表述上的便利,也有简化问题的缺陷。事实上,贴标签已经是作出了评
判,但在作出
评判之前,对所评判之人和事应有充分、真实与客观的了解,应是公认的正确态度。遗
憾的是,迄今
为止,中国媒体对于石原氏,尚无任何有深度的访谈与报道,虽然对石原慎太郎这个名
字念兹在兹进
而批判之,但多是对其只言片语的应激式反应,而没建立在对其人其言其行的全面系统
了解之上。
真实的石原慎太郎远非几个标签可以描述。他是政客,也是作家、导演、航海探险家;
他既反中,也
反美,他是国际上的麻烦制造者,更是日本国内的麻烦制造者;他强调日本的优越,也
... 阅读全帖 |
|
h*******e 发帖数: 351 | 35 听到这种论调就觉得奇怪。
日本保留比中国好,笑话吧,就凭日本唐朝时候那几十个遣唐使?语言不通,然后数百
年也没有什么交流?怎么保存?
日本人有几个读的懂先秦典籍的,如果读不懂,还谈什么保留中国文化。 |
|
z****e 发帖数: 54598 | 36 2010年10月23日19:57:01 [新闻大杂烩]
●机遇,来自日本教授Mitbbs.com
福冈,位于日本列岛南端,被誉为“亚洲大门”的城市。Mitbbs.com
早在中国的时候,她就知道了这个城市。她不是从地图上,而是从接待的一批又一批来
自日本福冈客人的嘴中,知道福
冈曾经是日本历史上“遣唐使”出发的地方,知道位于福冈的那所知名大学从来是对外
国留学生敞开怀抱的。Mitbbs.com
一个偶然的机会,这所大学的一位日本教授到中国考察长江流域的变迁,她作为翻译陪
同教授。考察结束的时候,日本
教授热情地说:“你的日语说得太好了,常常让我忘记这是在中国。按照日本的礼节,
我应该用鞠躬感谢你。但是,我想
用中国握手的礼节感谢你,可以吗?”Mitbbs.com
从事外事工作多年的她,当时并没有多想什么,微笑着伸出了那白细纤秀的手。教授脸
色有些潮红了,握着那手,不,
应该说是攥着那手,紧紧地不放,牢牢地不放,略带颤音地说:“你是中国优秀的人材
,你应该继续学习。你来日本留学
吧,你进我的研究室,以后考我的硕士,我为你办理一切手续。”Mitbbs.com
她朦朦胧胧地似乎觉察到了什么,... 阅读全帖 |
|
t**c 发帖数: 7480 | 37 难道是日本遣唐使的后代,留下来就姓了唐?嘿嘿
唐三藏不姓唐 |
|
w*********g 发帖数: 30882 | 38 石原慎太郎:日本早就没有右翼了 (2010-10-20 13:02:26)
转载标签: 中日关系民族主义日本右翼
2001年4月,石原出席陆上自卫队第一师建师纪念典礼(东京都提供)
本刊记者 杨潇 黄广明 发自东京
即使是在高楼林立的西新宿,东京都厅(市政府)所在的“双子之塔”也显得鹤立
鸡群。243米的高度令它本身也成了景点,45层的南北两个展望室免费向公众开放,人
们在这里可以花300日元打印一份自己生日当天的《读卖新闻》头版,再端上一杯咖啡
,俯瞰关东平原,天气好的时候,可以看到西南方向的富士山。
在展望室下面,大约17万职员支撑起了这个GDP相当于澳大利亚的巨型都市的政府
运作,78岁的石原慎太郎自1999年起就成为他们的领导者,并两次连任至今。而在中国
,这位东京都知事(市长)更出名的标签是“头号反华分子”、“右翼政客”以及“军
国主义分子”。
9月16日下午,“双子之塔”7层的一间会客室,传说中的石原慎太郎走了进来。并
没有想象中的高大,你可以说他没有表情,也可以说他挂着礼节性的浅笑,脸颊上的老
年斑清晰可见。“你有些问题比较尖锐,我的回答可能也就比较尖锐。”这是他的开场... 阅读全帖 |
|
c******2 发帖数: 4019 | 39 乱了一百多年的日本战国时代,无处不燃战火,无人能得安宁,田园荒芜,尸骨遍野。
丧家野犬般的浪人、无粮可种无鱼可打的流民、烂命一条的无赖,把目光投向了大海彼
岸富裕而软弱的中国,一艘艘倭船出发了!
