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余华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C**********r
发帖数: 1032
1
马原对话余华:我们在文学上是干净的
2012-06-05 09:12:21 来源:新京报 作家:刘玮 陈一玮 【大 中 小】 浏览:3707
次 评论:0条
马原和余华相识二十余年,用马原的话说,“有着四分之一世纪以上的交情”。上
周马原新书《牛鬼蛇神》的发布会上,余华特意前来捧场。
“先锋派五虎将”中的马原和余华曾是一代文学青年心中的偶像,两人也有诸多相
似点,比如对文学的“洁癖”,对现实的关注。而余华更多了一份对马原的感恩之情,
他把那时的马原戏称为“劳动模范”:“他用十年时间帮我们打开了这扇门,之后我们
写什么发什么。”
纵然在文坛有着极高的“江湖地位”,两人在生活中依然保持着上世纪80年代的纯
朴作风,甚至夹杂着些许孩子气。采访当日中午,余华执意要请马原吃饭,两人在北京
街头一路找餐厅,怎奈沿途不是理发馆就是茶叶店,直到看见一家“稻香村”,马原问
:“稻香村是吃饭的地方吗?”引得大家哈哈大笑,此时,余华看到一家火锅店,高兴
了起来:“火锅啊!火锅好,吃这个怎么样?”
当年相识
马原就是“劳动模范”
余华:第一回见你是在鲁... 阅读全帖
o***s
发帖数: 42149
2
昨日,作家余华(右)到旅馆看望来京治病的白血病女孩宋静及其母亲。
一名四川女孩患病放弃治疗,读小说《活着》找到勇气;余华帮助女孩来京治疗,捐款10万元
昨日,作家余华履行承诺,与白血病女孩宋静见面。此前,消极治疗的宋静读到余华的小说《活着》,被书中人物福贵的坚强所感动,重新坚持治疗,并通过母亲、网友、媒体,与余华定下“北京之约”。
目前,余华通过朋友联系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主任黄晓军为宋静治疗。
放弃治疗读到小说《活着》
21岁的宋静来自四川成都,把小说《活着》当做自己的“幸运之书”。
宋静称,去年8月8日被确诊为白血病,随后开始在四川省人民医院治疗。“基本上每个月都要住次院。”宋静说,大小化疗9次,胳膊已很难找到血管,再加上是单亲家庭,为治病花去不少积蓄,就产生了放弃治疗的念头。
两个月前,好友送给她一本余华写的《活着》。读到书中人物福贵历经磨难仍坚强活下去的经历,宋静说心中有了共鸣,“我必须要活下去,我是单亲家庭,如果没有我,不敢想象母亲以后该怎么办。”
手中的《活着》,宋静已通读了4遍,书皮都褶皱了。
母亲发传单完成女儿心愿
宋静有个心愿,就是想见见余华。
为完成女儿的心愿,... 阅读全帖
wh
发帖数: 141625
3
来自主题: Zhejiang版 - 贴篇写余华小波的,调调气氛
他俩一南一北的区别是很明显噢,北派有点痞和油,内心蛮纯情的。南派是透心凉,哈
哈。
我推荐过一篇余华评论:
版上似乎不少人爱看余华。推荐一篇洪治纲对余华的采访录《远行的心灵》,原载《花
城》2004年第五期。洪治纲长期跟读余华作品,体会深刻。余华谈自己的创作,也很启
发人。因是采访录,很口语化。我摘选压缩了几段,再加一点自己的胡说八道。
我最喜欢余华的,是他善于讲故事。《活着》里说福贵能“精彩地讲述自己”,他的故
事“像鸟爪抓住树枝那样紧紧抓住我”。这句话用来形容余华再确切不过。现代小说越
来越偏重思想,淡化情节,甚至几无故事可言,不好玩。小说最基本的还是应该是个好
故事。
我最不喜欢余华的是暴力。他曾说从小目睹文革的种种暴力,写作的时候似乎总有一种
愤怒要发泄。文中谈到的余华的第一个中篇《一九八六年》最有代表性:
“洪治纲:《一九八六年》这个题目就存在非常鲜明的隐喻意味。文革结束十年之后,
还有这么一个教历史的老师,用种种历史的酷刑进行自戕。比如他自我实施‘劓刑’,
用钢锯条锯自己的鼻子,就像吹着悠扬的口琴。那种状态让我很受震动。你把对人性的
伤害推到了一种极致上。虽然他是精神病,但... 阅读全帖
wh
发帖数: 141625
4
未名新闻:
余华:我曾讨厌、瞧不起鲁迅作品
上周六,在顺德罗浮宫家具城,著名作家余华发表了《世界上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
的演讲,他首次谈到写作途中曾“师从”的三位文学大师:川端康成、卡夫卡和威廉姆
·福克纳。同时他还透露自己年轻时狂妄,曾讨厌、瞧不起鲁迅的作品,但现在他感受
到鲁迅作品的伟大。
余华是受邀而来罗浮宫大家讲堂演讲的。罗浮宫大家讲堂由南方都市报和顺德罗浮宫家
具城合办,此前曾邀《非诚勿扰》嘉宾主持黄菡等文化名家前来演讲。
学川端康成:优雅的表达比哭喊更有力
余华回忆上世纪80年代给文学杂志投稿被退时的心情,“那些发表在杂志上的并不比我
写得好,为什么他们能发而我不能。”他写小说之初,最先迷恋的作家是日本的川端康
成。
“战后,日本青年面临各种心灵困境,但川端康成写母亲失去女儿,平静地看着死去的
女儿,给她化妆,说女儿像一张出嫁的脸。用这种优雅的语言更能表达母亲的悲痛,不
像伤痕文学,都是对‘文革’的控诉。这比哭和喊更有力量。”余华说,他从川端康成
那学到对细物的描写是如何有力量。
学卡夫卡: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而余华后来觉得越是迷恋川端康成,模仿他写作之路越窄。1980年卡... 阅读全帖
j****n
发帖数: 1263
5
来自主题: Zhejiang版 - 贴篇写余华小波的,调调气氛
是多年前写的了,里面的有些观点自己现在也未必苟同。就权当娱乐一下吧。
余华和小波是男人的两种极致。
余华小心翼翼的追求真实。而小波大剌剌的奔向唯美。
弗洛伊德认为孩童时期的经历对成长的影响是巨大深远的。放到神经科学上的对应就是
大脑的可塑性在幼稚期最强。余华大部分的童年在"连一辆自行车都看不到"的海盐度过
,文学的启蒙是街头巷尾丰满的大字报。尽管后来客居北京的时间越来越长,他的文学
特质仍是浙江人特有的,谨小慎微、温柔阴沉。所以他善于解读俄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
式的聪明。
然一出生,自己的家庭就是大字报的荼毒对象,是何其的不幸!而小波在母腹中的时候