明朝军民对这些"髡头鸟音,赤体提三尺刀"的剽悍倭寇大为恐惧,而在异国他乡干
坏事,来自日本的倭寇也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喝口水都怕老百姓下毒。
1. 乱世日本太难混了!
看过黑泽明《七武士》的人想必都对电影中的日本浪人印象深刻:在纷乱的日本战
国时代,丧失了家主的武士们犹如丧家的野犬,徘徊在山野荒村,为了饭团就可以用生
命战斗。
嘉靖年间,日本国内的情况正是《七武士》的背景年代,就像被捣翻的蚂蚁窝一般
混乱不堪。
名义上,日本有天皇,但天皇的实权早已旁落,吃穿用靠幕府养着,完全是寄人篱
下的傀儡。幕府也好不到哪去,足利氏建立的室町幕府从足利义满后,一直处于风雨飘
摇中,1467年连绵十一年的应仁之乱结束后,征夷大将军已经空有名号毫无实权,听任
有实力的权臣摆布。
日本全国分为六十八国(国类似中国的州县),其中的五十三个藩国,由大大小小
一百四十二个大名占据着。大名们强弱分明,强的占据几国率众数万,... 阅读全帖 |
|
j***i 发帖数: 3096 | 40 岳东晓
多年来,某些中国人在谈到中日关系的时候,总要重复一下中日友好的调
子,然而,历史与现实非常明确的证明,中日友好的提法是缺乏事实根据的自欺
之谈。综观中日两千年的交往,中国与日本之间,中国人民与日本人民之间从来
没有过平等友好的关系。宋朝以前,日本称臣于中国,而中国人毫无保留地传授
文化与技术,特别是在唐朝,日本人多次派人到中国求学,而中国也有鉴真东渡
等。从明朝开始,则是日本人对中国不断侵略、破坏,不断残杀中国人的历史。
中国强盛时,日本人是中国人的门生,而中国人奉日本人为上宾;中国衰弱时,
中国人却沦为日本人的刀下鬼。
中日之间过去没有过友好,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有。违背事实提出中日友
好的虚幻概念,只能是误国误民。
日本对中国的狼子野心早在盛唐时即已显露无疑。唐太宗时朝鲜内乱,中国
应新罗之请以宗主国身份平乱。唐高宗龙翔三年(公元六六三)日本以援助百济为
名,出动舟师数百,占领锦江口。唐朝不得不谴刘仁轨领兵击之,“仁轨遇倭兵
于白江口,四战捷,焚其舟四百艘,烟焰涨天,海水皆赤,贼众大溃”。一千二
百多年后的甲午战争与这一幕何其相似,同样是朝鲜内乱,中国以宗主国身份平
乱,然... 阅读全帖 |
|
k*h 发帖数: 758 | 41 二、日本在“支那”一词上纠缠不休,到底有什么罪恶意图?
在这里,洒家不嫌啰嗦,利用“度娘”帮一些手脚不够麻利的网友厘清一下“支那
”这个词的本义,目的是来领略一下日本人是如何靠玩文字功夫来剥夺中国东北“国籍
”的。
“支那”一词起源于印度。印度古代人称中国为“chini”,据说是来自“秦”的
音译,中国从印度引进梵文佛经以后,要把佛经译为汉文,于是高僧按照音译把chini
就翻译成“支那”。同为印欧语系的古罗马称中国为Sinoa,后来的英文中的China,和
法文中的Chine,都是来自这个语源。
日本僧侣空海曾于804年随遣唐使赴唐学习佛经,将“支那”一词也带回日本,以
后一些日本佛教界人士为显示博学、虔诚,也开始用起了“支那”一词来称呼中国。一
直到日本明治维新之前,“支那”都是一种对华夏的尊称。
满清倒台之前,因为“中国”这个词汇尚未被广泛使用,所以,当时许多流亡日本
的中国革命人士(离“革命家”还差点专业水准),便使用“支那”这个词来称呼自己
,意思是拒绝承认自己是“大清人”或者“清国人”。
比如,1902年,章太炎等在日本东京发起《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年纪念会》,提出
“光复汉... 阅读全帖 |
|
r********n 发帖数: 7441 | 42 马克波罗和日本遣唐使在唐朝大街上由衷地笑而不语 |
|
z****e 发帖数: 54598 | 43 结果昨晚居然说日本一两千年不过打了两次