,他逻辑学的父亲已经是重点批斗的对象。这不仅给他的童年,而且成长后的人生埋下
了抑郁的阴影。离心力使然,小波一生推崇着罗素思想的自由境界。
余华用他敏锐的眼光实现现实主义。他早期的一些作品还很渲染意境和宿命的摄人。但
他的主流/后期小说越来越倾向于语言的生活化,用充满张力的文字讲述过程。一个朋
友说他特别喜欢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因为该长篇小说的语言和生活背景都是他所
熟悉不已的。可见这位朋友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本土主义者,呵呵。我最喜欢的... 阅读全帖
c***s
发帖数: 70028
6
上周六,在顺德罗浮宫家具城,著名作家余华发表了《世界上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的演讲,他首次谈到写作途中曾“师从”的三位文学大师:川端康成、卡夫卡和威廉姆·福克纳。同时他还透露自己年轻时狂妄,曾讨厌、瞧不起鲁迅的作品,但现在他感受到鲁迅作品的伟大。
余华是受邀而来罗浮宫大家讲堂演讲的。罗浮宫大家讲堂由南方都市报和顺德罗浮宫家具城合办,此前曾邀《非诚勿扰》嘉宾主持黄菡等文化名家前来演讲。
学川端康成:优雅的表达比哭喊更有力
余华回忆上世纪80年代给文学杂志投稿被退时的心情,“那些发表在杂志上的并不比我写得好,为什么他们能发而我不能。”他写小说之初,最先迷恋的作家是日本的川端康成。
“战后,日本青年面临各种心灵困境,但川端康成写母亲失去女儿,平静地看着死去的女儿,给她化妆,说女儿像一张出嫁的脸。用这种优雅的语言更能表达母亲的悲痛,不像伤痕文学,都是对‘文革’的控诉。这比哭和喊更有力量。”余华说,他从川端康成那学到对细物的描写是如何有力量。
学卡夫卡: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而余华后来觉得越是迷恋川端康成,模仿他写作之路越窄。1980年卡夫卡的小说出现在书店里,这位大师给他的启迪更大。“天马行空,根... 阅读全帖
t*****n
发帖数: 1589
7
来自主题: WaterWorld版 - 余华现象是东亚民族危机的征兆
余华活跃了不是一天两天了。丫的问题也不是简单的文艺的问题。
文艺的首要问题是什么,是文艺为谁服务。余华在为谁服务?
宣传不一定是文艺,但文艺一定是宣传。余华在宣传什么?
表面上看,余华总爱暴露所谓人性黑暗面,社会黑暗面,显得深刻,显得悲天悯人,是在
搞纯粹的文艺,是在为文艺而文艺。譬如丫的代表作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堆砌几个黑
暗的邪恶的故事,什么吃豆子撑死了,什么为了多卖血拼命喝水把肚皮撑破等等。再加
上一些胡言乱语式的景物描写,哦,这就是现阶段东亚小眼睛民族发疯一样吹捧的文学。
余华究竟在为谁服务?谁在看丫写的书,谁在大喊苦啊,悲剧阿,人性黑暗阿,从来不
是含辛茹苦创造历史的劳动人民,而是和他一样的狗屁不通,五谷不分,四六不着,每
天坐在屋子里无病呻吟,做些白痴的幻想,靠寄生劳动人民生活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这些人在在咖啡馆里谈着,笑着,眼前是一杯热汽腾腾的饱含人生苦难命运悲剧的咖
啡,远处是他们指点的许许多多龌龊粗鄙的劳动人民。余华就为这些人服务。
余华不遗余力的在贩卖什么人生观和世界观,究竟他在宣传什么?丫不懂哲学,不掌握
辩证法,对错综复杂的宇宙和和千头万绪的人类社会毫无理解... 阅读全帖
wh
发帖数: 141625
8
来自主题: WebRadio版 - 推荐一篇余华评论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Zhejiang 讨论区 】
发信人: wh (wh), 信区: Zhejiang
标 题: 推荐一篇余华评论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May 10 19:18:01 2009)
版上似乎不少人爱看余华。推荐一篇洪治纲对余华的采访录《远行的心灵》,原载《花
城》2004年第五期。洪治纲长期跟读余华作品,体会深刻。余华谈自己的创作,也很启
发人。因是采访录,很口语化。我摘选压缩了几段,再加一点自己的胡说八道。
我最喜欢余华的,是他善于讲故事。《活着》里说福贵能“精彩地讲述自己”,他的故
事“像鸟爪抓住树枝那样紧紧抓住我”。这句话用来形容余华再确切不过。现代小说越
来越偏重思想,淡化情节,甚至几无故事可言,不好玩。小说最基本的还是应该是个好
故事。
我最不喜欢余华的是暴力。他曾说从小目睹文革的种种暴力,写作的时候似乎总有一种
愤怒要发泄。文中谈到的余华的第一个中篇《一九八六年》最有代表性:
“洪治纲:《一九八六年》这个题目就存在非常鲜明的隐喻意味。文革结束十年之后,
还有这么一个教历史的老师,用种种历史的酷刑进行自戕。比如他自我实施‘劓刑’,
用钢锯条
wh
发帖数: 141625
9
来自主题: Literature版 - 推荐一篇余华评论 (转载)
转贴文章,谢谢微细。
【 以下文字转载自 Zhejiang 讨论区 】
发信人: wh (wh), 信区: Zhejiang
标 题: 推荐一篇余华评论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May 10 19:18:01 2009)
版上似乎不少人爱看余华。推荐一篇洪治纲对余华的采访录《远行的心灵》,原载《花
城》2004年第五期。洪治纲长期跟读余华作品,体会深刻。余华谈自己的创作,也很启
发人。因是采访录,很口语化。我摘选压缩了几段,再加一点自己的胡说八道。
我最喜欢余华的,是他善于讲故事。《活着》里说福贵能“精彩地讲述自己”,他的故
事“像鸟爪抓住树枝那样紧紧抓住我”。这句话用来形容余华再确切不过。现代小说越
来越偏重思想,淡化情节,甚至几无故事可言,不好玩。小说最基本的还是应该是个好
故事。
我最不喜欢余华的是暴力。他曾说从小目睹文革的种种暴力,写作的时候似乎总有一种
愤怒要发泄。文中谈到的余华的第一个中篇《一九八六年》最有代表性:
“洪治纲:《一九八六年》这个题目就存在非常鲜明的隐喻意味。文革结束十年之后,
还有这么一个教历史的老师,用种种历史的酷刑进行自戕。比如他自我实
wh
发帖数: 141625
10
来自主题: Zhejiang版 - 推荐一篇余华评论
版上似乎不少人爱看余华。推荐一篇洪治纲对余华的采访录《远行的心灵》,原载《花
城》2004年第五期。洪治纲长期跟读余华作品,体会深刻。余华谈自己的创作,也很启
发人。因是采访录,很口语化。我摘选压缩了几段,再加一点自己的胡说八道。
我最喜欢余华的,是他善于讲故事。《活着》里说福贵能“精彩地讲述自己”,他的故
事“像鸟爪抓住树枝那样紧紧抓住我”。这句话用来形容余华再确切不过。现代小说越
来越偏重思想,淡化情节,甚至几无故事可言,不好玩。小说最基本的还是应该是个好
故事。
我最不喜欢余华的是暴力。他曾说从小目睹文革的种种暴力,写作的时候似乎总有一种
愤怒要发泄。文中谈到的余华的第一个中篇《一九八六年》最有代表性:
“洪治纲:《一九八六年》这个题目就存在非常鲜明的隐喻意味。文革结束十年之后,
还有这么一个教历史的老师,用种种历史的酷刑进行自戕。比如他自我实施‘劓刑’,
用钢锯条锯自己的鼻子,就像吹着悠扬的口琴。那种状态让我很受震动。你把对人性的
伤害推到了一种极致上。虽然他是精神病,但是他得病的原因是文革的迫害。”
“余华:从八四年一直到八六年这几年间,我几乎是到任何一个景点,就能看到文革中
wh
发帖数: 141625
11
来自主题: _ZST版 - 推荐一篇余华评论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Zhejiang 讨论区 】
发信人: wh (wh), 信区: Zhejiang
标 题: 推荐一篇余华评论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May 10 19:18:01 2009)
版上似乎不少人爱看余华。推荐一篇洪治纲对余华的采访录《远行的心灵》,原载《花
城》2004年第五期。洪治纲长期跟读余华作品,体会深刻。余华谈自己的创作,也很启
发人。因是采访录,很口语化。我摘选压缩了几段,再加一点自己的胡说八道。
我最喜欢余华的,是他善于讲故事。《活着》里说福贵能“精彩地讲述自己”,他的故
事“像鸟爪抓住树枝那样紧紧抓住我”。这句话用来形容余华再确切不过。现代小说越
来越偏重思想,淡化情节,甚至几无故事可言,不好玩。小说最基本的还是应该是个好
故事。
我最不喜欢余华的是暴力。他曾说从小目睹文革的种种暴力,写作的时候似乎总有一种
愤怒要发泄。文中谈到的余华的第一个中篇《一九八六年》最有代表性:
“洪治纲:《一九八六年》这个题目就存在非常鲜明的隐喻意味。文革结束十年之后,
还有这么一个教历史的老师,用种种历史的酷刑进行自戕。比如他自我实施‘劓刑’,
用钢锯条
G*****a
发帖数: 183
12
来自主题: Literature版 - [转载] 我读余华
【 以下文字转载自 Reader 讨论区,原文如下 】
发信人: GoChina (), 信区: Reader
标 题: 我读余华
发信站: The unknown SPACE (Mon Dec 2 17:16:26 2002) WWW-POST
我读余华
在图书馆里找余华的“活着”的时候,有两种不同的版本:一个是“活着”的单行本,另
外一个收在余华作品集的第三卷中。犹豫了一下,还是选了有两个长篇的作品集。事后才
发现这个决定多么正确。
读完“活着”,感觉一般:要我来说,还是觉得许多地方电影里处理的好些。余华自己也
说过,生的太晚,对书中很多历史时期没有切身的体会,不像张艺谋有那么丰富的经历。
但是第三卷的另外一篇长篇,“在细雨中呼喊”,却让我觉得相当出色:很多当代作家的
东西我觉得简直不堪入目,大多数的“作家”恐怕都是名不副实。很少能读到这样引人入
胜的东西了。
于是回到图书馆里借到了余华作品集的头两卷,马上就是失望。不过想想也是,余华最早
的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写于1986年,现在再拿来读,实在是过时太久,勉为其难
了。余华自己感觉良好的所谓写作的试验:比如拿数字作人物名
s****g
发帖数: 183
13
来自主题: Literature版 - 余华里海演讲侧记
江郎会才尽吗?--余华里海演讲侧记
苏横
2004年3月4日,小说《活着》作者余华来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州里海大学作了一次演讲,顺
带促销他刚刚翻译成英文的两本小说,晚间观看电影《活着》,并与观众座谈。余华此次
来美,除了接受他在美国获得的一个文学奖外,并应他两篇小说译者的邀请在加州伯克利
作一段时间的访问学者。此间余华多次应邀在美国各大学演讲座谈,里海是其中一站。作
为一直喜欢余华的读者(当然是出国前,出国后已很少接触到国内的文学了),当日我也
去聆听了余华的演讲。
所谓“演讲”,只是照着写好的稿子念了一遍,题目叫“我为什么写作?”,讲的是他如
何走上写作的道路的。稿子的内容估计与先前的演讲一样,因为类似的内容除了我以前在
他的文章中(大概是小说集的自序之类,记不太清了)拜读过外,而且已经在多日前从网
上别人介绍余华在另一所大学演讲的文章中看到过。讲稿写得算是有趣,但再好的文章,
让作者重复念二十多遍,恐怕也会让作者觉得枯燥难忍的。我想余华当时就是这种感觉,
因为在讲台上他只是一味捧着稿子自顾自地低头念,有时还显得很是机械,偶尔在口译者
叙述时眼睛睇下面几下,头也不抬。台下的听众大半是中
z******g
发帖数: 1067
14
来自主题: Zhejiang版 - [合集] 推荐一篇余华评论
☆─────────────────────────────────────☆
wh (wh) 于 (Sun May 10 19:18:01 2009) 提到:
版上似乎不少人爱看余华。推荐一篇洪治纲对余华的采访录《远行的心灵》,原载《花
城》2004年第五期。洪治纲长期跟读余华作品,体会深刻。余华谈自己的创作,也很启
发人。因是采访录,很口语化。我摘选压缩了几段,再加一点自己的胡说八道。
我最喜欢余华的,是他善于讲故事。《活着》里说福贵能“精彩地讲述自己”,他的故
事“像鸟爪抓住树枝那样紧紧抓住我”。这句话用来形容余华再确切不过。现代小说越