这厮自己打自己耳光一点感觉都没有,感情这厮不太懂得数数
发信人: ridgway (ridgway), 信区: History
标 题: 历史上的五次中日战争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Aug 23 15:59:25 2011, 美东)
1) 白江口海战—初唐时期 (公元663年前后)
唐帝国一统中华后,其东北边境的朝鲜半岛却仍然呈现三分天下的局面:于是爆发了以
唐新罗联盟为一方,而高勾丽百济与日本联盟为另一方,为争夺东北亚的主导地位而进
行的战争。
中日历史上的第一次战争是663年8月进行的白江口之战。唐新罗联军以170艘战船大破
日本增援盟国百济的400余艘战船,取得决定性胜利。百济国灭亡。 之后唐灭高勾丽,
朝鲜半岛落入对唐表示友好的新罗之手。
白江口之战的惨败,使日本意识到自己的实力尚不足以与中国抗衡,于是此后的几百年
间,他们一直与中国修好,并派遣十几批“遣唐使”,全面学习中国先进的文 化和政
治、经济领域的先进经验和技术,中日的和平一直延续九百余年,其间虽有蒙元入侵,
但和平基本上被维持,直到丰臣秀吉一统日 本。而这一... 阅读全帖 |
|
r*****y 发帖数: 53800 | 44 唐那次其实主要是唐和高句丽的战争,日本只是帮助盟国,间接和唐打了一仗。不算主
动闹。而且之后一直蛮乖的派遣唐使。
真正的闹也就zhaoce说的丰臣那次。倭寇是非国家的民间犯罪集团,倭寇头子王直是中
国人,手下有日本人中国人葡萄牙人菲律宾人,日本政府也是打击海盗倭寇的。 |
|
p****y 发帖数: 23737 | 45 http://blog.udn.com/maidami/2481073
日本大和民族是一個危險的民族2008/12/17
從日本人的角度去想,大概是這樣認為的:日本人並沒有在中國戰場敗給中國軍隊,日
本只是敗在美國的手裡,自1894年甲午海戰全殲中國海軍之後,自日俄戰爭戰勝俄國,
日本人的眼中只剩下美國人。珍珠港戰役之前,日本人是瞧不起美國兵的,貪生怕死、
貪圖享樂、頭腦簡單是日本人對美國人的評價。不過日本的海軍元帥山本56在訪問美國
以後,就知道日本不可能戰勝美國。從生產潛力、綜合國力、人力、國土面積、鋼鐵產
量、軍工制造日本都不及美國。戰爭不是打一兩場勝仗就是解決的,是綜合國力的較量
,是國家意志力的比拼。
廣島、長崎兩顆原子彈讓日本人對美國人低下了高傲的頭顱,日本直至現今仍在美化侵
華戰爭,不明白中國人為什麼老是要糾纏讓日本人正式道歉(日本政府正式官方場合只
表達過遺憾,沒有正式道歉過),但卻糾纏讓美國人為原子彈道歉。對美國、日本是受
害者,獲得道歉是對受害者實力的承認,對中國,日本是戰勝者(日本這樣認為),哪
有戰勝者向受害者道歉的道理。同理,美國沒有為原子彈正式為日本道歉,日... 阅读全帖 |
|
H*********S 发帖数: 22772 | 46 整天“大和”“优秀”挂嘴边,中国人自尊自信一点会死啊?
最早是后汉书有关于日本的记载,赐予正名“倭”,后来隋唐时跟遣隋使遣唐使接触以
及史书上一直用的是“倭”,“倭奴”,都是当时规范的正名。
后来日本自己把“倭”通假成“和”,再加上一个“大”用以自夸。
最看不惯中国人迎合人家的臭屁“大韩”“大和”地叫得甜。那些也是“大”,那我中
华岂不得叫“大大大。。。大中华”,换得过气吗? |
|
b*******8 发帖数: 37364 | 47 打一仗定三百年和平,倭寇重开遣唐使,中日和睦。唐朝和美帝都是在海上打败了倭寇
,才让其俯首帖耳的 |
|
m********y 发帖数: 21909 | 48 我看还是算了吧,等到日本再派遣唐使的时候,估计还有点可能。 |
|
b*******8 发帖数: 37364 | 49 美军撤出,中日就是唐朝时期的力量对比,打一仗以后,倭寇再次老老实实派遣唐使,
中日和睦300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