来越偏重思想,淡化情节,甚至几无故事可言,不好玩。小说最基本的还是应该是个好
故事。
我最不喜欢余华的是暴力。他曾说从小目睹文革的种种暴力,写作的时候似乎总有一种
愤怒要发泄。文中谈到的余华的第一个中篇《一九八六年》最有代表性:
“洪治纲:《一九八六年》这个题目就存在非常鲜明的隐喻意味。文革结束十年之后,
还有这么一个教历史的老师,用种种历史的酷刑进行自戕。比如他自我实施‘劓刑’,
用钢锯条锯自己的鼻子,就像吹着悠扬的口琴。那种状态让我
G*****a
发帖数: 183
15
来自主题: Reader版 - 我读余华
我读余华
在图书馆里找余华的“活着”的时候,有两种不同的版本:一个是“活着”的单行本,另
外一个收在余华作品集的第三卷中。犹豫了一下,还是选了有两个长篇的作品集。事后才
发现这个决定多么正确。
读完“活着”,感觉一般:要我来说,还是觉得许多地方电影里处理的好些。余华自己也
说过,生的太晚,对书中很多历史时期没有切身的体会,不像张艺谋有那么丰富的经历。
但是第三卷的另外一篇长篇,“在细雨中呼喊”,却让我觉得相当出色:很多当代作家的
东西我觉得简直不堪入目,大多数的“作家”恐怕都是名不副实。很少能读到这样引人入
胜的东西了。
于是回到图书馆里借到了余华作品集的头两卷,马上就是失望。不过想想也是,余华最早
的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写于1986年,现在再拿来读,实在是过时太久,勉为其难
了。余华自己感觉良好的所谓写作的试验:比如拿数字作人物名(“世事如烟”),时间
分裂和重叠(“此文献给少女杨柳”),玩无聊的时间和数字游戏,现在看来都是些不值
一提的东西,除了让人头疼外,没有别的好处。
可是翻到了“现实一种”,四十几页的一个中篇:大大的吃了一惊。讲了这么一个事情:
住在一起的兄弟两个都已成
wh
发帖数: 141625
16
来自主题: _WHandFriends版 - 余华的局限
以前在etude俱乐部看到的,印象很深。最近说起余华的生存论的局限,又想起这个帖
子。
发信人: etude (小铃铛), 信区: ZST
标 题: 看看这位MM的帖子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Aug 31 08:52:38 2008), 站内
【 以下文字转载自 Literature 讨论区 】
发信人: hanhaoniao (寒号鸟),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看看这位MM的帖子
发信站: Unknown Space - 未名空间 (Fri Aug 13 15:20:22 2004) WWW-POST
中国文化喜欢把遭遇等同于生存。或者说它没有生存这一清醒的概念。在中国传统文
化里,有认为人格可悲的,但却没有认为人性是可悲的。有认为生活是可悲的,但却不认
为生命是可悲的。但事实上,这是一种逃避,遭遇之下是没有清醒的痛苦意识的。所以我
说这种高尚里包涵着虚假性。福贵的形象被余华说成是一种高尚的写作,但人的存在应该
是自觉的,富贵的一生就是对自觉存在逐渐放弃的过程。余华自己曾说:“写作不是发泄
,不是揭露或者控诉,而应该是揭示一种高尚。”可... 阅读全帖
wh
发帖数: 141625
17
来自主题: _WHandFriends版 - 余华的局限
以前在etude俱乐部看到的,印象很深。最近说起余华的生存论的局限,又想起这个帖
子。
发信人: etude (小铃铛), 信区: ZST
标 题: 看看这位MM的帖子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Aug 31 08:52:38 2008), 站内
【 以下文字转载自 Literature 讨论区 】
发信人: hanhaoniao (寒号鸟),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看看这位MM的帖子
发信站: Unknown Space - 未名空间 (Fri Aug 13 15:20:22 2004) WWW-POST
中国文化喜欢把遭遇等同于生存。或者说它没有生存这一清醒的概念。在中国传统文
化里,有认为人格可悲的,但却没有认为人性是可悲的。有认为生活是可悲的,但却不认
为生命是可悲的。但事实上,这是一种逃避,遭遇之下是没有清醒的痛苦意识的。所以我
说这种高尚里包涵着虚假性。福贵的形象被余华说成是一种高尚的写作,但人的存在应该
是自觉的,富贵的一生就是对自觉存在逐渐放弃的过程。余华自己曾说:“写作不是发泄
,不是揭露或者控诉,而应该是揭示一种高尚。”可... 阅读全帖
r**a
发帖数: 47
18
anybody else like these authors?
Miss the past time I spent in reading at any possible spot.
作者 火烈鸟826
简介
余华,1960年4月3日生于浙江杭州,后随父母迁至一个叫海盐的
县城,在海
盐生活近三十年。按其简要自传,余华曾从事牙医工作,后又于县文
化馆供职,
最终因发奋写作,“如愿以偿”地离开海盐到了嘉兴,又离开嘉兴来
到北京。其
成名作为1987年发表于《收获》的《四月三日事件》、《一九八六年
》,代表作
为《难逃劫数》、《世事如烟》、《此文献给少女杨柳》及长篇《许
三观卖血记》
(注:此选择带有笔者强烈的个人倾向)。
#美学态度
在当今中国文坛,余华以其冷酷的叙述著称。他桀骜不驯的忧郁
目光从来不
屑于注视蔚蓝的天空,却对那些阴暗潮湿的封闭角落一往情深。相对
于同时期的
大多数其他作家,余华的美学观点可谓独树一帜。他的写作专注于人
性中非常态
的行为心理,以及扭曲异化的原始罪恶。暴力、情欲、阴谋、死亡,
这些是余华
写作的全部原材料,也是余华的笔下人物在极度受抑/自抑中绝望反
抗的
z*******1
发帖数: 96
19
来自主题: Reader版 - 我看余华
看到版上讨论余华的书,不免上来说两句
我对余华是比较喜爱的.
他的文字给我的印象,就是颇有对现实的夸张成分,
但是这种夸张,也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的.
在此,我想就大家相对熟悉的<兄弟>做个评论.
<兄弟>
这是余华近年来的力作.分为上下两部.上部主要写文革时期的李光头和宋钢两兄弟,下
部则将故事进展到了改革开放以后.毫无疑问,上下两部所想表达的内容根据时代的不同
,发生了转变.上部中,余华着重描写了宋钢的父亲--宋凡平这样一个人物.宋凡平这个人
很有能耐,可惜生不逢时,被人打为地主虐待.给我印象最深的两处,一是宋前一天还挥舞
着大旗,站在游行队伍最前方,众人瞩目,第二天便立刻被打为地主阶级.其变化之快让人
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给人带来的恐惧.二是宋凡平教李光头和宋钢学识"地主"二字,他为了
方便他们记忆,说地是地上的地,主是毛主席的主.于是两兄弟就误以为是地主就是地上
的毛主席,到处乱说,让宋凡平挨了顿狠打.这两处细节让我十分佩服余华的写作功底,从
细节上反映那个痛苦的时代,却不乏幽默讽刺.比如作者说文革末年"早就从革命的滚滚
洪流变成了绢绢细流",说牙医于拔牙找了几颗拔错了的好牙来代表
v*****n
发帖数: 621
20
来自主题: _Exile版 - 余华
昨天下午两点就出发去波士顿,临行太匆忙,打印好的地图忘在打印机上没拿,唉,一路
遇红灯,心里就感觉不舒畅,直觉事情不会顺利。果然不多久就下起小雨来。到了哈佛,
找停车位就花了二十分钟。问地点,几十个行人没一个知道。回家的时候又迷了路,差点
没绕大波士顿地区转上一圈。十足路盲阿。总之是倒透霉头,追星不容易阿。
赶到演讲的教室的时候,已经差不多就要结束了。偏有几个执拗的人在那问余华诺贝尔奖
方面的傻问题,服了。余华的回答倒没让人失望,他对高行健颇看不上,很有些嘲讽的意
味,说这哥们刚到法国的时候,哪里有记者往哪钻,后来得了奖就闭门不出;说这哥们其
实就象中了彩票。还说一个剧作家不会写对话是一件挺可怜的事情,不过他对其作品没有
全盘否定。然后接着说他自己刚开始写作的时候也是雄心万丈要拿诺贝尔奖,但后来写得
多了,年纪渐渐大起来,就根本没那想法了。然后有人问语言的问题,余华重复了一下他
在他自己以前的文章里面提过的观点,真正优秀的作家是那些经常能够被举例的作家,等
等。然后讲座就结束了。我想问问题也没有机会了。可怜只赶上个尾巴。唉唉唉
邀请余华一起吃顿便饭,余华嘿嘿一笑。我也明白他意思,如我初
m********y
发帖数: 21909
21
我我我, 我想说余华最该获奖, 但余华到处讲共产党的不是, 现在再给余华授奖,
估计tg都要气死了。 现在西方等着tg的钱呢---所以余华被牺牲了
a****g
发帖数: 1
22
来自主题: Reader版 - 余华
The following is my feeling about Yuhua when introducing him in a
homepage.
Any comments warmly welcomed.
余华是"先锋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我以为他在作品中达到的深度是所有作家中
数一数二的.
但我并不喜欢他早期的作品,因为我是一个以趣味为第一标准的人.说实话,他的
小说不仅毫无趣味,
而且阴冷残酷,象一个冷冰冰的屠夫致力于展示人性黑暗的一面,尤其是暴力.有
时看他的照片,
笑得那么无邪,真不知道那些小说他是如何写出来的.自然,很多人认为艺术就是
要深入挖掘人性,
尤其是人性的阴暗面,这也很对,但余华的小说已经超过了我容忍的界限.和他的
小说一比,
王朔的小说简直是太纯洁干净了.他前期的作品我觉得也就<<鲜血梅花>>那样唯
美和形式主义的
作品我还可以看一看.
余华后期转向了现实主义,小说也好读多了.他真正让我折服的是他的长篇小
说<<活着>>.一个
作家只要有了这一部作品就可以称为一流了,就象张艺谋只要拍了"活着"就可以
称为一流导演了.在
这部感人至深的作品里,余华比任何
j******n
发帖数: 21641
23
来自主题: Reader版 - 余华的兄弟有人读过没?
印象中,除了兄弟,大部分都不长
比散文稍微长一点而已
附条新闻:
余华麦家徐沛东潘公凯等8位文化名家成为杭州文艺顾问
首批入驻西溪创意产业园
昨天,早春二月暖暖阳光中,西溪入驻了一批新房客。
“新房客”包括12位文化名人和5家文创机构,和西溪湿地经营管理有限公司签订入驻西溪创意产业园协议后,他们可以用便宜的价格在西溪湿地拥有一套用于工作生活的“小别墅”,条件是每年要住满一段时间,并通过杭州市的考核。
除了拿到“钥匙”外,其中8位文化名人,还成为杭州最新聘请的“文艺顾问”,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给他们颁发了聘书。
这8位文艺顾问是――
余华,著名作家,代表作包括小
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
余华还是个实在人,亚洲商务卫视昨天采访他:“中东也有很多喜欢您作品的读者,您能不能对他们说两句。”
想了半天,余华真诚地说:“祝中东人民快乐,祝巴以早日达成协议。”
邹静之,人称“中国第一编剧”,电视连续剧《康熙微服私访记》《铁齿铜牙纪晓岚》,这两部续集不断的连续剧,剧本就出自他手;
麦家,不要跟他提走俏荧屏的电视剧《暗算》,否则他会说:“也不回去翻翻,小说在电视剧之前早就火了。”
h***n
发帖数: 1275
24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余华和郭敬明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LeisureTime 讨论区 】
发信人: hahan (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信区: LeisureTime
标 题: 余华和郭敬明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Feb 12 12:12:59 2013, 美东)
是一个风格,一个水平。余华写的活着,和郭景明的我的悲伤逆流成河,其实没有什么
不同。追捧余华,是中国的一大恶俗。中国现在在恶俗的大道上飞奔。

发帖数: 1
25
同感。余华说鲁迅的东西灰暗晦涩,其实余华自己的,也不见得好阳光,尤其是后来的
兄弟,活生生把3个可爱的人物写的要么凄惨,要么变得无耻。余华的东西让人痛,鲁
迅却是用简短的文字就深刮至骨。
以上只是简单的印象。实际上《活着》我更喜欢电影版本。说姜武:“急了也能跑”。
哈哈!
wh
发帖数: 141625
26
来自主题: WebRadio版 - 推荐一篇余华评论 (转载)
award在文学版回帖提起莫泊桑的《一生》,说和余华的《活着》可比。我没有看过,
听上去很不错。莫泊桑很早以前读过,这么一提,倒的确觉得和余华挺像,叙事非常精
彩扣人。还有一个o henry,也是短篇之王,讲故事高手。莫泊桑好像更戏剧化,更像
余华;o henry好像更有xbin说的“平淡而真实”的味道似的。我最记得有一篇叫最后
一片叶子,讲重病卧床的姑娘,说窗前的最后一片树叶枯落之时,就是她命丧之际。结
果那片树叶一直不掉,她有了信心,活过来了。然后发现隔壁的画家邻居去世了,那片
不落的树叶是他连夜画到树上去的。好像是这么个故事,我记性不好,也可能记错。
xbin是不是喜欢o henry呢?
l****r
发帖数: 5317
27
来自主题: WebRadio版 - 读书汇报10余华《兄弟》
**余华**
余华应该可以称得上雅俗共赏的作家吧。即使不看纯文学作品的人一般也看过《活着》。他的作品我看得不多,除此之外,只有半本《许三观卖血记》和他早期的先锋作品集。还有一本非小说的,好像是谈他喜欢的十部小说。这最后一本书让我更直接的了解了他的喜好,并且在很大程度上认同他的喜好。比如他说卡夫卡和川端康成是文字锋利和柔软的两个极端,还说他喜欢鲁迅,因为他的语言迅猛如同子弹穿越身体,而不是留在身体里。还有他对于荒诞的讨论,最终说服了我接受这种文学方式……
但是至于他的名作《活着》本身,也许我并不那么喜欢。高中看的,感动得哭了。但是又觉得有些不值得。小说一开始老头给几头牛起的名字让我很早就知道,小说里出现的人物一个个都会死去,然后我果然看到他们一个个死去,无人幸免。我不很认同这种用一些小概率事件(尤其是最后孙子献血而亡)构成的家族悲剧来展现一个时代的方式。悲剧自然是最打动人的。但是在一个充满悲剧的时代,也许该有更厚重的东西可以自然的表达,而不仅仅是浓缩的悲剧像一层层浪花拍岸而来,打得读者无力呼吸。
我最欣赏的是余华在悲剧中尚能保持轻松的笔法。人物鲜活,甚至滑稽。这点在《兄弟》里也很明显。
p***p
发帖数: 559
28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ovie 讨论区 】
【 原文由 pingp 所发表 】
今天去一个什么国际文学节,里面放了“活着”,电影之后余华回答了
观众的问题。余华砟一看很象餐馆里的大厨或者和气的包工头,一句英
语不会,一口地方话,不时出去抽个烟什么的,当然回答问题非常到点,
声音也洪亮,这么说吧,很像个来开会的基层党支书乡干部。多少有点
感慨,国外生活的人多少要有意识进入角色,至少要学外语,不要说作
家普通人也一样,他那样真是只有呆在国内才能办到。有些作家举止上
能感觉在迎合老外的习惯口味,但是写作又完全另一个事情,人真是复
杂,想想自己每天的烦恼就知道了。
照例开始老外问了电影能不能中国放映政治压力如何等等,简直快成FLG
了,每次都要发一下正念。余回答倒很有趣,他不知道别人脑子里怎么想
的。另外就是中国电影比较少,领导一般都容易关怀,而中国小说太多,
光文学书籍每年就3万种,而且领导一般不怎么看书,基本上只要把书写
到1万字以上就安全了。
谈到张艺谋的改编,余华讲他自己只能提意见不能拿主义。张比他大十岁,
比如文革对自己只是很朦胧的,而张当时已经十七八了,所以电影里面
处理比较细致,
v*****n
发帖数: 621
29
来自主题: Literature版 - 余华
昨天下午两点就出发去波士顿,临行太匆忙,打印好的地图忘在打印机上没拿,唉,一路
遇红灯,心里就感觉不舒畅,直觉事情不会顺利。果然不多久就下起小雨来。到了哈佛,
找停车位就花了二十分钟。问地点,几十个行人没一个知道。回家的时候又迷了路,差点
没绕大波士顿地区转上一圈。十足路盲阿。总之是倒透霉头,追星不容易阿。
赶到演讲的教室的时候,已经差不多就要结束了。偏有几个执拗的人在那问余华诺贝尔奖
方面的傻问题,服了。余华的回答倒没让人失望,他对高行健颇看不上,很有些嘲讽的意
味,说这哥们刚到法国的时候,哪里有记者往哪钻,后来得了奖就闭门不出;说这哥们其
实就象中了彩票。还说一个剧作家不会写对话是一件挺可怜的事情,不过他对其作品没有
全盘否定。然后接着说他自己刚开始写作的时候也是雄心万丈要拿诺贝尔奖,但后来写得
多了,年纪渐渐大起来,就根本没那想法了。然后有人问语言的问题,余华重复了一下他
在他自己以前的文章里面提过的观点,真正优秀的作家是那些经常能够被举例的作家,象
马尔克斯博尔赫斯,等等。然后讲座就结束了。我想问问题也没有机会了。可怜只赶上个
尾巴。唉唉唉
老婆和roommate买了本英文版的
l****r
发帖数: 5317
30
来自主题: Literature版 - 读书汇报10余华《兄弟》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ebRadio 讨论区 】
发信人: liquer (咣咣珰), 信区: WebRadio
标 题: 读书汇报10余华《兄弟》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Oct 27 20:24:29 2009, 美东)
**余华**
余华应该可以称得上雅俗共赏的作家吧。即使不看纯文学作品的人一般也看过《活着》。他的作品我看得不多,除此之外,只有半本《许三观卖血记》和他早期的先锋作品集。还有一本非小说的,好像是谈他喜欢的十部小说。这最后一本书让我更直接的了解了他的喜好,并且在很大程度上认同他的喜好。比如他说卡夫卡和川端康成是文字锋利和柔软的两个极端,还说他喜欢鲁迅,因为他的语言迅猛如同子弹穿越身体,而不是留在身体里。还有他对于荒诞的讨论,最终说服了我接受这种文学方式……
但是至于他的名作《活着》本身,也许我并不那么喜欢。高中看的,感动得哭了。但是又觉得有些不值得。小说一开始老头给几头牛起的名字让我很早就知道,小说里出现的人物一个个都会死去,然后我果然看到他们一个个死去,无人幸免。我不很认同这种用一些小概率事件(尤其是最后孙子献血而亡)构成的家族悲剧来展现一个时代的
l*******6
发帖数: 1436
31
来自主题: Prose版 - 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
很喜欢余华的《活着》...
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从开头宛若在梦境中的描写,到后来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
,也越来越感到荒诞和人性的冷漠,一直到最后他对父亲在他十八岁那天的回忆,仿佛
使人从梦境又回到了现实。我个人觉得余华想要表现的是一个人步入社会之后所经历的
一种心境上的转变和理想与现实社会之间的矛盾,其最终还是要揭示我们青年在社会现
实中的成长历程和心理轨迹吧,而这样的成长历程不仅仅是个人的,而是在社会现实这
个大的背景之下每个人都存在的...
当然,我可能理解有误,请见谅!
b*b
发帖数: 422
32
莫言余华苏童王朔分别推出----
影响我的10部短篇小说
许多人很想知道,一些著名作家之所以著名,究竟读了
一些什么作品?哪一些作品对他们影响最深?由莫言、余华、
苏童和王朔分别推出的《影响我的10部短篇小说》,近日
由新世界出版社出版。
影响莫言最深的10部短篇小说是显克微支的《灯塔看
守人》(波兰)、科尔塔萨尔的《南方高速公路》(阿根廷
)、乔伊斯的《死者》(爱尔兰)、劳伦斯的《普鲁士军官》
(英国)、马尔克斯的《巨翅老人》(哥伦比亚)、福克纳
的《公道》(美国)、屠格涅夫的《白净草原》(俄罗斯)、
卡夫卡的《乡村医生》(奥地利)、水上勉的《桑孩子》(
日本)和鲁迅的《铸剑》。莫言给这部独特的短篇小说集取
名《锁孔里的房间》。莫言说,他之所以喜欢这些短篇,是
因为作家有独特的叙事腔调。“阅读这样一部短篇小说,可
以感受到这个作家的独特性,就像通过一个细小的锁孔可以
看到整个的房间,就像提取一个绵羊身上的细胞,可以克隆
出一只绵羊。”
影响余华最深的10部短篇小说是拉克司奈斯的《青鱼》
(冰岛)、卡夫卡的《在流放地》、川端康成的《伊豆的歌
女》(日本)、博尔赫斯的《南方》(阿根廷
a******e
发帖数: 197
33
来自主题: Reader版 - 余华的兄弟有人读过没?
余华这些年沉浸于新浪新闻最后几段。

我倒觉得关于这个真实要说两句,因为已经看到不止一个人说写得假、离奇、不真实。
我认为余华是故意在营造一种若即若离的描述,不追求真实,但企图在大面上扣紧,
做一个浮世绘。下部的前几章尤其突出,还算成功的表现出一种真实的荒诞感。
但整体上我认为这个小说是失败的。并且也同意你关于小市民气的观点。感觉到了
最后几章随着故事越来越快,余华已经自己放弃了这部小说。
只剩
怕更
a******e
发帖数: 6689
34
《兄弟》这部小说分上、下两册,主人公两兄弟,李光头和宋钢,性格迥异,人生
道路也完全不同。而这上下两册的文字,也如同书中的两兄弟一样,差异显著,高下分
明。
余华的文笔是很令人惊喜的。他能够完全置身故事之外,无论何时都保持着一种中
立的态度来叙事,仿佛他笔下的这些人物与他本人的关系并不大;他也并非不关心他们
的死活,而是这些人物早已脱离了作者的笔,每个都有独立的性格与宿命,余华不过是
区区一位记录者罢了。他的文风很有些无厘头的胡搅蛮缠,遇到有趣的细节可以翻过来
覆过去车轱辘话一样来回的说,尽管有些啰嗦,但却制造出了一种奇特的喜剧效果。即
使在描述最悲惨细节的时候,余华置身事外的写作态度与无厘头的笔风依然不改,这样
的结果竟然是一种奇妙的烘托,悲惨之所以催人泪下完全是因为其悲惨的程度,与文字
作者人物笔调煽情统统无关。
书的上册描述的是两兄弟在文革中的成长经历,时代的疯狂与残忍和细节的荒诞有
机结合在一起,行文到了悲痛之处,直叫人读得字字血,声声泪。社会的黑暗让渺小如
蝼蚁的人在动荡的漩涡中挣扎,人性中最黑暗的一面被毫不留情的暴露了出来。在那样
疯狂的时代里,一切高尚与美好所发出的点点微
p***p
发帖数: 559
35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ovie 讨论区 】
【 原文由 pingp 所发表 】
今天去一个什么国际文学节,里面放了“活着”,电影之后余华回答了
观众的问题。余华砟一看很象餐馆里的大厨或者和气的包工头,一句英
语不会,一口地方话,不时出去抽个烟什么的,当然回答问题非常到点,
声音也洪亮,这么说吧,很像个来开会的基层党支书乡干部。多少有点
感慨,国外生活的人多少要有意识进入角色,至少要学外语,不要说作
家普通人也一样,他那样真是只有呆在国内才能办到。有些作家举止上
能感觉在迎合老外的习惯口味,但是写作又完全另一个事情,人真是复
杂,想想自己每天的烦恼就知道了。
照例开始老外问了电影能不能中国放映政治压力如何等等,简直快成FLG
了,每次都要发一下正念。余回答倒很有趣,他不知道别人脑子里怎么想
的。另外就是中国电影比较少,领导一般都容易关怀,而中国小说太多,
光文学书籍每年就3万种,而且领导一般不怎么看书,基本上只要把书写
到1万字以上就安全了。
谈到张艺谋的改编,余华讲他自己只能提意见不能拿主义。张比他大十岁,
比如文革对自己只是很朦胧的,而张当时已经十七八了,所以电影里面
处理比较细致,
j*j
发帖数: 5564
36
来自主题: Zhejiang版 - 余华很厉害麽?
王朔真够无聊的,这是典型的拿关羽跟秦叔宝比武艺
余华我就看了《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不过都看完了,感觉还可以。
前者看得泪汪汪,因为故事本身太悲惨,所以余华近乎白描的手法就足够震撼人心了。
后者没有太多的感触,因为卖血这事以前从来没听说过,除了学校组织的义务献血,所
以引不起共鸣。感觉余华采用黑色幽默,但诙谐却不是他的长项;但这个带血的诙谐的
效果基本上还是达到了。
j****e
发帖数: 12067
37
【 以下文字转载自 Dreamer 讨论区 】
发信人: yaz2012 (柏林低温武警), 信区: Dreamer
标 题: [bssd] 转载 古典爱情(余华)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Aug 15 01:21:31 2010, 美东)
发信人: afyb (阿飞), 信区: Ghost
标 题: [bssd] 转载 古典爱情(余华)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Aug 13 01:32:46 2010, 美东)

柳生赴京赶考,行走在一条黄色大道上。他身穿一件青色布衣,下截打着密褶,头
戴一顶褪色小帽,腰束一条青丝织带。恍若一棵暗翠的树木行走在黄色大道上。此刻正
是阳春时节,极目望去,一处是桃柳争妍,一处是桑麻遍野。竹篱茅舍四散开去,错落
有致遥遥相望。丽日悬高空,万道金光如丝在织机上,齐刷刷奔下来。
柳生在道上行走了半日,其间只遇上两个衙门当差气昂昂擦肩而过,几个武生模样
的人扬鞭摧马急驰而去,马蹄扬起的尘土遮住了前面的景致,柳生眼前一片纷纷扬扬的
混乱。此后再不曾在道上遇上往来之人。
数日前,柳生背井离乡初次踏上这条黄色大道时,内心便涌起无数... 阅读全帖
o*****h
发帖数: 2082
38
平娃、余华估计气得吐血了。按照这个授奖周期,下一次中文作家获奖估计是十几年以
后了,弄不好还得先找个诗人什么的先发一个。余华还有戏,平娃子就难说了
h***n
发帖数: 1275
39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Re: 余华和郭敬明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LeisureTime 讨论区 】
发信人: hahan (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信区: LeisureTime
标 题: Re: 余华和郭敬明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Feb 12 12:16:28 2013, 美东)
余华根本不知道中国农村什么样的,纯粹是为写苦难而苦难,似乎这样就深刻了,语言
和技术模仿卡法卡和马尔克斯,其实是画虎不成反类狗。
为什么说和郭景明一个风格一个水平,他的语言和郭景明的一样,内容也差不多,他是
所谓的先锋作家,但谈不到什么技术,论先锋,还不如鲁迅的眉间尺
g***e
发帖数: 4074
40
许三观卖血记创作于1995年,发表于1998年。
河南大规模卖血是95年前的事情,但是艾滋病村疫情被外界了解是1999年后的事情。
另外,卖血这个事情在95年以前是普遍存在的,不仅仅在河南,也不仅仅是80-90年代
。所以硬要把余华写许三观卖血记跟艾滋病扯上关系只能说是不了解事情的背景。
另外一个题外话是,很多人居然连余华和余杰都没搞清楚谁是谁。不用笑,我还真遇到
过好几个这样的人。
参考文献:
http://baike.baidu.com/view/128869.htm
http://baike.baidu.com/view/1280473.htm
g********s
发帖数: 895
41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余华-被绑架的爱国主义
北京——中国政府近期公布在东海争议岛屿上空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导致中国与
日本和美国关系紧张。
在我看来,这个引发东海紧张态势的防空识别区的主要意义不是警告日本政府,而是向
自己的人民展示爱国主义的姿态。因为民间一直有声音批评政府在钓鱼岛问题上软弱,
现在这个防空识别区算是对民间爱国主义情绪的回应。
说到爱国主义,我想起今年夏天中国和美国分别发生的暴力事件。
7月17日,中国湖南临武县城,瓜农邓正加和妻子在路边摆摊卖西瓜时与城管发生冲突
,邓正加被多名城管围殴后倒地身亡。有目击者称,死者倒地前曾遭秤砣重击头部。
7月27日,美国佛罗里达州迈阿密附近一座公寓楼内发生枪击案,枪手射杀6人,在与警
方对峙中被击毙。
这两起性质不同的事件本来毫不相关。
然而7月28日,贵州省副省长陈鸣明在自己的微博上转发美国佛罗里达枪击案的消息后
,这两起暴力事件竟然驴唇对上了马嘴。
陈鸣明转发时说:“怎么美国又发生枪击案了?!”
一位网民跟帖时提到临武事件:“怎么中国又发生城管袭击案了?!”
陈鸣明回复那位网民说:“有人巴不得祖国天天出事,出事就小题大做……不爱国的人
是败类,人渣。”
那位网民只是在副... 阅读全帖
q******e
发帖数: 960
42
新浪:美20余华人掉南加州投资骗局 160万美元打水漂(ZT)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Nov 30 23:58:30 2014, 美东)
中新网11月10日电 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美国南加州20多名来自中国大陆的华人
移民,在投资顾问鼓吹下,集资160万元(美元,下同),以短期融资方式投入德州的
Worldwide Diamond Ventures公司 (简称WDV),结果该公司集资不久后即宣告破产,投
资人血本无归,他们已向德州金融管理部门(Texas State Security Board)及加州商业
管理部门(California Department of Business Oversight)投诉,也呼吁华人对类似
的投资骗局提高警觉。
代表本案被害人的李浩表示,从2011年开始,圣地亚哥一名华人理财顾问高调推荐
“跟银行一样稳当的”的钻石投资机会,以8%的年利率投资德州的WDV公司,资金以九
个月为一期,而且该公司有钻石作保障,他听信理财顾问的推荐,先后投入20万元。有
些投资人想回收资金,却反而被花言巧语说服再加码投资,也有人被告知资金已被自动
续... 阅读全帖
wh
发帖数: 141625
43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余华的小说
余华散文没怎么看过。看过一两篇他的读书评论。余华追求故事情节的跌宕奇崛,可能
就有你说的用力过猛的味道。
wh
发帖数: 141625
44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余华的英文书
哈哈哈哈我一般会又哭又笑……你看过我一篇余华评论吗?大部分是洪治纲的评论,写
得挺贴切让人有同情,不过最好是读过一些余华作品再看,体会更深:
http://74.53.4.74/bbsann2/entertainment.faq/LeisureTime/ID/wh/M
h***n
发帖数: 1275
45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余华和郭敬明
是一个风格,一个水平。余华写的活着,和郭景明的我的悲伤逆流成河,其实没有什么
不同。追捧余华,是中国的一大恶俗。中国现在在恶俗的大道上飞奔。
a*o
发帖数: 25262
46
看了这余华写的,他写作功力不够鲁迅厉害。。
鲁迅写的比较精,简和能够使毛泽东信服他说的,大家拜神一样拜毛,所以鲁迅是太上
君。。
余华还没有这个能力。
wh
发帖数: 141625
47
他的前期作品更暴力啊,那个文革致疯的历史老师把历史上的酷刑一样样加在自己身上
,描写得很赤裸裸和黑色幽默。余华自己也说他从小目睹种种文革暴力,对他的写作影
响非常深。推荐一篇我喜欢的余华采访录:
http://www.mitbbs.com/pc/pccon_6933_276073.html
wh
发帖数: 141625
48
来自主题: WebRadio版 - 推荐一篇余华评论 (转载)
转几篇别人的评论:
发信人: Microsystem (clam),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Re: 推荐一篇余华评论 (转载)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May 11 01:55:14 2009), 转信
记得余华曾经忏悔过,“有一段时间内心极为压抑,在10个小说里面死了26个人。”小
说中的人物,都是束缚在作者特定的人生观,世界观之中,以一种因果的形式发展着,
小说中人物之死,一般都是作者找不到解决因果的方式,也不愿提供一个虚假的幸福结
局,所以,“不小心”把人物写死了。:)
在《百年孤独》之中,奥雷连诺-布恩蒂亚上校一次次地反抗军政府,反抗革命结束以
后的特权阶级,然而,他无法解决拉丁美洲的这种必然的命运,最终放弃了自我的理想
和冲动,对于他来说,人世的努力无异痴人说梦,所以,一群杂耍的艺人在下午走过落
寞的街头,他也在那时死在自家的花园里。卡夫卡的《审判》与之类似,但是没有一个
结尾。约瑟夫-K一直在试图摆脱命定的拘役的状态,努力适应着,仍旧怀有希望,没有
采取放弃的态度,所以,我认为作者一直犹豫着,因为约瑟夫-K的死去体现着作者对生
活的价值取向
wh
发帖数: 141625
49
来自主题: WebRadio版 - 推荐一篇余华评论 (转载)
microsystem很有道理。余华写死,更有点revengeful的味道,就是他说的那种“暴君”的味道:我要你死,你就得死。早期最这样;后期的照他说来是跟着叙述走,但我总觉得他已经习惯于这种把
人往绝境里推的叙述模式了。xbin不喜欢余华,觉得他写东西太戏剧化,反而冲
淡了可能有的意义,就是那种平淡而真实的生活的意义。平淡而真实,或许像刘震云的
《一地鸡毛》,或者贫嘴张大民。不过又觉得贫了点。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